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如何应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 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 特别是2008 年9 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 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 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 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 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 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 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金融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 助长了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经济是否健全,企业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 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 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工业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摘自中国经济论文网

中国经济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难



  金融海啸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登陆,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全球正在采取救市措施。在我国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走向如何?我想谈几点看法。

  经济下行难以逆转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以此来推算,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因此许多人对中国经济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势表示担忧。

  实际上,经济下滑已经相当严重,根据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电量增速已经滑落至3%,1~9月用电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经验值,这个用电量水平对应的经济增速应该至少在9%以下。

  主要问题在于出口和投资贡献下降,其中出口贡献下降了0.9个点。

  现在看来,经济下行加剧正在进行中,很难判断何时见底,因为未来中国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一旦发生,底可能是一个很长时期。

  从金融动荡到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会存在一个滞后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个很困难的时期。

  四大因素影响通胀压力

  国内9月份CPI上涨4.6%,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PPI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PPI与CPI双降之后,四季度及2009年的通胀形势如何?

  其实,CPI回落主要是翘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国际商品市场近期大幅下跌。当前国内通胀压力减轻,四季度通胀有望继续回落,但2009年通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回答属◇蓶чī℡ 版权,谢绝粘贴}

  西方国家兜底式规模空前的救援计划,始终是未来中长期内引发通货膨胀的潜在源头。就国内来看,几个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会否震荡后返身向上。因为市场流动性疏缓后,资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国经济没有出现新的产业亮点的话,只可能有三个去向,消费信贷、新兴市场和能源等资源市场。如此一来,商品市场反弹,从而对PPI产生新的推力。
2、财政能力的减弱将迫使政府放松价格管制,从而使积压已久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
3、制造业大量企业倒闭后,制造品的供给层面将产生新的通胀压力。
4、不得不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从货币供应层面推动物价上涨。

  企业最大压力是外需骤降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11.4%。这一数据反映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加剧,增速回到个位数是大概率事件。

  企业面临四大压力:汇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外需骤降。如果欧美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对于一个出口已经占到GDP40%的国家,是致命的。

  现在看来,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稳,主要是上半年订单延续,而1~9月美国金融危机还没有从市场明显扩散至实体经济层面,美国经济还维持2%的增长。但是9月份后期,雷曼事件后,感觉明显不一样了,市场与实体经济的防火墙被冲垮,未来几个季度美国经济将进入显著衰退,溢出效应波及全球,中国出口很不乐观。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个位数增长。

  明年人民币贬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92%。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214亿美元,远低于当月29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总的看来,7、8、9这三个月资本流入下降很厉害。金融海啸过后,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撤离应该是一个趋势,而且正在发生。
美国经济去杠杆,消费信贷会大幅萎缩,与之对应的新兴市场出口模式的经济前景悲观。同时,变卖资产大量资本撤离去回补母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满足去杠杆的财务调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趋势延续下去,不排除中国外储2009年中期后出现下降的月份。
事实上,2007年,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既有经济模式的尽头,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已经出现明显拐点。在中国新的模式出现以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空间已经耗尽。
这一点,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币汇率已经出现了明显贴水。2009年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国制造业很脆弱
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有多大呢?
在我看来,这是灾难性的。因为中国制造业都是大进大出的结构,资源和市场都捏在美欧的手里。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得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这种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又无法将成本压力外移,因为全球制成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尽管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或者“世界车间”。但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两端都不在中国掌控,研发、原材料采购、品牌设计、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零售垄断巨头等等高附加值领域都在美欧手里。中国制造业只是拿订单干活,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
这样的结构非常脆弱,资源和市场双向一挤,必然是企业大量倒闭。

  要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中国是否存在新的增长点支撑经济呢?对于这个问题,要伤筋动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宏观上看,主要是调节投资和消费的结构,通过加快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通过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上的调整,坚定地转向内需消费主导的经济体。
微观层面上,企业所谓转型也好,升级也好,都不准确,并不是把我们劳动密集型赶走,内迁,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是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问题关键是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只有向两头延伸,如原材料采购、研发、物流、仓储、销售网络、品牌等,才能创造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也就达成了与宏观目标的一致。

  次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共享式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改善,这应该是中国所追求的。

  I. 次级债危机产生及影响

  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所谓的"低收入者"不仅指收入比较低,还包括有延期付款、有破产纪录等信用较低的债务者。本次危机起源于对上次危机的救赎,即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将利率降到1%左右水平,并同时放松对贷款的管制。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

  产生次级债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的次级借贷款所引发。如果金融机构只是进行贷款并一直将贷款记入资产负债表中,那么这只是作为银行的不良贷款而停留在银行系统的层面。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危机(S&L问题)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金融危机,都是由于所担保的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使得银行的贷款出现了坏账,最后演变成了银行的经营危机。但是现在包括次级债贷款在内的住房相关贷款的70%已经被证券化,这一状况和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通过证券化这条地下通道,贷款市场(间接融资市场)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市场)形成了一体化。如果在贷款市场上发生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也就是说,证券市场上相关商品的价格下跌,就会使得贷款市场的问题凸显,这就是被称为21世纪新型的次级债的真相,是典型的货币市场风险通过资本市场的工具被无序放大的结果。

  证券化的第一个问题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于原来作为债权人的住房贷款者和证券化商品的投资者是不同的,所以投资者不了解贷款者的情况。为此,投资者只能依赖于专家们的客观评价。实施客观评价的就是评级机构。不过这些评级机构并没有履行他们应尽的职责。证券化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引发的道德风险。其主要原因在于,证券化的制造者尽可能多地组合贷款并转卖给第三方,利用杠杆效应来获取利润。随着市场的扩大,欲望开始膨胀并变得歪曲。第三个问题是,由于证券化的实施使得债务的交涉出现了困难而成为大问题。因为这不能够像银行持有这些贷款时一样,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对宽松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信用评级机构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反应迟缓的信用评级机构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次次级债问题的发生,就是把上述情况多次证券化之后的结果。住房贷款被证券化之后成为了RMBS(住宅用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RMBS中评级较低的部分再次证券化后成为CDO,然后把CDO分割后再证券化成CDO二次方,从CDO二次方到CDO三次方,市场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规律而变成了欲望的机器。同时在这个框架中,同时还嵌入了杠杆机制。杠杆在金融领域经常用于从外部借贷之意,一旦与证券化相结合就会引发急速的信用膨胀。特别是对冲基金的介入,它们一般都会在买入RMBS和CDO的时候使用杠杆效应,有的甚至还出现了把原来的住房贷款扩大1000倍的情况。在这样高的杠杆效应中,当原有的贷款发生损失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难以估量了。

  就监管来说,对于缺乏金融知识没有足够信息来源的人来说,政府当局没有进行适当的监管是问题的本质所在,这就是所谓的猎杀贷款(Predatory leading)。这经常被用来批判那些在收取高额手续费的同时短期内反复转换的借贷、未经借款人同意在还款额中混入高额手续费和保险金、或者借给超过借款人偿还能力的贷款。美国对于猎杀贷款的争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这次次级债问题的发生似乎让我们感觉到这些争论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随着美国房地产不断萎缩,美联储加息压力增加,以往红极一时的次级抵押贷款日益陷入危机。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从图1美国全国建造住宅市场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现象加速恶化。

  目前,次级债危机愈演愈烈。自贝尔斯登倒闭后,美国已有十几家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企业的破产,宣布次级债危机达到了一个高峰。美国政府已经宣布救市,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国会两院通过的美国房市和经济救助法案,通过注资1.4万亿美元对"两房"进行接管。而最近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和美林银行被收购,则将次级债危机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此外,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受美国股市暴跌影响,欧洲和亚太地区股票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同时由于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中央银行纷纷向金融系统注入巨额资金,以缓解流动性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

  II.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于中国而言,比中国对于美国而言更为重要。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大批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处于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的状态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能源、矿

  产、钢材等上游产品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过产能过剩的困境,国有企业利润下降、上缴税收大幅度减少在最近几个月表现特别明显。而此前存货较多的国有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经营困难的地步。此外,从全球市场的角度看,在次级债的影响下,发达地区受到打击最大,在美国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的同时,欧洲以及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这对于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的需求下降时,欧盟和日本的需求也跟随下降,欧盟与日本没有能成为美国份额下降的替代区域。因此,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其中,受次级债影响最严重的是欧洲。美国为解决本国低收入者住房问题而创造出的房地产次级债,最终最大的埋单者竟然是欧洲,可能是所有人都没有想象到的。在此次危机的冲击下,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也走向贬值的道路。在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的情况下,这就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冲击。

  此外,尽管中国出口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外部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是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将使中国经济在美国消费走软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消费增长脱节。2001年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对美国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从2001年的4%左右上升至目前的7.7%,显示中国对美国的依赖依然较大。因此,如美国实体经济受损,消费下降,对中国出口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美国私人消费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两年内累计下降5-6个百分点。欧美国家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国,其经济下滑导致的消费下降,从而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由于需求的减少,从而导致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也相应下降。

  III. 对国内企业影响各异

  总的来说,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由此对国内的一些企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所处的行业和环境不同,因此各企业所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出口受到抑制,所以对外贸型企业影响较大。而对以内销为主满足内部需求的企业来说,影响不大。

  对外贸型企业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企业产量的下降,更多的是随之而来的一些连锁反应。随着次级债危机的加重,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从珠三角地区看,企业普遍不大看好今年的美国市场。

  随着美国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趋势明显。据统计,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去年第三季度对美出口增幅已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第一季度,我对美出口同比增幅达20.4%,第二季度下降到15.6%,第三季度更是降至12.4%。

  作为广东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服装行业自然难逃拖累。由于次级债危机的影响,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与产品的销售速度都在下降。虽然次级债对实体经济影响较间接,但从客户反映来看,第三、四季度订单明显下降,美国人消费意愿下降,零售商下单自然就少。与此同时,生产纺织机械的国有企业也难以避免订单下滑的趋势。

  而作为"煤电油运"上游产品提供者的国有企业,最近数年为了压制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实施了政策性亏损的价格策略,在当下和未来出口下降的趋势下,其产品价格恢复到国际市场水平的希望比较渺茫。而这部分企业的利润积累和国家补贴已经很难支撑他们继续实施政策性亏损。上游企业与中下游企业同时恶化,对宏观经济和国家财政税收的打击将是相当沉重的。

  由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出现,美元的走势疲软将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中国的出口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将被侵蚀,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利润率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出口主导企业有可能无法生存。

  从内销型企业方面来讲,由于其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较少受到出口下降的影响。基于此,很多在国外市场受挫的外贸型企业也正在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进行艰难的转型。很多外贸型企业,由于多年来一直经营外贸生意,对国内市场很不了解,一方面经营思路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足够的资金。长期和外商打交道,习惯了按规则做事,基本不存在呆账等问题的外贸企业,在面对更为复杂和水深的国内市场确实是手足无措。比如,宁波森语国际贸易公司就曾经尝试着在国内开了几家专卖店,也给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大采购商供货,但是运作一段时间,专卖店相继关闭,也结束了和家乐福、沃尔玛的合作。由于该外贸公司不懂营销,缺乏管理经验,专卖店很难做下去;而进入家乐福这样的渠道,不但账期很长,而且各种名目的进店费、促销费、节日费又压得他们根本喘不过气来。因此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尽管开拓国内市场困难重重,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选择。对于由国外市场转国内市场的企业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人才,指创建营销体系,构建营销队伍,因为市场是人做的,有人才能做好一切;二是产品,营销从产品做起,所以要开发出适合国内市场、拥有核心竞争力,能够与同行竞争的产品;三是品牌,品牌要有声誉,一为行业推广,二为消费者口碑。前者吸引渠道关注,刺激行业信心(启动前期更为重要),后者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奠定企业未来的发展。

  外贸型企业能否成功转型,以避免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影响,从而求得一个重新发展的平台,这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不过,总体来看,外贸不景气主要冲击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影响不大,即便有也是间接的。

  IV. 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

  目前全球金融动荡的主线在发达国家。这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开始的金融动荡从美国开始,蔓延到欧洲、日本,造成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下行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到目前为止,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仍然有限。

  2007年第三季报显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别持有数量不等的美国次级房贷债券。整体看,次级债投资在资产中的比重小于1%。其中,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持有数量小,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为超过2%;中国银行持有数量相对较大,次级债投资占权益比例约为13%。

  次级债投资额占三大银行的总资产比例、占权益的比例低,即便出现极端情况,即次级债投资损失率为100%,该损失额也不足以影响三大银行的正常经营,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同时,次级债资产净额与2007年前3季度的税前净利润之比表明,即便当次级债投资损失率达100%时,三大银行07年前三个季度税前净利润亦足以消化该损失且有富余。

  最近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对国内银行直接影响有限。目前已经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公告了与雷曼公司相关的投资与交易情况。除此以外,预计工行、建行等银行也会有一定的相关投资头寸。由于不知道具体的投资结构,而且雷曼公司刚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未来是清算还是重组也还是未知数,因此无法评估可能的损失比率。不过总的来说,次级债券将会蒙受较大的损失,而高级债券和担保债券很可能依然能够收回部分投资。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国内银行相关投资的总头寸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即便完全损失也不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太大的直接影响。

  另外,国内银行海外投资头寸的风险需要引起警觉。次贷危机正在演化成一场前所未有的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风暴,由于国内银行的海外投资大部分都是美元资产,因此不可避免将受到较大冲击。从目前来看,很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海外金融机构步入破产境地,国内银行的外币债券投资尤其是非政府债券依然面临较大的风险。尽管国内上市银行海外证券投资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并不高,但如果继续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量变的积累将有可能转化成质变。大量的投资损失以及减值准备计提不但会影响当年业绩,更会逐步侵蚀公司的资本金并影响资本充足率,这会给主营业务的开展以及资产规模的扩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海外投资头寸的风险需要引起投资者足够的警觉。

  次级债危机的爆发,某种程度上对国有金融机构是一种机会。中国外汇储备和金融机构在美国持有的债券总量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其中有一半左右属于美国联邦政府担保的"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当美国政府无力全额偿还债务时,可能会拿出一些美国金融机构的股权来抵债。这样,中国国有金融机构被动收购美国银行或投资银行的可能性变得很大。因此,购买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意外的收获。

  而在当前更应该关注的是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和负面预期。这种负面预期正在向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监管领域延展,并势必对全球金融体制和框架带来深远影响。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动荡对国内金融安全和稳定影响不大,但中国作为经济迅速增长、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拓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还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科学防范类似风险。比如减少期货、期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降低对国内经济的伤害。
  VI. 次级债危机带来的思考

  应该说,次级债危机对全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深刻的。在一些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长期依赖出口,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受次级债影响非常之大。而中国争取要越过这个发展陷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掉入了这个陷阱。因此,找出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一种共享式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使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改善,这应该是中国所追求的。在次级债面前,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减少损失,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当然,美国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一)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隐忧。所以,中国政府要严防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此类情况。

  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其实不然。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风险。

  (二)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

  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三)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借鉴

  此次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另一成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市场失灵。美国次级住房抵押债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关次级房贷的大量真实信息存于贷款公司和经纪公司,资产证券化以后,风险转移给了市场,但信息并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投资者。投资者完全依靠评级公司来定价,而事实上评级公司的评级却出了很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慎重考虑如何开展资产证券化。近年来,银监会一直提倡,资产证券化必须基于银行的优质资产。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市场并不能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定价。

  (四)加强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这次美国的次级债危机警示我们,在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刚起步,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模型的条件;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而在此过渡期间,需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这将有效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提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是"走出去"一定要注意审慎经营,不能盲目地搞粗放型扩张。 (文|冯科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实际上中国开放度还很低,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很低的,无非就是出口行业。但是最终受损的又只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是一种机遇,淘汰那些企业,剩下的才是精华!
另外,对改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一个机遇!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得不更新换代。比如以前的日本韩国还有中国的台湾,现在都不再是这种出口导向型了。当务之急是采取拉动内需的政策,比如中央政府主导的4万亿计划等等。这都是一种应对之策。
另外,对中国另一个很大影响的是手中大量的美元储备,这是不能不提的话题。如何保值或者至少不损失很大,是很迫切的问题,却至今也找不到答案……一方面,美国的强迫购买,因为不买就要坐视美元贬值,眼睁睁的看着手里的美元暴跌。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被美国经济绑架了……

2008金融危机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正是美国家庭的巨大负债,消化了中国不断膨胀的产能
美国金融危机,首先会带来心理冲击。这场危机必然会在中国资本市场制造悲观气氛,中国持有的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会缩水、海外投资者也可能大量抛售中国资产回母国自救,从而对中国资本市场施以向下压力。但更主要的,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的,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以前正是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从而使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繁荣,现在美国金融一倒,必然终结美国人借钱消费模式,中国制造随之受影响。
二、中国的解困之道又指向老生常谈——扩大内需
我们无须重复令全世界都羡慕的老生常谈——中国拥有巨大的内需潜力。大算盘不难打:只要国内需求有较大的扩展,这些年来为外需服务的庞大制造业能力,只要有一部分转向对内,中国经济就不但可能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也许对全球经济“过冬”也不无小补。
三、真正困难的问题只有一个:究竟怎样才能把中国的内需潜力释放出来?
所谓内需不足主要是因为国民收入分配问题。政府收藏了GDP三分之一的财富,居民收入的比例实在太低,如此中国消费率怎能不走低。其次是改革,提高经济效率,把财政收支、金融资本政策控制、价格体系政府控制中相当多低效的地方改进,比如减免进口税费、开放民间金融服务、改革征地制度,开放粮食出口、以采矿权公开招标……,如此必能促进经济增长……

我想中国应该扶持美国一些资源类!!! 不然2万亿外储会因为美国的印钞机而变得没有什么意义!!!如任其发展,则本来就感到危机的国内企业会进一步危机!!!所以把好美国的印钞机!!!我个人认为拿外储入驻美国的资源类市场应该可行!!!

  •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如何应对_百 ...
    答:II.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典型的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其经济发展对债务存在高度的依赖性,次级债危机必将导致其国内市场信用级别下降,而这会减少流向美国的国际资本,于是建立在国际资本流入基础上的美国国内需求将因此而下降。与美国相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
  •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答:一、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一)直接的、显性的影响。第一,对我国金融的影响。首先,持有美国投资银行的股份或债券的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股票债券大幅缩水。目前来看,中国银行是拥有美国按揭信贷证券化产品数量最大的国内银行,故其所受的损失应该是最大的。但由于中国的资本管制及中国银行较为单一的...
  •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答:第一,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投资国之一,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的美国企业纷纷撤资,会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影响。第二,中国是美国最大债权国,美国有难,中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第三,美国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的金融危机将导致美国的经济下滑,将会对中国许多的外贸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第四,经...
  •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答: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
  • 华尔街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
    答: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
  •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答: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如下:1、出口下降,实体经济受损 我国对美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鞋袜、低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这些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美国的中低收入阶层,他们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的损失,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些产品的对美出口。同时,我国这些劳动密集...
  •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2000字左右
    答:文章对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继今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近半年之后,华尔街再次爆出令人吃惊的消息: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因为收购谈判“流产”而宣布破产。而在此之前很难有人能预料到...
  • 试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答: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必须认真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我认为,影响有以下几点: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
  • 美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大吗?
    答:当然有影响 冲击一 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美林公司被收购与始自去年的次贷危机一脉相承,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个事件仅是整个危机过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也是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延续。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金融研究...
  •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2008美国金融危机启示
    答: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我国部分外汇投资遭受了重大损失,对美出口减少,但本土的实体经济体系受到的冲击较小。1.中国金融机构在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