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茶道能流传这么久?而中国茶道却很少人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1

中国人饮茶,一直是——好好喝茶,不求道。

近来接连推送了几篇关于“恩施玉露”的文,便有些熟人邀我去看茶道表演,据说是从日本远渡而来,高端的不得了。我摆摆手,道一句:“俗人不谈雅事。”作罢。

“道”之一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高的字眼,如天道,人道,地道。这个字代表的是万事万物的终极规律与真理,所以不同于日本“茶道”、“剑道”等,国人几乎没有把一门技艺做到极致就冠以“道”名的。一直以来,中国茶都有着自己的风骨。

我们祖先喝茶的心路历程,远古时代是当药用,夏商周是当菜来吃,而到了东西汉才有了文化的概念,赋予它日常饮料的功能。到了三国两晋,提出“以茶代酒”的观念,茶和酒一样,成为平起平坐的两种饮品。自宋以来,还有“茶之为用无异米盐”的说法,元曲中也经常说:“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一直以来,茶就是国人的生活用品,并没有那诸多的器皿要求、动作规范之类。记得曾有幸了解日本茶道学习,发现连持工具的高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禁有些咋舌。这般仪式化的流程,着实不是国人的茶文化。我想喝茶的时机,一是渴了,二是没那么忙,心情也刚好,于是就愿意坐下来优哉游哉的给自己冲上一壶茶,慢慢冲,慢慢喝,这是一种安静自在的状态。没人陪的时候就一个人喝,自自在在想干点儿啥就干点啥,有人陪的时候就一起喝,想聊点儿啥就聊点儿啥,没啥好聊的就安静喝茶。如果说非要扯到“道”,那中国人的茶道,一定是根植于生活,才是正道。

品茶

当然,你也可以说日本自唐宋时期将茶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度,并发扬光大。但就当时所留下的文字记载来看,茶文化绝不仅仅只是打茶时的手势和斟茶时沸水的高度那般简单的仪式。比如茶文化一度风靡的宋时,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提到宋代茶艺,就不得不说一位皇帝,宋徽宗。这位被称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的帝皇精于茶艺,曾多次为臣下点茶,蔡京《太清楼侍宴记》记其“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据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还下诏北苑官焙制造、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如玉清庆云、瑞云翔龙、浴雪呈祥等。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为“瘦金体”,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

选错专业入错行,是一件十分悲催的事。这一点,宋徽宗肯定深有同感。赵佶是书画双绝,本应去北大文学系当个教授,却稀里糊涂做了皇帝。让文艺青年来治理国家,注定凶多吉少。

选错专业入错行

但政绩的灰暗,反倒显出了别的方面。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贡献极大,不仅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还对当时风靡的“斗茶”活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记录“斗茶”活动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斗茶内容包括:一斗汤色,二斗水痕的茶品;举与茶有关的故事及吟诗作赋来斗茶令;以及最重要的茶百戏和茶的口感。

古人斗茶流程图

古人斗茶场景

茶百戏

茶百戏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宋代“文青”更有三宝,喝茶写词很烦恼。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清异录·茗荈·茶百戏》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另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点茶需要“击拂”,即是用工具把茶汤打出均匀细密的泡沫。宋人斗茶,就是以这个泡沫的颜色定胜负,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为下。分茶是“点茶”技艺的升级版,就是不仅要在茶汤表面打出泡沫,还要使泡沫形成抽象的“物象”,要求“纤巧如画”。不同于日本茶道,即使是这样精巧的分茶手艺,遍观宋诗,宋人也并不追求器具之华美精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多美!就用“紫泥”两个字,就把建盏的风貌写了出来。遗憾的是,自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

张世卿墓点茶图

壁画中的点茶图

古代文人分茶图

现代茶百戏于2009年在武夷山初步恢复,并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否与古代一致,已不得而知。

武夷山现代茶百戏

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基于当时蒸青的制茶工艺,衍生出的茶文化远播日本流传至今,并成为日本国技之一;但我们却渐因炒青技术的日臻成熟,逐渐失去了基于蒸青绿茶而大行其道的斗茶盛景。如今,仍旧保留唐宋遗风制茶工艺的,也仅剩下恩施玉露茶等寥寥几种。对比之下,倒是教人唏嘘。但即便古人技艺已是出神入化,于中国人来说,不论斗茶与否,最终喝茶还是要落到口感上,现如今只有形似而无神似的形式化喝茶,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了些。

恩施玉露茶

茶通六艺,也正是因其易上手难精求,难免沦于附庸风雅。但如果只是喜爱饮茶,那就饮茶好了,一泡清汤,随你牛饮也好,细酌也罢,喝到肚里一样舒心快意。也许因穿越漫长时间而带上古人一贯的真切心意,朴拙认真,但茶到底不过是茶,不会掠夺你的生活,也不会赠予你更多。

在我看来,侃侃而谈茶道之人,都是想要卖茶给你罢了;

中国人饮茶,一向是好好喝茶罢了。

本帖为“楚地拾遗”原创,更多精彩请关注“楚地拾遗”官方微信哟~

文|筱离

图&编辑| 璇子



有助于人类享受空闲、友谊、社交和谈天者,莫过于吸烟、饮酒、饮茶的发明。这三样东西有几样共同的特质:第一,它有助于我们的社交;第二,这几件东西不至于一吃就饱,就可以在吃饭的中间随时吸引;第三,都是可以借嗅觉去享受的东西。他们对于文化的影响极大,所以酒店餐馆之外还有茶馆,至少在英国日本中国,饮茶已经成为社交上一种不可少的制度。

烟酒茶的适当享受,只能在空间、友谊和乐于招待之中发展出来。因为只有富于交友心,交友谨慎,天然喜欢闲适生活的人士,才有圆满享受烟酒茶的机会。如果将乐于招待别人这个心思去掉,烟酒茶便毫无意义。享受这三种东西,也如享受风花雪月一样,须有适当的同伴。中国的生活艺术家最注意此点,例如:看花须和某种人为伴,赏景须有美女为伴,听雨以及松涛最好在夏日山中寺庙中躺在竹榻上。总起来说,赏玩一样东西时,最重的是心境。我们对每一种事物,各有各的心境,不合适的同伴,常会败坏心境。所以生活艺术家的出发点就是:他如果想要享受人生,则第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和性情相投的人交朋友,必须尽力维持这种友谊,就如妻子要维持和丈夫的爱情一般。

所以气氛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必须先对文人的茶室的布置和他的一般环境有相当的认识,才能了解他们怎样在享受生活。

第一,他们必须有共同享受这种生活的朋友,不同的享受须有不同的朋友。和一个勤学且含愁思的朋友去骑马,就非此类。正如和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去欣赏一次音乐表演一般。因此,有位中国作家说:

赏花须结豪友

嫖妓须结淡友

登山须结逸友

泛舟须结旷友

对月须结冷友

待雪须结艳友

酌酒须结韵友

一个人对各种享受已经选定了适当的朋友之后,还要去找适当的环境。所住的房屋,布置不必一定讲究,地点也不限于风景优美的乡间,不必一定找一片稻田供他们散步,也不一定有曲折的小溪以供他们在溪边的树下小憩。

他们所需的房屋极其简单,只需:有屋数间,有田数亩,用盆为池,墙高于肩,室大于斗...........

(其实这就是日本的露地的建设)

要到处充满着简朴和亲热的空气。

在这种同类相吸引的气氛中,我们方能满足色香声的享受,吸烟饮酒也在这个时候最为相宜,此时,我们好像已变身为一种容器,能充分去享受大自然和文化所提供给我们的色声香味。

一个人在这种神清气爽,心气平和,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需静品,而酒则需热闹。茶之为物,其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饮茶之时却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不凡者在旁高谈阔论,则十分败兴,也正如在雨天或阴天去采茶一般的糟糕。因为采茶必须天气清明的清早,当山上的空气极为清新,露水的芬芳尚留于茶叶之上时,所采的茶叶方称上品。照中国人说起来,露水实在具有芬芳和神秘的功能,和茶的优劣很有关系。

因此,茶是凡间纯洁的像征,在采茶泡茶的过程中,都需要十分的清洁,如稍有油腻,便会使他丧失美味。所以也只有在眼前和心中毫无富丽繁华的景象和念头时,方能真正的享受它。和妓女作乐时,当然是用酒不用茶。但一个妓女如果有了品茶的资格,则她便可以跻身于诗人文士所欢迎的“可人儿、妙人儿”之列了。苏东坡曾以美女比喻茶,另有人补充说:如果一定要用茶去比拟女人,则唯有麻姑仙子可做比拟。

《茶录》里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所以如果要体味这些要素,静默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也只有“以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味出这些要素。自宋代以来,一般喝茶的名家认为一杯淡茶才是最好的,当一个人专心思想的时候,或者是在邻居嘈杂,仆人争吵,或者是由面貌丑陋的女仆侍候的时候,当然不能体会这淡茶的美妙气味。同时,喝茶的友人也不可多,“因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哗,喧哗则雅趣全无。独酌约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真正的饮茶鉴赏家常以亲自烹茶为一种极致的乐趣,中国的烹茶饮茶方法不像日本那么过分严肃和讲规则,而仍然属于一种富有乐趣而又高尚重要的事情。实际上,烹茶之乐和饮茶之乐各居其半,恰如吃瓜子,嗑瓜子的响声和吃瓜子肉的乐趣一样各居其半。

凡真正的爱茶者,单单是摇摩茶具,已是自有其乐趣。因此,茶的享受技术包括下列环节:

第一,茶味娇嫩,茶易败坏,所以需十分清洁,需远离酒类、香味等一切有强味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

第二,茶叶需贮藏于冷燥之处。

第三,烹茶的艺术一般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

第四,客不可多,且需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

....................................

这就算是中国的茶道吧。

我一直以为,下面的这些所谓的中国茶道,有些装逼装蛋了

其实,茶能寄心即可,你说呢?



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源头,然而日本人却将其发展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日本茶道将“日常茶饭事”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

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源头,然而日本人却将其发展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精神。日本茶道将“日常茶饭事”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成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提出,日本茶道的精神就是“谨敬清寂”四字。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对此十分赞同,仅改动一个字,变成“和敬清寂”,从此,这四个字成为公认的日本茶道精神,这四个字虽然简洁,可是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和”不是“和平”、“和谐”等意思,而是“大和民族”的“和”,如日本的民族服装叫“和服”,日本民族诗歌称“和歌”,日本器物称“和物”,因此,“和敬清寂”的“和”代表的是民族精神,日本茶道“四谛”以“和”为首是不忘民族精神之义。自镰仓幕府时期以来,大量来自中国唐朝和宋朝的物品,特别是茶具、艺术品为社会所推崇,形成了一股豪奢之风,而日本本国所出产的物品则受到轻视。醉心于茶道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人,向往清贫简朴的生活,对奢侈的社会风气自然很反感。他们认为,日本国产的黑色陶器,以其幽晴的色调自有一种朴素、清寂的美。

“敬”源自宗教信仰,是宗教信徒对神明须极尽虔诚之心的训诫,日本人的宗教是神道,就是崇拜天照大神及其子孙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日本人十分讲究尊卑等级,什么事情都按照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细分出差别来,这在日本茶道的体现就是十分烦琐的规程。这都是“敬”的体现。

“清”是“清规戒律”的“清”,“寂”是空无理念的表征,这两者既带有深邃的唯灵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又是一种审美观。这种意识体现在日语“佗”字上。“佗”字本为“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在平安时代,“佗人”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到了平安末期,由于社会动荡,大批原有贵族被新兴的武士阶层所取代而失势,悲观厌世情绪蔓延。于是禅宗净土宗流传开来,在“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的口号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隐居山林建造草庵,过起了隐逸生活。“佗”字因此就演变成“静寂”、“悠闲”之义,是一种冷竣、恬淡、闲寂,寻求心神上的安逸的审美情趣。村田珠光等人又把这种美意识引入茶道中,“清寂”之美得到广泛的传播。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此文章为英德姐妹茶庄的懂茶妹(honghong999888777)整理发布,转载请说明,特此声明!】有任何问题直接留言或加懂茶妹交流哦~



相比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中国,日本虽然也是茶叶大国之一,但品种和类别明显少了很多。这与日本的国土面积和生长环境有关。

先了解下日本茶叶的概况

面积小,多为山岭地带

气候温暖,降雨量丰富

约60万户茶农,种植面积达5万公顷

分布8个县,具有代表性的是静冈、鹿儿岛、三重,其中静冈产量最大

每年4月底采摘,可手工制作,也可机械化生产

青茶居多

按档次分:玉露、煎茶、番茶、碾茶

按时间分:一番茶、二番茶、三番茶

按季节分:春夏秋冬

听得最多的,应该是玉露、煎茶、番茶和碾茶了。

日本最好的茶叶。

名字很好听,据说是天宝六年(1835年)京都的山本山嘉兵卫将自家茶园里采摘的茶叶烘培成如露珠一样的圆形,于是取名『玉露』。

到日本旅游的时候想去产地参观,可以直接去福冈县八女地区的茶园。典型的栽培方式是不修剪树枝,任其自然生长,5月份尚未入夏时,就开始大棚遮阴处理,持续20天遮阴面积达90%。

玉露的采摘、栽培和加工方式比较繁琐,因此价格昂贵。冲泡时也格外讲究,为了保证口感甘甜,用60℃左右甚至更低温度的热水沏茶。千万不能高温冲泡,沸水的猛烈冲击会激发苦涩味的迅速扩散。

煎茶

日本最流行的日常用茶。

如果说玉露茶用在固定场合,那煎茶自古以来就是日用首选。

全日照栽培条件下,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开始一番茶的采收,优质的一番茶选择手工,普通一些的用机械生产,相比生长在强烈光照下的二番茶来说,一番茶口感醇和,二番茶则因为含有丰富的咖啡机和茶多酚而口感浓厚。

一番茶和二番茶的制作工艺相似,都经过蒸熟、粗揉、揉捻、精揉、干燥5道工序,使甘甜中带着清香和微苦涩,丰富的层次变化使煎茶的消费量达到整个日本茶的80%。

番茶

级别最低的煎茶。

一番茶:3月1日—5月31日

二番茶:6月1日—7月31日

三番茶:8月1日—9月10日

四番茶:9月11日—10月20日

秋冬番茶:10月21日—12月31日

冬春番茶:1月1日—3月9日

所谓番茶,指的是三番以后的茶。

一般来说,茶树上较嫩较柔软的叶子用来做煎茶,剩下的较大、较粗糙、纤维含量较多的叶子就用来做成番茶。虽然色泽不如玉露的好看,但也抵不过有人对山野中透着清香的风味喜好,番茶另具一片市场。再加上降血糖的功效被不断证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番茶。番茶经烘烤茶味香颜色浓,有消化和去油脂的功效,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福吉茶』。

碾茶

精细切碎的茶叶。

也是日本传统茶仪式席间饮用的茶。先把碾茶切碎,然后用石磨碾磨成粉末而茶。它也是抹茶的原料茶。真正的日本抹茶,你到底了解多少?

还有两种不常见的茶。康迈—达马茶和梅茶。两个茶的加工方式都比较古老,康迈—达马茶先将鲜叶在锅中烤一下阻止氧化,然后干燥,用手搓成小球形。梅茶是在玉露和煎茶的精制过程中,挑选出幼嫩的叶子,揉成小球形,大小约莫是大头针的头差不多。口味浓厚。

日本茶的种类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种了。不多,变化也比不中国的不发酵、半发酵和发酵的花样全,但不同于中国茶文化由饮食再到精神的形成方式,日本茶文化先确立了精神,一开始就有相当的哲学高度,然后再普及和实用,因此在日本茶文化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独树一帜。



一位在香港坚持做唐茶的叶荣枝老先生,因研究茶壶而迷恋上了茶道。叶老先生在研究茶道的时候,发觉中日两国的茶道在程序上有着极为明显的简繁之分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茶,是泡的很舒服很过瘾,但是有的时候,就太散漫太随性,你看日本的茶道,很一板一眼地,把所有的程式都演现出来……”

日本茶道的动作繁复而漫长,最严格的茶道要持续四个小时,日本茶喝的是用茶粉冲泡的茶汤,茶道的关键步骤是用茶筅将茶汤搅拌均匀,称为点茶

日本茶道所显现出来的仪式或形式,其实是它的内容。茶艺师呈现给你的每个形象、传达给你的每个状态,你不可能没有一点感受,每个动作的角度、手的高地,都规定的非常严格

日本茶道,旨在于茶会与会者之间建立一种深厚的关系:细致摆放的精心挑选的茶具、茶室里每一个小细节都被悉心照料,壁龛上传递着茶道主题的立轴与应季的插花相辅相成

有人说,日本人将茶道本身提升成一种艺术,然而茶道也不仅仅是品尝茶的味道,茶道中也蕴含了一些哲学元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茶会主人对于客人的款待

茶会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从茶园的布局到茶室本身,包括茶具的选择方面,茶室内装饰性的立轴和插花还有配茶的美食和点心,茶道中每一个部分甚至成为了一种艺术,所以你可以说茶道是日本艺术的源头



  • 为什么日本茶道能流传这么久?而中国茶道却很少人说?
    答:“道”之一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高的字眼,如天道,人道,地道。这个字代表的是万事万物的终极规律与真理,所以不同于日本“茶道”、“剑道”等,国人几乎没有把一门技艺做到极致就冠以“道”名的。一直以来,中国茶都有着自己的风骨。我们祖先喝茶的心路历程,远古时代是当药用,夏商周是当菜来吃...
  •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哪样在世界上更出名?为什么
    答: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源于我国但却在日本得到普及和发展,对比可知: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而中国茶道是美的哲学。日本茶道从美的宗教角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学习引进中国唐朝茶文化的平安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形成了以空海,最澄,永忠等高僧为主要人物的弘仁茶风,为之后的日本茶道创立奠定了基础。...
  • 中日茶道差异的主要原因( )
    答:日本茶道的理论体系远不如中国茶道博大。加上日本古代从来没有出现过有较大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所以日本茶道的思想底蕴和文化积淀也不如中国茶道厚重。2、对“道”的理解不同 在日本“道”是一种高级艺能,击剑有剑道、摔跤有柔道、插花有花道、点香有香道、书法称为书道。他们道与艺没有明确的界定...
  •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茶文化快消失,反而成了日本的传统文化?
    答:我们国家的茶文化快消失,反而成了日本的传统文化的原因是日本的工匠精神。其实日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都是学习的中国的,但是日本这个民族最大的优点就是专注。不管是什么传统文化,日本都非常具有匠人精神,他们会愿意花费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所以在日本可以看到很多的百年老店,但是现在的...
  • 日本的茶道很有名气,他讲究什么?中国的茶道精神是什么?
    答: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
  • 日本茶道文化比国内要闻名,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有何区别?
    答:一、茶道的思想内涵有区别 中国茶道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和释、道互相补充,使中国茶道变得丰富。中国茶道推崇“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通过饮茶可以贯彻仁义礼智等道德理念。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主,有比较浓厚的宗教仪式色彩。崇尚&ldquo...
  • 日本为何如今还有茶道,但中国只剩下了茶艺?
    答:茶文化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日本将茶发展成了茶道,至今都十分重视茶文化的发展。中国之所以现在不怎么重视茶文化的发展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不会像日本那样家家户户都有喝茶的习惯了,所以中国没有茶道,只有茶艺。日本千利休大师提出“和、敬、清、寂”,茶道的根本...
  • 日本茶道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
    答:“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称“四规”是茶道的宗旨。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
  • 同样是喝茶且日本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但为何两国的茶文化差别那么大...
    答: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茶文化刚刚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效仿中国的饮茶习惯,后来久而久之就结合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体系。两国国民的生活习性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对于品茶的流程、所喜爱的茶的味道以及茶具的风格也是截然不同的,根据不同的需求,就会形成不同的茶...
  •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为何茶道却成为日本的特色文化?
    答:2. 中国茶道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导致其他国家有机会将本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为自身的特色文化。例如,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曾被韩国申请为他们的传统节日。这表明中国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总的来说,中国的茶道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由于缺乏适当的推广和保护,使得日本的茶道文化更为人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