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同样是生产小麦,为什么我国北方发展出了传统面食,欧洲人发展出了面包?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3
为什么东方发明包子而西方发明面包?

古汉语中经常用“麦饭”形容生活的艰苦朴素。历史上,有人用麦饭请客遭到客人拒绝。有人不吃米饭,而专吃麦饭,被看作是一种怪异的行为。当官的吃麦饭,被视为“清廉”。作子女的以“食麦饭”来向母亲表示哀悼;有人把米饭留给自己吃,而将麦饭让给长辈吃,被骂为“不孝”。在宋代江西抚州,麦饭在食用者看来,甚至连喂猪喂狗的碎米都不如。
  尽管最迟到西汉时期就已有了面食,使得麦子的食用品质大大改善,但面粉加工业的滞后,加上王公贵族的垄断,特别是面粉加工业与其它生产的矛盾,以及小麦的品种问题,使面食的本土化远远落后于麦子种植的本土化。由于面粉加工业的落后和品种没有跟上,真正能吃上面食的人只占人口的极少数,大多数人还只能以麦饭为食。
  即使是后来的品种及加工业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长期习惯于一种主食的人,对于另一种主食也很不习惯。这主要表现在食后的满足感和耐饥程度上面。上海松江民间有句谚语:“吃煞馒头不当饭”,这对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农业来说自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对于南方地区来说,人们自然更多地选择食而耐饥的稻,而不是麦。
  除了饮食习惯和经济上的考虑以外,影响麦子本土化的另一个障碍可能还来自人们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中麦子不及小米和大米。今天的中国北方人仍然有“小米粥大补”的观念,每当家中有病人或有人食欲不振,便想到要熬点小米粥,同样情况下,南方人会用稻米煮点稀饭吃吃。这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经验或习惯,但在这个经验或习惯中偏偏不见有麦或面食,原因在于历史上中国人认为麦是有“毒”的。麦毒会引起“病狂”,还会导致一种名为“风壅”的疾病,甚至被视为“杀人之物”。古人认为,治疗麦毒最有效的办法是多吃萝卜,但萝卜并非四时皆有,所以又想出了唱面汤的办法。北方人在吃过面食之后,接着要唱煮面汤,古人认为此举“能解面毒”,今人称为“原汤化原食”。随着时间的推移,麦毒的观念在北方人心中可能很早就消失了,原汤化原食至多被人们理解为,唱点面汤有助于消化。但在南方,麦毒的观念却有根深蒂固一些。古人认为,南方由于霜雪少,种出来的麦子有毒,只能少量食用。
  饮食习惯极大地制约了小麦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宋人黄震提到过这样的事,江西抚州人常年吃白米饭惯了,不爱吃麦饭,认为麦饭粗糙。既不肯吃,所以就不肯种。祖父没有种过,儿子孙子连什么是麦都不认识。这种情况在南方地区是很普遍的。它成为南方发生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
  2、麦作在中国的发展
  尽管麦子进入中国以后遇到了许多障碍,但5000多年以来,麦子还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南来的历程。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可能是中国最早种麦的地方。这里近邻中亚,据史书的记载,中亚的一些国家很早就有麦的种植。麦子可能最先就是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麦作遗存都发现在西北地区。在新疆、甘肃、青海、云南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小麦遗存。其中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最早,距今约5000年。古文献中也有有关西部少数民族种麦食麦的记载。如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记述周穆王西游时,新疆、青海一带部落馈赠的食品中就有麦。
  商周时期,麦子已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甲骨文中有“来”字,《诗经》中也多次提到“麦”。春秋时期,麦已是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作物了,分不清大豆和小麦会被人笑话。据《左传》的记载,在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当时都有小麦生产。1955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发现碳化麦子,属于春秋时期的遗物。还有迹象表明,当时的麦子种植可能主要集中于城近郊区。
  麦子虽然自西而来,但汉代以前麦的主产区却是在东方,即黄河下游地区。自战国开始,主产区开始由黄河下游向中游扩展,汉代又进一步向西、向南扩展。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在关中地区广泛种植冬小麦。西汉时期两个著名的农学家赵过和氾胜之都曾在关中地区教人种麦。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出土了麦粒。
  经过汉代的大力推广,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了,产量提高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上升了,并成为重要的战备物资,这在汉末和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中突显出来。麦子成为战争的导向。麦子没有收成之前,不出兵;东汉初年,光武帝以“军资未充,故须后麦”为由,拒绝带兵亲征,增援朱浮,结果城中朱浮守军弹尽粮尽,人相食。曹操将盛产麦子的兖州定为战略大后方。而把敌方的小麦产地成为进攻目标。曹操在攻打张鲁时,就向百姓征调麦子作为军粮,而在攻打袁尚时,曾“追至邺,收其麦”。
  晋代麦子的种植面积扩大。麦子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麦子的收成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有几年,曾出现“无麦禾,天下大饥”的记载。史书有关麦灾的记载也显着增加。受害的地区包括黄淮流域的许多郡县,反映当时麦子的栽培区域的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麦作的也是在此时兴起的。汉以前江南没有小麦种植,三国时吴国孙权曾经用饼来招待蜀国的使者费祎。这是目前所知江南有面食最早的记载。但这并不意味着麦作在江南的兴起。有学者认为,邺宫中所食面食麦子可能来自淮南。江南麦作的开始时间定在吴末西晋时期。永嘉南渡之后,更促进了麦作在江南的发展。
  唐代麦子的种植区域扩大,许多州郡都有种麦的记载,甚至在一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了麦的种植,如XE"韦丹"广西、云南,在云南还出现了稻麦两熟的最早记载。麦子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征收对象。这在两税法中得到体现。唐人在提到粮食作物时往往以“粟、麦”次序排列。说明麦的地位已仅次于粟。
  但这主要是指北方的情况,就南方地区而言,虽然自六朝以后,麦作得以发展,但真正达到高潮是在南宋。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他们把原有的饮食习惯也带到了了南方,社会对麦类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户种麦所能获得的实际利益,因而促进麦子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当时人用“极目不减淮北”来形容。可见其盛况空前。
  明代末年中国北方人一半的口粮来自麦子。麦子在中国粮食供应中的地位确立。
  在麦作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麦食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很长时间以来,特别是在南方人们一直认为麦是有毒的,不宜多食,否则生病。但随着麦作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有毒论为有益论所代替,唐宋以后的许多本草书中都有这样的记载,“麦秋种冬长,春秀夏实,具四时中和之气,故为五谷之贵。”观念的改变是麦作发展的结果,也有利于麦作的进一步发展。
  3、麦作的本土化历程也是本土原有物种的淘汰过程
  所谓“淘汰”,并不是说,原有的粮食作物已经退出了生产,也不是说它们的总产量减少,而只是说它们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的下降,甚至是退出了粮食作物的范畴。中国是农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农业发明之初,当时种植的作物可能很多,故有“百谷”之称。以后又出现了“九谷”、“八谷”、“六谷”、“五谷”、“四谷”的说法,其中,“五谷”最为流行。
  起初麦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并不靠前,后来却是一谷之下,百谷之上。而当麦的地位节节攀升的时候,其它一些作物却纷纷退出粮食作物行列。
  先说麻。指的是大麻。麻在中国栽培比麦子还早,麻杆上的韧皮是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它的籽实,古代称为苴,一度是重要的粮食之一,也因此称为“谷”。“九月叔苴……食我农夫。”从《诗经》“禾麻菽麦”这样的排序来看,它的地位仅次于禾(粟),而居菽、麦之上。然而,麻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退出谷物的行列。九谷、六谷中还必有麻、五谷中已是可有可无、到四谷时就已排不上它了。虽然后世一些农书,如,《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四时纂要》等,提到了麻的栽培,部分原因是因为麻是一种重要的纤维作物。可是到了明代时,人们已不知五谷中的麻为何物,宋应星认为五谷之麻,要么是消失了,要么就是大豆或小米的另一种称呼,可能是名字搞错了。
  菽,即大豆。它的特点是容易栽培,且豆可当饭叶可作菜,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在北方成为仅次于谷子(小米)的重要的粮食。然而,这样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后来却慢慢地退出了主食的行列。而仅仅是作为蔬菜,或其它一些副食品。
  九谷或六谷中的苽(又称雕胡、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所结的子粒。这种水生植物就是现在所说的茭白。到五谷或四谷时已不见其踪影,特别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只知有作蔬菜食用的茭白,不知有作主食的苽米,成了“被遗忘的谷物”。
  还有一些作物虽然还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在麦子的挤占下,在整个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下降了。小米(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首屈一指的粮食作物,然而,入唐以后,它的地位开始发生动摇。这在农书中得到反映,《齐民要术》(成书于533-544年之间)所载的各种粮食作物的位置中,谷(粟)列于首位,而大、麦子和水、旱稻却摆得稍后。《四时纂要》(成书于五代末)中则看不到这种差别,有关大麦子的农事活动出现的次数反而最多。麦已取代了粟的地位,成为仅次于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种地位形成之后,就是在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之后也没有撼动。
  麻、菽、苽等粮食作物的淘汰,以及粟等粮食作物在粮食供应中地位的下降,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它们在淘汰或下降之后,所形成的粮食空缺,必须要有相应的补充才能使这些面临淘汰的粮食作物真正被淘汰。麦虽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替代品。

因为古代中国的烹饪方式一直不是以烤为主。面包是西方人的日常食物,面包是用面粉发酵烘烤而成的。中国人种植小麦至少有4500-5000年历史,那为什么中国人不发明面包?小麦原产地在西亚,先是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商朝的中晚期,但是种植不是很普遍,小麦种植普及还是汉代以后事情了。

古代中国种植小麦时,陶器和青铜器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这些器具不仅可以装水还可以放在火上烧,可以蒸煮东西吃。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食品加工中,更倾向于使用陶器和青铜器中加水使食物变熟的吃法。这与中东,欧洲游牧民族和狩猎者直接在火上烹饪食物的方式大不相同。

小麦在传入中国之初并不是很受欢迎,因为其外皮很难处理。如果将小麦煮熟或蒸熟,则会影响口感。战国时期发明的石磨盘在汉代得到了推广,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将小麦磨成面粉并除去麸皮。让它更美味。

中国最早的烹饪工具是陶鬲,可以用来煮东西吃。烹饪食物会产生热蒸汽,可用来加热一些易于烹饪的食物,减少热量浪费,还创新了蒸食物的烹饪方法,可见我们祖先的大智慧。大量地使用蒸、煮这两种方式也成为国人的主要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南米北面,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米并不适合烘焙,所以只能采取蒸煮的方式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烹饪方式的习惯,烤从未成为中国的主流。

这主要由烹饪方式决定的。欧洲人烹饪方式主要是 烘焙与煎烤对面粉的处理方式是烘焙,所以出现了面包及蛋糕。中国人烹饪方式在铁锅发明以前(炒),经历了烤、煮(陶器、青铜器)、蒸,在这时小麦已经是北方主食了。而中国人用煮和蒸的方式处理面粉,所以有了中国传统面食。
满意请采纳

  • (过去)同样是生产小麦,为什么我国北方发展出了传统面食,欧洲人发展出...
    答:这主要由烹饪方式决定的。欧洲人烹饪方式主要是 烘焙与煎烤对面粉的处理方式是烘焙,所以出现了面包及蛋糕。中国人烹饪方式在铁锅发明以前(炒),经历了烤、煮(陶器、青铜器)、蒸,在这时小麦已经是北方主食了。而中国人用煮和...
  • 为什么同样是小麦,中国人做成了馒头而西
    答:西方面包。这个跟饮食习惯有关系,我国蒸制食品较多,外国多是烤制。跟习惯思路有关系
  • ,为什么在日益富裕的今天,我国还那么重视小麦的丰收?
    答: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今年中国的小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是小麦价格的下一个压力点。”一家海外媒体这么形容。俄乌冲突后,...
  • 为什么中国小麦的价格很低
    答:低生产成本:中国农业劳动力较多,农业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另外,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生产,会对农业提供一定的补贴,这也有助于使得小麦价格低廉。生产过剩:由于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每年的小麦产量都非常大,有时甚至会出现过剩的...
  • 为什么中国广泛种植小麦,却很少种植大麦呢?
    答:在咱们我国人的意识中,粮食生产安全,是很重要的事儿。我国的农用地总面积占有率不高,土地资源昂贵,因此也是要种麦子。简易而言,肉可以少吃,酒可以不喝,可是粮食一定要确保,才可以谈别的的。这也是历史时间给大家的...
  • 小麦是全球1/3以上人口的主粮,中国粮食自信从哪里来?
    答:因为在我们中国的话,我们地广人多,而且中国人类的智慧和勤劳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法相比的,再加上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话,很多的一些粮食产量通过精心的培育之下的话,数量都在不断的上升。
  • 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而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这是咋回事?
    答:因为现在的种植粮食是科学种植所以产量就很高。专门有大户承包这个土地的,所以很多土地还是有人种植粮食的,还有每个人种植的土地面积扩大了,还有很多合作社公司承包了很多土地,在科学种植的基础上,粮食单位面积可以收获更多的...
  • 小麦对我国有何重要价值,请详细说说?
    答: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可节省部分蛋白质饲料,减少背膘,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玉米,可改善酮体品质,特别是对后期肥育猪。为了提高猪对小麦的消化能力,必须使用外源复合酶制剂率。小麦的霉菌毒素含量比玉米低。今年,由于中国...
  •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产国,为何每年还要大量进口?
    答:其实说起来原因很现实。中国是小麦最大生产国,为何需要每年需进口大量外国小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但根据农业部数据的了解,中国每年仍需要进口200-300万吨的小麦,这就让人很疑惑了,为何明明中国人能够生产...
  • 在我国过去小麦主要用来做什么
    答:在我国过去小麦主要用来做什么在我国过去小麦的主要作用就是用作食物。小麦通常都会用作加工面粉的原料,有的地区还会将小麦作为酿酒、饲料的原料,因此我国对于小麦的消耗量是非常巨大的。在我国过去小麦主要用来做什么 小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