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什么意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什么意思

意思: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 学而篇》
原文选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义: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扩展资料
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人生启蒙,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
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人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古代,学生或晚辈皆称为“弟子”,师生间的关系仿若父子,师父一词就是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中演变出来的。老师是传经授道之人,对弟子德行才识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故而,做弟子的应该按孝的原则对待老师,要对自己的老师尊敬有礼。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有了仁德之心后,若是还有剩余的精力,就可以去学些文化知识了。不管你想当文学家也好,还是当科学家也罢,或是做艺术家也行,只要是你感兴趣的,你都可以去学。
孔学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再学习各种知识。显然,这是德育优先原则。事实证明,这一教育策略和途径是科学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少说话,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义道德的人。这样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6章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而将书本知识的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在历史上,由于阶级的需要,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非常重视,把“德”排在“识”的前面。
孔子正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培养适应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德”重于“识”,要先把学生的道德品行提升起来,其次才能谈学习。因此,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如果还有空闲时间,则用来研究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学而篇》第6章赏析
在这一章中孔子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
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走到社会上,则要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要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爱,能够有天下大爱,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
以上两个层次如果都做到了,孔子才提出第三个层次,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在这里,文、行是合一的,指自己去力行圣贤教诲。
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对父母兄弟的血亲之爱,做到行孝悌;然后发展到对天下苍生的仁爱,做到“谨、信、爱众、亲仁”,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后,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教化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进步。
实际上,这是孔子指出的一个人人格成长的正确过程,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七事具备,方以为人,这七事做到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个“人”, 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凡是作为弟弟和儿子的人(妹妹和女儿也一样),在家里要侍奉父母,尽孝道。离开小家,在宗族亲戚之间,要侍奉兄长,尽悌的本分。在社会上,对朋友,以至于对一般人都能友爱,再到爱国爱天下,都是悌的意义。孔子继续说,每做一件事,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按道理去做,绝不马虎。每说一句话,都要发自内心,诚实待人。在社会上,要有博大的胸怀,爱每一个人,不能存有厌恶、嫌弃、嫉恨、刻薄之心,爱天下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如果遇到有道德、有修养的仁人,要多加亲近,多多切磋,熏陶自己的情操,帮助自己完善品格。以上是最重要的六点,这六点不可懈怠,要时时努力才行。如果都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可以“学文”。这里的“学文”是泛指,古时候讲“六艺”,今天更加广泛了,可以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等,就是我们讲的专业技能。没有余力的时候,不能着急先学技能,而当道德有所成就,又不能不学技能。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先德行而后文艺。有道德的人心无旁骛,学习技能自然容易学成,而学习的过程中,又可以体验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反过来也进一步完善了人的道德修养。
这一句是孔子对小孩子的要求,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和小朋友要团结友爱,要遵守纪律,要诚实,要爱祖国爱人民,要和好人做朋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孔子把它们上升到孝、悌、谨、信、博爱、亲仁这样的高度上,作为为人的根本,从小开始养成。一切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也都由此而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做到以上几点,虽然会失掉一些眼前利益,但是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心胸也会越来越广阔,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不远的前方。
虽然这样的要求,三岁的孩子都知道,但是活到八十岁也不一定能做到。当早已不再长高的我们翻起这一页文字的时候,是不是感到,自己到现在为止,也不能算是个好孩子?不要紧,让我们从头做起,从一个孩子做起,当我们做到作为一个好孩子走进大人的世界,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诸位!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工作之余,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除外则尊重兄长和朋友。在行动上谨慎诚信,思想上博爱众生,亲近道德高尚的人。以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则可以学习更深的文化修养。

脚脚臭的很,别来闻!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子曰:“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意思就是: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 .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
    答: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较高道德素养、有知识的弟子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目标。其中第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孔子希望学生同时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的人。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
  • 请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凡是作为弟弟和儿子的人(妹妹和女儿也一样),在家里要侍奉父母,尽孝道。离开小家,在宗族亲戚之间,要侍奉兄长,尽悌的本分。在社会上,对朋友,以至于对一般人都能友爱,再到爱国爱天下,都是悌的意义。孔子继续...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爰众而亲仁
    答:语出《论语.学而》,意思是:晚辈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里,就应该孝敬长辈及家人。出去到社会上,也应该尊老爱幼。做事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要有博爱之心,敬爱广大人众,使自己的言行,向仁义道德方面靠近。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出自论语的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 翻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答: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在家应当孝顺父母,在外应当敬重长上,广泛地和大众保持友爱且与仁德之人保持亲善,做到这些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则可以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答:白话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出自《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原文如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意思
    答:文言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选自论语,其原文如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
  • 请问这句古文怎么翻译呢?
    答:【原文】2、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论语•学而篇》【注释】① 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文:指古代文献。【翻译】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
  •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是什么意思
    答:一、释义:弟子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二、《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作品原文: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