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的教育学观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叶澜为什么是本科生却能够带博士研究生?

一切凭实力说话。个人认为,作为博士生导师不是看他的学历,而是看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及研究成果。

叶澜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在探索新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建构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

一、教育理论有巨大的生命活力

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但是必须要有理论,而且理论研究要适度先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研究的任务是想构建新观念体系和新学校模式,不可能在不作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完全依靠教师凭个人的经验与直觉去创造”。

当然在现实中,教育理论未必显现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叶澜意识到了教育理论的深层生存困境,但是她认为教育研究者不应放弃对教育理论的追求和探究。叶澜认为,中国近代的教育理论以引进为主,现在应该重视教育理论的原创性,即“以本国的教育发展需要和问题为研究的本源,通过各种不同手段获取原始性素材,或作原始性(相对于‘验证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在国内或国际范围内富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或其他形态的研究成果)”。教育理论研究是一种“上天工程”,教育实验改革是一种“入地工程”,教育研究应该“上天入地”。

二、教育改革要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精神

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叶澜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叶澜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领悟到教育改革不能不反映时代精神。“只要时代发生深刻的变化,教育或迟或早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凡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和教育名著,都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代言人,他们思想的光彩是时代精神的独特折射。”人的主体精神是时代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它将从哲学家的沙龙中、思想家的头脑中走出来,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时代精神集中地反映在叶澜所设计的理想新人形象中。她说:“一个要求每个人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人身上。”

适应未来社会的新人的基质是“积极主动(包括学习和参与、适应和创造)的人生态度、有效地认识发展变化着的内外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内外世界的实践能力,个人行为的自主调节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崇高的人格力量和能与他人成功协作的个性魅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形成理性和发展性的关系,才能在与复杂、开放、变化的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中做出积极的社会贡献,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学校教育应承担新的文化使命

教育活动只有在改造和重建文化的过程中才可能真正培养新人。叶澜认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须有超前的文化意识。”所谓“超前”,是指学校不但要承担传递人类已有文化的使命,而且要承担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新的文化使命观与传统的教育文化观念不同,认为文化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资源和力量;文化是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活动都要渗透、弥漫文化气息,具有文化追求;教育对文化进行取舍、整合与转化,侧重于活化文化、创造文化;学校的责任是要参与新文化的建设,依据时代精神建构超越现实的新文化;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新一代,同时也改造成年一代,实现社会全体人员的人的现代化。

针对学校如何整合、构建新的文化,叶澜提出了几条原则:取舍原则、综合原则、转化原则。为此,她认为,要建构学校文化的主导价值观,在思维方法上要摆脱“非此即彼选择的习惯”。丰富的统一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观念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精华部分进行有条件和适度的整合。学校新文化的生成最终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造。

四、基础教育应构建新的教育观念

叶澜十分重视对教育者教育实践与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的分析。她说:“我们要创建新型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首先要分析、反思现有实践所体现的教育观念,找出造成实践弊端的思想根源,根据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教育认识的发展,形成新的教育观,并以新的教育观为指导,改造现有的教育实践。”因此可以说,新教育观念是新基础教育的精神之灵魂,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叶澜所建构的新教育观念为:①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基础教育应该为社会之未来和学生人生之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教育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基础教育不能忽视社会的变化。②教师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让她们体会学习过程的愉悦。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惟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③学校教育活动观。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教育活动内容过程与方法都应呈结构状态,且结构是灵活的。教育活动中会因为多种因素的作用而生成新的动态要素。真实的教育活动以综合为特征,需要人的多方面的投入。

五、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向应有新思路

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就不可能真正培养新人。“因为21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学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面对当代学校教育中的“老房子”——课堂教学,叶澜提出了改造思路: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生命意义的有机构成部分,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人的发展置于中心位置,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是学生生命发展的激活者,是学生人生的对话者,师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生命在课堂上涌动和成长。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真正地在育人。

六、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应有新内涵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也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和专业发展。叶澜构架了教师专业的素养结构,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①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具体而言,即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②知识结构。即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知识面及相互关联。包括: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运用的技能、技巧;一至二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科知识。③新的能力结构。即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包括: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他人包括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主管领导、社区人员等;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与设计能力,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素养的成熟标志是形成教育智慧。这种教育智慧集中地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先是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其次是具有把握教育时机、化解冲突、消除矛盾的机智;再次是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及时地做出教育决策、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最后是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真诚对话的魅力。

叶澜的教育思想有特定的理论思维深度,回应了时代发展提出的精神主旋律,揭示了学校的特殊文化使命,构建了符合时代精神与文化使命的新教育观念,提出了改造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

“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叶澜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一是对面上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在执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拳绣腿实实在在地付出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总之一堂好课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一种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进步以愉悦满意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宽容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以兴奋满意的情绪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中自主学习。

经过查找资料,叶澜的教育学观点共十一个,如下。

观点一: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观点二:以人为本

“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

观点三:服务目标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

观点四:生态教育

“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观点五:教育的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观点六:课堂的意义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观点七: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观点八: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时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观点九:模式问题

我们要警惕模式问题。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这样,你还是把他看成一个行为者,而不把他看作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统一的人。

观点十:课堂操作

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什么做,这个创造空间应该还给教师,不用去做那么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景、他的感受、他的一些想法去做起。我们不是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就在这里。

这种把丰富复杂、变化不居的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程序化的单一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它导致课堂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不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受到压抑和制约,从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观点十一:教师定位

“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即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即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即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新基础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问题。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问题意味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问题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发展空间,这需要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做积极的现实主义者。


                                   

   



  • 当代中国教育学家有哪些?
    答:当代中国教育学家有:1、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王宝祥:著名教育学家,20年一线教学,班主任和...
  • 哪里教育学导师最牛
    答:叶澜,也是中国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等。曾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
  •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答: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
  • “米凯爱劳动”中劳动指的就是劳动起源说吗?
    答:二、结语 其中最古老的学说是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宋代的朱熹和所有宗教,主要观点:教育是由神或上天创造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然后便出现了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沛西 能和法国的利托尔诺,主要观点是教育是生物的本能,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心理起源说,比前两...
  • 教育学原理和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权威的书目有哪些?
    答:凯程老师推荐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这本教材,在全国有二三百个版本,但是内容上、体例上都几乎沿袭80年代王道俊王汉澜版本的。所以内容大同小异,但以后也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凯程将教育学考研较为经典的书列出如下,后附简要说明,作为参考。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首先先...
  • 教育学原理论文
    答: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目前,教育学原理在我国开展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较多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该学科目标任务,无法提起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感到教育学原理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性,无法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就教育学原理教学如...
  • 中国有哪些教育学家
    答: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4、叶澜 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
  • 如何复习311教育综合???
    答:一、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 参考书目(星号为特别推荐) 本文参考书的说明仅供参考,对于参考书的选择请大家参考: (一)教育学原理: 1、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透明推荐)★ 2袁振国主编的 《当代教育学》 (透明推荐)★ 3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
  • 古今中外教育学概念是什么
    答: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教育》被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西方出现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
  • 浙江大学教育管理考研经验?
    答:因此,完全可以理解为浙大的885构成是三部分:333中的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热点。所以对于885,我的建议是参考书目大体掌握一下,把目光放在教育热点,加深理解一下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就行了 885参考书目: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叶澜主编 《“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叶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