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是怎样的

社会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学领域里的后来者,但是,它的渊源却可追溯到心理学创始人冯 特那里。

冯特以其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物理心理学原理》的出版,以及位于德国莱比锡的第一个 实验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而闻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1900~1920年间,他写了 10本社会心 理学著述,这些书被他称为“民俗心理学”。

在这些著述中,冯特讨论了这样一些话题:语言与思 维之间的关系、社会与文化形塑认知(信息处理)和精神生活的方式。冯特认为心理学与个体和社会心理学之间相互补充。

他认为,个体知识——即生理和认知过 程——是重要的,但是理解社会影响和社会情境对人类经验的影响和形塑的方式也同样重要。 冯特 认为,有必要对这两个领域分别进行研究,因为他觉得对它们进行研究需要不同的知识形式和不 同的研究方法。

冯特的社会心理学著述在今天并非广为人知,但是,对于像美国哲学家G。米德和 俄国心理学家L。

维果茨基这样的社会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

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不约而同地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个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奠基人公认为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1)开始运用实验;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的分析;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2,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可多年来,这个很有价值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这些研究方式集中体现在,依托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为“社会心理学”构建起严谨的科学体系,从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确研究方向。

3,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3.社会心理学发展史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者某些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表现。

而这种心理学影响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外在影响,进而形成综合的心理素质。心理-社会心理学曾经被看做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倾向,而今作为心理学的分支科学而存在。

目前来看,心理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心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家说社会心理学,通常是指社会-社会心理学。但是在少数场合,社会心理学一词则被理解为心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总合。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价值在于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学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揭示个体的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在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的定义,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利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回顾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大致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1,西方社会心理学的萌芽与诞生(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Ross)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McDougall)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不约而同地发表。西方把这一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代。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和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先后把科学实验方法引进这一学科,才使得社会心理学从描述对象转向探索和揭示规律,社会心理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其奠基人公认为F·奥尔波特。

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一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1)开始运用实验;2)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的分析;3)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2,西方社会心理学科学体系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可多年来,这个很有价值的提议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

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这些研究方式集中体现在,依托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为“社会心理学”构建起严谨的科学体系,从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确研究方向。3,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

《社会心理学》问世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研究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

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

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史是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

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向。

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

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

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

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和应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

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

实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随着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

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 显示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新世纪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6.简述心理学的发展史(1000字以上)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 培根的归纳科学方法论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干脆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这些虽然不免有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都有进步意义. 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他称自己的这种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 至今现代心理学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几次大的反复.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对一本书的知觉是由长方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 这种看法无疑受到当时化学发展的影响.化学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作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冯特晚年还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冯特在莱比锡招收了欧美各国大批进修生,他们学成归国后,分别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使这门新兴的科学得到迅速推广. 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现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 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能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使有机体发生了什么,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作“行为工程”,并把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向往一个理想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 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 *** 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 格式塔心理学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克勒观察了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

7.心理学的历史以及心理学

心理学入门书籍:心理学与生活([美] 理查德·格里格 / 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David Myers) ),个人超级喜欢这两本书,理论加很多实例,很好理解。

基本了解心理学之后,就可以看各个领域的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 ), 社会心理学(E. Aronson ), 发展心理学(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心理的变化,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我推荐的这本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的 ), 变态心理学(变态是指相比于常态,写心理疾病的,比如抑郁焦虑,惊恐症,强迫症等,[美]劳伦·B.阿洛伊 约翰·H.雷斯金德 玛格丽特·J.玛诺斯著) 然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之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及实践。个人建议心理咨询这一块在有一定基础知识之后一定要看看,了解自己的心理变化和基本的调节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8.什么是社会自我

是指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自我不是单纯的随心所欲的自我,而是被打上社会烙印的自我啊,用社会自我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通俗点就是职业 《社会心理学》自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而且已发展成为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应用科学。

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一出生,就处在先前已经形成的社会中,受到家庭、父母的关照,社会文化环境的教育与影响,学会与人沟通,形成自我意识和人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社会活动增多,个人也会有意识地通过行动对他人、群体与社会发挥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社会决定和影响着个人,个人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

个人的一切心理与行为的问题大都可以找到社会的原因,一切社会问题也都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有关。人类的行为是很复杂的,但不是深不可测的。

一个人对社会的理解主要来自两种基本动机:维护自尊的需求;正确了解自己和社会的需求。要了解我们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了解我们进行知觉、思维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概念是:社会影响对人们有强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考察决定人们如何解读社会环境的动机,才能了解社会环境的力量。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是社会影响,我们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者想象中的他人影响。

二、自学方法 认真阅读教材,了解基本的理论概念。社会心理学又是一门实证科学,它的目的是科学地解答有关社会行为的问题,因此我们学习本课程,不仅要理解理论、掌握理论,还要能运用理论于实践,可以结合现实中的案例来加深理解。

除教材外,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有关书籍:《社会心理学》(美)Elliot Aronson 等著,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8《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金盛华 张杰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社会心理学:原理与运用》申荷永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0、10 三、各章需要掌握的要点:第一章 绪论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和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本课程打下基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偏向和伦理问题。(重点)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及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重点)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第三章 社会化 在本章学习中,了解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历程、内容以及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等。

社会化的定义;(重点)社会化的历程;社会化的内容;(重点)社会化的因素: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重点)社会化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认识发展论的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等。

第四章 社会角色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理解社会角色的功能和作用,掌握角色的扮演的技能和解决角色冲突的方法,还要了解性别角色差异。 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的分类;(重点)角色理论;角色的学习,角色扮演;角色冲突;(重点)性别角色差异。

第五章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 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共我与私我;现实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

(重点)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自我过程,自我评价,自我增强,自我表现。第六章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社会行为的直接因素,因此,了解社会动机的有关知识对于理解人们社会行为的产生、变化非常重要。

社会动机的含义和特征;社会动机的类型: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和亲和动机;动机理论:佛罗伊德的性本能学说;马斯洛的动机理论;(重点)系统动机论。动机受挫和行为反应:挫折的产生;受挫后的反应及应对。

(重点)第七章 社会认知 了解社会认知的特征、范围、影响因素,特别是掌握认知偏见和印象的形成模式及运用。社会认知的定义、特征和图式;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重点)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认知者因素,对象因素,认知情景因素。

(重点)印象形成的规则和模式;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第八章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通过学习本章,重点掌握态度及其特点,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及偏见问题。

态度的定义和特征,态度的构成要素;(重点)态度与价值、信念的关系;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偏见:偏见的产生原因,偏见产生的结果,偏见的消除办法。(重点)态度的测评。

第九章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态度是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 1、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答:社会交换论: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其他代表人物有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精神分析论:亦称深层心理学 大概就是以上几种。
  • 关于社会心理学
    答: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先提出归因理论。以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提出一些新的理论。70年代归因研究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海德是一名格式塔心理学家,和K.勒温是莫逆之交,并...
  • 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社会心理学不仅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的探讨,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即理论与方法、社会个体、态度与行为、社会影响和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等领域。专业定位是以人文社会科学...
  • 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答: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社会心理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丰富和深化了社会心理学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解。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其中的心理人类学家发展出的有关文化与人格、文化与行为的理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问题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是什么呢? 社会心理学是...
  • 2、简述心理学的历史。
    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国内心理学和催眠学研究工作者曹剑韩提出大脑运作理论,为心理展现逻辑带来较好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有时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应用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的联系:一个时代或社会文化下的应用心理研究可以成为另一个时代或社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反之亦然。心理学各个领域中都既有基础(理论)问题,又有应用(实践)问题;很多研究课题既有基础理论价值,又有应用实践价值;...
  • 社会心理学有哪些观点
    答:问题一: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有哪些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心理主要包括社会认知(如印象管理,归因)、社会态度(认知一致理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等)、群体心理(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社会行为包括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相符行为(从众、服从、依从)。 问题二:简述社会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在三个哲学思辨期、经验期、科学时期最重要/典型/具有代表...
    答:虽然,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 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其历史背景是:第一,从17世纪(1640—1688)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权,经过18世纪(1789)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1848)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为...
  •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
    答:表现出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他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线索,探讨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他列举了求食,逃避,性与生殖,母爱等12种本能,并认为其中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上述便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三大来源.
  • 现代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到底是1908年的两本书还是1924年波尔...
    答:现代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罗洛·梅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标志性人物,其心理学思想恰好可以用“危机”一词概括,危险与机遇并存,即人生是不断处于危险与机遇的摆荡之中,成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