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吃哪些补品好?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1
控制糖尿病的营养品有哪些?

"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基本的措施。糖尿病患者应遵循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的8条建议,管好嘴巴,适量运动,加强自我管理,才能平稳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号称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营养品仅仅是不含蔗糖,用能量低的甜味剂替代,而碳水化合物的数量、种类、比例不加调整,起不到平稳血糖的作用。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服用营养品,必须仔细看清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益力佳SR是一款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营养配方粉,含有独特的碳水化合物系统(改良的缓释淀粉和低聚果糖),可平稳餐后血糖的急速上升。是一款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品。"

中医上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诊断中最重要的一条为中气不足. 人参, 西洋参均为大补元气 生津安神之中药可以放心服用. 但不可只服用人参或西洋参一种药品,应配合诸如天冬,知母之类中药而合君臣佐使之辩.或者去中医院咨询! 另外,人参虽然有降血糖的作用(切片口含)。可是它不适用于高血压的人食用,而且正常人吃人参不当很容易“上火”,所以还是不要乱服.血糖控制正常的糖尿病人都不会有疲劳无力现象,如果是血糖一直控制不理想,则要从血糖这个本源上解决问题,吃什么补品都很难恢复正常。建议他科学饮食,定时运动,按时服药,勤测血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当然,适量进补对其的恢复也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的. 新年到了,逢年过节给长辈、老人买点营养补品、各式点心都是常事,但糖尿病人吃什么大有学问,要讲科学,讲平衡,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多少都必须注意。否则会适得其反,使病情加重,甚至酿成悲剧。建议到糖尿病食品专营店购买礼品,详细向店员了解各类食品的特点。在膳之堂糖尿病食品连锁店里,有各种糖尿病人专用食品,这些食品都是无糖、低脂、低热配方做成的,患者服食后对血糖波动并无影响,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糖尿病患者的需求

1、糖尿病病人的饮食禁忌 忌食:白糖、红塘、葡萄糖及糖制甜食,如果糖、糕点、果酱、蜂蜜、蜜饯、冰激凌等。 少食:土豆、山药、芋头、藕、洋葱、胡萝卜、猪油、羊油、奶油、黄油、花生、核桃、葵花子、蛋黄、肝肾、脑。 宜食:粗杂粮如荞麦、燕麦片、玉米面、大豆及豆制品、蔬菜。 2、调查中发现,糖尿病人的亲属比非糖尿病亲属者发病率高。其父或其母有糖尿病者分别为8.33%,其亲胞有糖尿病者发病率为1.62 — 5.85%。一般认为,隐性遗传常隔代或数代,糖尿病病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病的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突变基因遗传,临床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糖尿病易感者,对胰岛素的适应能力很差,极易发生糖尿病。 一般认为,若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遗传给子女的概率是5%左右,但并不是说获得这5%的概率,就会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外界因素的诱发才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且子女是几型糖尿病和父母是几型的并没有关系。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等。 1、感染 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 大多数I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 3、体力活动 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4、妊娠 妊娠期间,雌激素增多,雌激素一方面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另一面,雌激素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多次妊娠可诱发糖尿病。 5、环境因素 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竞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医学上称之为“阈值”)即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是不能根治的,目前最好的治疗效果是达到临床治愈,但是能达到临床治愈效果的比例还比较少,加之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不够,以为控制住了血糖就控制住了糖尿病,就不会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糖尿病的治疗过程如同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兼备,患者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外部因素是:患者选对好的医院、好的医生、好的治疗方法、好的治疗产品,及时治疗; 内部因素是: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患者家属也应当更加关心患者,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使患者有乐观、积极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可见糖尿病的治疗是全方位的治疗,不是单一的对血糖的控制。单纯靠服用降糖西药或使用胰岛素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健康人如果饮食、生活不注意,会得糖尿病;糖尿病人治愈后,如果平时饮食、生活等各方面不注意,还会重新复发。它就像感冒,可以治愈,但不能根治。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失调的综合病症,长期高血糖和并发症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最大的威胁是并发症的产生和发展,如半身不遂、糖尿病肾病、足坏疽、血管病变、视力下降、眼底出血、心肌梗塞、神经病变、四肢麻木、瘙痒等病变。由于糖尿病并发症错综复杂,是致病致残的元凶,所以并发症得到控制和有效治疗才能保持健康。单纯控制血糖、尿糖是达不到治疗效果的。 西药以降血糖为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不大。而且由于西药中含很多对人体毒副作用强的化学成份,故长期服用西药对人体的肝、肾损伤严重。 与服用降糖西药相比,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能减轻损伤人体的肝、肾等脏器组织,但是,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能使用胰岛素,有的糖尿病人不能使用胰岛素,特别是高胰岛素血症的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并且,胰岛素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产生低血糖,因此必须根据胰岛功能的测定才能正确使用胰岛素,还有些糖尿病患者伴有胰岛素抗体,这时用胰岛素治疗效果就不明显,所以要注意对有胰岛素抗体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消除胰岛素抵抗的治疗,这样使用胰岛素才能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胰岛素和服用西药一样,只有降糖作用,没有治疗功效,对糖尿病并发症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在中药中加入降糖西药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对患者的危害就更大了,很多患者觉得服用某些中药产品后血糖迅速下降得到控制,便认为此种中药是治疗糖尿病的好药,殊不知其中必有西药(降糖)成份,由于其中的西药(降糖)成份剂量不详,患者服用时往往服用了成倍的剂量,这样不但对脏腑器官的危害更大,而且容易导致低血糖,长期服用损伤人体器官和加快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耽误了患者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时机,延误了病情,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更大的痛苦。 真正的中药产品没有直接和迅速降糖的作用,但是有调节脏腑、缓慢降糖作用,主要作用是辨症施治,也就是对症用药,随症加减,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能达到从人体内部调理各脏腑器官功能及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效果。人体的脏腑机能恢复了,血糖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时身体的体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从而从根本上治疗了糖尿病,使患者恢复健康。 人体贵重千金,医生为患者看病是认真、严肃的事情,要认真对待。同时,患者也要选准好的医院、好的医生、好的治疗方法、好的产品,来不得半点马虎。 治疗糖尿病,第一步是控制血糖(用西药)达到稳定,同时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很多病友对糖尿病了解不足,误认为控制了血糖就控制了糖尿病,这是不正确的观点。 3、糖尿病名字由来是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公元600年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达到 2% ,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 4000 万,并以每年 100 万的速度递增。其中, 1 型糖尿病患者占 10% , 2 型糖尿病患者占 90% 。 1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 50%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胰岛素是如何合成和释放的? 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激素。在β细胞的细胞核内首先合成前胰岛素原,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为胰岛素原,并储存在 B 细胞胞浆的颗粒中,胰岛素原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胰岛素和 C 肽,含有胰岛素和 C 肽的颗粒被运向细胞表面,通过细胞的吐溢作用把胰岛素和 C 肽释放入血,从而完成了胰岛素的合成和释放过程。 胰岛素有些什么样的生理功能?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是体内主要促进物质合成的激素,故又称为“储存激素”。胰岛素可以促进糖的利用与糖元的合成,抑制非糖物质(脂肪、蛋白质)异生为糖;可以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 1999 年 WHO 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 、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200mg/dl )。 2 、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7.0 mmol/L ( 126mg/dl )。 3 、糖耐量试验( OGTT )口服 75g 葡萄糖后 2 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些类型? WHO 1999 年推荐的糖尿病分型: 一、 1 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① 自身免疫性 ② 特发性 二、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6�1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 �6�1 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 �6�1 胰腺外分泌疾病 �6�1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 �6�1 内分泌疾病 �6�1 感染 �6�1 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 �6�1 其他遗传综合征伴随糖尿病 四、妊娠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 2 型两大类,含盖了 95% 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 2 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 90% 。 我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6�1 患病率低,而患者绝对数高,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人群。 �6�1 患者多,但发现率低,约 60% 患者未被发现。 �6�1 中国人群糖尿病 90% 以上为 2 型糖尿病。 �6�1 发病率逐年上升, 1995 年比 1980 年 15 年约增加 4 倍多。 �6�1 半数以上为 IGT ,最近报告 IGT 标化发病率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 59.7% 。 �6�1 发病率城乡差别大,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差别大。 �6�1 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6�1 合并症可波及全身各个系统,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无法治愈,其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1 型糖尿病患者在最初 2 年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 2% , 15 年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达 98% 2 型糖尿病患者 20 年以后,使用胰岛素或不使用胰岛素病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分别为 60% 和 84% 早期视网膜病变可出现为出血、水肿、微血管瘤、渗出等背景性改变,晚期则出现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病变,此期病变往往不可逆,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虽然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延缓、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但是不能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升高,体内代谢紊乱,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眼底视网膜血管容易受损,即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 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引起盲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大约有 75% 不重视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 15 年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达 50% 以上。 糖尿病造成机体损害的病理原因是高血糖对微小血管的损伤,它使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与周细胞受损,从而导致毛细血管失去正常的屏障功能,出现渗漏现象,造成周围组织水肿、出血,继而毛细血管的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血供与营养缺乏,导致组织坏死及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释放及因之而产生的新生血管,从而将引起视网膜 大量出血与玻璃体的大量积血,产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年龄愈大,病程愈长,眼底发病率愈高。年轻人较老年人患者危险性更大,预后常不良。若糖尿病能得到及时控制,不仅发生机会少,同时对视网膜损害也较轻,否则视网膜病变逐渐加重,发生反复出血,导致视网膜增殖性改变,甚至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表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引起,除全身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糖、血糖升高为特征外,并有双眼视网膜出现鲜红色毛细血管瘤,火焰状出血,后期有灰白色渗出,鲜红色新生血管形成,易发生玻璃体红色积血为主要特征的眼底改变。 早期眼底病变不影响黄斑部时,视力不受影响,患者无自觉症状,有时患者感觉视力减退,或眼前有黑影飞动或飘动。若病变发展 3 到 5 年或血糖控制不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渗出、水肿、血管瘤。如眼底黄斑受累,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视野中心暗点,中心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等症状。如果视网膜反复出血进入玻璃体,患者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当血管或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到玻璃体腔,将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如何防治? �6�1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同时血压控制在 140/90 mmHg正常范围内。 �6�1 适当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控制好血糖。 �6�1 早期检查视力和眼底,早期治疗,保住视力提高您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 DN )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 DN 有 30-80% 患者发展为临床期 DN ,此时伴有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最终进入终末期肾病,肾小球为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对 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严重性仅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症。 主要治疗方法:1,糖尿病教育。2,饮食控制。3,体育运动。4,药物治疗。5,胰岛移植。 中西医对糖尿病治疗的区别? 西药以降血糖为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不大。而且由于西药中含很多对人体毒副作用强的化学成份,故长期服用西药对人体的肝、肾损伤严重。 与服用降糖西药相比,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能减轻损伤人体的肝、肾等脏器组织,但是,不是每个糖尿病人都能使用胰岛素,有的糖尿病人不能使用胰岛素,特别是高胰岛素血症的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并且,胰岛素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产生低血糖,因此必须根据胰岛功能的测定才能正确使用胰岛素,还有些糖尿病患者伴有胰岛素抗体,这时用胰岛素治疗效果就不明显,所以要注意对有胰岛素抗体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消除胰岛素抵抗的治疗,这样使用胰岛素才能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使用胰岛素和服用西药一样,只有降糖作用,没有治疗功效,对糖尿病并发症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在中药中加入降糖西药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对患者的危害就更大了,很多患者觉得服用某些中药产品后血糖迅速下降得到控制,便认为此种中药是治疗糖尿病的好药,殊不知其中必有西药(降糖)成份,由于其中的西药(降糖)成份剂量不详,患者服用时往往服用了成倍的剂量,这样不但对脏腑器官的危害更大,而且容易导致低血糖,长期服用损伤人体器官和加快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耽误了患者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时机,延误了病情,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更大的痛苦。 真正的中药产品没有直接和迅速降糖的作用,但是有调节脏腑、缓慢降糖作用,主要作用是辨症施治,也就是对症用药,随症加减,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采用中药治疗糖尿病能达到从人体内部调理各脏腑器官功能及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效果。人体的脏腑机能恢复了,血糖自然也就下降了,同时身体的体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从而从根本上治疗(并非治愈)了糖尿病,使患者恢复健康。 如何预防糖尿病: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也可以每年分两段时间肌注Vb12,每次两周,一天一支,这很经济!) 四、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糖尿病人能不能吃糖?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其实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蜂蜜的主要成分就是果糖,吃点蜂蜜对糖尿病人还是有些帮助的。

海参是糖尿病人的理想补品 糖尿病因胰岛素相对不足,蛋白质合成相对较少,分解加快。因此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少食多餐,在增加热量的同时还必须补充一定量优质蛋白,海参含有的微量金属元素、酸性粘多糖和海参皂甙具有激活p胰岛细胞活性,平抑高浓度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膳食疗法的理想营养食品。海参含有的氨基酸、糖尿病患者服用后可有效补充饮食上摄取不到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调节患者的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有效预防血管性病变等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蜂胶,尤其是水溶性的蜂胶,也是送给糖尿病人一个不错的选择



  • 糖尿病恢复期吃什么补品
    答:糖尿病恢复期吃什么补品 1、糖尿病恢复期可吃含微量元素类的补品 2、糖尿病恢复期可吃蜂胶类补品 蜂胶中所含的黄酮、萜类、烯类等化合物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能显着降低血糖;另外,蜂胶还能改善胰岛素β-细胞和靶细胞膜的活性,改善胰岛素分泌过程,促进胰岛素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提高糖的代...
  • 求大神推荐糖尿病补品,谢谢
    答:糖尿病本身就要忌口,营养品会引起血糖升高为大忌,饮食均已清淡为主。在日常控制饮食的前提下,可多吃点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水果。温补而不伤身,才是上策。例如番石榴,是很过医生或朋友推荐的,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这果是低糖指数的水果,还含多元酚等营养成分,不但吃了不会血糖升高,还会持续控制...
  • 有糖尿病的人比较适合吃哪些补品?
    答:酵母铬片,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植物性高蛋白、天然维生素B群、微量矿物质、食物纤维等。一定要营养均衡。
  • 我爸有糖尿病 买什么补品给他吃好 除了药丸类!谢谢
    答:蜂胶,不过也是胶囊,但蜂胶是保健品,对糖尿病有治疗作用,而且没有负作用。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68c35d0100k335.html
  • 糖尿病老人吃什么补品
    答:糖尿病老人吃什么补品 健康功效:化痰止咳、清肺、糖尿病可服用水果,辅助降血脂。做法:排骨斩块清洗后,用花雕或料酒浸泡20分钟,之后冷水下锅,进行飞水。(开锅后煮10分钟,捞出沥干水分)。锅内入水,放入排骨,半小时后,放入山药,开锅后放入姜片和罗汉果,炖煮半小时,放入枸杞,开锅后调入适量盐出锅。3...
  • 家里有人得了糖尿病,吃什么补品好
    答:医生说让靠自己保养,就是说饮食、运动、情绪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调节,保持血糖的稳定,这样的话可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补品,我认为就不用了,平常饮食做得丰富营养一些就可以了,但要低脂肪、少吃盐,糖之类的也少吃就是了。平常多监测一下血糖。我是思乐见网上商城的客服,有事可以找我,...
  • 糖尿病患者吃什么补品好?
    答: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使用点补肾和补钙的滋补品,也可以适当使用点蜂胶,但一定要是无糖或者低糖的产品.
  • 糖尿病吃哪些补品好?
    答:紫灵芝降血糖之原理是由于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服用后可取代胰岛素抑制脂肪酸的释出,可改善血糖、尿糖等症状。血糖由173降至116,胆固醇由233降至179,β-蛋白由580降至465。紫芝中的水溶性多糖,可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
  • 糖尿病老人吃什么补品好?
    答:可服用《乌鸡白凤丸》,补气补血还养颜美容的上等补品,最适合中老年妇女,糖尿病不怕的。鱿鱼口味清淡,不油腻,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钙、铁等,和同样重量的肉类相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饮食不好,很容易造成营养失衡,影响血糖控制。夏天,糖尿病患者不妨把鱿鱼当“主...
  • 有糖尿病肾衰病人吃什么补品好
    答:心脏病,肾衰这个就比较严重了,控制不好血糖还会引发更多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条件允许建议你买几盒SNE天地精华,这个是保健品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很大帮助。被誉为改变人类生命数字的产品、当今世界最完整的保健品。相关资料可以在网上搜索下!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