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事迹和成就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6
郑成功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缩写

事迹: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
成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郑成功率部进入台湾后,严以治军,下令不许骚扰高山民族,不许侵占高山民族的耕地。还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区设乡塾,送子女入学者可减免赋税和徭役。

扩展资料:郑成功死后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区);郑克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五月,郑成功父子迁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郑乐斋坟墓内。也有说法称,为免台湾人起抗清之心,郑氏诸祖在台诸坟悉遭朝廷下令迁葬中国大陆。
民间传说郑克塽为了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扰,护送郑成功灵柩从北京到固始郑家飨堂安葬。另一方面,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但此说并无具体证据支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成功

1、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拜在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顺治二年(1645),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同年七月改元“隆武”。隆武政权成立后,郑成功得隆武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仪同驸马。
2、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士兵出走金门。
3、1647年1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永历三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清军两度大败后,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
4、十一月,顺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郑成功仍不接受。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金门、厦门等闽南沿海岛屿为主。但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5、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台湾,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随后积极开发台湾,施行屯垦政策并开展贸易,使台湾迅速摆脱贫困。

扩展资料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汤锦台:
国姓爷不是一个粗鲁的海寇。他从来没有为个人的利益打仗。他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治下的土地收容了所有效忠明室的人。他一生以收复明朝江山为职志。他也不是残暴之人,至少不像同一时代的欧洲人那样黩武好战。
郑成功并不反对基督教义本身,如果因为士兵服从主帅的命令而把传教士给杀了,那是因为他们是荷兰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传教士。当我们把国姓爷对待荷兰人的行为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对待中国人的行为对比之后,我们只会更加站在国姓爷的一边。
礼密臣:
国姓爷可能是东方现代历史中最杰出的人物。在活跃于中国海面的各路英豪当中,没有一个人可以比得上这位英勇干练、成就辉煌大业的年轻将帅。
他的能力表现在登高一呼而各方景从,不愿做顺民的,受到欺压的,都投到了他的旗下。虽然他执法如山,而且许多人是年龄长他两三倍的长辈,但却都能俯首听命,唯令是从,这就是他的威势所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成功 (明清之际军事将领、民族英雄)

以夏门,金门为基地,抗击清军,并两次誓师北伐,最大的一次有雄兵二十万,号称八十万,围困南京。但终因失败而告终,后为更有利的抗击清军,郑成功帅部收复台湾。不伦从那一方面,延平郡王郑成功都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郑成功主要成就有二:1、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2、开发台湾、治理台湾,使台湾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请采纳

  • 郑成功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
    答:1、事迹 (1)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661年(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厦门出发,渡海收复台湾。(2)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3)1646年(清顺治三年,...
  • 郑成功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缩写
    答:成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郑成功率部进入台湾后,严...
  • 郑成功的资料
    答:收复台湾: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收复台湾。当时,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秉持民族大义,决心收复失地。他策划海战策略,通过激烈的战斗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将台湾归还给中国人民。这一事迹不仅显示了郑成功的卓越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三、政治与军事成就 除了收复台湾外,郑成功还在政治和军事上...
  • 郑成功的伟大事迹
    答:郑成功的伟大事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抗清意义重大:郑成功是明末抗清将领中的杰出代表,他坚决反对清朝的侵略,并在福建沿海地区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他带领民众进行了多次抗清战役,保卫了中国南方的福建和台湾地区,对于抗击清朝的侵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统一台湾:郑成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成功统一了台湾...
  • 关于郑成功的资料
    答:郑成功的最大成就是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这一行动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此外,郑成功还在军事体制和政治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实行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奖励耕战的政策等。他的事迹激励了后世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 郑成功的资料
    答:三、个人品质与成就 郑成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治理台湾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当地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他坚韧不拔、英勇善战、富有智慧,他的这些品质使得他在面对困境时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四、历史评价与影响 郑成功被誉为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
  • 郑成功资料简介,郑成功简介
    答:1、人物简介 郑成功(1624.8.26-1662.6.23),本名郑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母亲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
  • 郑成功主要成就
    答:总的来说,郑成功的主要成就是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他的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也为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历史资料。
  • 郑成功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答:一、东南抗清 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明唐王朱聿键)移驻延平府。三月,郑成功在延平向隆武帝“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后人称...
  • 郑成功的生平事迹
    答:1、1646年(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隆武政权所在地)。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