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的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21

兴起

西关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查过史籍都找不着明白的说法,但西关最辉煌、最神气的应在清末民初。

那个年代的南海,广州,乃至广东省的所有经济因素都集中在南海县西关,这里有进出口贸易码头,有各种货栈和仓库,更有各国商业机构和洋行,著名的买办基地十三行就在这里。

中国最早的海关及广东最大的邮政局也设置其中。

更令人崇洋 *** 的是西关南端的“沙面”,这里是英国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南海县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

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

西关可以在今日广州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其地理位置不容忽视。

西关的南面是珠江内河最宽的白鹅潭,自广州有城以来,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

广州清初所产棉花,以轻暖出名,号“广花”;“广之线纱”,于十三行之财富积累也有助推。

由于本埠棉布价廉物美于英国布,出口甚多。

在巨大利益驱使下,棉花来料加工迅速兴起,西关农田被大量开发,修筑厂房街道,锦华、经纶、麻纱等地方便于此时期出现。

广州纺织业带之形成,带动了印染、机具、浆缎、制衣、制帽、鞋袜、绒线等行业的兴盛。

下西关涌郊区也被发展为高尚住宅区,业主有不少是因纺织业大旺而获益的洋行买办。

西关在当时有所谓“八桥之盛”(汇源、蓬莱、三圣、志喜、永宁、牛乳、大观和德兴)。

而清代的海防较明朝宽松,西洋商旅多通过白鹅潭进入大陆南方。

皇朝时代没有对外贸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答过英国人,说我中华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须与英国互通有无,这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来往。

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满清的锁国,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

当明朝借了澳门给葡萄牙人,广东与洋人的生意就没有停止过。

外国商人就利用民间渠道,进行各类买卖,西关就担当了一个重要的口岸。

清朝的高官一边不想同外国人做生意,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睐。

于是,千里镜、时辰钟、女人化装品、高级官员用以护身的毛瑟手枪等等,便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

后来清 *** 迫于时势,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准在城里进行。

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馆”。

那些曾经大胆与洋人做买卖的商人,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馆的周围建起商行,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三行。

不过鸦片烟之贸易也谓祸害不浅。

广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驱驶下,冒死和洋人做这种生意,官员对这种状况又会只眼闭只眼开,有的甚至输送利益。

当年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国的出口商品和商业人才,由此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朝廷割让了香港和容许五口通商,西关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

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

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起义,但真家伙到了推翻清 *** 的时候,广州的反应却相当的和平,几个文人在谘议局前宣布一下独立就了事,因为广东的大都督和它的军 *** 都得到商界的支持。

但是,民国以后的军 *** 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广州人侍候不断更换的新 *** ,就如跟着不断改嫁的娘亲,去侍候不同的父亲。

西关的商人,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 *** 的敲柞,于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在其支持下,学习香港业界的做法成立武装组织,史称商团。

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便处处不卖军 *** 的账,有时商团还强过军 *** 军, *** 的粮响难以为继。

到了孙中山在广州当非常大总统时,商会和商团甚至发动叛乱,和孙中山作对。

据史料记载,当年叛乱的商团在太平路搭起坚实的围栏,从南到北,把广州分成两边,甚至请出英国人来威赫孙中山。

但是,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

商团的失败令商人武装解体,原来的商会也没有了立足之地,起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

到了民国十七年,陈济棠执掌广东,经济曾有过几年复兴,但无法回复先前的阵势。

随后八年抗战,广州的经济还频临崩溃。

西关的特色便是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是旧广州商贾富绅的居所。

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高大正门用花岗石装嵌。

其平面布局按中原传统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展开。

其典型平面为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由南而北,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天井、二厅(饭厅)、二房(尾房)。

每厅为一进,一般大屋为二三进,形成颇多的中轴线。

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客房。

客房顶为平天台,供乘凉、赏月和西关小姐们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

偏厅、客房后部为卧房、厨房等。

庭园中栽种花木,筑有假山鱼池,颇为典雅清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

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厅与厅之间以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依靠高侧窗采光通风。

中轴线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庭院,内栽种名贵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鱼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来客游憩观赏。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

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仆役出入)、通风、采光、排水、晾晒、栽花、清运粪便垃圾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的门面装设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等门扇。

室内装修典雅,堪称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砖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玻璃及铁漏花、满洲窗、刻彩图案、红木家具、木雕花饰、槛窗等,均极富岭南韵味与风采。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据统计现存100多间,具有保留价值的有10多间。

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

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西关独特的风土人情相信不用多说,市民都相当熟悉了。

但西关不少藏在深闺的历史、名人遗址就不是人人都清楚。

让我们去探寻一些鲜有露面的文化遗迹,其中,可以看看南汉刘王花坞故地———泮塘文塔,感受西关崇尚文风的一面。

文塔,高13米,顾名思义是振兴文风之塔,供奉的是文曲星。

它建于何年,未见文字记载。

不过根据它采用传统西关大屋的青砖石脚墙体,细部装饰与琶洲古塔相似,可以推知是明代中期到清初期间的建筑。

建了文塔之后泮塘有没出过进士、举人,也未见详细记载,不过20世纪初,泮塘的坤维女中、夏葛女医学院确实培养出不少人才。

文塔旁边原是西关上支涌,端午节泮塘居民会在这扒龙舟,据考证还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

《羊城古钞》记述:“刘王花坞,在城西六里半塘……”“半塘”即今泮塘。

泮塘曾有的“古之花坞”石匾也与史书记载相符,可见是南汉刘王花坞故地。

文塔周围广植花木、盆景,建成园林庭院,命名为“云津苑”,继续见证西关人才荟萃的繁荣景象。

其实,泮溏地区保留的很多西关传统文化极有价值。

除了广为人知的“泮溏五秀”外,农民中还有“提四句”的习俗,逢节庆之日,就有民众即兴创作顺口溜,至今一些老人的家中还保留相关手抄本。

同时,泮溏也是广州最早开始“扒龙舟”的地方,荔湾区泮塘和南海盐步在每年端午节时来回走动,表演“扒龙船”已有300多年历史。

仁威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

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字。

史籍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

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和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修建。

清乾隆年间重修的,该庙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重建时增设了后二进建筑和东序。

仁威庙初建时称北帝庙。

据说,因真武帝司水,故人们称他为北帝或水神。

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来改称仁威庙了。

仁威庙的得名还另有一说。

泮塘地处岭南水乡,素以种莲藕、菱角、茨菇、马蹄(荸荠)、茭笋等“泮塘五秀”而驰名。

泮塘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灾”,故对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诚”。

话说泮塘当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弟名“威”。

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家中立为神像,从此“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传遍乡里,十里之内,参拜者众。

到乡里集资修建庙时,乡人便将庙名改为“仁威”了。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

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

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

头门面阔11米,深8米。

门外两侧各立一花岗岩石柱,柱头雕有石狮子,柱身雕祥云和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象十分生动,俗称为“龙柱”。

泮塘在西关,即如今泮溪酒家、荔湾湖公园以及龙津西路、泮塘五约一带。

据说有一个传说:泮塘村从前有个塘,保持一塘满水,其它的塘水即便干了,但这个塘都是满的。

某年天气大旱,用池塘水来灌溉,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剩下一半后,池塘水位就再也不降了。

次日塘水又满了,村民因而把这个村定名为“半塘”,别名叫半溪,有些人叫半水,但这些都是别名而已,半塘比较多人称呼,后来加三点水是怎么个来历呢?这里另外有一段古。

从前有个先生,去到半塘就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村民说叫“半塘”,是一半的半,先生听了就笑着说,半半声有什么好听的,加多三点水的“泮”不是更好?村中的父老听闻觉得有三点水的泮即是“入泮”,“入泮”将是入学堂读书的意思,村里都想出人才啊。

那从此半塘的半字就有三点水,并且村民合资建起了一座文塔,表明村民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向往。

百年华埠耀寰宇--上下九步行街,是中国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之一,是广州市标志性形象工程,被誉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 --西关商廊”。

整条街由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骑楼茶楼建筑组成,是南欧建筑与广州特色相结合的产物。

街内还有中国数一数二的玉器市场-华林寺玉器街和著名的国家级农副产品市场和中药材市场--清平市场。

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教,首先在西关下九路登陆(今“西来初地”),并建“西来庵”(今华林寺),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嵩山少林寺。

自1995年上下九步行街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了多位国家领导人。

通商口岸誉古今--“十三行”早在明末清初,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通商口岸;沙面岛过去是英、法等国的租界,是当今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地方之一,岛内拥有上百栋集欧美各国20世纪初风格的建筑,古树林立,眺望珠江白鹅潭,更有江阔天高、气象万千之感。

“西关美食”甲天下--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享有“食在荔湾”之盛 誉。

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如南信双皮奶、欧成记上汤鲜虾云吞面、德昌咸煎饼、荔湾艇仔粥等等;以陶陶居、趣香饼家、莲香楼、荣华等为代表的广式月饼蜚声海内外,远销世界各地。

民俗风情垂青史--西关除以端庄淑雅、追求新潮的“西关小姐”闻名遐迩外,书画、粤剧等也有独特的成就。

岭南画派创始于西关;粤曲、粤剧群众基础深厚,已具有几十个“私伙局”,素有“粤剧曲艺之乡”之称。

建筑文化冠南粤--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了岭南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国际学者载入世界性代表建筑之一。

石雕、砖雕、木雕、陶雕、泥雕、铁铸、门画、壁画遍布厅堂和廊庑,造型美观,工艺精巧。

诗人郭沫若曾赞叹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西关大屋是最具西关民俗风情特色的建筑,装饰讲究、工艺精美,趟拢门、满洲窗等独具特色。



  • 求西关历史文化总结,急急急!!!写一段也行,但不要太少,写开头和结尾也行...
    答:如一些老广州说的,西关的 文化曾代表过广 州的文化潮流,虽然现在已经衰落了。不 过,经过过 滤和筛选, 也可以找出了不少 称得上文化又发过光的东西。 这些东西 曾 引领这广州走过了不少的历史。2.1 西关大屋 提起西关大屋,便让人想起西 关的豪华,激发广州人的骄傲。如 今走进宝 华路、 ...
  • 拜托,有谁能简单介绍介绍广州西关的历史。要简单的哟!还有,也可以介绍...
    答:另外,从地缘上来看,广州西关的历史渊源流长,西关的位置在珠江的边上,广州自明朝开埠以来,就是中国的贸易集散地,商贾众多,中国的很多产品从西关这里通过航运流向世界各地。从这一点来看,西关人是真正地见过大世面,而上海的繁华才是上个世纪初的事情。因为商业的繁荣,多少让人们认为西关人殷实富有,并且不是新富,他们...
  • 西关的历史
    答:鸦片战争以后,朝廷割让了香港和容许五口通商,西关就不再是中国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邻近港澳,中国商人便从西关率先迈向国际,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与洋人合作。 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荣和现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祥地就在西关。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 广州虽然曾经有过黄花岗的反清起...
  • 西关历史有哪些?
    答:在西方人大量来到广州之前,西关仅仅是古老广州城的城乡结合部,那时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乡民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西城墙根住着一些为古老城市服务的民工,他们入城卖菜,打扫街道,清倒粪便,就如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干着城里的各种粗活。西关在广州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出,这完全...
  • 关于西关的小故事
    答:1、异乡人的西关之宜民市:康熙初年,作为海禁的配套,清政府在浙、闽、粤三省沿海地区实施“迁界移民”政策。珠江口一带疍家万余人,被强徙至南海县的西村和泮塘———对日后西关的人口构成而言,这数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须知道,当年整个南海县的人口才得9万!悠悠350载过去,该批疍家的后裔堪称...
  • 荔湾的历史建筑及介绍(多少字都行,不一定原创)
    答:走入荔湾,展现在面前的是基本完整的旧城风貌和大量岭南特色历史建筑。麻石铺砌的街巷里,中西文化交融的开放性和多元兼容的岭南建筑比比皆是,西关大屋、竹筒屋、骑楼茶楼、西式建筑、庙宇宗祠建筑等多种类型的传统建筑。辖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内控文物...
  • 西关壁村历史
    答:1.西关大屋历史 西关大屋是清末豪门富商在广州城西“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兴建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州传统民间住宅形式,被称为“西关大屋”。西关在明朝已成为广州城区的商业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渐形成。而西关角形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范围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周围一带。西关大屋集中在宝华路、...
  • 概括广州西关文化!
    答: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等。十分可惜,这些名园大宅大多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编辑本段]西关文化名人 西关是近代广州最繁华的人口聚居区,历史文化名人辈出,他们使南粤岭南文化大...
  • 广州的西关泛指哪一带?西关之名因何而得?
    答:西关,见诸史册2000多年,因历史上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很多城市都有“西关”的地名。此地名是与古城有关。据《新华字典》解释:“城关:指城外靠近城门一带的地区。”从明代起,广州古城西部城墙是沿今人民路一带建造的,因而城西今荔湾区一带就被称为“西关”。从明代起,就有不少见于官方文书、...
  • 西关八桥 具体历史..
    答:牛乳桥(又名义兴桥):喺清平路附近,系西关繁华商业区,酒楼茶肆林立。蔡士尧有竹枝词曰:醍醐日日傍桥珍,胜却酥醪观里春。底事牛郎桥畔立.银河似盼织机人。大观桥(喺牛乳桥之北):该桥创建于元代,原本系一座木桥,明朝时改建为石拱桥,明嘉靖年间(公元1826年)再行扩建,“桥面七丈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