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始建于什么时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长沙城始建于什么时候

长沙早在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之一。汉朝的刘邦立国之后,于公元前206年改临江为长沙,并设立汉朝的属国——长沙国,自此之后,长沙开始筑建城墙,并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您好!
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调研报告
长沙位于湘中东北部之湘江下游,跨湘江两岸, “长沙”的名称始于西周时代,乃3000年楚汉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本文将从下面两个方面对这次调研结果进行阐述。
一长沙古城的历史发展
夏商周时期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秦代时期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 长沙郡 ”,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
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东汉时期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长沙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西晋时期和唐朝五代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
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朝至现代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
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
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二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
  战国至西汉时期,长沙古城城区呈东西长,南北窄。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朝,城区有逐渐向南北方向扩大的趋势。不过,这扩大只是郡治、县治、津城等单元的向外扩张,而城的本体却并没有扩大。这种状况是自东汉以来,集权衰弱,豪强兴起;群雄争斗,戌城林立;“地无百里,数县并置“社会政治形态在城市建设上的反映。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城市也相应的得到发展。长沙古城自建城以来,在这一时期第一次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长沙古城在隋唐五代时期拓展情况大概如下:
  向南:到今南门口一带。秦汉古城以南,除三国韩玄墓外,南门口及明清旧城墙下都有不少东汉墓,说明东汉以前此地均为郊野。
现南门内有不少带桥和码头的街巷的名称,如天心阁西北,晏家塘东头有高码头,往西有位于小古道巷附近的一步两搭桥,位于学院街附近的登瀛桥等,可能为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而当时的城墙当在这些地方以内。
向北:到潮宗街与营盘街一带。307年(西晋永嘉元年),晋怀帝分立湘州,把其所属长沙郡的郡治移到城南门外,后来又把郡所辖的临湘县治迁到城北门外今潮宗街一带。据清《嘉庆一统志》:“今之长沙县治,即《水经注》所谓临湘新治,南北朝宋所徙,本在城外,隋唐时包入城中。”据此,唐代长沙城向北扩展到了潮宗街以北,这一带从西至东现尚保存有活源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等街名,基本上都在东西向的一条线上,当年均应为城北护城河上的桥。
 向东:因有浏城桥至天心阁一脉山峦(龙伏山)的局限,其扩展不大。从城北的戥子桥经顺星桥往南经落星田、古稻田直到天心阁西北方向的高码头,应是当年东面护城河所经之处。唐戴叔伦《游长沙东湖》诗云:“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所指的古城东当为这一带,而不应是现浏城桥以东的明清时期的便河以东。50年代在今长沙饭店的西侧原省轻工业厅处曾发掘出一只唐代的木船,可能当时城内外尚有河相通。
 城西因湘江之阻无法再扩大,当时西城门名济川门,但具体位置不详。
根据对唐长安和洛阳城的研究,唐代城市的布局仍保留魏晋时期的封闭式的形态,又更严格的按等级来划分居民区。在具体形式上,多层的等级观念,使人们追求一种方正的格局,比汉代城市更整齐,已定型成一种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当时长沙城内的布局,不可能按都城的规划,但根据有关资料,里坊是肯定存在,不过由于千多年来的兴毁,城内的里坊已无法再窥其全貌,历代志书所记也极为有限。现可见的仅《湘城访古录》辑明《一统志》、《清异录》等载有:贾谊故宅所在的“濯锦坊”、卒长能种子母蔗的“鸡狗坊”等。
结语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楚汉名城长沙的历史风貌几乎丧失殆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又在日益威胁仅存不多的历史街区。长沙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即将出台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划分了太平街、金线街、潮宗街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然而,令我们担心的是,随着人民西路向西延伸,化龙池街区已难保全;坡子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设启动,街道两厢拆迁大势已不可逆转;一度以麻石路面著称的潮宗街,林立的高层建筑已将其团团围住,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已威胁到了麻石街的环境和氛围。长沙古城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8641网页游戏平台客服为您解答,祝您游戏愉快。

历史沿革

秦为长沙郡治临湘县。

西汉为长沙国都城。东汉复为长沙郡治,上隶荆州。

吴晋南朝,临湘析出湘西,临湘为长沙郡首邑,南朝宋开始,湘西为衡阳郡(长沙郡析出)首邑,上隶荆州或湘州(西晋怀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荆、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废州郡,行州县二级制,临湘(省湘西)改称长沙县,为潭州州治(大业三年隋一度改潭州为长沙郡)。

唐武德三年人唐版图。贞观元年设十道,潭州(天宝元年即742年,潭州改为长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复改为潭州)暨长沙县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属江南西道。后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马殷“以潭州为长沙府”,长沙为楚国都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南唐边镐陷长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入宋版图,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国为十五路,潭州为荆湖南路路治。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设善化县与长沙县同附廓,潭州辖长沙、善化、浏阳、宁乡、湘潭、湘乡、益阳、安化、湘阴、醴陵、茶陵、攸县等12县,直至民初,长沙城为路、州及长善二县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1276年1月18日),长沙入元版图,设安抚司。十四年设潭州行省,十八年二月初九(1281年2月28日)迁潭州行省于鄂州,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历二年三月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潜邸所幸”,改潭州路为天临路,辖五县七州。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吴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1364年10月19日)徐达领兵至潭州,改天临路为潭州府。

洪武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长沙府,辖十二州县,上隶湖广布政使司。

清顺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领兵入长沙,长沙纳入清版图,沿明制设长沙府,上隶湖广,仍辖十二州县。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省设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于长沙,偏沅巡抚移驻长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广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仍隶湖广)。长沙(府)城自此为湖南省会。长沙府上有盐法长宝道。乾隆时长沙府城不仅为巡抚治,亦为布政、提学、提法三司,巡警、劝业、盐法、长宝四道治所。



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成为楚南重镇。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汉代以前的长沙城出土文物较少,汉代长沙国出土文物较多。因此,至少在汉朝,长沙城就在现在长沙市中心。长沙从建城开始,城市中心就没有变过,一直在五一广场到南门口一带。

1、西汉长沙主要以“长沙国”而存在,东汉为长沙郡。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分临江为长沙国,封吴芮为长沙王,以临湘为都城。前157年,长沙王传到第五代吴着,因为无直系后人,废长沙国,共历45年。长沙王是汉朝所有异姓王中唯一善终的的一个。前156年,复置长沙国,封刘发为长沙定王,公元9年,被王莽所废。东汉设置长沙郡。2、长沙国最初管辖范围很广,后来被削减,汉初长沙国设有22县,包括今属长沙郡、零陵、武陵、桂阳、黔中郡等地。削藩集权后,长沙王的封地逐渐缩小到长沙一郡,与郡几无差异,长沙王只是名义上的王。前141年,刘姓长沙国又增加了武陵、零陵、桂阳三郡。

东汉长沙郡归荆州管辖,下设临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侯国)、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容陵、醴陵等县。

3、汉代长沙国都城叫临湘,就在现在是市中心,长沙国的都城叫做临湘,就是现在的长沙,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临湘故城即在今长沙市区的湘江以东、五一路以南、樊西巷以北的范围内。

1996年,长沙市区中心五一广场平和堂基建工地,出士了汉代卷云纹瓦当和刻有“安乐”、“未央”宇样的瓦当。显然,这都是长沙国宫殿的遗物。

2400多年的建城历史,可惜在民国时期的文夕大火中付之一炬,仅留下地下文物供后人仿古探幽。

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长沙历史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考古判断,在距今15-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长沙地区即有原始人类活动。新石器时代,已形成氏族及部落。
殷商之世,长沙属扬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属楚国黔中郡。

  • 长沙和城都城市介绍?
    答: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长沙又称“楚汉名城”,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简牍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蕴,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
  • 百年前的长沙城什么样?梦回南正街、南门口、坡子街
    答:” 咯就轮到我这个读哒书滴人来讲哒,我拍了拍年轻伢子的肩说: 「 ”你咯肯定是冒读得书,这长沙城的历史和我湖南人的精神你还不够了解。今天我就给你补补课吧。我长沙古称‘临湘’、 ‘潭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此建城。建邑有二千多年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次战争,长沙城却很少被攻下过。主要...
  • 长沙为什么称作城?
    答:因隋朝局势变化,郡改州未能真正实施,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改郡为州,唐代和宋代长沙一直设潭州,而长沙城也便有了“潭城”的别称。元代改州为路,先是潭州路,后来改天临路,明以后就是长沙府了,直到1912年民国政府裁府留县。长沙,湖南省省会,古称潭州,别名星城,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 长沙为什么称作城?
    答:3. 基于这一地理特征,文帝将长沙的郡名从“长株凳耐沙郡”改为“潭州”。4. 唐朝时期,湘潭县设立,其名称也来源于“昭潭”。5. 尽管隋朝的郡改州计划因局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施,但到了唐太宗时期,长沙正式改为潭州。6. 唐代和宋代,长沙继续作为潭州设立。7. 长沙因此被称为“潭城”。8....
  • 我爱长沙作文
    答:我们长沙的旅游景点也有很多,岳麓书院、橘子洲头、爱晚亭等旅游景点,其中我最想说的就是爱晚亭。爱晚亭,又原名红叶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爱晚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名字来源于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亭子古朴典雅,亭内金柱丹漆,四个翼角高翘,上面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正面悬以朱色鎏金“爱晚亭...
  • 长沙旅游攻略怎么做?
    答:天心阁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它周围的城墙是长沙现存的唯一一段古城墙。在天心阁附近是另一座牌楼“崇烈门”,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抗战时期长沙三次大会战中牺牲的将士。 天心阁位于天心公园,始建于1746年,清朝乾隆十一年。今天游客看到的天心阁是1983年重建的。天心阁的主体建筑(包括天心阁和周边的古城墙)是...
  • 长沙旅游景点有哪些
    答:岳麓山位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湘江西岸,依江面市,现有岳麓山、橘子洲、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为世界罕见的集“山、水、洲、城”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5.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境内,北距...
  • 刘备攻占荆南四郡,为何孙权没有阻止呢?
    答: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和周瑜一起攻打南郡,逼使曹仁退守在江陵城。然而,由于江陵城的坚固防御,刘备无法立即攻克该城。 因此,他带领军队南下,攻占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县,包括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太守,这些太守们都向刘备投降。赤壁之战后,孙权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进攻南郡上,这为刘备攻取荆南四郡提供了机会。
  • 长沙岳麓书院始建于的朝代是什么时候
    答:长沙岳麓书院始建于的朝代是北宋。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
  • 中国湖南省有哪些城市?
    答:长沙 古称潭州,别名星城,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中国重要的高铁、航空枢纽,京广高铁、沪昆高铁、长益常高铁在此交汇。 长沙是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潇湘洙泗”之称。 株洲 位于湖南省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