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名会干什么 要傣族人民的知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傣族的男人名字为什么前面要有岩字呢?

西双版纳傣族,是有名无姓的民族。西双版纳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别的岩(音为aj)与玉为名字之首。男子称为岩××,女子称为玉××。名字多以出生的顺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组的排列顺序以及父母的心愿三者相互结合命名。重名时,又在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词加以区别。长子、长女多选用西双版纳傣文的第一个字母阿(a)拼字命名,如岩温、玉温;岩应、玉应;岩燕、玉燕等;其余子女通常也选用与其排行相关的傣文字母拼字命名,如岩光、玉光;岩叫、玉叫;岩香、玉香;岩尖、玉尖等。最末一个子女,通常用腊(1a)字命名。有的名字,有着明显的降生顺序,如岩燕、岩刚、岩腊。燕为长,刚为次(中间)、腊为末;有些名字又明显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愿,如在名字中加以恩(银)、罕(金)和皎、香(宝石)等字,将子女名字冠之以岩×罕、玉×罕;岩×香、玉×皎等。上述这种以降生顺序和傣文字母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极易造成重名,一个村寨内如果出现几个名字相同的人时,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区别。如岩温龙(大岩温)、岩温囡(小岩温)、岩温讷(上岩温)、岩温代(下岩温)等。

西双版纳傣族除按降生顺序和傣文字母的排列次序命名外,还有以名花命名的,有以吉祥动物孔雀、凤凰、狮子、虎等命名的、有以重量命名的,以及以某种迷信观念命名的等等。

西双版纳傣族一人往往会有几个名字,儿童时代有童名,人寺当和尚以后有僧名,还俗以后有俗名,当父母以后又有父母名等。某男童降生时名为岩燕,出家后便称为帕燕(和尚岩燕)、都窀燕(大佛爷岩燕);当和尚还俗后称岩底燕,当佛爷还俗后称康朗燕等。傣族男女,一旦当了父母便改称波岩×、波玉×;咪岩×、咪玉×。即在父(波)、母(咪)之后加上长子或长女之名。若长子为岩温,其父便称波岩温;其母便称咪岩温。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有时会出现召××、刀××等姓名。其实,召与刀都不是西双版纳傣族原有的姓氏。在旧社会,西双版纳傣族有贵族、贫民、官与百姓之分。西双版纳贫民百姓往往称旧时的男性贵族和官员为召和岛,如称宣慰使为召片领、称土司为召勐、称头人为岛帕雅。召与岛均系对旧时的土司、贵族之称,并非西双版纳傣族的姓氏。而普遍被用以作姓名之首的刀,也非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姓氏。以刀为人名之首,始见于车里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称为刀补瓦。《车里宣慰世系简史》记载说:“岛亨龙继承父位时,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时期。朝庭将景陇王的奏文中岛亨龙的‘岛’译为‘刀’,自此以后,景陇王的汉名都是‘刀’字起头。……岛亨龙有二子,长子刀补瓦……”。刀补瓦是车里宣慰使中第一个用刀字命名的人,后来又出现刀暹答、刀弓满、刀更勐、刀坝光、刀双勐等。以上记载说明“刀”是“岛”或“召”的译音,是贵族和官的音译异字,并非传统姓氏。关于“刀”字的取用,还有一说,即西双版纳傣族首领于1500多年前向朝廷进贡时,天子见傣王无姓,便赐宝刀一把,以刀为姓。

“刀”,也许是“岛”的音译,也许是朝廷天子所赐。不论其来历如何,它已被越来越多的西双版纳傣族认可为姓氏,刀姓已经成为有名无姓的西双版纳傣族首先采用的姓氏。

玉罕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 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性以“玉”字当头,“玉罕”。

乳名有以下几种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顺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个儿子。”玉岗“,即中间一个女儿。”玉腊“,即最小一个女儿。 按出生时间取的。如“岩丙”,即月中生的男孩。“岩纳”,即月末生的男孩。

按金银财宝取名的。如“玉罕”,即象金子一样的姑娘。“玉恩”,即象莲花一样的姑娘。

成年人结婚生了孩子以后,一般就不用自己的名字。男人通称“波涛”,女人通称“咪涛”。他们的名字也随着儿女的名字而改变,一种是在长子长女名字前加“波”(父)或“咪”(母),如长子“岩双”,其父就叫“波岩双”,其母就叫“咪岩双”;如长女叫“玉香”,其母就叫“咪玉香”。另一种是把儿女性别加在他的名字前面,在儿女性别前面又加“波”或“咪”,如“波南相”,波是父,“南”代表女性,“相”是本人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女儿玉相的父亲”。

傣族中还有的叫刀 。其实,“ 刀”就逐渐在一部分领主的名字中常出现。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古时西双版纳傣族领主被称为“岛”,“岛”与 “刀”音相近。于是在一部分领主及其家族的成员名字中,也常出现“刀”字。

  主要分布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西双版纳境内有景洪坝、勐海坝、勐遮坝、勐笼坝、勐罕坝等,德宏境内有勐焕坝(芒市)、勐那坝(盈江)、勐卯坝(瑞丽)、勐底坝(梁河)勐婉坝(陇川)等。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傣族历史悠久,与属壮洞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立足、毛南族、仡佬族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都是“百越”民族的后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区域、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语言方面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同源词和相同的语法结构。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