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族统一的成语故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7
有关民族交往的成语故事

1.文成公主和亲: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唐朝皇室远支)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以促成唐蕃友好。
  而文成公主,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2.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3.秦晋之好:意为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
  语出《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胤到徐州见布,称说:‘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秦晋之好。’”《明史·孙鑨传》:“乃至鑨割渭阳之情,南星忍秦晋之好。”亦作“秦晋之盟”。
  成语出处: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穆姬及子申生。穆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4.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
  在新疆伊犁大草原一带,有一位和亲使者,她是有史以来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和亲的第一位公主——细君公主,细君在史书中还被称为“江都公主”、“乌孙公主”,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留下姓名的和亲公主,更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汉公主。
  不过,当时乌孙国王猎骄靡年老,细君公主又不通乌孙语言,常作楚歌,抒发思乡之情。后来猎骄靡按乌孙习俗,让她转嫁长孙岑陬。细君公主因水土不服,在乌孙只生活了五年,生有一女,不久病死。
  但细君公主扩大了汉朝的影响,为开拓丝路、缔造多民族的祖国做出过功载史籍、名垂千秋的积极贡献,也为今后公主的和亲开了先例。不管怎么说,她都为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做出贡献了!
  5.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同时,也使汉朝的中外交流更密切、更和谐!

1、一叶障目
楚地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
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
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
2、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
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3、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4、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 ,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会 ,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5、掩耳盗铃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
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注音】yī tǒng tiān xià

  【成语故事】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一统天下的朝代是汉朝,秦朝统一后,由于暴政造成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汉高祖刘邦趁机斩白蛇而举义旗,一统天下,他也犯了分封诸侯的错误,造成内部诸侯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到了汉献帝时候,国家又分为三国。

  【出处】王者欲一乎天下。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又,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隐公元年》

  【解释】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统一国家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独立王国

  【相反词】四分五裂、一盘散沙

  【成语造句】

  ◎ 在当今国内的陶瓷产品市场,杯、碟、碗、盆等日常生活用瓷,主要由各地瓷厂批量生产并占领市场;在流通领域,近年来个体经营的'瓷器店风起云涌,单在上海一下子已冒出百家之多,改变了国有、集体瓷器店一统天下的局面。

  ◎ 在传统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他们常获赞许,常得高分。

【一统天下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1.成语故事3则

2.历史成语故事

3.吮痈舐痔的成语故事

4.漆身吞炭的成语故事

5.见利忘义的成语故事

6.利令智昏的成语故事

7.左提右挈的成语故事

8.室如悬磬的成语故事

宋苏轼《周公论》:“昔高帝击灭项籍,统一四海,诸侯大臣,相率而帝之。”
明陆深《玉堂漫笔》:“宗其道而毁其庙,此皆据统一之君而论。”
《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一圣真。”
宋叶适《谢宰执登科》:“考之以无所统一之言语,寄之於不可测度之权衡,靡人不求,惟艺是择。”

  • 有关民族统一的成语故事
    答:宋叶适《谢宰执登科》:“考之以无所统一之言语,寄之於不可测度之权衡,靡人不求,惟艺是择。”
  • 有关民族统一的成语故事?
    答:【成语故事】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一统天下的朝代是汉朝,秦朝统一后,由于暴政造成各地起义此起彼伏,汉高祖刘邦趁机斩白蛇而举义旗,一统天下,他也犯了分封诸侯的错误,造成内部诸侯争权夺利,战争不断,到了汉献帝时候,国家又分为三国。【出处】王者欲一乎天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又,何言乎王...
  • 100字的成语故事秦国统一天下
    答:王翦不给项燕以喘息之机,迅速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购大势已去人得拔剑自杀,楚国灭亡。随着楚国的灭亡,水面的燕国和东西的齐国也相继在公元前222年和公元前22年灭亡。这样,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故事 300字以上
    答: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
  • 成语故事 鸿鹄之志
    答:鸿鹄之志 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自称始皇。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秦二世时,实行残酷的刑罚,沉重的赋税,名目繁多的徭役,使...
  • 两全其美是什么意思
    答:成语故事 元朝时期,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统一天下。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其中处于最低层的就是汉人。民族的压迫以及朝廷的腐败,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为此,许多文人便编出一些剧本,借古讽今,以表达心中的愤怒和不满。《连环计》就借董卓被...
  • 出自肥水之战的成语故事
    答: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以我们的兵力之多,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3、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拚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
  • 成语故事
    答:【成语】:防微杜渐 【故事】: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
  • 成语故事有那些?
    答: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示例〗我说姊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