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三学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8
佛法的三学是什么?

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2、修定: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
3、修慧: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小乘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
小乘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
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大乘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
大乘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三福:

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之净业正因。

即:

(一)世福,又作世善。为世俗本来存在之孝悌忠信等善法,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

(二)戒福,又作戒善。为佛出世所定之戒法,包括人、天、声闻、菩萨所受持之三归、五戒乃至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等。其中,或具受或不具受;或具持或不具持,但皆回向,必能往生。

(三)行福,又作行善。为凡夫起大乘心,自行化他所具之善根,即发大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开智慧、厌苦欣涅盘)、劝进行者(劝人舍恶,向涅盘道)、发愿往生净土等。



六和:

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一)身和敬,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

(二)口和敬,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

(三)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

(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

(五)见和敬,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

(六)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又作行和敬、学和敬,即指同修行之和敬。或又作施和敬,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


又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举出:(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

另据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即:

(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此外,据法界次第卷下之下记载,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

六和敬又作:

(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戒和敬。

(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见和敬。

(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行和敬。

(四)身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身慈和敬。

(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口慈和敬。

(六)意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意慈和敬。



三学:

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又作三胜学,全称戒定慧三学。


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

华严经中譬智慧为母,布施为乳母,持戒为养母,忍辱为庄严具,精进为养育者,禅定为浣濯,称为六度譬喻。
十大愿王:
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
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轮。
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

戒,定,慧(佛教中的三无漏学)

但不是单纯的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正确的解释是,戒能帮助你成就定、定能帮助你成就慧!

戒就是佛制定的戒律!(五戒、十善、菩萨戒、和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等)
定就是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 !(四禅八定、三昧、止观、数息等)
慧就是修般若,里面也有毗婆舍那!(金刚经。摩诃般若般罗密经等)

佛教中的三学 ,指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专门对治众生贪嗔痴习气的。

《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因戒成定,因定成慧,定慧俱足,即是如来,能显十方神力,自在解脱。

戒定慧,因戒入定,因定开慧。

戒,定,慧。

  • 三学指什么?
    答: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 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 轻戒等。(二)定学,...
  • 佛法的三学是什么?
    答: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2、修定: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3、修慧: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
  • 佛教三学六度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三学六度中的三学又称之为三无漏学,即“戒,定,慧”,是所有佛子修行的总纲;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1、三学:又称之为三无漏学,是所有佛子修行的总纲,依照三学的次第修行而得到最终的解脱。其内容虽然短短三个字,但是包括了佛教无量行门。三无漏...
  • 佛教中的“三学”是指
    答:1. 戒学是佛教三学的基础,它不仅仅是遵守佛制定的戒律,如五戒、十善、菩萨戒以及出家人的戒律,更是修行的起点。2. 定学指的是修习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这包括四禅八定、三昧、止观、数息等禅定方法,它们有助于心性的安定和集中。3. 慧学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通过修习般若,也就是智慧,尤其...
  • 三学是什么
    答:三学 佛教用语 。学佛者应当完成的基本修持功课 ,包括戒(律)、(禅)定及(智)慧3方面的学业。戒 ,又称增上戒学 。即持守戒律以防止身口意3方面的过失。在家与出家的佛教徒,小乘和大乘关于应持守的戒律多寡有不同说法 , 但持戒的宗旨则是一致的 。 小乘有五戒、八戒 、二百五十戒等 ,最...
  • 何为戒、定、慧三学?
    答:三学的定学指的是禅定、静虑。戒学是佛教为信徒追求生命超越竖起的路碑,但这些佛路历程中的指南要内化于人心,使人的心性受到改造,却需要入主观上能专注于这些路碑和指南,否则也难入于心。同时,佛教生命超越的指归是涅_寂灭,是要让躁动不宁的生命意志归于平静,因而佛教的生命超越之道对人的心境...
  • 三学指哪三学?
    答:戒定慧一般指三无漏学。三无漏学是佛教用语,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
  • 佛教中的三学
    答:戒,定,慧(佛教中的三无漏学)但不是单纯的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正确的解释是,戒能帮助你成就定、定能帮助你成就慧!戒就是佛制定的戒律!(五戒、十善、菩萨戒、和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等)定就是修奢摩他和毗婆舍那 !(四禅八定、三昧、止观、数息等)慧就是修般若,里面也有毗婆舍那!
  • 三学是指学那三个人物?
    答:“三学”是指佛教修持的戒学、定学和慧学,“三学”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内容。 戒学,即戒律之学,泛指佛教为出家僧尼和居家信徒所制定的一切戒律仪规。按内容可以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种。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一类的戒律,包括五戒、八戒、足戒等。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 何为戒、定、慧三学
    答:百八三昧等。3.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