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隆基的人物生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0
罗隆基的人物轶事

1896年8月14日罗隆基出生于江西安福县枫田镇车田村一个书香世家。出生这天,产妇床上的蚊帐后面出现一条大蛇,吐着信子,蜷个圆盘在床后不走。几个老年人看后忙恭维着说:“蛇者,龙也。此时龙仔出现,乃吉祥之兆也,此生来日必有将相之份。”安福方言,“龙仔”的读音叫“龙叽”。这“龙叽”便成了婴儿的乳名。“龙叽”到了5岁,要拜“至圣先师孔子”启蒙读书。父亲罗念祖要给儿子取个学名,冥思苦想之际,突然灵感一动,这“龙叽”不正是唐明皇李隆基的谐音么,真是个千古巧合,借个贵气,“罗龙叽”便改成了“罗隆基”。罗念祖是清末秀才,他饱读诗书,潜心教育,在赣中一带颇有名气。他教书很特别,只教“尖子”学生,顽生劣生,庸碌之辈,家长出大价钱他也不收。1903年他在吉安开馆,左选右选,只收到四个学生,进行重点教化,果然后来都成了名人。这四个学生除儿子罗隆基外,一个是吉安人刘峙,后来成了国民党河南省主席,二级上将;一个是吉水人罗家衡,后留学日本,专攻法律,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再一位是邻村的李畴福,后来当过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县长,解放后又被选为安福县的副县长,人称“三朝元老”。罗隆基的成材,与其父的严格家教是很有关系的。

卖艺不卖身。两年后,她装病逃出淫窟,与常在青楼出没的革命党人夏之时结婚。前赴日本留学,入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1915年夏之时奉命回四川,临行前,他给了董竹君一把枪,叫她防贼。若是做了对不起他的事。则用它自杀。他还急召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的四弟到日本陪二嫂读书。用意无非是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以免她获得自由就红杏出墙。1917年秋,董竹君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师毕业后,原想补习法文,前往巴黎留学,但夏之时一定要其返回四川合江。1919年,由于夏之时在四川派系斗争中错跟了人,被解除了公职。于是他吸食了鸦片,脾气越来越坏。在董竹君患肺病避居的三个月里,他从未去看望她。在苦闷的心境下,董竹君依然自强不息。她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后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惨惨淡关门。 1929年,分居五年后,董竹君在上海与夏之时正式签署离婚协议。她只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其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及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但是后来夏之时并没有履行,还强迫其交出孩子。董竹君予以拒绝。离婚后的最初几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是典当行。1930年春末办起了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董竹君经过高人指点,远涉重洋,招回了一万元股资。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闸北,群益纱管厂遭到炮击,被迫停工。1935年3月15日,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开门便是满堂红,上海滩青帮、红帮的头面人物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是这里的常客。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卓别林访问中国时,曾在此品尝了香酥鸭子。1936年初,董竹君办了锦江茶室。1940年冬,董竹君前往菲律宾,后与大女儿国琼被误认为日本间谍,幸亏友人相助,才脱离险境。1945年初,董竹君回到上海,但是当时的锦江两店已被代理人张某某弄得面目全非。董竹君战战兢兢,见机行事,方才化险为夷。上海解放后,她遵照上海市公安局和市委的指令,以锦江两店人员为班底,创立了锦江饭店。董竹君将自己含辛茹苦十六年所赚得的十五万美元全部奉献给了国家,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住宅,她只保留了郭沫若书写的《沁园春》词和一套文房四宝。 董卓君策反杨虎,为营救张澜、罗隆基立下头功 。1949年5月,中共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吴克坚根据周恩来、李克农的指示精神,展开了营救张澜、罗隆基工作。吴克坚认为,营救张罗,杨虎是个关键人物 ,因为他在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中有得力的部下阎锦文。吴克坚同董竹君商定,通过国民党军官郭春涛约杨虎到董竹君的家(愚园路1320弄1号)秘密会晤,开始杨虎对营救张罗有些为难 。  吴克坚见状便对杨虎说:“请杨司令再考虑考虑,如果实在为难,就算了。”当场,杨虎没有表态……   1945年2月,在吴克坚通过杨春涛认识杨虎后,他曾通过董竹君多次做杨虎的工作 。  董竹君先先是同中共上海局的张执一同志联系,后才同吴克坚同志联系。她住迈尔西爱路期间,曾受吴克坚指示,把此处作为地下工作者碰头的密点 。  吴克坚和董竹君在斗争的风雨中结成了革命友谊,他们在策反杨虎,营救民主人士,掩护革命同志中有不少传奇故事 。  一天晚上,杨虎来到董竹君凡尔登花园31号家中探望她。董竹君见杨虎一进门就愁容满面地坐在沙发上,就趁机和他谈局势 。  “杨虎,现在形势变化很大,你应分清局势,为自己以后想想。”杨虎点点头,没有言语 。  董竹君接着说:“像你这样的地位、资历、名望,完全可以为国家、老百姓做些有益的事 。”  杨虎还只是点点头,并说:“我只知道你对企业有兴趣,不问政治,想不到你把局势分析得很清楚 。”  “这是由于爱国心的关系,中国人嘛 !”董竹君回答道。  那次虽没有深谈,但董竹君已知杨虎是位可以利用的人物。她将这些情况及时向吴克坚作了汇报 。  之后,吴克坚多次约杨虎到董竹君的住处深谈,使杨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  杨虎在董竹君护送青年男女去苏北淮阴解放区,虎口救出游击队员等工作中都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在营救张罗行动的关键时刻吴克坚想起杨虎 。正是杨虎和阎锦文的出面才保证聊营救行动的成功。 1997年,与世纪同龄的董竹君97岁,在其住所接受《读书时间》栏目的专访。主持人感佩她坎坷一生、屡经磨难却一直健朗如初。该专访节目播出56分钟之后,董竹君因患感冒不治去世。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初六,罗隆基出生于安福县枫田镇。9岁时生母病故,自幼受父亲熏陶,爱好古文及古典诗词。罗隆基从小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
1913年,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全国招生,罗隆基以江西总分第一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罗隆基以清华大学辛酉级学生领袖的身份,冲杀在示威队伍的最前列,成为一名勇敢的“五四”战士。
1921年,罗隆基考上公费留美学习,先后入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出于对英国著名政家拉斯基的敬慕,又从美赴英求学,成为拉斯基教授的得意门生,并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1928年罗隆基学成回国,即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创办《新月》杂志并担任主编。因发表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言论而逮捕。“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罗隆基在上海各大学公开演讲,主张武力抗日。“皖南事变”后,罗隆基积极参加发起创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他和张澜、沈钧儒等民盟参政员一起,支持中国共产党参政员,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同时他宣布脱离中国国家社会党,并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在昆明主持创建民盟昆明支部,任主任委员、积极推动昆明抗日运动的开展,为民族民主革命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罗隆基全力从事民主运动,他在重庆、南京和上海期间,与周恩来、董必武等来往甚密,得到他们的许多鼓励帮助,在重大问题上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也因此上了国民党保密局行刺名单中,后经国民党起义将领杨虎、阎锦文保护下脱险。1949年9月,他以中国民主同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建国后,罗隆基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世界和平大会宣传部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他和章伯钧被划为头号大右派,称为“章罗联盟”。由于是右派之首,1980年时没被平反,至今仍被扣上这顶帽子。)
1958年1月26日,民盟中央宣布撤消罗隆基民盟中央副主席职务,31日,撤消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同时撤消森林工业部部长职务。从此淡出政治舞台。罗隆基被划为右派之后,香港有人邀请他到香港办报,未去,仍留在北京。
1965年12月7日子夜,罗隆基因心脏病突然发心绞痛,孑然一身猝然离开人世。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女。他死去的时候,头上还戴着“右派分子”帽子,没有举行追悼会。
历史毕竟是公正的,1986年10月24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在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大厅隆重纪念罗隆基先生90周年诞辰。全国人大常务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代主席楚图南讲述了罗隆基的生平事迹。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在会上追述了罗隆基先生的一生,热忱肯定了罗隆基先生的革命贡献,认为他是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 1913年,罗隆基在江西千余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清华学校。他不仅成绩出类拔萃,思想也相当活跃,他擅长演讲,喜欢发表政见,往往立论独特,文笔犀利,显露着反传统精神。被斥为“异端邪说”的马列主义书籍,学校是禁止学生看的,罗隆基不但要看,还常以“生辉”、“野度”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并且不经学校当局同意,把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全文抄写张贴于学校走廊上,为此而受到学校的警告。“罗疯子”的外号由此得出。
1917年,二月,罗隆基加入兵操军乐队(今清华大学军乐队)。
1919年5月4日,正是清华学校建校八周年纪念日,几天来教师和同学们都很忙碌。下午,罗隆基从校外朋友来的电话中得知,城内很多学生在示威游行。他立即邀集王造时、何浩若两人进城去打探情况,回来时正好开晚饭。他站在食堂的凳子上向大家报告消息并号召大家说:“同学们,北京各学校的同学都起来救国了,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应该急起响应。”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清华学校便与各学校一起行动了。
罗隆基在“五四”运动中,当先锋,打头阵,到处演讲作报告,鼓动同学们上街游行,积极支援其他学校的斗争,坚决打倒卖国贼,收回山东主权。罗隆基不仅成了清华学校的运动闯将,还被选为“北京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的执行委员兼宣传干事长。
5月5日,罗隆基等人在西单街头演讲,被北京警察总监吴炳湘带领警察追捕。罗隆基在与警察的打斗中,躲到一座桥下,机灵地逃走了。不料次日在声援北大时被警察逮捕,关进了一所临时监狱。段祺瑞在一次紧急会议上说:“北京此次闹事的学生中,江西有三只虎,不打不得了,不打要翻天。”他所说的江西三只虎,是指北大的张国焘、段锡朋与清华的罗隆基。
1931年与张君劢等组织“再生社”,出版《再生》刊物。 1921年罗隆基公费留美,先入威斯康辛大学,继而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后来,他出于对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的敬慕,转而赴英留学,成了拉斯基的得意门生,并在英国获政治学博士学位。



  • 闻一多的事迹
    答: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背景资料
    答: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练习说明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参考答案: ...
  • 杨虎的人物生平
    答:南京将弁学堂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孙中山兴师伐袁。杨虎任江苏军总司令,海军陆战队司令兼代理海军总司令。12月任淞沪司令长官部海军陆战队司令,在上海发动反袁世凯起义。12月5日,杨虎率革命党人占领肇和军舰,炮击制造局,揭开武装反袁序幕。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军事委员,1918年任...
  • 关于徐志摩,他的个人生平
    答: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
  • 罗隆基(罗隆基案)是谁
    答:罗隆基对于美女的追求甚至到达了一个病态的程度,在大街上看到好看的人就会尾随其后要联系方式,但是最后被少妇告上了法庭。这样对感情不专一的男人当然没有好下场,在公元1965年12月7日的晚上,罗隆基去世了,死因是突发心脏病。他离开人世的时候,身边一个女性都没有。罗隆基的人物生平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初六,...
  • 闻一多的简介
    答: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
  • 牟宗三的人物生平
    答:老八支中的牟墨林是清末民初的大地主,家族土地面积达到6万亩,山林面积12万亩,年收入超过330万公斤,是富甲胶东,名扬齐鲁的大地主。牟宗三的家境较为宽裕,其父为自耕农,同时经营骡马店(旧时的旅馆)。生平 1918年,牟宗三九岁,开始在私塾学习。1921年,他十二岁,转学到蛇窝泊镇的新制小学。1924...
  • 谁有有关闻一多的资料
    答:闻一多的简单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
  • 闻一多简介
    答:生平 闻一多生平 (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文史学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的一家书香门第。13岁时考取北京清华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此时他的诗词才华开始展现,陆续发表了诗、赋,并任《...
  • 闻一多是谁?
    答:闻一多的简单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