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问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15
生物问题

(2)若III-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则:
III-3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III-4的基因型是Aa,
由于III-3产生A配子的概率是2/3,产生a配子的概率是1/3,而III-4产生A配子的概率是1/2,产生a配子的概率是1/2,所以下一代AA=1/3,Aa=1/3+1/6=1/2,aa=1/6,又由于IV-1表现是正常的,所以她携带a基因的概率为(Aa)/(AA+Aa)=(1/2)/(1/3+1/2)=3/5;

再看第二个空:若III-1与一位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多少。
现在,III-1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关键是求另一个女子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是多少,
由于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所以aa=1/100,得出a=1/10,A=9/10,
所以AA=(9/10)*(9/10),Aa=2*(9/10)(1/10),
所以该女子基因型是Aa的概率可以用上面Aa的概率,除以(AA+Aa)的概率,
得出该女子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是2/11,
所以III-1与一位表现型正常的女子结婚,生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2/3*2/11*1/4=1/33。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所谓“抗原活化”,如果说全应该是“淋巴细胞经抗原活化”。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
2.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和记忆细胞;
3.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的时期,又可称为活化阶段。仅仅抗原刺激不足以使淋巴细胞活化,还需要另外的信号;TH细胞接受协同刺激后,B细胞接受辅助因子后才能活化;活化后的淋巴细胞迅速分化增殖,变成较大的细胞克隆。分化增殖后的TH细胞可产生IL-2、IL-4、IL-5和IFN等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免疫效应细胞。B细胞分化增殖变为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进入血循环。

这时机体已进入免疫应激状态,也称为致敏状态。


百度教育团队【海纳百川团】为您解答
如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按钮,谢谢~

1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从原生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即为群落的原生演替。而且,由顺序发生的一系列群落(演替阶段)组成一个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对原生演替系列的描述,都是采用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和从湖地开始的水生演替。这是因为岩面和水底代表了两类生境的极端类型,一个极干,一个却为水生环境。在这样生境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其早期阶段的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组成几乎到处都是非常近似的。因此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模式来加以描叙。
旱生演替系列:一块光秃的岩石表面,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生境是非常严酷的。
首先,没有土壤,而且,极为干燥,温度的变化幅度也极大。
⑴最先在岩面出现的是地衣植物群落。在这个演替阶段中,顺序出现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它们凭借所分泌的有机酸以腐蚀岩面。其残体也参加到土壤的聚集和水分的含蓄中去。岩面的生境开始改变。
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在上一阶段地衣植物聚集的少量土壤上,能耐干旱的苔藓植物开始生长,形成群落。它们具有丛生性,成片密集生长,聚集土壤的能力更强。土壤、水分条件进一步有所改善。
⑶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在土壤稍多些的情况下,一些耐旱的草本植物,如蕨类和一年生短命植物相继出现,代替苔藓植物群落。接着是多年生操植物定居和形成群落。到了这个阶段,原有岩面的环境已经大大改变:土壤增厚,有了遮荫,减少了蒸发,调节了温、湿度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小动物的活动也增加。生境再也不那么严酷了。于是创造了木本植物适宜的生活环境。在森林分布的地区,演替继续向前进行。
⑷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在草本植物群落中,首先是一些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以后形成灌木群落。继而,乔木树种生长形成森林。林下的荫蔽环境,使其他耐荫性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得以定居,原有的阳性灌木逐渐从森林下消失。
在这个演替系列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相对地最快。而后,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这是由于木本植物生长时期较长所致。
水生演替系列:在一般淡水湖泊中,水深4米以下,由于光照和空气的缺乏,就没有体形较大的绿色植物生长,只有一些浮游生物活动。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的残体堆积,加上从湖岸上冲刷下来到矿物质淤积,逐步抬高了湖底。在水深4米左右,定居了绿色植物,首先是以轮藻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湖底的逐步抬高,依次出现下列群落的演替系列:沉水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3米处,如金鱼藻、狐尾藻、水车前、苦草等)→ 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深1米以内,如莲、水鳖等) → 直立水生植物群落阶段(在水陆交界处,如芦苇、茭白、香蒲等) → 木本植物群落阶段(主要是湿生的乔木树种,如杨、柳、 梣等) → 中生森林群落。
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一个植物填平湖沼的过程。每一阶段的群落都以抬高湖底而为下一个阶段的群落出现创造条件。这种演替系列,经常可以在一般的湖沼周围看到,在不同深度的水生生境中,演替系列中各阶段的植物群落成环带状的分布。随着湖底抬高,它们逐个地向前推进。
上述群落原生性演替,只提供一个群落演替的模式过程。它反映了群落的演替实质上是群落的生活型组成和植物环境的更替。每一个阶段的群落总是比上一阶段群落结构复杂,高度增大,因此,利用环境更为充分,改变环境的作用更强。这样,也就为下一个群落创造条件,使得新的群落得以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形成和产生。
这就是说,植物群落的演替,是由于群落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引起的。植物群落的发展,引起群落内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植物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新群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于是新的代替旧的,演替就发生了。而我们对群落的利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
植物群落次生演替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次生演替的最初发生是外界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除耕地放荒、森林采伐、草原放牧和割草以外,还有火烧、病虫害、严寒、干旱、淹水、冰雹打击,等等,但是,最主要和最大规模的,是人为的活动。因此,对于次生演替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因为在我们利用和改造植被的工作中,我们所涉及到的都是次生演替的问题。可是,认识和分析次生演替,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原生演替的一般了解。
次生演替的速度、趋向及所经过的阶段,决定于原生植被受到破坏的方式、程度和持续时间。
首先,次生演替的速度问题。在大多数的次生裸地上还多少保存着原有群落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原来群落中某些植物的繁殖体。裸地附近也可能存在着未受破坏的群落。总之,具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和种实来源。因此,次生演替系列中的各个阶段,演替速度一般都较快。
其次,次生演替的趋向。一般,当停止对次生植物群落继续作用时,次生植物群落的演替,仍然趋向于恢复到受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什么是原生植物群落?例如云杉林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山地,以及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亚高山的一种原生植物群落的类型;羊草草原则是我国北部温带干燥地区的一种原生植物群落。每一个自然区域中都有一定的原生织物群落的类型。它们为什么会具有复生的能力呢?这是由于他们是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形成的复杂整体,因而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当然,原生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及其复生的能力是极其相对的。次生演替一般趋向于恢复到原生群落的类型,但过去所有的各种比例当然不可能完全重复出现。这就是说,复生后所形成的群落只是在类型上和原来的群落相同,但质量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最后,关于次生演替所经历的阶段。这完全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了。云杉林采伐,一次就消退到次生裸地阶段,但同时也就很快地开始了复生的过程。羊草草原的放牧消退(退化)过程却是逐渐进行的,在消退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上,只要停止放牧,停止牲畜继续对群落的影响,群落就从那个阶段开始它的复生过程。
总之,原生植物群落的复生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一个是土壤,一个是种子来源。因此,如果原生群落在其整个分布区都受到破坏,而且因持续时间很长而破坏得很彻底,那么,虽然气候条件适宜,但群落的复生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在我国南方有这样的现象:当森林被反复砍伐后,加上长期放牧,最后形成稀疏的低草地。这种草地下土壤板结、干燥,土壤有机质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转向原生演替的某一阶段,已经不属于次生演替的范畴了。
综上所述,次生植物群落是外界因素,首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各类次生
群落的性质以及演替特点,至少决定于:
①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方式,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②原生植物群落受破坏的面积;
③次生群落中对原生群落的植物成分和土壤特性的保留程度;
④植物繁殖体的来源(种类、数量、距离);
⑤所在地的气候、土壤及地形状况。
当我们研究次生群落时,可以根据以上各点去鉴别它们的特性、类型和掌握它们的演替特点。上述各点,同样适用于对裸地或荒山荒地的性质和类型鉴定。
在研究次生演替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次生植物群落,要按其利用价值分别对待,对有一定经济价值者采用留优去劣的办法加以培育,以提高次生群落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的次生群落,则采用人工播种和种植的方法,以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代替原来的植物,也就是说,对原有群落加以改造;对于一些已经达到可以利用程度的次生群落(如次生林)则进行利用;对于一些具有保持水土、保护堤岸、防风固沙等等作用的次生群落则加以保护。
当然,特别是在直接利用次生群落时,一方面要掌握它生长速度快,具有较大可塑性,因此容易加以改造这样的一些特点,同时,又要注意它的不稳定性。这就是说,任何次生群落只是次生演替系列中的一个阶段,如果利用不当,它会不断地继续消退,而且不大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类型。
人类对于天然植被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为广泛和经常的是森林采伐和草场放牧或割草。森林被采伐或草原强度放牧以后,就引起这些类型的植物群落深刻变化,使原来的群落变成另外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变化的方向却和群落在自然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自然发展相反,因此,当采伐、放牧、割草等对群落的干扰作用继续进行时,植物群落的性状就朝着低级群落的类型退化,这就是群落的消退,甚至造成“人为荒漠化”。要恢复消退的植物群落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例如被皆伐的云杉林,如果靠其自然演替,从采伐迹地恢复成林,要80-100年的复生过程。而且,复生不等于复原。
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植物物种特性将改变群落的自然演替进程,加快裸地的改造和群落建设,恢复植被并改善环境。但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 人类还是应该首先保护好天然植被和群落。

选择:A (注意是形成的新岛上,没有任何植物)

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

您好!
下列病症可以用孟德尔遗传定律预测后代患病几率的是(A)
a.苯丙酮尿症
b.猫叫综合征
c.先天性愚性
解释: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可以用孟德尔的基因定律预测,先天性愚症是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当然不能用基因的定律

是单选吧?选1

  • 10个生物问题
    答:(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和共同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核酸(有些病毒只有核酸,且DNA和RNA不能同时具有。朊病毒等特殊物质只有蛋白质)2、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每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3、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体对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
  • 谁可以给我100个简单的生物问题?
    答:A、青菜 B、 蓝藻 C、花生 D、黑藻 乳酸菌核区没有的是( )A、遗传物质 B、水分 C、脱氧核糖核酸 D、染色体 下列生物体,具有核膜的是()A、噬菌体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 D、大肠杆菌 在生殖过程中能产生种子的植物,构成两大类群,分别是___植物和___植物,...
  • 生物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1、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等方面。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生物学的影响已突破上述传统的领域,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
  • 谁能给我整理一百道初一生物问题??看问题补充
    答:答案:是种内斗争。竞争是种间关系,同种生物因争夺空间、营养等而形成的斗争属于种内斗争。杂草疯长时,减产的原因是是种间竞争的结果。11.种内斗争对该种生物的生存所起的作用都是有害的吗?答案:不是。种内斗争对不利于环境被淘汰的个体来说是不利的,但对种的生存和进化是有利的,有利于优...
  • 人类在生物方面面临哪些重大问题和挑战?并说明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_百 ...
    答:原因,人类在二十世纪前的滥补滥杀和二十世纪后的偷猎行动。2、人类转基因作物发展前途不明,存在较多争议。3、自人类诞生伊始便开始困扰人类的疾病、瘟疫,在新世纪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4、生物武器的研制与使用。解决方法:没有。如果有十分有效的方法的话,这就已经不再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了。
  • 生物问题
    答:(1)非生物环境 包括:气候因子,如光、温度、湿度、风、雨雪等;无机物质,如C、H、O、N、CO2及各种无机盐等。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腐殖质等。(2)生产者(producers) 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
  • 有关生物的几个问题
    答:1.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2.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但不是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比如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就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3.白菜植株如果以营养器官划分,那么白菜属于白菜植株的茎和叶。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希望帮到你 ...
  • 5个高一生物问题
    答:1)退化性起源学说。退化性起源学说认为病毒是细胞内寄生物的退化形式。这种细胞内寄生的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物对某种不能穿过细胞膜的代谢发生了严重依赖。在细胞内,这类寄生物可以在不影响其生存的情况下逐渐丢失部分生物学功能。它们所必需保留的功能是具有可进行自主复制的DNA复制原点(顺式元件)、...
  • 生物问题
    答:答案是:B。A错,生物进化是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正确,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肯定等于1;C错,后代A和a基因频率应该是相等的,因为这里没有环境的变化,也没有淘汰等选择作用;D错,色盲基因在男性和女性中是相等的,只不过表现型不同,因为男性只需...
  • 高中生物问题
    答:1、植物、动物都有应激性,但植物没有反射。2、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有的是DNA,有的是RNA。3、植物细胞中当然是绿的才有叶绿体啦。绿叶有,红叶就没有嘛。4、真核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细胞核、线粒体,像人的红细胞就没有。5、原核细胞中怎么可能无任何细胞器。6、蓝藻上有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