董浜镇的建制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杭州的历史沿革——古老的建制

  杭州的历史沿革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的省会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杭州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大有作用。所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天城”,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8)从繁荣走向区域中心城市
  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实行同套班子,两块牌子,相应原属于余杭市的下沙、九堡、三墩等镇也作了行政区划调整。
  2001年,杭州市辖萧山市、余杭市撤销市建制,设萧山区与余杭区。杭州市辖区由六个增加到了八个,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068平方公里,人口由179万增加到373万。
  从此杭州巩固了浙江省省会城市的地位,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

华南板块没利用好,要不然目前的广州应该同上海不分仲伯。

董浜地处长江三角洲。五千年前,即已冲积成陆地。
夏时(公元前2000年)属古扬州地域。
商代处勾吴北境。汉时属会稽郡吴县海虞乡。
晋时,隶海虞县。
梁大同六年(540年)置信义郡常熟县(是时县治设于福山),董浜为常熟东乡一隅。
唐《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划“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十二都”。思政在县东南,管都五,时吴王作离宫与西施游乐,征役不息,民思盛时之政,故名思政。董浜属思政乡。
董浜早在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前即有长箔(亳)村建置。
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常熟为9乡(并去太平、郭行、升平3乡),3镇(福山、庆安、梅李),迄南宋宝镕,九乡之制未变。董浜仍属思政乡,曰蹈义里。
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常熟县升为州,区划未变,改里为图,乡以下划场都、图,董浜一地属东三场28都、东二场27都。
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蜀人董逸溪,“历职台宪,累官至行省参政,元亡不仕,爱吾海虞山水,结庐长箔村浜左”,遂有董家浜之称(光绪三十年庞鸿文《常昭合志》)。又万历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载,“新徐市,刑部郎中徐昌祚创,在徐市西南,临贵泾”。徐昌祚,工部尚书徐栻之孙,
明万历年间,迁来董逸溪旧宅,故又有新徐市之称。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改“县”,划9乡45都,设44区(后为85区)483图,董浜隶思政乡。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常熟、昭文两县,昭文县辖五乡18个都222个图。清代中叶,旧有乡名置边不用,改划为场,昭文县分4场,以场统图。董浜一地分别为东三场28都、27都,东二场27都14图(西巷、陆店、竹丝),25图(雪沟、华浜部分、赵桥),21图(华浜部分,砚泾部分、永安);15图(站浜部分、砚泾部分),东三场27都24图(杜桥、小浜),东二场27都24图(小浜、金龙部分、红沙、联合),东二场27都2图(金龙部分),另有苏雪村,分属3个图,即东三场27都12图、13图,东三场28都20图。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钱陆灿《常熟县志》载∶“董浜距城三十里,街一道,居民百余户”,
光绪三十年(1904年)庞鸿文《常昭合志》、陆友砚《北栾志》均载∶有陈氏子于田中得一墓砖,上书“唐贞元十四年(798年)葬季象先妻姚氏丽华字碧玉,于梅李之南十里长箔村”。
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依两县都图区域,划35个市、乡,董浜、沈家市、天主堂合并为董沈乡。



  • 董浜镇的建制沿革
    答:商代处勾吴北境。汉时属会稽郡吴县海虞乡。晋时,隶海虞县。 梁大同六年(540年)置信义郡常熟县(是时县治设于福山),董浜为常熟东乡一隅。唐《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划“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十二都”。思政在县东南,管都五,时吴王作...
  • 常熟有多少镇
    答:1983年政社分离,仍为乡建制,乡以下为行政村。是年常熟撤县建市,设一个市属镇、33个乡、3个场。1985年10月继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陆续改建为镇。继1992年12月城郊、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后,1999年6月以来,先后又有梅李镇、赵市镇、珍门镇合并为梅李镇,王市镇、福山镇、周行镇以及市棉花...
  • 江苏省常熟市有哪些镇
    答:截至2021年4月,常熟市下辖建制镇8个、街道6个,分别为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虞山街道、琴川街道、莫城街道、常福街道、东南街道、碧溪新区(街道)。常熟市人民政府驻虞山街道金沙江路8号。常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长三角腹地,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20°33′...
  • 常熟有几个镇
    答:常熟有8个镇.截至2021年5月,常熟市下辖建制镇8个、街道6个,分别为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虞山街道、琴川街道、莫城街道、常福街道、东南街道、碧溪新区(街道)。常熟市人民政府驻虞山街道金沙江路8号。常熟市,简称虞,因“土壤膏沃,岁无水旱之灾...
  • 常熟属于哪个省和市常熟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答:2、常熟位于江苏省南部,是由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3、常熟市东北濒长江,东南邻太仓,南接昆山市、苏州市相城区,西连江阴市、无锡市锡山区,西北与张家港市接壤。4、截至2017年底,常熟市下辖建制镇8个、街道6个,分别为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5、虞...
  • 常熟属于苏州吗
    答:常熟市位于中国县域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会展和航运中心城市的前列 [2] 。常熟是中国百强县(市),2017、2018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四名。截至2019年5月,全市有建置镇8个,街道办事处6个,林场1个;另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专业市场1...
  • 常熟是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常熟市是几线城市)
    答:截至2017年底,常熟市下辖建制镇8个、街道6个,分别为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虞山街道、琴川街道、莫城街道、常福街道、东南街道、碧溪新区。常熟市人民政府驻虞山街道金沙江路8号。扩展资料据1988年在常熟谢桥白龙港北岸发掘的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500年前,...
  • 苏州的行政区划
    答:截至2019年12月,常熟市下辖建制镇8个、街道6个,分别为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虞山街道、琴川街道、莫城街道、常福街道、东南街道、碧溪新区(街道)。常熟市人民政府驻虞山街道金沙江路8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州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
  • 支塘镇的建制沿革
    答:常熟地方于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以南沙之地始置常熟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熟县城由南沙城(今福山镇)移至海虞城(别名琴川,今常熟市)。 唐代中晚期,支塘地方形成村落。属常熟县南徐乡。 北宋称支塘村,属常熟县双凤乡集贤里。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常熟县令张从龙重开湖漕...
  • 常熟是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常熟市是几线城市)
    答:截至2017年底,常熟市下辖建制镇8个、街道6个,分别为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虞山街道、琴川街道、莫城街道、常福街道、东南街道、碧溪新区。常熟市人民政府驻虞山街道金沙江路8号。扩展资料据1988年在常熟谢桥白龙港北岸发掘的钱底巷新石器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5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