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科中学的出现有何意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德国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教育起什么作用?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家发展工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剩余价值有两种类型,一是绝对剩余价值,即靠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创造;二是相对剩余价值,即靠技术,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效率来创造。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阶段。资本家主要采取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工人往往每天劳动12至16小时,延长劳动时间是受工人生理机能的限制的,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制地延长。而改进技术,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却是没有止境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家把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就放到首位。这也是资本家提倡科学技术的秘密所在。资本家要想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技术教育。这样,工业主义就与教育建立起密切关系。


技术教育首先从英国兴起,它为英国的工业革准备了重要条件。英国资产阶级对科学技术是十分关心的。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渴望获得科学技术知识的需求,斯皮塔尔菲尔数学协会于1717年建立,曼彻斯特数学协会于1718年建立。这两个协会的办会宗旨都是为了解决有关纺织技术问题,向资本家提供资询。在18世纪中叶,在英国各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协会,如《奖励学习协会》、《工艺促进协会》等。这些协会主要是向广大群众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技术和工艺的发展。


这些有识之士除了利用这些民办的协会和讲习所向群众进行启蒙教育之外,而且还以讲座的形式向工人群众讲授自然哲学和应用科学知识。例如,安德森在格拉斯哥大学向工人讲授实验哲学;尼科尔森在伦敦开设了供木匠和职工学习应用数学的夜校。科学技术在工业部门的普及,这样就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技术条件。


工业革命为教育规定了发展方向。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不仅大量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而且对科学和工艺技术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皇家学院在1838年决定设立土木工艺学和机械工艺学两门课程。1844年在上述两门课程的基础上设立了应甩科学的综合学部,以开展工艺学教育。伦敦学院也开设了工艺学、机械工艺学和机械学三门课程。”另外,由于工业革命对煤的需求增加,煤炭工业发展起来。为了煤矿的安全,政府在1850建立了矿山学校,开展了以维护矿山安全所必需的专门技术教育的训练。


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了保持英国在西方世界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必须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和振兴教育。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改革旧大学,即把大学改造成科研基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场所。从这一目的出发,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改革。1872年牛津大学在物理学家克利富顿的领导下建立了克莱兰顿研究所。剑桥大学在马格斯维尔领导下也建立了一个研究所。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些新大学。例如伯明翰士术科学学院、雷丁技术学院、埃克赛特工科大学等。在抓高等教育的同时,英国政府对工人的技术教育也十分重视。这主要是通过工艺学校的形式来实现的。工艺学交对青年工人除进行初等教育外,还进行机械制图、算术、簿记、建筑等科目的教育。工艺学校以“夜间大学”的形式不断发展着,这对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起了很大作用。


德国原是欧洲的后进国。18世纪甚至19世纪前半期,德国还是个农业国。然而,自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却发生了突变,由谷物输出国一跃而为机械输出国。1913年机械输出额已超过英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一巨大变革虽然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然而,它的技术教育却早已为这种变化作好了准备。


博依特(1781—1853年)从1818年到1845年担任普鲁土商工局局长。他为了培养工业人才,在普鲁土的二十五个辖区内,建立了二十所地方工业学校,在柏林建立了中央工业学校。工业学校所设课程是:用具画、自由画、模型制作、纯粹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德语。校用土地和设施由所在城市提供,其他概由国家负担。工业学校虽然经过几次改革而日趋完善,但随着德国工工出革命的成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加之,每个工业部门都需要有特殊专门技术的人才,地方工业学校已失去适应这种需要的能力。因此,地方工业学校一部分停办,另一部分则转为实科学校和专门学校。


实科学校是综合性的学校,它有三种类型:一是九年制六个班级的一级实科学校,共二十六所;二是学制和班级都不固定的二级实科学校,共三十所;三是七年制五个班级的高等市民学校。1882年把一级实科学校改称为高级实科中学。从这时起,高级实科中学与原来的高级中学展开了竞争。但从总体上看,实科中学主要是进行技术教育。例如,布雷斯劳实科学校,从1836年至1860年间,其毕业生大都从事商业、工厂管理、农业、建筑、采矿冶金、染色等资本主义企业活动。


各种专门学校的范围很广,种类繁多,可分五大类:农业渔业学校、矿山工业学校、商业交通学校、家政方面的学校、军事和自由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各州由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它们的任务是培养不同水平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


博依特在1866年把柏林中央工业学校改为柏林工业学院,1879年又升格为柏林工业大学,设机械、冶金、化学、造船四个系。到19世纪末,学生已有三千多人,发展成为一所实力雄厚的工科大学。


柏林工科大学的建立是与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相适应的。德国工科大学是独立的大学,而不是综合大学中的工学院,它与工业生产关系更加密切。除了柏林工科大学之外,还建立了亚琛、不伦瑞克等八个工科大学。德国工科大学主要培养科学家、技术员和企业家。据1897年的统计,德国九所工科大学的在校学生已超过一万人。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分布在德国各重要工业部门。据德国工程学协会会长彼得报告,1898年德国最有名的工业公司的一百零五个事业所,有3281名技师,其中1124名是工科大学毕业生。如果说19世纪前半叶是综合技术学校的全盛时期,那么,19世纪后半叶就是德国工科大学大出风头的时期。它们所培养出来的大批科技人才,为德国工业生产迅速腾飞并跃居世界前列,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科中学排除了文科中学中纯古典主义倾向,要求教授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部门必需的实用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科中学的出现,在当时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



  • 德国中小学教育引发的思考
    答:德国的中学主要包括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学校三种类型。各类中学的培养目标虽各有侧重,但总体上都包含各项“关键能力”的培养。 开普勒中学是弗罗伊登市最大的全日制文理中学,以理科见长,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及全面的社会能力。 我们分别观摩了十年级的英语课、数学课,十一年级的德语课、音乐...
  • 高中历史
    答: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
  • 19世纪中期至1917年的俄国教育改革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答:按照这些改革方案,俄国教育出现一些新气象:高等教育方面,大学自治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校长、副校长、系主任与教授均由选举产生,且都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中等教育方面,中学分古典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学制各为7年;古典文科中学的毕业生可进入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则进入高等...
  •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的中等教育有几种?
    答:阿卡德米是17世纪英国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中等教育机构。这类学校重视自然科学及现代外语课程,应用英语教学。由于这种学校接近生活实际,具有实科倾向,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受到社会欢迎,中层社会的平民子弟入学者居多。18世纪后期,由于实科中学的兴起,这种学校才消失。产业革命后,原有的中等教育...
  • 英国近代学园名词解释
    答:英国近代学园名词解释如下:学园学园是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17—18世纪初等教育是教会慈善学校,中等教育有文法学校,公学,实科中学,学园:文实中学,高等教育有古典大学,比如牛津,剑桥,教育管理实行自由放任政策。19世纪初等教育颁布《工厂法》,实行导生制,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
  •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答:只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权升入大学,所以文科中学和大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科中学的任务就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训练一般的官员。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18世纪初德国就已经出现了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并逐渐得到发展。实科中学的发展是因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比较缓慢,资产阶级也...
  • 请论述中国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什么?
    答:课程由学科专家主导,学校、教师与 学生乃至家长失去了参与课程的机会.对教 材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出现了“学校靠教科书,教师教教科书,学生背 教科书”的局面.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的角 色,而不是一个开发者,积极性、主动性与创 造性受到压制,学校也变成了知识加工的工厂,教师就成了没有灵魂...
  • 文科中学的创建
    答:改革后的文科中学加强了数学教学,史、地教学也占一定地位,并开始把自然科学列入教学计划,但仍偏重拉丁文与希腊文。随着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中期出现了加强自然科学教学的文实中学(Realgymnasium) 和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实科中学(Oberrealschule)。经过长期斗争,文实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取得了升大学资格...
  • 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在哈勒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 )
    答:【答案】:D 1708年,德国人席姆勒在哈勒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
  • 简述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
    答: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不以古典语言、文学而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及其他实用学科为主要教学科目,以实用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斯宾塞受其实证主义哲学观的影响,斯宾塞在对教育目的的设定和描述上,抛弃了过去教育家们抽象的、形而上的思维框架。把“生活”理解为具体、实在的活动。倡导生活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