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出自哪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应该是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出自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子不教父之过出自哪里

“子不教,父之过”是《三字经》中的名言,原句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

养不教,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作为两条古老的教育“原理”,既浅显易懂,更精辟深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揭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还建构了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字经》简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 怎么理解“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
    答:1、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2、...
  • 老师为什么要教学生,怪父母,说什么子不教父之过?
    答: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出自《三字经》,意思是父母如果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所以孩子没有教育好,父母是有责任的。老师单单把学生没有学好,怪父母是不对的,不应该把责任完全推给父母,老师和家长应该各自负起教育孩子之责,而不是互相推诿。
  •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出自《三字经》,原句应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仅仅是物质上供养子女衣食住行,而不从精神领域施加教育,是做父亲的过错。在学校里,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时至今日,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青少年的茁壮成长,身与心应是并行不悖的,二者不可偏废。否则,不能...
  • “子不孝父之过”下一句是什么?
    答:“子不孝父之过”的下半句是:“教不严,师之惰”。出自《三字经》,节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 子不教,父之过什么意思?教是孝的意思吗?
    答: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养孩子不严加教育,这是父母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老师的懒惰。为人子女不用心学习就是大错;年少不学习、不努力,就是长大了又有什么作为呢?”子不教,父之过”,“过”有四过:过在自无,过在颠倒,过在无方,过在无...
  • 子不教父之过出自哪里 有什么含义
    答:子不教父之过真正意思是:养了孩子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出自宋王应麟《三字经》养不教,父之教,教不严,师之惰。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子不教父之过原文摘录: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什么意思 有什么故事?
    答:“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出自《三字经》。【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
  •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是什么意思?
    答:正确的应该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养子女却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教育学生却不严格,是教师的失职。详细解读:这两句出自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主要告诉人们,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了孩子未来...
  • 父不教子下一句是什么
    答:父不教子正确的是:子不教,父之过。下一句是:教不严,师之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好好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过错;不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是老师的懒惰。这句话出自中国传统蒙学之一《三字经》,包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完整的一句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
  • 子不言父过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答:出自:《礼记》—戴圣西汉礼学家。原句: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意思:父母不能宣扬子女的功德,子女不能讨论父母的过错。释义:《礼记》中这样一句话“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过。”从古至今,父母位尊,这是纲常。通过这句话也会不经意的发现,所有的传统都可以是辩证的,“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