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23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生理学释义:研究有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
发展历史
以实验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始于17世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表了有关血液循环的名著《动物心血运动的研究》一书,这是历史上首次以实验证明了人和高等动物血液是从左心室输出,通过体循环动脉而流向全身组织,然后汇集于静脉而回到右心房,再经过肺循环而入左心房。这样,心脏便成为血液循环的中心。
但哈维当时由于工具的限制,动脉与静脉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还只能依靠臆测,认为动脉血是穿过组织的孔隙而通向静脉。直至1661年意大利组织学家马尔皮基应用简单的显微镜发现了毛细血管之后,血液循环的全部路径才搞清楚,并确立了循环生理的基本规律。

17世纪
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首先将反射概念应用于生理学,认为动物的每一活动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必要反应,刺激与反应之间有固定的神经联系,他称这一连串的活动为反射。反射概念直至19世纪初期由于脊髓背根司感觉和腹根司运动的发现,才获得结构与功能的依据。这一概念为后来神经系统活动规律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18世纪
在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首先发现氧气和燃烧原理,指出呼吸过程同燃烧一样,都要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从而为机体新陈代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意大利物理学家伽伐尼发现动物肌肉收缩时能够产生电流,于是开始了生物电学这一新的生理研究领域。

19世纪
19世纪,生理学开始进入全盛时期。首先应提到法国的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他在生理学的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并作出卓越贡献,特别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内环境概念已成为生理学中的一个指导性理论。他指出血浆和其他细胞外液乃是动物机体的内环境,是全身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理化因素如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等的恒定是保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德国的路德维希所创造的记纹器,长期以来成为生理学实验室的必备仪器,他对血液循环的神经调节作出重要贡献,对肾脏的泌尿生理提出有价值的设想。和他同时代的德国海登海因除了对肾脏泌尿生理提出不同的设想外,还首次运用了慢性的小胃制备法以研究胃液分泌的机制,被称为海氏小胃;这小胃制备法后来经俄国的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改良成为巴氏小胃,从而分别证明了胃液分泌的调节既有体液机制又有神经机制,他们都对消化生理作出不朽的贡献。
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除运用他的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对于视觉和听觉生理作出杰出的贡献外,还创造了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简单而相当准确的方法,为后人所称道。

20世纪前半期
20世纪前半期,生理学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03年英国的谢灵顿出版了他的名著《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对于脊髓反射的规律进行了长期而精密的研究,为神经系统的生理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巴甫洛夫从消化液分泌机制的研究转到以唾液分泌为客观指标对大脑皮层的生理活动规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提出著名的条件反射概念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美国的坎农在长期研究自主神经系统生理的基础上,于1929年提出著名的稳态概念,进一步发展了贝尔纳的内环境恒定的理论,认为内环境理化因素之所以能够在狭小范围内波动而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主要有赖于自主神经系统和有关的某些内分泌激素的经常性调节。

20世纪40年代
坎农的稳态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控制论的结合,乃广泛地认识到机体各个部分从细胞到器官系统的活动,都依靠自身调节机制的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些调节机制都具有负反馈作用。从此以后,控制论、系统分析和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技术的引进,使得生理学在定量研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出现应用系统论方法、计算机数学建模等研究的数学生理学与系统生理学这一新边缘学科。

20世纪20年
中国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发展。 1926年在生理学家林可胜的倡议下,成立中国生理学会翌年创刊《中国生理学杂志》,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生理学报》。中国生理学家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生理学和医学名词。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一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近端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重吸收随GFR改变而改变的现象。近端小管对肾小球滤过液的定比重吸收。即滤过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量的65%~70%左右。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尿量不至于因肾小球的滤过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扩展资料
原理:
其机制与管周毛细血管血压和胶体渗透压改变有关。比如,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进入近球小管旁毛细血管的血液量就会减少,血浆蛋白的浓度相对地增高,此时毛细血管内血压下降而胶体渗透压升高。
在这种情况下,小管旁组织间液就加速进入毛细血管,组织间液内静水压因之下降,组织间液内静水压下降使得小管细胞间隙内的Na和水加速通过基膜而进入小管旁的组织间隙;并且通过紧密连接回流至肾小管腔内的回漏量因此而减少,最后导致Na和水重吸收量增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球-管平衡

(一) 诸论
1. 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2. 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3. 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4.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
状态。
5.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
种调节方式。
6.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7.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8.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9. 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0. 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1. 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2.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
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3.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
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二) 细胞基本功能
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
位,称为跨膜电位。
2. 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3.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
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4. 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5. 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6. 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
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7. 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
流。
8. 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9.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0.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1. 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2.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3.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4. 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15. 等张收缩:收缩时,肌肉只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6. 单收缩:当骨骼肌复制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
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7. 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低,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这个
过程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18. 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高,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这个过

1/4页

程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19. 调定点: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
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三) 血液
1.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
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四) 血液循环
1.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3. 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5. 工作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
能,称为工作细胞。
6. 自律细胞: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组成心内特殊传到系统,这类细
胞大多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称为自律细胞。 7. 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
制,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前者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
蒲肯野细胞等;后者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8. 期间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
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9. 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10.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为容积速度。 11. 中央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12.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3. 有效率过压: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五) 呼吸生理
1. 外呼吸: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肺牵张反射:即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4.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 5. 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2
6. 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量称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2
7. 血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即血饱和度。 8.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2
9. 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顺应顺。
10. V/O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11. P50: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氧分压。
(六) 消化和吸收
1. 基本关节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除极电位。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 3. 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
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4. 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4页

5. 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6. 容受性舒张: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
肌肉的舒张。
7. 跨细胞途径:肠腔内物质由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细胞,再由细胞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
间细胞的过程。
8.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消耗能量。 9. 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 能量代谢与体温
1.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 2
2.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量与吸入的O量的比值 22
3.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
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的能量代谢。
4. 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八) 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人的为125ml/min。 2.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3. 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
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
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 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
过平衡点。从肾小球滤过率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肾血浆流血。
5.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
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6.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
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
象称为球-管平衡。
7. 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
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8. 渗透压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
引起尿量增加。
9. 清除率:两肾在1min之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
完全清除了的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0. 尿滞留:如果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盆N)或骶段脊髓受损,排尿反射也不能发生,膀
胱变得松弛扩张,大量尿液滞留在膀胱内,导致尿滞留。
11. 尿失禁:若高位脊髓受损,骶部排尿中枢的活动不能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虽然脊髓排
尿反射的反射弧完好,此时可出现尿失禁。
(九) 神经生理
1.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
2. 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 神经递质:是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4. 调质:有神经元合成,作用于特定受体,但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

3/4页

5. 受体上吊:当神经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的数量将逐量进加,亲和力也逐渐升高,称为受体上调。
6. M样作用:M受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自主神经效应,包括心脏活动受到抑制,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形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这些作用统称为毒蕈碱作用,简称M样作用。
7.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使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减少而导致突触传递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抑制。
8. 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与中间神经元构成突触联系的突触后膜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抑制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这种抑制过程称为突触后抑制。
9. 丘脑投射:丘脑各核团发出纤维与大脑皮层的联系。
10.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系统。
11. 非特异性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2. 上行激动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经脑干网状结构时,发出侧支多次还神经元,经多突触联系形成的上行系统,其上行冲动在丘脑换元后通过非特异性投射,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以维持觉醒。
13. 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常伴有情绪反应和防卫反应。 14.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5. 脊髓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6. 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侧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
17.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的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亢进,表现为四肢僵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坚硬,这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十) 内分泌
1. 激素的允许作用:激素之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沿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这称为允许作用。 2.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统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3. 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
4. 远距分泌:激素分泌入血后,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远处靶组织发挥作用。 5. 应激反应:机体遭受来自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时,除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无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6. 应急反应: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

研究生物功能活动的生物学学科,包括, 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整体水平层次的生理活动研究,以及实验生理学、分子生理学和系统生理学等。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
生理学可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特别是哺乳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关系密切,他们之间具有许多共同点,可结合在一起研究。通常所说的生理学主要是指人体和高等脊椎动物的生理学。
生理学的任务主要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正常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内环境(environmentalism):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环境,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液等。
2、稳态(homeostasis):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作用的结果是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称为负反馈。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5、前馈(feed-forward):前馈是指受控部分接受控制部分的指令进行活动之前,控制系统又及时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使其活动更加准确,并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7、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称单纯扩散,属于一种简单物理扩散,转运物质有O2、N2、CO2、乙醇、尿素等。
8、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9、原发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 transport):原发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浓度梯度或者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方式。
10、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 transport):间接性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形成的浓度差或电位差将物质逆电位梯度或浓度梯度进行跨膜主动转运的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11、同向转运(symport):同向转运是指转运体同时向同一方向转运两种或更多离子或分子的过程,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12、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是由化学物质控制其开、闭的通道,如骨骼肌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
13、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是通道的开关受膜两侧电位差控制的离子通道,如Na+通道、K+通道等。
14、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ly-gatedchannel):机械门控通道是指能感受机械刺激并引起细胞功能改变的通道样结构,如内耳毛细胞顶部的听毛。
15、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16、阈值(thresholdintensity):将刺激持续时间固定,测量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阈强度)。它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重要指标。
17、阈电位(thresholdmembrane potential):能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8、静息电位(RP,resting potential):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19、动作电位(AP,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短暂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0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potential):细胞膜的电学特性相当于并联的阻容耦合电路,跨膜电流随着距原点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膜电位也逐渐衰减,形成一个规律的膜电位分布,这种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的膜电位称为电紧张电位。
21、局部电位(localpotentia,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阈下刺激或化学门控通道开放,使局部细胞膜对Na+通透性轻度增加,出现一个较小的膜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由于此时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使局部细胞兴奋性增高。
22、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Ach受体阳离子通道开放,终板膜发生去极化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23、跳跃式传导(saltatoryconduction):在有髓鞘神经纤维,局部电流仅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与静息电位的郎飞结之间产生,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及其跳跃式传导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2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少称为去极化。
25、超极化(hyperporization阿):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称为超极化。
26、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potential):将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结构基础为肌管系统,关键部位为三联管结构。
27、横桥周期(cross-bridgecycling):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摆动、解离、复位和再结合所完成的一次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称为一个横桥周期。
28、量子释放(quantalrelease):每个突触小泡中储存的神经递质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29、钙触发钙释放(calcium-inducedCa2+ release,CICR):由少量Ca2+的内流引起细胞内Ca2+库释放大量Ca2+的过程,称为钙触发钙释放。
30、等张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
31、等长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增加称为等长收缩。
32、前负荷(preload):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
33、后负荷(afterload):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和阻力,称为后负荷。
34、强直收缩(tetanus):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收缩过程中与前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称为强直收缩。
35、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值:成年男性约40%-50%,成年女性约37%-48%,新生儿约55%。
36、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
3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大,表示其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反之亦反。
38、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 rate,ESR):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通常以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正常值在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9、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血凝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
40、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41、最大复极电位(maximalrepolarization potential):心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复极3期末所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称最大复极电位。
42、心动周期(cardiaccycle):心动周期是指心室或者心房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通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43、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 peiiod):从心肌动作电位0期始到3期复极化至-60mv时期内,任何刺激不会使心肌产生动作电位称为有效不应期。
44、心指数(cardiacindex):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安静和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称静息心指数。正常成人的静息心指数为3.0~3.5L/(min•m2)。
45、心输出量(cardiacoutput):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正常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平均约4.5~6.0L/min。
46、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55%~65%。
47、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P):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收缩压约为100-120mmHg。
48、舒张压(diastolicpressure,DP):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降低,在心舒末期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舒张压约为60-80mmHg。
49、脉压(pulsepressure):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下脉压约为30-40mmHg。
5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circulatiory filling pressure):平均充盈压指让心脏暂时停止跳动,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压力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压力相等,正常人约为7mmHg。
51、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我国正常青年人安静时约为100mmHg。
52、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 pressure,CVP):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与心脏射血能力呈反变,与静脉回心血量呈正变,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一般为4~12 cmH2O。
53、期前收缩(prematuresystole):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人工或窦房结以外的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54、代偿间歇(compensatory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55、窦性节律(sinusrhythm):由窦房结自律性兴奋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56、抢先占领(preoccupation):窦房结的自动兴奋频率高于其它潜在起搏点,故在潜在起搏点4期自动去极化尚未到达阈电位之前,它们已经受到从窦房结发出,并依次传来的兴奋刺激作用而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过程称为抢先占领。
57.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suppression):当自律心肌细胞受到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时,按外加刺激的频率发生兴奋,称为超速驱动。在外来超速驱动刺激停止后,自律细胞不能立即表现其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经一段静止期后才逐渐恢复其自律性,这种现象称为超速驱动压抑。
58、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delay):房室交界部位兴奋传导速度缓慢,使兴奋在该部延搁一段时间称为房室延搁。
59、异长调节(heterometricregulation):异长调节指由心肌细胞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调节。
60、正性变时作用(positivechronotropic action):心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膜上的β受体结合引起的心率增加,称为正性变时作用。
61、内向整流(inwardrectification):Ik1通道对超极化时的K+内流比去极化时K+外流具有更大通透性,有如一个整流的二极管,Ik1通道对K+的通透性因膜去极化而降低的现象称为内向整流。
62、减压发射(depressorreflex,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当动脉血压升高时,牵张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动脉血压下降,称为减压反射。
63.轴突反射(axonreflex):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感觉冲动一方面沿着传入神经纤维向中枢传导,另一方面可在末梢分叉处沿其它分支到达受刺激部位的微动脉,使微动脉舒张,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这种仅通过轴突外周部位完成的反射,称为轴突反射。
64、内呼吸(internalrespiration):血液或组织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内呼吸。
65、外呼吸(externalrespiration):外呼吸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通气)和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
66、表面活性物质(surfaceactive substance,surfactant):肺泡Ⅱ型细胞产生的脂蛋白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在肺泡液体表面,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系数稳定肺泡内压的化学物质,称为肺表面活性物质。
67、肺的顺应性(complianceof lung):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称顺应性,用单位跨肺压的变化所导致的肺容量变化来表示:C=⊿V/⊿P。
68、弹性阻力(elasticresistance):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有对抗变形和弹性回缩的倾向,这种阻力称为弹性阻力。在呼吸系,则源于肺、胸廓的弹性组织,是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力。
69、滞后现象(hysteresis):滞后现象指呼气和吸气时的肺顺应性曲线并不重叠的现象,产生原因是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70、潮气量(tidalvolume,TV):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年人平静呼吸时平均为500 mL。
71、补吸气量(inspiratoryreserve volume,IRV):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年人为1500-2000 mL。
72、补呼气量(expiratoryreserve volume,ERV):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年人为900-1000 mL。
73、深吸气量(inspiratoryvolume,IC):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量称为深吸气量,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74、残气量(residualvolume,RV):残气量指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000-1500 mL。
75、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residual volume,FRC):功能残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是指补吸气量和残气量之和,正常成年人约为2500 mL。
76、肺活量(vitalcapacity,VC):肺活量是一次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正常男性平均约3500mL,女性平均约2500mL。
77、肺通气量(ventilationvolume):肺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正常成年人在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12~18次,潮气量平均500mL,肺通气量约为6-9L。
78、肺泡通气量(alveolarventilation):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79、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VA/Q):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简写为VA/Q。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80、何尔登效应(Haldaneeffect):O2与Hb的结合促使了CO2的释放,而去氧的Hb则容易与CO2结合,这一效应称为何尔登效应。
81.肺牵张反射(pulmonarystretch reflex,黑-伯反射,Hering-Breuerreflex):吸气时支气管、细支气管被扩张,管壁平滑肌层内的牵张感受器受到牵拉刺激而兴奋。牵张感受器的兴奋导致吸气抑制,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而肺萎陷或从肺内抽气则引起吸气加强。这一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82.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dead space):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两者统称生理无效腔。
83、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dead space):每次呼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以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故这部分呼吸道容积称为解剖无效腔,其容积约为150mL。
84、慢波(slow wave,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BER):胃肠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引起电位缓慢起伏波动,即周期性去极化和复极化,其频率较慢,称为慢波,也称为基本电节律。慢波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85、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单独的黏液或碳酸氢盐的分泌都不能有效地保护胃黏膜免受胃腔内盐酸或胃蛋白酶的损伤,而由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一个厚约0.5~1.0mm的抗胃黏膜损伤屏障称为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86、胃肠激素(guthormones,胃肠肽,gastrointestinal peptides):胃肠激素由胃肠道粘膜下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或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的总称。
87.分节运动(segmentationcontraction):当小肠被食糜充盈时,肠壁的牵张刺激可引起该段肠管一定间隔距离的环形肌同时收缩,将小肠分成许多邻接的小节段,随后原来收缩的部位发生舒张,而原来舒张的部位发生收缩,如此反复进行,将小肠的食糜不断被分割,又不断混合,这种运动方式称为分节运动。
88、肠-胃反射(entero-gastric reflex):十二指肠内酸、脂肪、渗透压和机械扩张刺激十二指肠壁多种化学或机械感受器,使迷走-迷走长发射或壁内神经丛短反射通过肠抑胃素的作用抑制胃运动和胃酸分泌,使胃排空减慢称为肠-胃反射。
89.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laxation):进食时,由于食物对咽、食管等部位感受器的刺激,使胃头区肌肉舒张,胃容量增加,有利于胃容纳食物,这种舒张形式称为容受性舒张。
90.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dynamic effect):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到7-8h),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产热量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91、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equivalent of oxygen):通常把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
92、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sm rate,BMR):在基础状态下,体内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一些基本生命活动,能量代谢较稳定,基础代谢率为单位时间内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耗氧量×氧热价/体表面积×100%。
93.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 hypoththalamus area,PO/AH):PO/AH在体温调节中占有重要作用,该部位热敏神经元居多,不仅能感受局部脑温变化,尚能对下丘脑以外的部位发生反应。PO/AH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按照设定的调定点进行体温调节。
94、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thermoregulaton):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控机制,增减皮肤血液、 出汗、战栗及改变代谢率,产热与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95、不感蒸发(insensibleperspiration):人即使处在低温环境中,皮肤和呼吸道也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这种水分蒸发叫不感蒸发。
96、发汗(sweating,sensible evaporation):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称为发汗,通过汗液蒸发可有效带走大量体热,发汗可被意识到,是一种反射性活动,中枢位于下丘脑,亦称可感蒸发。
97、调定点(set point):视前区-下去脑前部PO/AH神经元的活动设定了一个调定点(set point),即规定的温度值,如37.C。PO/AH部位的体温调节中枢就是按照这个设定温度来调整体温。
98、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 rate,GFR):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均为125ml/min。
99、滤过分数(filtrationfraction,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成年人约为19%。

  • 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答:生理学的名词解释如下: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2、内环境:是指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3、稳态:一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
  • 名词解释生理学
    答:名词解释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特别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实现其功能的内在机制的一门学科。因为研究对象不同,生理学可分为微生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特别是哺乳动物生理学和人体生理学的关系密切,他们之间具有许多...
  • 生理学的几个名词解释
    答:激素定义1:由生物体特定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性物质。通过与受体结合而起作用:①处理激素之间以及激素与神经系统、血流、血压以及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②控制各种组织生长类型和速率的形态形成;③维持细胞内环境恒定。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2:由...
  • 生理学必考名词解释40个
    答:生理学的解释研究 有机 体 生命 活动 规律 的科学。包括人体生理学、 动物 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等。 词语分解 生的解释 生 ē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 一定 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 诞生 。滋生。生长。 造出:生产。 活的,有 活力 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机。 出生入...
  • 生理学名词解释
    答:3. 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4.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5.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6.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
  • 生理学名词解释
    答:简单地说,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子,静息时电子分布是外负内正的。当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就会变化,这时膜内的钾离子就会流向膜外,使该位置点位变成外正内负,这是的点位叫做动作电位。因为受刺激时,是一部分电位改变,所以又叫做局部电位 ...
  • 生理学名词解释
    答:生理学名词 1.兴奋性 2.激动剂 3.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4.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5.前馈 兴奋性: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激动剂:能与细胞上受体或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相结合,并产生天然物质的典型生理效能的化学品或药物。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是指:当心脏...
  • 《医用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不要求多,希望能是精华
    答:《医用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不要求多,希望能是精华 最好是医学院的学长、学姐回答,不要网上复制的。... 最好是医学院的学长、学姐回答,不要网上复制的。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如何缓解焦虑情绪?匿名用户 2013-11-03 展开全部 我总结的·这次要考的··重点的·传导散热(thermal ...
  • 请问生理学中的名词解释都有哪些啊?
    答:生理学中体温的名词解释是:身体的温度。体温是人体内部的温度,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
  • 生理学常考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答:负反馈,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膜的某些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称为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