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建立怎样的伦理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建立怎样的伦理价值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引起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体系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在社会变革的运行中,自然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年轻的知识阶层,其价值观处于塑造和定型期,这一时期的不稳定性与可塑性是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特征,因之,也不可避免的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又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寻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从而做好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确立符合于社会主流文化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市场经济的内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特质密切相关,商品经济的基本内涵即等价交换的原则,它客观要求产品交换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为尺度、定价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原则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所滋生的封建宗法等级意识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特权思想、官僚主义作用是个强大的冲击,有利于人们形成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力。但如果片面追求个人平等、民主、自由,超过和失去一定的制约,超出社会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势必会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就会对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个人服从组织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目标,产生巨大的冲击,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市场经济的内涵在包含有商品经济内涵的基础上还包含有竞争原则。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促使人们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勇于进步。它对于破除因循守旧、迂腐保守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树立奋发向上、埋头苦干的精神,形成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激烈的竞争下,社会上有关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影响,会导致一些人投机心理的产生,诸如弄虚作假、争名夺利、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的蔓延,会对高校校园的优良传统产生极大的污染,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市场经济的内涵还包括求利原则,它要求生产者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最大的利润,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这种追求有助于克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计成本、不求经济效益、不讲价值、不考虑劳动耗费、浪费人力物力的作风,有助于求实务实作风的形成。而另一方面,这种追求利益原则引导不好,会诱使一些人一味的追求个人和局部利益,会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当前,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的负面作用已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极大的影响。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竞争观念、效益和效率观念、开放观念是正常的,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以下新特点:1、关心社会和立足现实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其价值观的共同点是关心社会,立足现实,适应社会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展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使得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和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些腐朽东西也乘虚而入,滋生蔓延,社会竞争中消极因素会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异。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性。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思想观念以及西方思想文化观念等。这些方面的影响会程度不同的影响大学生,作用于大学生尚不够成熟的价值观。而且,社会现实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双重与复杂的性质。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使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发生急剧的变化,由一元化价值观转向多元化价值观。面对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导向,需要大学生做出选择和取舍,进而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文化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是顺应社会价值观的演化,其主流是积极向上。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社会上出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价值观,对个别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异产生了影响,必须引起我们思想改造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教育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使“义”、“利”观念变得模糊了,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确立产生了撞击和影响。使个别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步入误区。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困惑、难题以及新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新特点,适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切实有效的抓好“两课”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树和矫正,急需在高校形成一个利学的具有高度系统性的教育规范体系。通过一定的渠道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要通过“两课”主渠道,向大学生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充分理解市场经济的利弊,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的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理论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只有大学生在理论上提高了认识,才能自觉的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确立起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在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指导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稳定和持久,才不会随波逐流。2、全面系统的科学的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给大学生的价值观确立奠定牢固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意蕴深刻生动,内容丰富精彩,得到全世界的赞扬。我们应以辨证唯物主义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内外学生的研究成果予以辨证分析,吸取天下之精华,摒弃其糟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确立奠定牢固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内涵会给现实中带来不可避免的命题。如:“义”、“利”之辩,为此,我们要根据其本身的含义,结合历史与当代的现实,给以科学的定位。帮助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正确处理好“义”、“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因为只有国家和集体利益得到保障才有个人利益的存在,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是当代个人人格独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就根本谈不上个人人格的尊严和独立,更谈不上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成为空话。另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现实中正确处理国家、民族、个人利益的重要依据。要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自己的祖国,自觉的以国家利益为重,努力学好知识,勇攀科技高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效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国情,客观公正的分析和理解目前我国落后的历史原因,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进而树立报国之志,掌握建国之才干,才能致力于报效祖国之行列。3、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整体思想素质。大学生的理性人格包括思想人格、理性人格和意志人格,具体地说,思想人格是指人格中渗透着爱国主义思想和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具有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除此之外,正确的义利观也是思想人格在学生价值观中的反映,它显示出传统价值观的精神,但应结合市场经济的现实,赋予其新的内容。要锻造大学生的思想人格,“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大学生的世界观的改造。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培育健康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所谓的理想人格,是一个追求向往始终不渝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也是理想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想人格的培育是有层次性的,针对当代价值观呈多元化倾向,一些学生易受影响的现状,要积极引导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克服一些学生理想和追求的不坚定性、好动摇性。而对于个别缺少理想信念,浑浑噩噩盲目的生活,随波逐流,苦恼彷徨,甚至精神衰落的大学生,不能放弃,要从多方面积极入手,以社会主义中国成长壮大的光辉业绩,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其施以教育引导,让他们看到光明,奔向希望,走出苦恼、彷徨的境地,以实际行动走向明天,逐步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要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多变性和可塑性,分阶段和分层次的展开教育。意志人格是指坚强的毅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艰苦奋斗品质,促进学生在顺境中能成长,遭遇逆境更能成才的坚强意志,特别是要继续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因此,要有计划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磨练,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氛围,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必须积极应对的问题,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说来是一项需要积极探索的内容。

据我们从调查中得知,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强烈要求张扬个体主体性,另一方面漠视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严重、道德意识淡漠。他们崇尚、追求和喜欢做一个“敢于竞争、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努力争取成功的人”,认为“人的一生应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去奋斗去追求才不算白过”;不少学生在与他人关系上能分清他人的是非对错,分不清自己的是非对错;只要求集体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方便与条件,不考虑如何为集体尽义务和责任。重功利、讲实惠,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价值观念,而在道德责任意识与义务观念方面却很薄弱。可见,处理好张扬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与崇尚集体主义的关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13待解决的迫切理论问题。

从这一价值原则与标准的构建上首先要使大学生懂得必须自觉克服消解传统的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压抑与扼杀。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传统道德的最大缺陷就在于主体精神的缺失,尤其是汉朝以后儒家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人的主体性有极大的抑制和束缚作用,成为束缚人的个性的桎梏。其次要让大学生懂得西方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相应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是要造就个性丰满、主体意识健全、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对独立和平等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运作的先决条件。只有作为生产和经营者个人和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才会有竞争、效率,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也才会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市场经济需要张扬主体性,西方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有相应的一面,尤其是近现代西方伦理思想有不少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但它在总体上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思想,坚持个人本位,具有非理性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非厉史主义的特征,在借鉴与吸收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再次,要使当代大学生懂得传统道德的积极因素也与市场经济有相契合的一面。诸如传统道德中的道德自觉、独立意志、整体主义精神、爱国与民本、和谐的思想可以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弥补西方伦理思想过于强调情感与本能等非理性色彩和个人本位的倾向,甚至可以弥补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影响造成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概念化抽象化之不足。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同时也滋养了消极的因素。前段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西方中心论’”的思潮。一些人在所谓改革开放就是要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下,宣扬不但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全盘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意识等等。他们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中华民族的道德遗产,把传统道德统统斥之为封建主义说什么要用“蔚蓝色”的文化洪峰来“冲刷”我们的民族文化,困为包括伦理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无可挽回地哀落了,崩溃了.”他们对西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伦理原则倍加推崇:“个人主义是商品经济的精髓,现在要发展商品经济,就是要发展个人主义”“要引进个人主义”·‘…·如此云云。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否已经过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传统道德是否冲突?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具有传统美的整个中华民族,而且也深深影响着身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当代大学生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问题,将是我们应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价值目标—能力本位与德行修养的统一

  我国封建社会是权本位的社会,权本位的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但作为观念的“文化基因”有其相对稳定性,直到现在权本位仍在支配一些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初期,金钱本位支撑与操纵一些人的活动。权本位与金钱本位有时甚至互相勾结,败坏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关系。这两种道德价值观念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但因复杂的历史原因,这两种观念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它们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同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据我们对全国10多个省市30所高校2372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4.4%的学生承认自己不同程度地受到官本位影响,有40.9%的学生承认自己受金钱本位的影响。重功利、讲实惠,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主要的价值观念,有的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取金钱。问卷调查表明在职业选择上多数学生都把“能够获得更多的金钱”作为首选目标,摆在第一位,一些学生坦率地说:“既想拥有知识更想拥有金钱”。

  可见帮助大学生确立起能力本位与德行修养的统一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是塑造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能力人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导向。 在确立这一价值取向时,首先要批判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封建家长制、官本位的陈腐观念对现代人的影响,即对自身“文化基因”中的消极面进行改造,如盲目服从和依赖传统的权威,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不敢张扬个人主体性与个性,不敢出头、顺从谦卑,对不同意见和观念严加防范;缺乏主体意识,敬畏、屈从、依附和崇拜权力。儒家伦理特别是到汉代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后,其主旨都是以皇权为主体,伦理道德规范中以效忠皇权为最高标准,“忠、孝、节、义”以忠君为第一要义。儒家伦理的道德规范与一整套严密的宗法等级制度相匹配,造成主尊奴卑、男尊女卑、家长式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权力依附心理,“读书做官”成为文化人发展自我的唯一希望。由于权力决定着人的尊卑荣辱和福祸命运,造成“有权就有一切”的社会心态。权力依附观念使依附者丧失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意识,使人养成逆来顺受、忍辱求全、循规蹈矩的个性。必须要使跨世纪的大学生懂得,把当官视为人生目的和理想,是与我们党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相背离的。与传统观念中权力依附观念作彻底的决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在批判传统的权力依附观念时还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儒家伦理等传统道德不能一概否定。儒家伦理主要是围绕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展开的,德行修养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时说,“正心、修身、齐家—那段话是我们政治哲学知识中独有的宝贝”。这说明在德行修养方面我们有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例如儒家的尚刚、主动、强调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智、仁、勇三达德思想与道德修养的理论不仅是崇德修德的思想宝库,而且与发展能力有关。其次要批判吸收西方伦理中的能力本位思想,坚决反对和摒弃“金钱本位”观念。重力轻德与重物质轻精神一致。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形态之本质特征,是“人的能力本位”通过“物本位”或“钱本位”来表现和实现。“个人的一切价值表现为物的价值,人的发展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①但必须肯定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注重人的能力,资本主义对物质财富的注重,表现为靠个人能力的片面化和物化来促使其效率经济增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能力之重要的佐证,它毕竟赋予人的能力以物的外观。②财富是人的能力之象征,财富掩盖了能力本位,并使人对物产生崇拜,人格价值的物化、客体化,反映出人在内在化创造的同时又被物质世界外在化。金钱拜物教曾使资本主义人欲横流、道德沦丧,造成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危机和生产力的停滞不前。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的凉浆的同时,也饱尝着它所带来的苦果。资本主义的能力本位导致能力的片面化发展,加深了人自身的异化。正是看到了人为物役等社会瘤疾,资本主义社会的有识之士也在设法克服它,所以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开始提升,而对物质方面的兴趣趋于淡薄。因此,资本主义的能力本位我们应当审慎待之,一方面要批判吸收它关于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人的自由、民主、人的独立人格、人的意志和人的潜能、人的价值的实现等这些以人的能力为基础的伦理观点的合理的一面,又要批判和克服与消除在张扬人的主体性与能力本位的背后使人异化的金钱拜物教的价值观念。倡导能力本位与德行修养的统一是为了培养出一代既能消弭封建的传统观念权力本位的消极影响,真正从他们父辈们的权力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对组织系统与领导的依赖中走出,又能从由资本主义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带来的一些人对物的依赖,从金钱本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努力接近与朝向符合马克思所设想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目标。在能力本位与德行修养的统一的价值目标中,德行是导向,是能力的内在精神动力,能力是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与外在表现。德行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核心的东西,能力是智力因素的力量外显,这一价值目标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二、大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张扬个体主体性与崇尚集体主义的统一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在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性质,人的能力是主体性得以确立的主体根据,人的主体性只有达到个人的主体性,才是真正彻底的。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是由一个个个性丰满充分发挥个体主体性的人所组成.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对人的个体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张扬个体主体性,另一方面要防止个人主义膨胀、崇尚集体主义原则.世纪转换中的大学生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他一方面要懂得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张扬个体主体性,努力塑造独一无二的个我,另一方面懂得自己的行为必须要与实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为相协调,与促进集体与社会目标的实现相一致,而不是使个我的目标与社会、集体的目标相分离.

  据我们从调查中得知,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强烈要求张扬个体主体性,另一方面漠视集体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严重、道德意识淡漠。他们崇尚、追求和喜欢做一个“敢于竞争、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努力争取成功的人”,认为“人的一生应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去奋斗去追求才不算白过”;不少学生在与他人关系上能分清他人的是非对错,分不清自己的是非对错;只要求集体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方便与条件,不考虑如何为集体尽义务和责任。重功利、讲实惠,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价值观念,而在道德责任意识与义务观念方面却很薄弱。可见,处理好张扬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与崇尚集体主义的关系,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13待解决的迫切理论问题。

  在确立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时,一方面要克服与消除传统的陈腐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压抑与扼杀,在批判地基础上吸收西方伦理思想中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与倡扬等合理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精华,诸如道德自觉、独立意志与整体主义的道德价值观等资源.克服与西方传统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盲目与过度张扬所导致的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害,以达到个体主体性的张扬与崇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真正的集体主义的有机统一。

  从这一价值原则与标准的构建上首先要使大学生懂得必须自觉克服消解传统的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压抑与扼杀。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传统道德的最大缺陷就在于主体精神的缺失,尤其是汉朝以后儒家被定为一尊,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人的主体性有极大的抑制和束缚作用,成为束缚人的个性的桎梏。其次要让大学生懂得西方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相应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是要造就个性丰满、主体意识健全、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经济行为主体的相对独立和平等自由是市场经济得以形成和运作的先决条件。只有作为生产和经营者个人和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才会有竞争、效率,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也才会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市场经济需要张扬主体性,西方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有相应的一面,尤其是近现代西方伦理思想有不少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但它在总体上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思想,坚持个人本位,具有非理性主义、道德相对主义、非厉史主义的特征,在借鉴与吸收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再次,要使当代大学生懂得传统道德的积极因素也与市场经济有相契合的一面。诸如传统道德中的道德自觉、独立意志、整体主义精神、爱国与民本、和谐的思想可以消解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弥补西方伦理思想过于强调情感与本能等非理性色彩和个人本位的倾向,甚至可以弥补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影响造成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概念化抽象化之不足。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精神的本质内涵,辨明了计划体制下与市场体制下集体主义的真正内涵.我们就可恰当批判继承和吸收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处理好弘扬主体精神与崇尚集体主义的关系。元典儒学中表现为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有为思想,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典型代表,强调个体意志的不可动摇性。这一思想在孟子那里发展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种主体的独立意志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相结合,就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成为整个民族精神支柱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和群起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它是在走向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防止个体独立意识、主体精神过分扩张滑向个人主义褊狭、抵御西方个人主义思想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养料;它是将个体独立意志、主体精神与集体主义有机统一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心理基础。将个体独立意识作为群体观念、集体主义观念的前提是我国传统伦理的道德价值观的优势所在。

  三、大学生个体道德理想的目标—追求“自我实现”与关注社会理想的统一

  道德理想在道德价值观念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人们基于对一定社会或阶级基本道德要求的认识而自觉追求向往的某种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从这一定义中可以得知,道德理想包括两个层面;个体层面为理想人格,社会层面为理想社会中的道德关系。任何个人的道德理想实际上都包含了对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中的道德关系相统一的追求,在理想人格中内含着对社会道德关系的态度,在对向往中体现了自身人格的特质。质言之,追求个人理想与关注社会理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两者的统一程度体现了具体个人理想层次与境界的高低。

  今天的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理想执著追求而对社会道德关系与社会终极目标表现出期望淡漠,呈现出个人人格理想与社会道德关系向往的不相协调的状态。重功利讲实惠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主要的价值观念,拜金主义思想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甚至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与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理解成“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利益的倾向比较突出。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要求入党的学生的人党动机是为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好处”,而为“信仰所动,为了迫求终极关怀者”仅占10.9%。一些学生只信仰自己,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首先重视个人,39%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违法可以存在”,42.4%的学生认为“个人主义”只要不妨碍别人不必大惊小怪。他们慨叹今天的社会不知出了什么毛病,又搞不懂自己身上究竟出了什么毛病?73.3%的学生对“现在的青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做人”的观点表示赞同。由此可见,在世纪转换的新时期为当代大学生个体构建起道德理想的新的目标参照体系是思想道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什么是世纪转换中大学生个体道德理想的新的目标与参照系呢丫它应是追求“自我实现”与关注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是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又有利于中国社会共同目标的实现的道德信仰体系。

  “自我实现”的理论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最早使用“自我实现”一词的是德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哥尔德斯坦,他认为人的机体本身存在着尽量实现自身能力的倾向。后来一些人本主义思想家从自然的、心理的或人的本性上来发掘“自我实现”的价值,如尼采将“自我实现”理解为生命的冲动。胡塞尔把“自我实现”理解为意向性生命。舍勒尔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人格的实现。海德格尔认为“自我实现”是人在短暂一生中负载着孤独感走回苦闷的经验世界。萨特认为“自我实现”是自在的自我永不安息、徒劳地向自为.自我的不断挣扎和努力。在马塞尔的著作中,“自我实现”是自己表现自己的创造。弗洛伊德把“自我实现”看作是本能冲动。弗洛姆把“自我实现”看作是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自我追求及人性在经验上的最终实现.在荣格那里,“自我实现”是寻求天性的继续。在马斯洛那里“自我实现”是每个人都有的需要,这种需要使他们潜在能力得以实现.但又不是人的一般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更高层次动机的策动,主要表现为自我献身于某一事业、号召、使命和所热爱的工作,表现为一种奋不顾身的动机和行为。上述关于“自我实现”的各派理论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泯灭人性的一种抗议,呼吁合理社会要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的进步要求。尤其是通过不同角度论证了人的潜能和价值是怎样实现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的智能的开发,有助于更新教育理论观念。但由于这些理论过分强调先天因素,相对忽视了现实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希望通过“自知”达到个人的“自我实现”,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又不能不成为一种空想。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并非不讲“自我实现”,在孔子眼里“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境界是仁知并举,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三者统一的人就是有知识、有德行、有才能、有独立意志和有功业的人。孔子教诲他的弟子子路要有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公绰那样廉洁不贪、下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以礼乐熏陶就可以达到“全人”了,可见孔子的“自我实现”看法即理想人格的模式是道德力量、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的统一。儒家的“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自觉按照自己所处的地位担起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因而儒家`的“自我实现”往往与“以天下为己任”,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一致。一方面追求独立的人格理想。一方面对理想社会的道德关系倾注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将道德理想中个人人格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注很好地统一起来,做到坚持仁义的要求,不为私利而背离社会义务。在儒家的道德理想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社会理想和社会义务.“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为社会、为民族、为儒家的道德理想而牺牲生命,是儒家“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之所在。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培育下,使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爱国爱民,为国家民族无私献身的志士仁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在内忧外患面临亡国危机时总能走出困境,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使中华民族成为唯一的有5000年文明史的民族。

  如前所述,我们不能不承认孔子时代的理想人格亦即“自我实现”的根本目标是为满足和实现封建制度的要求,尤其是到了汉代,儒家伦理成了统治思想后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日益将个人与社会、公与私、义与利割裂与对立起来。

  可见儒家的“自我实现”的人格理论具有两面性,它的优长是将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与关注社会理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的缺失与弊端是抑制了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精神生长。

  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实现”,是指在现实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潜能的一种过程.“自我实现”与每个人的各种需要相关,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它离不开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关照并受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制约。“自我实现”并不像马斯洛所说的那样仅仅是高层次的动机,而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意识到自己存在和价值的人都有的动机和行为。“自我实现”并非仅仅是主体人的动机和行为,在主体人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个体的人格理想均与他所处时代的客观世界的现实性联系在一起。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一定要依赖于民族精神的振奋、民族智慧的开发、民族创造力的释放。而所有这一切,又都必须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前提,以每一个体具有科学正确的“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和成就欲望为基础。故此,“自我实现”者的价值目标既是属于个人的,又是有利于社会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实现”的价值在于奉献。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依据今天的时代需要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同时要把关注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以及更为长远的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与“自我实现”的目标紧紧地联系起来,因为我们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的目标与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以及更加长远的社会理想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衡量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的价值尺度是看这个人对社一会理想目标的价值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一个对民族、国家、社会没有贡献的人是很难谈得上具有很高的自我价值;能对理想社会的实现做出贡献,能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所推进,能为亿万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这才是个人最高的“自我实现”。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设计,只有根据21世纪我国社会文化情势,与“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相联系,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中人格理想(“自我实现”)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积极因素,但要防止和克服以社会理想来代替“自我实现”,来消溶个我理想;我们要批判性地吸收西方伦理思想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积极因素,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反对在“自我实现”的名义下否定集体主义、否定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四、大学生个体成才模式的价值标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

  21世纪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规格、高标准,这种高规格、高标准的本质内涵,应是具体体现于个体人才的素质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较完美的统一。在21世纪,信息和知识将代替金钱和权力而成为社会的基本财富和基本资源。社会范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知识价值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21世纪的人们在得到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必然要将需要的重点转移到精神文化生活方面。21世纪的人们在衡量人的价值时.不仅将知识价值放在主导地位,而且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高度结合与统一当作评价人的价值的根本标准。中国大学生在这两种素质的统一上如果达不到应有的规格与标准,中国在21世纪中叶之前要赶上乃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就难以实现,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科技进步与道德沦丧日益加剧的二律背反现象。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所致,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严重缺陷。一是表现为世界高新科技与我们的大学生低素质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大学生文化素质低,不仅表现在人文素质低,科学素质同样低;二是大学生人文素质中严重缺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三是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冲击在加剧,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上的困惑、问题与偏差将会更多。解决和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不仅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深化教学改革,同时要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目标、要求转换为大学生对自我成才规格模式的价值观念,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文化创新的高度把自己塑造成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举的跨世纪人才。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个体成才模式的价值标准。

  中国哲学的优势体现在本体论、价值论与知识论是统一的,在孔子眼里智性修养与德性修养是统一的。儒家讲“致广大而尽精微”与讲“明明德”、“止于至善”的人格修养,是包括德智体整个人格的修养的。在西方哲学中知识论与形上本体论、价值论是割裂的。中国文化及其教育理念的优长是对现代教育所存在的片面知识论与过于狭隘的专业技术化可以起到矫正之功用,但它的短缺是不仅缺乏对求知方法尤其是逻辑思维方式的系统教育,也缺少对理性真理的追求,使得中国现代科学知识教育的发育远比西方艰难。由于中西方对教育理念的不同理解,儒家的“智”性文化更近乎经验直觉和常识公理,为一种“实践理性”甚或“工艺理性”,而西方的“智”性文化则更近乎哲学理智和理论真理。由于智性文化的微妙差异,决定了西方文化的智德对立、相互刺激、相互竞争,导致在开启现代科学知识的启蒙上占有优势;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智德和谐虽然在开启现代科学知识启蒙的可能性方面不如西方传统教育理念,但在克服人类现代科学理性与道德价值之间的二律背反或两极分化的文化调节方面则具有西方教育理念所不及的特殊优势。质言之,西方教育理念存在科技工具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的偏颇,西方教育理念有着开启现代科技的优长;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智德合一与纯智力教育之外其他教育内涵(诸如人的道德培育、人生教育、心理和精神养成)和教育方式(如学院式教育以外的家训家教等)深刻洞见的优长。将中西方文化的教育理念的优长加以综合创新,极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健全的素质教育。综合创新是对各自缺失的摒弃,对各自优长的创造性组合,使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有古今中外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支撑。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既包括对人的智力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又包括对人的德性、审美、心灵与精神乃至包括体质的全面培养与提升。这就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代化的教育,它可以纠正目前中国教育已经和正在进一步出现的“纯知识型”、“技能型”教育的偏差,使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吸收西方文化的优长又避免随之带来的消极后果;既克服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短劣又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我们培养的跨世纪的一代在综合素质上跃入世界的前列。

  • 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建立怎样的伦理价值观
    答: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教育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使“义”、“利”观念变得模糊了,对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确立产生了撞击和影响。使个别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步入误区。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困惑、难题以及新特点,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认真研究和探索...
  • 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建立怎样的伦理观
    答:在确立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时,一方面要克服与消除传统的陈腐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压抑与扼杀,在批判地基础上吸收西方伦理思想中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与倡扬等合理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精华,诸如道德自觉、独立意志与整体主义的道德价值观等资源.克服与西方传统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对个体主体性的盲目与...
  • 当代大学生如何自立?
    答:一、当代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的价值蕴涵 今天我们倡导的大学生自强自立精神,除了传统涵义,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自强自立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独立自主。作为一个成年的个体,大学生应当具有独立人格,他与父母、师长、亲戚、朋友,在意识上应当平等独立,在经济上则应当是契约关系,不依赖,不...
  • 当代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答:(三)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来看,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朝气,总体上将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但从艰苦奋斗的角度来讲,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目前在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现了艰苦奋斗思想淡薄的现象。我们要学习《蜗居》中海萍的那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在劳动上,凡...
  • 面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大学生该怎么办?
    答:强化民族意识,当代大学生在国际环境下才能立足,不迷失方向;增强国际意识,,当代大学生才会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未来,兼收并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 中国入世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会激烈加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不同行业之间,...
  •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怎样从我做起
    答:在此基础上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使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人生万方数据的精神支柱和航标。 2、培育正确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还需要...
  • 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答: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
  •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法律素质
    答:应当正视大学生对自我利益关注的这个事实,立足于个体道德认知差异的基础上,以个体的现实利益为切入点,通过建立价值引导与利益诱导相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促使大学生对“为我”及其自我意义进行恰当理解与体悟,使主体由利己向利他过渡,由合乎规律到本乎规律,进而实现主体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自由自觉的...
  • 现代大学生如何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受教育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中 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个体一方面有 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生存压力与市 场经济又给他们注入了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的混合剂。尤其是教育成本分担, 使学生个体...
  •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
    答: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