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来源: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哪一个人是生下来就知识的,谁都会有疑惑的时候,一旦有问题就要敢于去问。还告诉了我们要多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知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句子出自出自唐朝文学家韩愈的《师说》。《师说》原文欣赏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

韩愈师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1、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2、参考资料:http://www.gudianwenxue.com/article/586.html

通过阅读了《师说》,你知道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吗?
答:我们要使自己的成长更快,多向外界学习,与人学,向生活学,争取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师说》的主题是什么?
答:《师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重点句子如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师说原文及翻译 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

师说中以孔子为例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师说中以孔子为例证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观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

观百家讲坛康震老师《唐宋八大家》之韩愈后读《师说》有感!(原创...
答:《师说》告诉我们,老师与弟子是辨证的一种关系,现在的老师将来可能是别人的弟子,现在的弟子将来也可能是别人的老师。我觉得在各个高校求学的莘莘学子都将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这些《师说》中的道理还是对我们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的。除此之外,我还觉得读书不能读死书,学也不能死学,要活学并且要活...

师说的读后感
答:通过《师说》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们就应当学习,不管它来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样的人,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既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弃向他学习,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对他不完美的一面毫无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这就是《师说》所要告诉我们的吧。

《师说》读后感
答:通过《师说》我懂得了在生活中,只要是“道”,我们就应当学习,不管它来自什么人的身上。不管什么样的人,总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既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弃向他学习,也不能因为某个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对他不完美的一面毫无批判地奉迎接受。我想这就是《师说》所要告诉我们的吧。 《师说》读后感2 ...

师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师说的中心思想是: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

网友看法:

史尤18617606450: 师说的启示....可以短一点吗? -
任丘市咎娄:: 韩愈的《师说》,这可能是广大师生最熟悉的一篇古文了.它围绕“人们应从师”的中心论点,从“何为师”、“为何从师”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其中多方面的对比论证尤为精彩,不仅鲜明地体现“人应从师”的观点,也批判了“今之众人”与“士大夫之族”的行径.这总体而言对社会起了积极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文以明道”的古文运动精髓.

史尤18617606450: 《师说》讲的是什么? -
任丘市咎娄:: 你说的是不是韩愈的《师说》?,呵呵,我记得是我念高一的时候学的文章啦,这篇文章讲的主要是作为学生要不耻下问,认真求学,韩愈在文末号召我们要像李潘那样摒弃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作风,踏踏实实,勤恳求学.就是这个样子吧!这篇文章我记得老师还让我们背过呢.“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史尤18617606450: 黑说这篇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任丘市咎娄:: 我猜你想问的是《师说》吧? 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魏晋以来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社会的现实,告诉人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