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部贫穷状态和发展状况,和导致它贫穷的原因和因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6
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 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西部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 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西部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2.4亿人(占农村人口的27%)、1.5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8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有70%。
--电力供应不足。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1.2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西藏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1.2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西部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云南每平方公里只有铁路4.5米,公路170米。广大边远贫困山区,尚有一半至2/3以上的乡村不通公路,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不过、近年来、随着村村通政策的实施、这一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3、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相反,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据统计,贵州自1949年至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长水平比全国高16.7%。河北省贫困山区1949年到1988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条件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教育落后。(这一点和上述人口增长过快有直接联系)贫困人口大多数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 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据1997年的统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达小学文化程度6.12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21.9%,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低。按UNDP1994年统计,我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全世界108位。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20-30倍。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20倍以上。

4、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关注和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西部正在慢慢改变它贫瘠的面貌、

贫穷的外部原因是
1,气候恶劣(寒冷干旱,缺水严重)
2,大多是山地
3,土地贫瘠,不适合经济作物农作物的生长(黄土高原)
4,沙漠化严重(沙漠每年侵吞很多农用土地)
5,矿藏储量丰富,但是质量不高
6,交通不方便,造成运输成问题,也比较封闭
内部原因
1,少数民族多(新疆,宁夏等)
2,教育缺乏(学校少,好学校少,人口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开放程度不够)
3,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和固有的观念导致(不愿意做生意,依靠土地,相对来说比较懒惰)

地区虽然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较弱,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较大。以西北民族省区为例,据中国科学院1997年《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报告,甘肃和青海为“土地承载超载区”,新疆和宁夏为“土地承载力临界区”。宁夏1985年的人口密度为61.3人/km2,而到了1996年则增至100.6人/km2,处于特困水平的固原地区人口密度为110人,是联合国沙漠化会议确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临界B值7~20人的数倍。可见,目前西北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理论密度。
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较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12.07%,高于全国9.08%的水平,尤其是云南、宁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域更为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这与对少数民族生育照顾政策有很大关系。人口的高出生率通常与早婚、早育、多胎生育相伴随。早婚、早育和多胎生育又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即陷入所谓“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如新疆的少数民族人口从1949年的404.24万提高到1998年的1073.24万,增长165.50%(其7中维吾尔族同期由329.11万增加到813.95万,增长147.32%)。宁夏的少数民族人口由1999年的373 676人增加到1998年的1 858 220人,增长397.28%(其中回族同期由372 642人增加到1 829 700人,增长391.01%)。其他藏、哈萨克、东乡等少数民族人口都有明显增加。
可以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完全不存在种族延续的数量不足之虞。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海固”地区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联合国有关机构评估不适合人类居住,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在西吉和海原两县的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8.07‰和19.29‰。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加大了西北的人口压力和生态压力,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1982年至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35.81%,比同期汉族人口增长水平高2.27倍。人口的超速增加导致人均收入的下降。国家财政从1955年起就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又设立“民族地区机动金”,并采取提高民族地区财政预备费的设置比例等优惠财政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据统计,仅上述三项优惠政策,到1998年国家就对少数民族地区累计补助达168亿元。1980年,中央财政又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及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实行定额补助制度,上述三项优惠政策也计入定额补助中继续予以保留。从1980年到1998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获中央财政定额补助1400多亿元。1980年,国家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1986年,国家设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少数民族地区。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原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和专项拨款政策全都保持下来。国家在1995年开始实行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中,对西藏等五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以及其他省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专门增设了政策性转移支付内容,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政策性) 倾斜,政策性转移支付额随国家财力的增长不断增加。1998年,中央对五个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额近29亿元,占全国转移支付总额的48%。
国家对民族贸易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如1963年开始实行利润留成照顾、自有资金照顾和价格补贴照顾的“三项照顾”政策等。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适应和满足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特殊用品的需要,国家不仅确定了涉及服装、鞋帽、家具、绸缎、食品、生产工具、手工艺品、装饰用品、乐器等16个大类、4000余个民族用品品5种,而且还采取建立专门生产基地、优先保证生产资金和原材料供应、减免税收、低息贷款、运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可惜,这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全部被人口过快增长抵消了。 此外从漠河到腾冲线是中国人口的分布线。分布线以西降水稀少,气候恶劣,制约了人口增长,西部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到现在低水平的人口规模,就是水和环境的制约。西部早已经到了人口增长的零界点。
此外某些少数民族的不严格计划生育,这样的后果是有一大批缺乏文化的人的存在(因为生育一个人的成本低,但教育一个人的成本高);你学你的世界性的汉语,我要普及双语,结果是浪费了时间本民族的和汉语都未学好,这样的人根本不能溶入主流社会,也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当然市场经济给予人的好处他享受的就少了,这就有了贫穷.,一方面小孩的时间是宝贵和有限的,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小孩却要在见识本来已经很少的基础上在单位时间内要接受双语的教育,结果是汉语的掌握不能让他通过这种载体求知,甚至于正常理解;本民族文字的掌握使用又限于很狭隘的范围,这种知识结构不要说接受挑战,打工都成问题.不进则退,
退却的结果是他所拥有的精神和物质都处于一种原始的战斗状态.

首先我想说,既然你在做报告,而且要详尽,就得自己身临其境得到第一手资料,道听途说总是有出入的。中国西北部的贫穷不是朝夕之间形成,它有自身的地域限制,历史原因等等。现如今,形容这些地区无外乎是地大、物乏,在供与求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没有人愿意与贫困相伴一生,很多人倒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为什么甘肃有名的穷地方会宁会在教育界出名,难道那里汇聚了所谓的教师精英团队,难道那里的条件比大城市还好?······如果说成功后总要找出一个理由,那最直接的就是:改变命运!所以建议你如果想据实写出原因,就请亲自深入吧。

没有水

  • 中国西北部贫穷状态和发展状况,和导致它贫穷的原因和因素
    答:这样的人根本不能溶入主流社会,也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当然市场经济给予人的好处他享受的就少了,这就有了贫穷.,一方面小孩的时间是宝贵和有限的,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小孩却要在见识本来已经很少的基础上在单位时间内要接受双语...
  • 乡村振兴战略是什么?针对西北贫穷地区发展都有哪些相关政策和产业?
    答:二、开始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前提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历史以及自然条件等客观层面的限制,所以在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所以针对于西北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也更加艰巨。要想憨实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
  • 如何改变西北的贫穷,
    答:3、大力发展经济,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发展战略,努力提高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4、大力发展教育,全面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断用好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来西北地区发展。5、借鉴东部发展经验,发展交通、保护环境,用良好的环境...
  • 中国贫困山区情况
    答: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20-30倍。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6-8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20倍以上。4.财...
  • 红星照耀中国中共产党来到以前西北的状况如何
    答:在共产党来到以前,西北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争和贫穷的困扰。他们生活贫困,而且还要承受外部势力如军阀、外国侵略者的威胁。此外,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西北地区的人民很难与外界交流,这也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封闭和落后。然而...
  • 据说西北是老革命根据地,但是那里怎么那么穷呢?
    答:革命老区都很穷,因为只有最穷的人,才会为了吃饭,舍身革命! 革命老区贫穷,一方面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发展农业没有条件或者条件很差,所以经济欠发达!在一个,我个人认为还与人们的思想意识有关,在西北,由于经济落后...
  • 为什么中国西部大多数地方都很贫穷?
    答:我觉得中国大多数西部地区比较贫穷,可能是因为环境比较差,大多数都在大山里边儿,因为大山那边儿的交通比较不发达。而且西部人也比较少,人比较少的话,那么发展起来也就无法不好发展。所以导致西部贫穷的原因有很多 ...
  • 红星照耀中国,共产党来到以前西北的状况如何
    答: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到达西北以前,西北地区是一个落后的、贫穷的地区。根据豆瓣网查询。1、《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这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受着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红军到来后,为西北人民带来了...
  • 我国哪些地区严重缺水?
    答:我国最缺水的地区是西北部地区。比如新疆,内蒙,河北等地。西北部缺水,造成经常干旱,沙尘暴,影响当地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尽管最近实行了很多政策,南水北调,引滦入津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些地方,降水量少,海拨高,...
  • 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答: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