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妻不缺钱却每天发愁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老夫妻不缺钱却每天发愁:怎么没有养老院肯收我们

不缺钱为什么要去养老院?

如果家境富裕可以请一个家庭保姆,这样比到敬老院方便些。

老夫妻不缺钱,却每天发愁: 怎么没有养老院肯收我们。

昨天(3月6日),77岁张阿姨打进快报热线,想问问哪家杭州养老院可以接收像她和老伴这样子女在外地的老人?

昨天(3月6日)中午,我来到张阿姨家,城西一个比较高档的老小区,网上显示现在二手房价46000每平方米,两个人住130平方米的大房子,家里干净明亮,因为我要来,张阿姨让雇的钟点阿姨提前回去了(阿姨每天来半天,搞搞卫生洗洗菜,饭张阿姨自己做)。

张阿姨穿着毛衣,齐耳短发,看去温和,很有气质。他们一家都是大学生,张阿姨老家天津,以前做财务工作,爱人老家义乌,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退休前是一家公司副总经理。两人退休后来杭州养老,户口也迁到了杭州。

他们有个女儿,47岁,现在在北京,既要照看小孩又要帮老公打理公司,每年飞回杭州两次。

年纪大了,身体功能日益衰退,三四年前老两口就想住养老院了。

去年张阿姨四次生病住院,”最不放心家里的老头子,每天要打两三个电话,直到他躺下睡觉了,我才安心,就怕他一个人在家摔倒了没人知道……”

张阿姨老伴也说,对他们来说,老年人最困难的时刻来了,一个人住了院,另一个在家里也没法生活。

选哪个养老院呢?张阿姨打听了一圈。

“哪里是自己选,是养老院选我们,就像我要去家政中心找个阿姨一样,得尽量打扮得年轻一点,看你七老八十的,人家不来啊……”

张阿姨觉得以前听人家说“七老八十”特别刺耳,现在也不得不接受事实,再过三年,她也80岁了。

张阿姨拿出一大叠剪报,这些年来,只要是关于养老院的新闻,她都保留下来。“存了一大摞,没有一个能进的,好的养老院挤破头皮在排队。”

张阿姨拿出厚厚的一大沓剪报,都是与养老院有关的新闻,但是一个都进不了。

对张阿姨两口子来说,钱不是大问题,他俩退休金加起来一年有13万,女儿房子就在楼上,租出去了,一个月5000租金女儿都给他们,这样一年收入将近20万。

张阿姨拿出厚厚的一大沓剪报,都是与养老院有关的新闻,但是一个都进不了。

今年他们去辖区一家养老中心,没去前就听人说是要排队,去了一问,已经排到600多号了,“我们不知道等不等得到……”

萧山一家养老院,说一张床位费一天就是五百,两人要1000块,还不包括护理费和伙食费。(有没有这么贵?张阿姨说她记不得具体名字了,我也就没办法核实。)

卡就卡在很多家养老院要求在本地一定要有个监护人,有事情随叫随到那种。张阿姨思来想去,亲戚里就只有一个侄子的儿子在杭州,刚刚参加工作,大城市生活不容易,肯定每天忙,哪好意思去麻烦人家。

“有时候真想摔一跤,去了算了……”张阿姨低下头说了丧气话,然后不停咳嗽起来,现在生了病,她也是能熬就熬,不到受不了不去看。

平时老俩口很少出门,也多亏了现在网络发达,蔬菜都是网上订,半小时送到家门口,一次订两三天,有时候晚上不想烧饭了,就点外卖。张阿姨说着打开了iPad,找到外卖平台,点进去却犯了迷糊,嘴里嘀咕:“怎么又改了(意思是界面经常换),你说它老改干吗?”

张阿姨腿脚不方便,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在iPad上点菜。

“你别看我现在能上网,慢慢我也糊涂了……”张阿姨说她每次上网买菜或点外卖,都要研究半天,动作也越来越迟钝。

确实很多养老院要求,必须有监护人,随叫随到那种。

孩子在外地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很多还远在国外,养老院是不是不肯接收他们?昨天我们帮张阿姨打听了一下。

我们先以子女身份,咨询了杭州西湖、下城、滨江、江干8家养老机构。

怡康护理院和博养医院说,目前他们都有床位,外地老人可以入住,子女不常在杭州的也可以,但办入院时,子女或担保人(监护人)需要陪同办理入院手续,要交担保人以及老人的身份证、户口本、体检报告等等,费用包括床位、护理、日常餐饮以及水电费等,大致费用每人每月在2000块到4000块之间。

有些养老院只接受本地户籍老人,子女不常在杭州也可以,但几乎都说没有床位了。比如下城区北景园老人公寓、杭州爱康温馨家园养老中心,他们只收杭州老人。朝晖街道老人公寓说,原则上只接受杭州老人,外地老人看具体情况可以协商,但目前没有床位。

杭州爱康温馨家园养老中心、滨江“阳光嘉园”也接收失独和孤寡老人,不过需要社区做个担保。

“户籍最好是本地的,如果是外地的,需要将银行卡暂存在养老院,办理入院前,先到院里做个评估,例如身体情况以及其他资料的补充,有些还是没办法入住的。”滨江“阳光嘉园”一位工作人员说。

也有不少养老院明确表示,如果在杭州没有直系亲属或监护人,老人不能入住。

“我们不一定非得是杭州户籍,但一定要在杭州有监护人,长期在杭州,发生突发情况,能随时联系上并且能及时赶到养老院的。”西湖区金色年华老年公寓一位工作人员说。

我又以记者身份,问了杭州市第二、第三福利院,他们都说需要老人在本地有监护人,如果老人生病,监护人要随时能赶到做决策的。

“以前有人由退休单位的负责人监护,不过也是极少,这些老人都是八十多岁,监护人在职的,一点点事情就要一趟趟跑,不大乐意的,但亲友子女不一样。还有个别老人,没有子女,由某个亲戚或朋友做监护人,都是提前约定好的,前提是单身老人的所有财产交给这个监护人,这个不管从亲情角度或者从钱的角度,他能够对老人善终就很好。”金色年华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院里住了很多子女在国外的老人,一般都是委托本地亲戚朋友做监护人——年纪不大,跑得动,能够承担起职责那种。



精神问题、、、、。

  • 贫贱夫妻百事哀能哀到什么地步?
    答:这一点就体现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吧。我们生孩子的时候,都会准备好钱,顺产的或者万一剖腹产的钱,这两个小夫妻,年纪看起来比较小,女孩子来以后就是破水,医生说了羊水不是太多,如果多久生不聘为,可能就要剖腹产,不然孩子可能会有危险,当时产妇的老公说我们不剖腹产。后来她生了很久,大概有那么一天...
  • 社会.百象||拾荒老人
    答: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对不缺钱的老夫妻,穿着打扮都写明了一切。然只要不下雨他们都会双双出门,我想着,可能是退休了在家里闲不住,而城里又没有可以捣腾的田地,就出门拾荒。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洒洒脱脱,回家路过门前时总看见他们满足的笑脸。他们不是为了生活,...
  • 人到中年,还“计较这些”的夫妻,就是白活了,你知道是哪些吗?
    答:计较金钱。老王经常因为金钱的事情跟他老婆吵架,他们在财政方面从来没有统一过,平时家庭花销也是随意开支,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会经常吵架,因为他们都害怕自己吃亏。现如今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老王在一家大公司做经理,每个月的收入都有1万多,他妻子收入低一些,但也有7000多,他们家并不缺钱,但...
  • 女人绝对不能为男人做这几件事?
    答: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家庭主妇不用工作就很轻松事实相反,本来需要夫妻共同承担的家庭事务,照顾孩子,都要自己抗,缺少和社会的接触,很难有新朋友,会有和社会脱节的焦虑。 而且当你失去赚钱能力后,就很容易失去婚姻的话语权,很多妻子明明为家庭付出承担了很多,却不被老公认可,甚至不被尊重,甚至当你遭遇背叛时,因为现...
  • 【日记所思336】小区里的拾荒老人
    答:”时间久了,大家逐渐对这对老夫妻的故事也了解起来。他们的儿子原先是这个小区的住户,后来搬到高端小区了,就将房子给老两口住了。老两口都有退休工资,加之儿子每个月给的生活费,所以他们并不缺钱。小区里经常有人会问道:“年纪这么大了,可以在家享享清福了,为什么还要忙着每天捡废品?”老大爷...
  • 夫妻到了中年,矛盾的起源,往往是哪两个字?
    答:而李先生也会因为零花不够多而同妻子吵架,两个人天天就因为钱的事争吵不断,甚至有时还会大打出手。有句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由此可见,钱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夫妻到了中年,常常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更是在钱这方面需求很大,一旦缺钱肯定就会产生许多的负面...
  • 夫妻总为钱吵架?那是因为你不了解金钱人格! 第11天
    答:惯常的思维都容易把这归咎于某一方太挥霍,或是某一方太抠门儿,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如果说一个家庭,或者说夫妻之间,为什么会出现金钱问题,相信很多人张口就能回答:因为缺钱啊。听起来好像是这么回事,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嘛。但换个角度想一下,富裕家庭离婚时候因为财产问题的各种狗血剧情,我们新闻里看的...
  • 哪几个婚姻的阶段,夫妻两个人跨不过去就会离婚?
    答:为生计发愁的夫妻,很难有感情好的。这个社会,不是个有情饮水饱的社会,一旦缺钱你就会发现,寸步难行。在生活里,我看到过一对夫妻,原本家中尚可,两个人虽然都是上班族,可多年工作下来却也有不少的存款。后来有一天,这个妇女因家中有事去银行取钱,没想到卡里的15万元早已不翼而飞了。一问...
  • 赵本山老婆回应家产八辈子吃不完,透露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答:有的情况下赵本山和马丽娟会直播间之中一起出境,尽管早已是老夫妻,可是看得出两人的关联仍然很亲密无间,马丽娟也深得赵本山的信赖,这些年的夫妻关系让人羡慕嫉妒不己。02、遗嘱曝光 尽管如今赵本山早已道别演出舞台,但是他的赵本山帝国每一年都是有几十亿的进帐,他还运营别的工作,这种工作的年薪...
  • 人到中年,远离“长期缺钱”的人
    答:可总有一群人,每日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好吃懒做。 明明处于壮年,却从未想过靠自己,整日依靠他人救济度日。 自以为生活无忧,其实却是满目疮痍。 有句话说:“人穷穷一时,心穷穷一世。” 人到中年,如若身边还有这样长期缺钱却从不自给之人,千万记得要远离。 远离喜欢攀附他人的人 莎士比亚说: 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