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杨晦教授:“本专业不培养任何作家”, 念中文系就能当作家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还是中文系不想培养作家?

中文系不想培养作家,显然是主观意愿上的不想和客观情况上的不能。

按理来说,中文系应当是培育作家的肥沃土壤,在拥有较高文学素养的教学和众多丰富的文学资源的浇灌下,新生作家当如春时冒芽一样不断成长,势如破竹。可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好的新生代作家依然凤毛麟角,可见首先是主观上不想。
缘何不想?
作家相对于教师公务员之类的金饭碗来说,更像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景观虽好,头衔虽动听,但谋生艰难且少有人名利双收。大多数人都在底层挣扎,没能成为一个真正为人所尊重的作家,而只是一个写手。须知握不住的沙终须扬,倒不如在专业培养中尽早打消学生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按实用主义的导向去发展和成长。

那又缘何不能?
作家也非人人努力即可当的。作家这种给人织梦筑景的职业需要天赋,需要灵感,需要才华横溢,妙笔生花。与之高要求相反的是碎片化信息时代下想象力贫瘠,灵感枯竭的学子们。若是随机抽问,创造性的想法没多少,网络热词倒是张口就来。烂梗老梗比比皆是的文章没有灵气,不是天姿所致就是后期伤仲永。归根结底是天赋占优,不是仅仅学会写作技巧,模仿写作大拿即可成功的。
而学子本身也是在社会实用主义下生长起来的,实用为王的观念根深蒂固。从文理分科时理科占绝对比例就可见一斑。没有几个真心实意揣着文学写作的梦想的学子,况且就算有也容易在时光变迁中慢慢磨失热情。谁会愿意守着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来忍受贫困呢?谁又愿意一事无成到处碰壁呢?
客观大环境来说也并不乐观,纸媒式微的当下,编辑部及杂志社都惨淡经营。哪来那么多机遇呢?

综上所述,一个问题大多不是由一个方面导致的,是多方因素促成。在主观上不想和客观上不能的双重作用下,现在的中文系不想培育作家。

我觉得大家对于大学专业的选择,真的是有一种固化的思维,认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中文系,中文系就应该会出很多的作家。这种思想真的是错误的,因为我就是中文系出身,在大学的课程学习的时候,我们老师讲的都是专业的相关课程和理论,哪怕把这些课程每一个都学得很好,作家遣词造句的能力和灵感也不是靠学习就能够有的,所以中文系当然真的不是不想培养作家。
我们大学里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化概论,美学,写作等等,这些课程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更多是给我们将理论,举作品的例子,课后的作业也就是一篇小小的论文,老师考察的时候也不会对遣词造句过多的评价,就连我们学习的看着离作家很近的写作,更多学习的是各种文体格式应该是怎么样的,这些课程可以让我们对于文学和语言了解的更透彻,但是并不会在根本上提升我们遣词造句的高级感和习作的灵感。
现在的很多作家都不一定是中文系出身,系统的学习过文学,但是文字就是很深刻就是很打动人心,所以,我认为能成为作家最重要的一点不是庞大的理论基础,而是自身的思考,遣词造句的能力和灵感。中文系难道不想培养作家么?每一位老师都想死了好吧,出一位优秀的作家,对于整个系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啊,这简直是对老师的最高肯定,但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并不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灵感和自身体悟不是能言传身教的。
所以,说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真的冤枉了中文系,主要是想培养,但是奈何好苗子太少了。

自清末中国开始建立大学,细分专业和科系,直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会将就读的科系,和未来的职业画上一个等号。

比如计算机系的毕业将来当程序员,建筑系毕业的将来当建筑师,音乐系毕业的将来当音乐家等等,这属于大家认知的一个误区。也有人想当然觉得中文系毕业的都会去当作家,因此许多将来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的学子都会去报考中文系,然而现实却恰恰与我们的认知截然相反。

名作家几乎都不是中文系的

细数中国近代有名的作家,你会发现他们很少有人是就读中文系并顺利毕业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鲁迅先生原本是学医的,但是他觉得医学救不了中国人,于是放下了手术刀,拿起了笔,成就了一代大家。

与他一样学习医学出身的知名作家还有郭沫若;还有写了诸多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的一代武侠作品大家的金庸先生是法学毕业的;而写下《再别康桥》这样动人诗歌的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在剑桥大学攻读的却是政治经济学。

另外还有像冰心、张爱玲、余光中等名家都是外国文学系毕业地,而更有甚者,像沈从文、巴金、叶圣陶等甚至都没有上过大学。当然这种误区也不是只有我们这种圈外人会有,许多作家早年也曾陷入这个误区当中。

例如齐邦媛先生在晚年的时候曾经回忆到自己因为想成为作家而考取了国立武汉大学的中文系,但是她的恩师朱光潜先生得知此事后却马上劝她转系到外国文学系,朱光潜先生是这样说的:“学写作,毫无意义,纯粹浪费时间”。

还有一件类似的事情是发生在北京大学校园里的,著名作家李健吾当年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开学第一节课点名的时候,因为李健吾在入校前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曾经在多份报刊上发表文章。因此老师在点到李健吾的名字时特意停了下来,问他是不是自己在报纸上经常看到的那个李健吾?

而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老师继续问李健吾是不是想要成为一个作家,李健吾直点头,老师当机立断地让他马上转去外国文学系。而李健吾也听从了老师的建议转,最终成就了将来的一代文学大师。而这位老师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而他本人也不是中文系出身的,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竟是大学内人尽皆知的常识

中文系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与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中文系只是单纯地研究文学。中文系不会培养思想天马行空、文笔自由洒脱、充满感性的作家,而是致力于培养学富五车、逻辑思维严谨、充满理性的学术研究者。而这也是当初以博斯年为代表的学院派创立中文系的根本目的。

所以中文系其实是更偏向理论教育、学术研究的学院派科系。固然中文系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文学理论、知识背景,能够培养学生拥有更加严谨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

但是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创作的灵感,将学生们的思维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框框内,使得学生们有的时候甚至都写不出任何东西。

同时,也因为过度学习了太多的理论知识,也使得学生们的文笔变得过于深刻和沉重,充满了学术气息,就像是在读学术论文一样,内容中充斥着各类专业名词,让普通人很难读懂。

而且许多学院派的教授十分注重学术本位的思想,甚至十分排斥诸如写作等文学创作工作。就如同以前学堂里的老学究一般,虽然读过很多书,但是因为读得太多,所以把人都读得变呆板了。

所以在很多人,甚至几位知名文学家的心中,中文系就是一个培养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的专业。胡适先生就曾经感叹过自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就是因为像个老学究一样读了太多的书,思想过度理性,因此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永远无法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文系看似是距离文学最接近的专业,但是却也是离文学创作最远的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杨晦教授曾经在上课的时候公开表示:“本专业不培养任何作家,请有这种想法的同学马上转系”。

而一代大家,同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王力先生也曾说过:“文学人才其实很难养成,但倘若说文学人才可以养成的话,最适合养成文学人才的专业应该是外国文学系,而并非中文系”。

由此,我们其实并不难看出,不论是学院派的中文系教授,还是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都认为中文系根本培养不出作家。而真正想要成为作家,最好是先到外国文学系开拓视野,展开想象的翅膀,然后再回过头来读一读中国的文学著作,然后你就会发现许多不一样的想法和观点,从而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创作灵感。

那中文系究竟还值不值得读

当前中国国内的中文系乃至文学界人才储备水平,其实是存在一个断层现象的。老一辈的文学大家仍在苦苦支撑着中国文学界,而后继者却始终无法看见。

2010年一名叫王云飞的江苏考生,用文言文写了自己的高考作文并获得满分的消息刷爆网络,而为了批阅这篇作文,阅卷组甚至请来了多位中文系教授进行批阅,而王云飞所用古文之深度连这些教授都有地方不明白。研究了大半辈子古文的教授还没有一个高三考生的积累程度深,当前国内的文学界人才储备之薄弱。

文学的积累是要靠终生的,而不可能只靠这短短的大学几年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学子只看重最后的文凭而不在意在拿到那张文凭之间的过程,这种功利思想也就造就了当前国内中文系乃至文学界人才缺失的窘境。

其实归根到底,中文系究竟值不值得读还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全看大家自己的个人意愿了。



不一定。我觉得当作家的话还是要有自己一定天赋的,有的人就算读了中文系,他不擅长写东西,还是做不了作家的。

当然不是啊,念中文系的,大部分都去当老师了,作家不是能培养出来的,写作技巧可以,但是文采和灵感不能。

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有点局限性了,作家并不是一定念中文系,也许其他的专业也有当作家的人才,这个是需要天赋的。

  • 北大杨晦教授:“本专业不培养任何作家”, 念中文系就能当作家吗?_百 ...
    答:中文系看似是距离文学最接近的专业,但是却也是离文学创作最远的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杨晦教授曾经在上课的时候公开表示:“本专业不培养任何作家,请有这种想法的同学马上转系”。而一代大家,同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王力先生也曾说过:“文学人才其实很难养成,但倘若说文学人才可以养成的话,最适合养成...
  • 读了鲁迅的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
    答:我们北大的老系主任杨晦先生,就始终认为,鲁迅的杂文不是文学作品。他的疑问至少有一部分的道理。因为杂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鲁迅的杂文,有些纯属学术论说、文艺论文、通信(非文艺性的)、讲演、广告、启事、说明、勘误,这些似乎都与文学创作的性质无关;一些吵架争论、零星记事、时事短论、古事考说、书刊...
  • 试述鲁迅思想精华
    答:我们北大的老系主任杨晦先生,就始终认为,鲁迅的杂文不是文学作品。他的疑问至少有一部分的道理。因为杂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鲁迅的杂文,有些纯属学术论说、文艺论文、通信(非文艺性的)、讲演、广告、启事、说明、勘误,这些似乎都与文学创作的性质无关;一些吵架争论、零星记事、时事短论、古事考说、书刊...
  • 胡适与鲁迅 (相同点和不同点) 是什么?
    答:关于两位先生的比较书籍文章实在是太多了,我记得有本叫做《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还记得李泽厚的《走自己的路》对谈集里有一篇他和刘在复讨论鲁迅和胡适的文章,都很详细也很有思想性的 关于思想差异最简单的概括应该就是“鲁迅除草,胡适种花”吧,一个彻底革命破坏,一个力图改革建设 ...
  • 哲学系毕业的学生一般都是做什么工作?
    答:孙本文、罗常培、顾颉刚、杨晦、潘菽、朱自清、朱谦之、牟宗三、何其芳等大学者和邓中夏等革命志士 。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学系,现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宗教研究重镇。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合并招生,共同培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是二者合一的教学院系。
  • 北大中文系三个著名教授是谁?
    答:北大中文系的著名教授有很多,有杨晦、游国恩、王力、周作人、马叙伦等。1、杨晦 杨晦(1899.3.25~1983.5.14)原名兴栋,后改名晦,字慧修。笔名丫、楣、寿山。辽宁辽阳人。中国共产党员。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最先冲入并火烧赵家楼的几个学生之一。1952年—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 结合雷雨谈谈曹禺话剧的艺术特点(在线等)
    答:--北大教授 唐沅 《雷雨》大胆地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人物少,时间短,场景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文艺理论家 冉忆桥 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 关于...
  • 胡经之部分著作简介
    答:在2000年,胡教授的《文艺美学论》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收录了他自1980年以来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展示了他在文艺美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理论积累。与王岳川合作的《文艺美学方法论》于199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作为国家教委人文科学博士点科研项目的成果,书中详尽评述了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方法...
  • 董学文哪里人
    答:董学文董学文先生,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79年在职攻读文艺学研究生,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杨晦先生、吕德申先生。现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报》编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名:董学文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45年职业:教师毕业院校:北京...
  • 北大简介及介绍
    答:1918年起,在北京大学任史学系、经济学系、政治学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同时任《新青年》杂志主编,传播马克思主义。1927年4月被反动军阀张作霖逮捕,英勇就义。)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