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沉积地层主要特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中国第四纪地层分区及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中国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华北区、东北区、华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各区基本特征如下:
(一)华北区
华北区包括的范围是:东至海滨,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南至河南中部,其中包括华北黄土覆盖的广大地区和华北冲积平原。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性变化极为明显。从全区来看,第四纪堆积类型复杂,地层发育完善。下更新统以湖相沉积的灰泥岩、细砂岩及砾石夹层为主;中更新统以坡积、洪积为主,而局部地区有洞穴堆积;全新统以冲积、洪坡积以及次生黄土堆积为主,砾石仅限于山麓地带。在某些山区,保存有古冰川堆积,冰碛物主要分布于北京山区、秦岭、太行山等处,冰期可分为4~5期。在沉陷区和断陷地带,以巨厚的湖相堆积为特征。华北区岩溶洞穴不甚发育,但在周口店洞穴堆积中找到猿人化石和其他动物化石却非常丰富。根据其特点,华北区动物群属北方型,与东北区接近,但有比较干旱气候的特征;与华南区动物群比较,差别明显,但亦有自南方迁来的动物。
由于本区第四纪沉积类型复杂,在进行地层划分时,就必须选定标准层,这些标准层是以沉积厚度大、化石多、化石演化阶段明显作为依据。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泥河湾阶;中更新统——周口店阶红土堆积;上更新统——萨拉乌苏阶;全新统——近代河流堆积(表2-5)。

表2-5 中国第四纪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

资料来源: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2002年。
(二)东北区
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本区主要特点是,黑土广泛分布,一般表面往往有2m厚的黑土堆积,甚至更厚。在松辽平原及三江平原第四纪堆积较厚,以湖相、湖沼相堆积为主,厚约数十米至200余米;长白山等地区堆积较薄;大兴安岭以冰碛为主,冰期可分三期;下辽河地区的海相夹层,是华北沉降带向北延伸部分。河谷中一般发育二级或二级以上的阶地,在阶地堆积中发现大量动物化石。
本区第四纪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岩发育,在第四纪全新世仍有火山喷发。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土山组;中更新统——青沟组;上更新统——敏河组;全新统——近代冲积层、湖沼堆积、风积沙堆积。
(三)华南区
华南区包括长江以南,东至海滨,西至两湖两广,以及台湾省和南海诸岛。本区第四纪有独特的岩性,以粗颗粒沉积及红土化作用的粘土分布较普遍。红色粘土常有蠕虫线条,这种红色粘土多分布于丘陵地区。在高山山坡或山麓地带常有冰碛泥砾。根据泥砾特征,可划分为鄱阳、大姑、庐山三个冰期。在低平原地区为河流相堆积。在洞庭湖及鄱阳湖沉陷区为河湖相及湖相沉积,厚200余米。
华南区的第四纪沉积与华北区不同。首先是本区气候湿热,沉积物多受湿热的红土化作用使冰碛泥砾石呈绛色或赭色,砾石与粗砂互层,并有风化铁皮作为分层标志。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雨花台组;中更新统——网纹红土;上更新统——下蜀组;全新统——近代堆积。
(四)西北区
西北区包括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及宁夏的一部分。本区内分布有高山、内陆盆地和干旱高原。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干燥,属大陆性气候。
第四纪时期,高山及高原地区新构造运动处于显著上升阶段。因此,山谷冰川发展至山麓冰川,在高山地区分布有现代冰川。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类型以冰碛砾石、冰水沉积粗砂为主,分布最广。在山前坳陷带内洪积物极为发育,厚度巨大,可达3000多米。
区内在第四纪初期,湖相堆积普遍,常出现在砾石或砾状砂岩的夹层中,在山间盆地区,也发现古湖泊相的堆积。在盆地上往往为湖积、风积、洪积、冲积的复合堆积。湖积物的颜色为绿、灰、白、淡红等。如库车砾石层、西域砾石层等,都很典型。
第四纪晚期,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和气候转为干旱等影响,形成黄土或类黄土堆积。淡水湖泊形成沼泽泥炭堆积,有些湖泊萎缩咸化,形成盐类沉积。
区内气候干燥,风蚀作用强烈,风蚀、风积地形广布,形成荒漠地貌。
本区代表性地层有:甘肃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第四纪地层、新疆天山南麓库车一带第四纪地层。
(五)西南区
西南区大致包括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属于高原及盆地地形。在第四纪时期,新构造运动处于上升运动。因此,地貌上形成深切河谷及多级夷平面,河流沿岸形成多级阶地。在断陷盆地或凹陷区,为湖相沉积,自古近纪到更新世晚期,均有发育,其中上新世和第四纪地层,往往为连续沉积,上新世和第四纪的湖相堆积物,除泥炭层之外,还有褐煤。
西南区洞穴堆积,为本区的重要成因类型,洞穴中具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古人类遗迹。在云、贵、川山区分布有冰碛层,在本地区称作龙川冰期。我国已发现的第四纪时期最早的一次冰期形成的冰碛,位于云南元谋组下部。云南大理点苍山的最新冰碛,为大理冰期形成,是我国最新的一次冰期。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元谋组(群);中更新统——盐井沟组;上更新统——大理冰期冰碛层;全新统——近代堆积。
(六)青藏区
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以其巨大的高度和特殊的自然条件而闻名世界。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年轻的褶皱山系。但是,过去关于青藏高原的第四纪地层很少了解,关于第四纪方面的资料也极少。自1960年以来,中国登山队科考队、中科院等单位曾多次对青藏地区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考察,并发现和建立了一些第四纪地层剖面,深入地进行了该地区第四纪冰期、古气候变化、地面上升等许多重大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剧烈变化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上升,珠峰地区在更新世时期经历了几次大的冰川作用,遗留下各种冰川作用的沉积物及间冰期沉积。因此,珠峰地区第四沉积物复杂多样,并有独特的空间分布规律。第四纪堆积物主要特征是:代表寒冷时期的各种冰川沉积和代表温暖时期的各种间冰期沉积的交替出现,可作为本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
根据对第四纪堆积物的野外观察,与室内岩石矿物成分及其所含的动、植物化石和孢粉及石器等的分析鉴定,并结合对本区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可以初步划分出更新世的三次冰期与两次间冰期。按其命名的标准地点,自老至新分别为:希夏邦马冰期、帕里间冰期、聂聂雄拉冰期、加布拉间冰期、珠穆朗玛冰期。
本区代表性剖面有:下更新统——希夏邦马冰期堆积物;中更新统为喜马拉雅山北坡到雅鲁藏布江一带的冰碛层和河湖堆积层;上更新统沟谷冰碛砾石;全新统——冰后期石灰华、洪积扇及湖相淤泥和泥炭堆积。
本章小结及重点提示
本章主要阐述了地貌及其形态、地貌成因及其分类、不同等级地貌单元的地质作用类型和特点。第四纪(系)基本知识包括:第四纪的概念及第四纪分期、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主要运用岩石学标志、地貌标志和环境标志等进行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概念及其对古环境特别是对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影响、第四纪下限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第四纪地层分区及各区沉积环境和沉积物基本点特征。
本章应重点掌握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的有关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掌握不同等级地貌单元的地质作用特点、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及其研究标志。
思考题
1.在地貌形态的定性和定量描述中,最基本的描述内容有哪些?应如何描述?
2.在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各有什么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何?
3.列表比较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和小型地貌的地质作用特点、地貌特点及典型地貌类型。
4.褶皱山地与断块山地在地貌特征上有何不同?
5.简述第四纪的主要特点。
6.简述第四纪沉积物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7.归纳砾石研究对第四纪堆积物成因研究的意义。
8.从图2-2中,试比较离散式结构、弥散式结构、充填式结构的异同点。
9.试分析:大河流砂砾斜层理与三角洲砂层斜层理在物质组成上有何不同?形成水动力条件各有何特点?
10.冰期和间冰期对第四纪堆积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试分析第四纪下限的研究意义?
12.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13.为什么说在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中,仅依据古生物化石、岩性和层位对比的方法,往往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
14.我国的冰期从早到晚依次有哪几期?
15.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哺乳动物群各有何特点?
16.请说明地貌分析的地层划分方法的主要特点。
17.请说明岩性和岩相的地层划分法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东巴伦支盆地根据露头和钻井揭示在前寒武系基底之上发育有前上泥盆统、上泥盆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古、新近系)的沉积盖层。其中生界层序是东巴伦支海盆主要的含油气层序(图6-2)。
1.上二叠统-三叠系巨层序
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巨层序在盆地中缺失严重,仅在南巴伦支坳陷分布,而其他层序在东巴伦支盆地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这套巨层序被划分成4个层序: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下三叠统、中三叠统和上三叠统。
在东巴伦支盆地的周边三叠统主要以陆相沉积为主。而盆地内部在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时期主要是海相环境。早三叠世后期,盆地大面积暴露于地表,在南巴伦支坳陷侧翼发育河道体系。

图6-2 东巴伦支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据IHS,2008,经修改)
Ingoydjupet群:该套地层发育于三叠系斯基特统-下诺利阶,为海相三角洲、浅海陆架沉积,岩性主要是页岩、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与上覆Realgrummen群为整合接触(图6-3)。

图6-3 巴伦支海西南地层综合柱状图

(据Gabrielsen R.H.et al.,1997,经修改)
下、中三叠统:东巴伦支盆地的下、中三叠统为陆相(河流-冲积相)、过渡相(三角洲平原)和浅海相(浅水和深水陆架)沉积,岩性为页岩、砂岩和粉砂岩,最小厚度约6000 m。与上覆上三叠统和下伏上二叠统均呈整合接触。
Realgrunnen群(挪威):该套地层属于上三叠统上诺里阶-中侏罗统巴柔阶,与上覆特斯腾格伦嫩群为不整合接触,与下伏Ingoydjupet群为整合接触。
2.中、上侏罗统巨层序
东巴伦支盆地的中、上侏罗统包括从阿连阶到伏尔加阶的地层,为过渡相(三角洲平原)、海相(浅水陆架和深水陆架)沉积,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粉砂岩和煤层,与上覆下白垩统及下伏下侏罗统均呈整合接触。
3.白垩系-新近系巨层序
巴伦支盆地下白垩统主要为浅海相泥岩、页岩和粉砂岩,上部逐渐过渡为海相和陆相交互层,其中陆相沉积物的数量较大。关于上白垩统地层的信息很有限,主要为滨浅海相砂岩,在盆地西南部岩性变细,夹碳酸盐岩和凝灰岩。在巴伦支盆地深水区的尼欧克姆统为深色页岩,浅水区的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与褐煤互层。
在古近纪和大部分新近纪期间,盆地发生隆升,周边大部分地区受到抬升和侵蚀,东巴伦支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滨岸带-浅水陆架环境,以砂岩为主,在盆地西南部主要为泥岩、页岩和粉砂岩,在古近系中偶夹凝灰岩。

一、沉积地层区划

采用《中国区域地质概论》(程裕淇,1994)中国沉积地层区划方案,将中国中元古代至新生代沉积地层分为5个地层大区和16个地层区(图3-20)。

1.北部陆间地层大区(Ⅰ)

包括阿尔泰-额尔古纳、准噶尔-天山和内蒙-兴安3个地层区。阿尔泰-额尔古纳地层区(ⅠA),在中、新元古界变质基底上,广泛发育震旦、寒武纪活动型-过渡型沉积,发育有较好的上古生界活动型沉积。准噶尔-天山地层区(ⅠB),出露的奥陶系和志留系,属过渡型海相沉积岩系;上古生界发育全,分布广,为活动型火山-沉积岩系;中、新生界为陆相地层。内蒙-兴安地层区(ⅠC),古生代地层发育,兴安区分布广泛,沉积类型比较复杂;中生代晚期为中、小型断陷盆地,陆相地层发育;第四系则以大型盆地的湖相地层为主。

2.北部大陆地层大区(Ⅱ)

包括东部的华北和西部的塔里木2个地层区。华北地层区(ⅡB)的中元古界及其以上的地层,是在古元古代(或以前)的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盖层”沉积,以稳定和过渡型为主;中新生界,西部为大型陆内盆地沉积,东部则为中小型盆地沉积;第四纪风成黄土发育好、分布广、厚度较大。塔里木地层区(ⅡA),可能是早前寒武纪陆块上发育起来的显生宙沉积,除库鲁克塔克裂陷槽为活动型外,其他地区的地层主要属稳定型,中新生代为大型陆内盆地沉积。

3.西部陆间地层大区(Ⅲ)

包括祁连-北秦岭、东昆仑-南秦岭、巴颜喀拉、羌北-思茅和藏南-滇西5个地层区。

祁连-北秦岭地层区(ⅢA),为在古元古界结晶基底上、中-新元古界分化明显、类型较多的沉积地层;下古生界活动-过渡型火山-沉积地层发育;上古生界则主要为盖层沉积。

昆仑-南秦岭地层区(ⅢB),具与扬子区相似的“双层”基底岩系,上层基底为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地层;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为稳定-过渡型沉积,以上古生界较为发育,类型多样;上三叠统以上为陆相地层。

图3-20中国地层区划图(据王鸿祯,1989,略有修改)

巴颜喀拉地层区(ⅢC),是以大断裂为边界的一个倒三角形地带,它是在扬子型前震旦系基底上发育的古生界沉积盖层。本区的主体以上二叠统—三叠系活动型沉积为典型代表,其中上三叠统最为发育,厚度巨大,构成本区颇有特色的陆源碎屑复理石地层;其西南的义敦一带,上二叠统和三叠系则主要为岛弧型火山-沉积地层。

羌北-思茅地层区(ⅢD),是介于澜沧江带与金沙江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仅南段出露早古生代稳定-活动型沉积,晚古生代稳定型沉积不整合于其上;中生代陆相地层分布较广,形成规模较大的“红盆”陆源碎屑地层。

藏南-滇西地层区(ⅢE),是以前震旦纪(中、新元古界)为结晶基底的相对稳定区,古生代地层不发育,富有特色的是晚石炭世冈瓦纳相(冰海相)地层和中生代晚期的复理石和火山-沉积地层;南缘的西瓦里克区,新生代早期巨厚的活动型陆相堆积(磨拉石)引人注目;在冈底斯带,中生代晚期火山及火山碎屑地层颇为发育。

4.华南大陆地层大区(Ⅳ)

包括扬子、江南、华南和南海4个地层区。扬子地层区(ⅣA),以新元古代为褶皱基底(上层基底),震旦系以上盖层为海相地层(中、下部)和陆相地层(上部)发育区,其沉积厚度大,但稳定性较差。江南地层区(ⅣB),以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下古生界分别组成中、上层褶皱变质基底(塑性基底),上古生界以上为盖层的沉积地层发育区。华夏地层区(ⅣC),是在挟持中、新元古代陆块的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育了海相过渡型沉积地层;中生代陆相小型断陷盆地的火山和火山碎屑地层发育。南海地层区(ⅣD),包括海南省涯县及西沙,可能为残留陆块,系前寒武系的结晶基底,下古生界为沉积盖层,中生代晚期为边缘海沉积,厚度较大。

5.东部陆缘地层大区(Ⅴ)

包括完达山(那丹哈达)和台湾2个地层区。完达山地层区(ⅤA),位于中国东北隅的中俄边境地带,在华力西期活动型地层组成的变质褶皱基底上,主要发育了晚三叠世深海-半深海沉积,中晚侏罗世则为海陆交替相地层。它属俄罗斯远东太平洋赫特阿林地层区的延伸部分。台湾地层区(ⅤB),在台东的中央山脉已发现已变质的晚古生代海相活动型地层,分布最广的是早第三纪的陆源碎屑复理石沉积,晚第三纪以细碎屑地层为主;台东纵谷以东的海岸山脉,则发育了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复理石沉积,该山脉东侧却是巨厚火山岩夹碎屑岩。

第四纪地层的发育与分布,同气候和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背景,特别是青藏高原的急剧隆升,对中国第四系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地层区划并不完全与上述分区一致,而具有东西分野显著、南北差异清楚的特点。

二、沉积地层主要特征

中国中元古代至新生代的沉积地层(含火山碎屑沉积地层和浅变质沉积地层)分布广泛,占中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四左右(图3-21)。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厚度巨大,变化频繁,构成颇有特色的中国沉积地壳(上部地壳)。依据现阶段CO2地质储存研究需要,在此仅对寒武纪以来的沉积地层作简要阐述。

图3-21中国沉积地层分布略图(据耿树芳,1989,有修改)

1.寒武系

发育完整,以海相稳定型沉积为主,见于塔里木、华北和扬子等稳定区;活动型沉积见于祁连山和兴安岭等活动带。稳定型沉积以华北地区为代表;下统,在吉林浑江地区,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含小壳化石及三叶虫,厚度300~560m;中统,在鲁西地区,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部分为碎屑岩建造,含三叶虫,厚度132~376m;上统,在冀东地区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局部为碎屑岩建造,含三叶虫及牙形石,厚度150~220m。活动型沉积以北祁连山区为代表,仅见中统和上统:中统,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建造、基性火山岩建造和硅质岩建造,含三叶虫,厚度1275~2777m;上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和中性火山岩建造,含三叶虫,厚度大于2238m。

2.奥陶系

主要为海相稳定型和活动型沉积。前者见于华北、塔里木和扬子稳定区,后者见于天山-兴安、昆仑-祁连及南华等活动带。稳定型沉积以湖北峡东地区为代表:下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化石丰富,含腕足类、头足类、牙形石、笔石等,厚度301m;中统,为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含头足类、笔石等,厚度28m;上统,为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含笔石、腕足类、牙形石、三叶虫等,厚度7~21m。活动型沉积以黑龙江兴隆-罕达气地区为代表,总厚度7000m;下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和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含笔石、三叶虫和腕足类,厚度1558m;中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含腕足类、笔石、三叶虫等,厚度495m;上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部分为中性火山岩建造,含腕足类、笔石、三叶虫、牙形石等,厚度491m。

3.志留系

除河北、山西、山东、福建和台湾省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海相稳定型沉积见于扬子、塔里木等稳定区;活动型沉积见于天山-兴安、祁连-秦岭等活动带。稳定型沉积以川东(下、中统)和滇东(上统)地区为代表,总厚度1535~3715m。下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含笔石、腕足类等,厚度523m;中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含腕足类、三叶虫、头足类及双壳类等,厚度917m;上统,为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含腕足类、头足类及三叶虫等,厚度256~2436m。活动型沉积以北祁连-北秦岭地区为代表,总厚度7970m;下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局部夹火山熔岩,含笔石,厚度3961m;中统,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建造,属介壳相,含珊瑚,厚度2109m;上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属介壳相,含珊瑚、腕足类,厚度1900m。

4.泥盆系

除河北、山西、辽宁、山东及台湾省外,其他各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沉积类型以海相为主,出现海陆交替相及陆相。海相稳定型沉积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及南华区,以桂中和桂北为代表,总厚度988~5500m。下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部分为碳酸盐岩建造,含鱼类、腕足类、珊瑚、牙形石及菊石等,厚度515~2934m;中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含腕足类、珊瑚等,厚度183~1689m;上统,为碳酸盐岩建造,含腕足类、珊瑚、牙形石及菊石等,厚度300~1800m。海相活动型沉积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龙门山以西及秦岭等地区,以准噶尔-北天山为代表,总厚度2955~10000m。下统,为火山碎屑岩建造,含笔石、腕足类、三叶虫、植物等,厚度781m;中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局部为基—酸性火山岩建造,含珊瑚、腕足类及植物等,厚度244~3500m;上统,主要为陆相及海陆交替相碎屑岩建造,含植物及腕足类等,厚度1930~6300m。

5.石炭系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有海相、陆相和海陆交替相。稳定型海陆交替相沉积主要分布于华北区,多缺失下统,以山西为代表,仅发育上统,总厚度50~195m,主要为含煤碎屑岩建造,含类、腕足类、珊瑚、牙形石、植物等。稳定型海相沉积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南华区及塔里木区,以贵州独山—惠水地区为代表,总厚度481~2790m。下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部分为碎屑岩建造,化石丰富,可建立4个珊瑚带、2个菊石带、1个层孔虫带和11个腕足类组合带,厚度1212m;上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化石丰富,可建立9个带、4个菊石带、2个腕足类组合带和3个珊瑚带,厚度849m。活动型沉积主要分布于天山-兴安区及昆仑区,以准噶尔为代表,总厚度4305~13.710m;下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和中性火山岩建造,含腕足类、珊瑚以及植物等,厚度2053~4094m;上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部分为碳酸盐岩建造,含植物、腕足类、类及珊瑚等,厚度2252~9616m。

6.二叠系

各省(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具有海相和陆相不同的沉积类型。海相稳定型沉积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以贵州为代表,总厚度1200~1800m。下统,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部分为碎屑岩建造,含类、珊瑚等,厚度600~1165m;上统,为碳酸盐岩建造,含菊石、类及珊瑚等,厚度585m。陆相稳定型沉积主要分布于华北区,以山西为代表,总厚度380~1700m;下统,主要为含煤碎屑岩建造,含植物等,厚度140~278m;上统,为碎屑岩建造,含植物以及巨头类、锯齿龙动物群,厚度186~888m。海陆交替相活动型沉积以内蒙古中部为代表,总厚度4146~7300m;下统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和中性、酸性火山岩建造,含类、腕足类、珊瑚、菊石等,厚度3447~4130m;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建造,含植物、双壳类等,厚度大于3170m。

7.三叠系

南北分异明显,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南为海相沉积,以北为陆相沉积。海相稳定型沉积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及华南区西部,以黔西南为代表,总厚度1233~5760m,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部分为碎屑岩建造,含丰富的特提斯型菊石、双壳类及南方型植物等化石。海相活动型沉积以西藏拉萨地区为代表,总厚度2547~3144m,主要为碎屑岩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和中性、酸性火山岩建造,含菊石、双壳类、珊瑚等。陆相稳定型沉积主要分布于华北区,以山西(T1-2)和陕西(T2-3)为代表,总厚度1604~2615m,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含植物及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等。

8.侏罗系

陆相主要分布于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为界,东部有火山活动,西部一般无火山活动;海相主要分布于西藏、滇西等地区。陆相稳定型沉积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总厚度1894m,主要为碎屑岩建造,含植物、双壳类等。海相稳定型沉积以西藏岗巴地区为代表,总厚度1924~3147m,主要为碎屑岩建造,部分为碳酸盐岩建造,含有孔虫、双壳类及菊石等。

9.白垩系

以陆相为主,海相仅见于西藏及新疆西部。陆相稳定型沉积均分布于全国不同类型盆地中,下统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上统以山东莱阳盆地为代表,两者均为碎屑岩建造。前者总厚度1212~1970m,化石丰富,含叶肢介、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鱼类、爬行类、植物等;后者总厚度1160~3671m,含爬行类、恐龙蛋、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植物等。海相稳定型沉积以西藏岗巴地区为代表,总厚度1815m,主要为碎屑岩建造,部分为碳酸盐岩建造,含菊石、双壳类、有孔虫等。

10.第三系

陆相沉积构成第三系主体,遍布于全国大小不同类型的盆地中。陆相稳定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戈壁高原及准噶尔、塔里木、鄂尔多斯等盆地,属内陆盆地河湖或游移湖泊相泥砂质沉积,总厚度可达2000m以上,含有哺乳类、爬行类、腹足类等化石;陆相活动型沉积以藏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的措勤-申扎地区为代表,总厚度达万米以上,主要为基性—酸性火山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海相活动型沉积以台湾省为代表,总厚度约20000m,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部分已经轻微变质,含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

11.第四系

沉积类型多样,总厚度逾千米。冲积—洪积以全新世最为发育,集中分布于松辽、三江、华北、江汉、长江三角洲等地;湖沼沉积以早更新世最为发育,分布于华北、松辽、三江等平原;风成沉积黄土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黄土高原,沙漠则分布于新疆和内蒙古各地;冰川-冰缘沉积、冰川沉积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山高原区,冰缘沉积几乎遍及全国,更新世有四个冰期和四个间冰期;火山堆积,以玄武岩为主,有少量安山岩、粗面岩等,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脉以及西南青藏、滇西等地,台湾省及澎湖亦有产出;海相沉积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沿海平原以及台湾省和南海北部等地,为泥砂质沉积,含有孔虫等化石。



  • 中国沉积地层主要特征
    答:本区的主体以上二叠统—三叠系活动型沉积为典型代表,其中上三叠统最为发育,厚度巨大,构成本区颇有特色的陆源碎屑复理石地层;其西南的义敦一带,上二叠统和三叠系则主要为岛弧型火山-沉积地层。 羌北-思茅地层区(ⅢD),是介于澜沧江带与金沙江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仅南段出露早古生代稳定-活动型沉积,晚古生代稳定...
  • 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
    答:济阳坳陷馆陶组形成于坳陷沉积期,该时期坳陷古构造、古地理特征都具有较强的继承性 (侯贵廷,2001),济阳坳陷在古近-新近纪发育的过程中,最大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断自西向东、自南向北迁移,在馆陶组早期潮湿气候的影响下完全可以蓄水成湖 (王秉海,1992)。济阳坳陷北部如果按照上述沉积中心及沉降中心的演化趋势,...
  • 沉积与地层特征
    答:潜江组盐湖沉积,除具多种沉积相外,还有如下特征:①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砂岩颗粒较细。②区内化学沉积呈环带状分布,即外带为碳酸盐,中带为硫酸盐,内带为氯化物。③单层盐岩较薄,厚一般仅3~10m,纵向上沉积韵律性强,Ⅲ级韵律结构常见。
  • 中国第四纪地层分区及沉积物的基本特征
    答: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中国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华北区、东北区、华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各区基本特征如下: (一)华北区 华北区包括的范围是:东至海滨,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南至河南中部,其中包括华北黄土覆盖的广大地区和华北冲积平原。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季节性变化极为明显。从全区来看,第四纪堆积类型...
  • 东部盆地非海相沉积层序地层的基本特征
    答:东部非海相沉积盆地在沉积特征和层序地层特征方面,具有某些共性或相似性,存在某种规律性。 一、沉积特征 图3-1 非海相沉积盆地层序地层工作流程 (一)受到海泛或海洋气候的影响 传统的观念认为,中国东部的含油层系主要形成于纯陆相环境。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东部盆地在中、新生代曾多次受到海水进侵的影响...
  • 沉积构造及其特征
    答:沉积构造,特别是物理成因的原生沉积构造,最能反映沉积物形成过程中的水动力条件,兼之它们在成岩阶段受影响又较小,所以一直被视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近 30 年来,沉积相研究中的一个新的进展是从应用孤立的沉积构造标志进而发展为综合利用沉积构造序列建立沉积相模式,使得沉积构造的作用和意义更为扩大。由...
  • 中国主要沉积盆地最终定型期构造变形特征
    答:中部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周边断裂特征,也同样是前第四纪地层逆冲到第四纪地层之上。而东部沉积盆地浅层只是形成坳陷式盆地,边缘零星断层向盆内逆冲。 一、西部盆地周边断裂特征 1.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南缘的昆仑山由南向北逆冲,其前缘的铁克里克隆起逆冲到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之上。盆内二级构造带巴楚断隆又逆冲到...
  • 沉积体系特征
    答:图3.2 碳酸盐岩潮坪沉积特征(太参3井下马家沟组 (1)潮上坪 潮上坪亚相包括云坪、膏云坪、泥云坪、砂云坪和泥坪。常发育水平纹层,岩石层面上常见多角形干裂、“鸟眼”构造、膏岩铸模,有时见石膏夹层,生物化石稀少。当有大量的陆源物质混入时,可形成泥云坪、砂云坪和泥坪。主要发育在河南地区早奥陶世冶里组...
  • 地层的定义?沉积岩地层的特点
    答:沉积岩地层的特点如下:1、成层性;2、有化石;3、颜色浅,成分简单;4、富含水分。沉积岩地层形成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
  • 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答:古新统是中国东部大陆重要拉伸裂陷作用时期,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皆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地层岩性组合以具丰富的烃源岩和众多基性火山岩夹层为特征。湖生生物以分布广泛的介形类Cypridea为代表,陆生植物以木本植物花粉占主体为标志。 该时期中国东部新生代主要充填为半干旱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色碎屑岩夹膏盐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