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 相关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赵国的历史是什么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事晋献公之子重耳。
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卒,其子赵盾嗣;赵盾卒,其子朔嗣。
朔子赵武于晋平公十二年(前546年)为晋国正卿,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即赵简子(前518年—前458年),赵简子传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前222年,灭于秦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

扩展资料:
赵国的历史大事:
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
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
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由于实行胡服,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一支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赵国就向侵略赵国已久的中山国发动进攻,一直打到宁葭(今河北获鹿县北)。
又西攻胡地,到达榆中(今内蒙古河套东北岸地区),“辟地千里”,林胡王向赵贡献良马以求和。赵武灵王让代地的相赵固专主管所占领的胡地,向内地提供骑兵。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分三路大军进攻中山国,夺取了中山国的丹丘、华阳、鸱之塞、鄗、石邑、封龙、东垣等地。中山王献4邑请和,赵军才停止攻击。
赵武灵王决心要灭掉中山,于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继再攻中山,到赵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终于最后灭掉中山,把中山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绥德县东南)。
赵国在加紧进攻中山的同时,还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攘地北至燕、代”。向西边林胡、楼烦用兵,到达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
可以说,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2、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服骑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赵国简介编辑本段  赵国,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定都邯郸(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 起源编辑本段   晋国四卿
  春秋时期赵氏于晋文侯时迁至晋国,六世而至赵衰。赵衰曾跟随公子重耳逃亡,后来重耳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赵衰于是权重位高,其后代赵盾、赵武(元代纪君祥著戏曲《赵氏孤儿》中的主角)、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股肱之臣。
  晋国在晋出公时期公室卑弱,主要权力被智伯和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前456年,四卿驱逐晋出公而立晋哀公。
   智氏覆亡
  赵襄子其父赵简子,其母为一狄人婢女。前454年智伯率韩、魏二家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襄子成功地坚守城池,并最终联合韩、魏二家灭智伯。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赵襄子死后,其弟赵桓子自立为君。桓子死后襄子之兄赵伯鲁之孙赵浣,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赵国的开国国君。
   三家分晋
  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继位,对赵、魏、韩已毫无权威。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晋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战国时代由此开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三晋赵国 | 魏国 | 韩国赵国面临的形势编辑本段  战国七雄的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楚地方千里带甲百万地处南方战略地位可攻可守,齐雄占东方国家财富居战国之首民众且粮足,魏铁甲步兵称雄七国数次攻赵甚至占据邯郸3年之久,秦地势险要兵伍善战。只有燕,韩实力稍逊。而赵地处各国之要冲,可谓争地也!北有胡林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赵似乎只有招架之力,然而事实上赵国只有在赵武灵王改革前是如此疲弱。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至今在邯郸地区纪念赵武灵王的建筑还很多。其在位时期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为特征的胡服,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试想一下在现实的今天如果全国军队改变为一个被试为边族的服饰和军种,这阻力该有多大。但赵武灵王办到了,可以相信这次改革对赵国日后的纵横七国是很重要的。 筑长城编辑本段  修长城是认为抵御边族最好的防御措施,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赵国要想纵横七国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以便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
  但问题是修长城是公认的耗费人力财力的措施,秦修长城动用近百万的罪民,造成民愤极大。明整修长城亦耗费了极大代价。而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却修建了令后人惊叹的工程,并且历史上没有发生任何暴乱.....而秦统一后的修建不过将旧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起来。 抗击匈奴编辑本段  抵御匈奴一直是中原国家统一后必为之事,秦蒙恬率军30万两年平之动用民力颇重,汉前后率近百万之军平定匈奴且国力大伤。而赵李牧仅率步5万弓10万平匈奴且士兵多以边民为主。 抗击外敌编辑本段  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即爆发在秦赵之间,秦后期的东征主要障碍便是赵,两国征战互有胜负。赵便成为秦的主要目标。原因不说了,廉颇率军抗之,秦不得进。两军相持,赵国小粮缺,向齐借粮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赵王只能选择决战。用赵括代廉颇,标志着赵从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对于赵括的任免,历史一直是否定的,在此不做评述但我的观点是赵括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
  结果大家很清楚,赵主力被围且援军一直打不通包围线,最后40万赵兵被坑杀。我要说的是,赵前后因作战伤亡不过8万,而秦伤亡则过半约30万左右(秦总兵力在100万左右)。白起也正是看到赵兵顽强的战斗力和熟练的单兵战术,才动了杀念。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军在兵围的46天里,没有粮草装备的补给和援军的支援,军内皆食人尸,每天秦之轻兵(敢死队性质)不断的日夜进攻。心理和生理上以达极限,而坚持了46天实属不易。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在什么情况可以检验,就是在无外援且自己补给全无,对手强大的情况下显现的,而不是在其连连胜利中显现的。
  战后,燕国以为赵弱,率军近40万分兵击赵,结果被赵打败不说,反被夺取好几个城池。分析:燕军之败有三,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志。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胜亦有其三: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可能吃力但对付燕绰绰有余,赵民尚武。临时组织起来的即具备战斗力,加上燕军分兵作战胜利在望。
  燕军在进攻赵地时,几乎每城都遭到了顽强的阻击,为赵主力分歼燕军制造了条件。最后在赵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燕军一败即溃。最后燕王不得不出质子、割地以换被俘的近20万燕军。从中我们亦看到赵军作战力的强悍。
   邯郸之战编辑本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秦昭王大怒,尽兵攻赵。其中关于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一长平之战秦赢的颇险,并领略到赵人顽强的战斗意志。而这有不同于秦兵的顽强。秦兵之顽强在于利诱即有战功即可封爵得地,赵兵之顽强则源于其内在的民族气质和尚武传统。二秦兵伤亡惨重,尤其是掌握熟练作战技术的秦精锐部队(轻兵、骑兵、车兵、弩兵),这时秦主力部队多为刚加入的下民作战能力有限。对于侧翼的安全更是危险,秦如进攻赵都随时有可能被魏楚联军围歼。三对于秦王对范相的言听计从颇为不满。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军是战无不胜的,即令军60万进攻赵邯郸。
  赵对于秦的进攻准备可以说到了极致,因为赵精锐部队的丧失,赵无力发动野战而转为守

司马迁《史记》中记录的赵国历史,已翻成白话文: (因字数限制,只是全文的一半)
赵世家第十三
赵氏的先人和秦人是同一个祖先。传到中衍,他给殷帝太戊赶车。他的后代蜚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取名恶来,侍奉纣王,后被周人杀死,他的后代就是秦人。恶来的弟弟名叫季胜,他的后代就是赵人。
季胜生了孟增。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宠信,这就是宅皋狼。皋狼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得宠于周穆王。造父选取了骏马八匹,与在桃林得到的盗骊、骅骝、绿耳等名马献给穆王。穆王让造父赶车,到西方去巡视,会见了西王母,快乐得把回去都忘了。不久,徐偃王发动叛乱,穆王乘坐马车,日行千里,攻打徐偃王,把他彻底打败。于是把赵城赐给造父,从此就成为赵氏。
从造父往下经六代传到了奄父,奄父字公仲,周宣王的时候讨伐戎人,他给宣王赶车。在千亩之战中,奄父曾使宣王脱险。奄父生了叔带。叔带的时候,周幽王荒淫无道,他就离开周王朝到了晋国,侍奉晋文侯,开始在晋国建立赵氏家族。
从叔带往下,赵氏宗族越来越兴旺,又过五代传到了赵夙。
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晋国征讨霍、魏、耿三国,赵夙为将军征讨霍国。霍公求逃到了齐国。这一年晋国大旱,占卜的结果说:“霍太山的山神作怪。”于是派赵夙到齐国召回霍国国君,恢复了他的地位,让他主持霍太山的祭祀,晋国才又得到丰收。晋献公把耿地赐给赵夙。
赵夙生共孟这一年,正当鲁闵公元年(前661)。共孟生赵衰(cuī,崔),赵衰字子余。
赵衰为侍奉晋献公还是侍奉几位公子进行占卜,结果都不吉利。占卜到侍奉公子重耳时,结果吉利,他就去侍奉重耳。重耳由于骊姬之乱逃亡到翟,赵衰做随从。翟人讨伐廧咎(gāo,高)如,得到两个女子。翟君把年少的女子给重耳为妻,年长的女子给赵衰为妻,生了赵盾。当初,重耳在晋国的时候,赵衰的元配妻子已生了赵同、赵括、赵婴齐。赵衰跟随重耳在外逃亡,共计十九年,才得以返回晋国。重耳做了晋文公,赵衰做原大夫,住在原城,主持国家政事。晋文公所以能返回并且成为霸主,大多是赵衰的计策,这些事记在《晋世家》里。
赵衰回到晋国以后,在晋国的原配妻子坚决要求把他在翟娶的妻子迎接回来,并且让翟妻的儿子赵盾做正宗继承人,而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居下位侍奉他。晋襄公六年(前662),赵衰去世,他的谥号是成季。
赵盾接替成季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纪小。赵盾由于国家多难,想立襄公的弟弟雍为国君。雍当时在秦国,就派使臣去迎接他。太子的母亲日夜啼哭,叩头对赵盾说:“先君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嫡子而另找国君呢?”赵盾为此事忧虑,恐怕她的宗亲和大夫们来袭击杀死自己,于是就立了太子,这就是晋灵公,并派兵去拦截到秦国迎接襄公弟弟的一行人。灵公即位之后,赵盾更加独揽晋国的政事。
灵公即位十四年,越来越骄纵。赵盾多次进谏,灵公不听。一次吃熊掌,没有煮熟,就把膳食官杀了,让人把他的尸体抬出去,正好被赵盾看见。灵公因此害怕,想要杀害赵盾。赵盾平素待人宽厚慈爱,他曾经送食物给一个饿倒在桑树之下的人,这个人回身掩护救了赵盾,赵盾才得以逃走。他还没有逃出国境,赵穿就杀死了灵公,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君,这就是晋成公。赵盾又回来主持国政。君子讥讽赵盾“身为正卿,逃亡没有出国境,返回来也不诛讨逆贼”,所以史官记载说“赵盾杀了他的国君”。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去世,他的谥号是宣孟,其子赵朔承袭爵位。
晋景公三年(前597),赵朔率领晋国的下军援救郑国,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交战。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夫人。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先惩治杀灵公的逆贼以便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然不知情,但仍然是逆贼之首。做臣子的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一定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大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是大业的子孙后代不顺利,因而做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便说:“大业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不就是赵氏吗?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的几位周天子,都有美好的德行。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
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
赵氏恢复爵位十一年后,晋厉公杀了三位郤(xī,西)氏大夫。栾书害怕牵连到自己,于是就杀了晋君厉公,改立襄公的曾孙周,这就是晋悼公。晋国从此以后大夫的势力逐渐强盛。
赵武接续赵氏宗族后二十七年,晋平公即位。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做了正卿。十三年,吴国的延陵季子使晋国,他说:“晋国的政权最后要落到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后代的手里。”赵武死后,谥号是文子。
文子生了景叔。景叔的时候,齐景公派晏婴出使晋国,晏婴和晋国的叔向谈话。晏婴说:“齐国的政权以后最终要落到田氏手里。”叔向也说:“晋国的政权将会落到六卿的手里。六卿很放肆,可是我们国君却不知忧虑。”
赵景叔去世,他生子赵鞅,这就是赵简子。
赵简子在位期间,晋顷公九年(前517),简子会合诸侯在周境内驻守。第二年,送周敬王回周朝,因为他在外躲避他的弟弟子朝。
晋顷公十二年,六卿依照法令诛杀了国君的宗族祁氏和羊舌氏,把他们的领地分为十个县,六卿分别让自家的族人去做大夫。晋国公室从此更加削弱。
再过十三年,鲁国的乱臣阳虎逃到晋国来,赵简子接受了贿赂,对他给以厚待。
赵简子生了病,五天不省人事,大夫们都害怕了。医生扁鹊看过后走出来,董安于询问病情,扁鹊说:“血脉平和,你们何必惊怪!从前秦穆公也有过这种情况,过了七天才醒过来。醒来的那天,告诉公孙支和子舆说:‘我到了上帝住的地方很快乐。我所以停留的时间久,是由于我正好在受教。上帝告诉我:‘晋国将要大乱,五世不得安宁;他们的后代将称霸,没有年老就死去,称霸者的儿子将要让你们晋国男女混杂。’公孙支写下来并把它藏好,秦国的预言这时就传出来了。献公时的混乱,文公时的称霸,襄公时在肴山大败秦军,回去就纵容淫乱,这些都是您知道的。如今你们君主的病与秦穆公一样,不出三天病一定会好转,好转之后一定有话要讲。”
过了两天半,简子醒过来了。他对大夫们说:“我到了上帝那里非常快乐,和百神在钧天游览。听到了宠伟的乐曲多次演奏,还看到了万舞,不像是夏、商、周三代的音乐,那乐声非常动人。有一头熊要来抓我,上帝让我射它,熊被射中了,死了。又有一只罴过来,我又射它,罴被射中,也死了。上帝非常高兴,赐给我两个竹箱,都配有小箱。我看到一个小孩在上帝身边,上帝又托付给我一只翟犬,对我说:‘等你的儿子长大了,把这只犬送给他。’上帝还告诉我:‘晋国将逐渐衰落,再传七代就要灭亡,嬴姓的人将在范魁的西边大败周人,可是你们却不能占有那里。现在我追念虞舜的功勋,到时候我将把舜的后代之女孟姚嫁给你的第七代孙子。’”董安于听了这番话就把它写下来妥为保存。他把扁鹊说的话报告给简子,简子赐给扁鹊田地四亩。
有一天,简子外出,有人拦路,驱赶他也不离开,随从们很生气,要杀他。拦路人说:“我有事要拜见主君。”随从把他的话禀告简子,简子召见他,一见面就说:“嘻!我曾经清楚地看见过你呀。”拦路人说:“让左右侍从退下,我有事禀告。”简子让人们退下。拦路人说:“您生病的时候,我正在上帝身边。” 简子说:“对,有这件事。你见到我的时候,我在做什么?”拦路人说:“上帝让您射熊和罴,都被您射死了。”简子说:“对,将会怎么样呢?”拦路人说:“晋国将有大难,您是为首的。上帝让您灭掉两位上卿,熊和罴就是他们的祖先。”简子说:“上帝赐给我两个竹箱,并且都有相配的小箱,这是什么意思?”拦路人说:“您的儿子将在翟攻克两国,他们都是子姓。”简子说:“我看到一个小孩在上帝身边,上帝给我一只翟犬,并说:‘等你的儿子长大了把这只犬送给他’。把翟犬送给小孩是什么意思?”拦路人说:“小孩就是您的儿子,翟犬是代国的祖先。您的儿子将来必定占有代国。到您的后代,将有政令的变革,并且要穿胡人的服装,在翟吞并两国。”简子问他的姓并且要聘他做官。拦路人说:“我是乡野之人,只是来传达上帝的旨意罢了。”说完就不见了。简子把这些话记载下来保存在秘府里。
另一天,姑布子卿拜见简子,简子把儿子们都叫来让他看相。子卿说:“没有能做将军的人。”简子说:“赵氏要完了吗?”子卿说:“我曾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大概是您的儿子吧!”简子又叫来儿子毋恤。毋恤一到,子卿就站起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简子说:“这孩子的母亲卑贱,是从翟来的婢女,怎么说他尊贵呢?”子卿说:“上天赐给的,即使卑贱也定能显贵。”从此以后简子常把儿子们都叫来谈话,毋恤表现最好。简子有一次告诉儿子们说:“我把宝符藏在常山之上,谁先找到了就赏给他。”儿子们赶快跑到常山上去找,结果什么也没找到。毋恤回来后说:“已经找到宝符了。”简子说:“你说吧。”毋恤说:“从常山上往下看到代国,代国可以夺取过来。”简子这才知道毋恤果然是贤才。于是废了太子伯鲁,把毋恤立为太子。
过了两年,晋定公十四年(前498),范氏、中行氏作乱。第二年春天,简子对邯郸大夫赵午说:“把卫国的五百户士民还给我,我要把他们安置到晋阳。”赵午答应了,回去后他的父兄却不同意,就违背了诺言。赵鞅逮捕了赵午,把他囚禁在晋阳。通告邯郸人说:“我私自诛杀赵午,各位想立谁?”于是杀了赵午。赵午之子赵稷和家臣涉宾凭借邯郸反叛。晋国国君派籍秦包围邯郸。荀寅、范吉射和赵午友好,不肯帮助籍秦反而策划叛乱,董安于知道这一情况。十月,范氏和中行氏讨伐赵鞅,赵鞅逃到晋阳,晋人包围晋阳。范吉射、荀寅的仇人魏襄等谋划驱逐荀寅,让梁婴父取代他;驱逐范吉射,让范皋绎取代他。荀栎对晋君说:“先君对大有令,领头叛乱的要处死。如今三位大臣都领头作乱,可是单单驱逐赵鞅,这是施用刑罚不公平,请把他们全都驱逐了。”十一月,荀栎、韩不佞、魏哆奉国君的命令讨伐范氏、中行氏,没有取胜。范氏、中行氏反过来讨伐定公,定公还击,范氏、中行氏失败逃跑。丁未这天,两个人逃到朝歌。韩不佞、魏哆为赵鞅求情。十二月辛未这天,赵鞅进入绛城,在定公宫中盟誓。第二年,知伯文子对赵鞅说:“范氏、中行氏虽然确实发动了叛乱,但这是董安于挑起的,这就是董安于参与了策划。晋国有法,开始作乱的要处死。那两个人已经受到处治,而唯独董安于还在。”赵鞅为此事忧虑。董安于说:“我死了,赵氏可以安定,晋国也能安宁,我死得太晚了。”于是就自杀了。赵鞅把这件事告诉了知伯,此后赵氏才得安宁。
孔子听说赵简子不请示晋君就逮捕邯郸大夫赵午,以致退守晋阳,所以在《春秋》中记载说:“赵鞅凭借晋阳叛乱”。
赵简子有个家臣名叫周舍,喜欢直言进谏。周舍死后,简子每当上朝处理政事的时候,常常不高兴,大夫们请罪。简子说:“你们没有罪。我听说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只狐的腋下皮毛。大夫们上朝,只听到恭敬顺从的应答声,听不到周舍那样的争辩之声了,我为此而忧虑。”简子因此能使赵地的人顺从,并使晋人也归向他。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在朝歌包围了范吉射和中行寅,中行寅逃奔邯郸。第二年,卫灵公去世。赵简子和阳虎把卫太子蒯聩送到卫国,卫国不接纳,卫太子只好住到戚城。
晋定公二十一年,赵简子攻入邯郸,中行寅(文子)逃到柏人。简子又包围了柏人,中行寅、范吉射(昭子)于是又奔到齐国。赵氏终于占有了邯郸、柏人。范氏、中行氏其余的领地都归入晋国。赵简子名为晋国上卿,实际上独揽晋国政权,他的封地等同于诸侯。
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的诸侯盟会上争做盟主,赵简子跟随晋定公,终于让吴王为盟主。定公在位三十七年去世,简子免除了守丧三年之礼,一周年就结束了。这一年,越王句践灭了吴国。
晋出公十一年(前464),知伯讨伐郑国。赵简子生病,派太子毋恤率兵包围郑国。知伯喝醉了,用酒强灌毋恤并打他。随从毋恤的群臣要求把知伯处死。毋恤说:“主君所以让我做太子,是因为我能忍辱。”但是他也怨恨知伯。知伯回去后,就对简子讲了,让他废毋恤,简子不听。毋恤从此更加怨恨知柏。
晋出公十七年,赵简子去世,太子毋恤继位,这就是赵襄子。
赵襄子元年(前457),越国包围吴国。襄子减少了守孝期间规定的饮食,派家臣楚隆去慰问吴王。
襄子的姐姐从前是代王夫人。简子安葬以后,还没有除丧服,就到北边登上夏屋山,请来代王,让厨师拿着铜勺请代王和他的随从进餐,斟酒时,暗中让名叫各的膳食用铜勺打死代王和随从宫员,于是就发兵平定代地。他的姐姐听说这件事后,哭泣着呼天,磨尖簪子自杀了。代地人同情她,把她自杀的地方叫做摩笄(jī,机)之山。襄子把代地封给伯鲁的儿子赵周,让他做代君。伯鲁是襄子的哥哥,原来的太子。太子早已去世,所以封他的儿子。
襄子即位四年,知伯和赵、韩、魏三家把范氏、中行氏原有的领地全都瓜分了。晋出公大怒,通告齐国、鲁国,想依靠他们讨伐四卿。四卿害怕,于是就一起攻打晋出公。出公逃奔齐国,半路上死了。短伯就让昭公的曾孙骄即位,这就是晋懿公。知伯越来越骄横。他要求韩、魏两家割让领地,韩、魏给了他。要求赵氏割地,赵氏不给,因为在包围郑国时知伯侮辱过他。知伯恼怒,就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氏。赵襄子害怕,就逃奔到晋阳退守。
原过跟随襄子,落在后边,到了王泽,看见三个人,从腰带以上可以看见,从腰带以下就看不见了。三人给了原过一根两节的竹棍,中间不通。对他说:“替我们把这竹棍送给赵毋恤。”原过到了以后,把情况告诉襄子。襄子斋戒三天,亲自把竹棍剖开,里边有朱红的字写道:“赵毋恤,我们是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三月丙戌日,我们将让你反过来灭掉知氏。你也要为我们的百邑立庙,我们将把林胡的土地赐给你。到你的后代,将有一位勇健的国王,皮肤红黑,龙脸鸟嘴,鬓眉相连,髭髯络腮,宽胸大腹,下体修长,上体壮大,左衣襟,披甲乘马。全部占有黄河中游一带,直至休溷地区的各部貉人,往南进攻晋国的其他城邑,往北灭掉黑姑。”襄子再拜,接受了三位神人的旨令。
三国攻打晋阳,一年多以后,引来汾水灌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里的人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互换子女吃掉。群臣都有了外心,礼节越来越怠慢,唯有高共不敢失礼。襄子害怕,于是半夜派丞相张孟同暗中结交韩、魏。韩、魏与赵合谋,三月丙戌这天,三国反过来灭了知氏,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于是襄子进行封赏,高共是上等。张孟同说:“晋阳有难期间,只有高共没功劳。”襄子说:“当晋阳危急之时,群臣都很怠慢,只有高共不敢有失臣下的礼节,因此他要受上赏。”这时赵在北方占有代地,南边并吞了知氏,比韩、魏强大。于是在百邑给三神立庙祭祀,派原过主持霍泰山神庙的祭祀。
后来襄子娶空同氏为妻,生了五个儿子。襄子由于伯鲁未能继位,不肯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并且一定要传位给伯鲁的儿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了,就选定代成君的儿子赵浣立为太子。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去世,赵浣即位,这就是献侯。
献侯年纪不大就即位了,首府在中牟。
襄子的弟弟桓子驱逐了献侯,在代地自立为侯,一年后去世。赵国人认为桓子即位不是襄子的意愿,就共同杀了他的儿子,又迎回献侯即位。
献侯十年,中山国武公开始即位。十三年,在平邑筑城。十五年,献侯去世,他的儿子烈侯赵籍即位。
烈侯元年(前408),魏文侯攻打中山国,派太子魏击驻守。六年(前403),魏、韩、赵都立为诸侯,赵籍追尊献子为献侯。
烈侯爱好音乐,对相国公仲连说:“寡人有喜爱的人,能让他尊贵起来吗?”公仲说:“使他富有还可以,让他尊贵就不好办了。”烈侯说:“好吧。郑国的歌手枪和石两个人,我要赐给他们田地,每人一万亩。”公仲说:“是”。但并没有给。过了一个月,烈候从代地回来,询问给歌手赐田的事,公仲说:“正在找,还没找到合适的。”过了不久,烈侯又问,公仲始终不给,于是就说有病不上朝。番吾君从代地来,对公仲说:“国君其实喜欢善政,只是不知道怎样实行。现在您任赵的相国,至今已有四年,也曾推荐过人才吗?”公仲说:“没有。”番吾君说:“牛畜、荀欣、徐越都可以推荐。”公仲就推荐了这三个人。到上朝的时候,烈侯又问:“歌手的田地怎么样了?”公仲说:“正派人挑选最好的田。”牛畜侍奉烈侯时对他讲仁义的道理,用王道约束他,烈侯态度宽和。第二天,荀欣陪侍,建议精选起用贤才,任命官吏要使用能干的人。第三天,除越陪侍,建议节约财物,俭省用度,考察评估官吏们的功绩德行。他们所讲的道理没有不充分的,国君很高兴。烈侯派人去对相国说:“给歌手赐田的事暂时停止。”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给相国衣服两套。
九年,烈侯去世,他的弟弟武公即位。武公在位十三年去世,赵国又让烈侯太子赵章即位,这就是赵敬侯。这一年,魏文侯去世。
敬侯元年(前386),武公的儿子赵朝作乱,失败后逃奔魏国。赵国开始以邯郸为都城。
敬侯二年,在灵丘打败齐军。三年,在廪丘救授魏国,大败齐军。四年,赵军在兔台被魏军打败。赵修筑刚平城以便进攻卫国。五年,齐、魏两国帮助卫国攻赵,夺取了刚平。六年,向楚国借兵伐魏,夺取了棘蒲。八年,攻下了魏国的黄城。九年,进攻齐国。齐国进攻燕国,赵军援救燕国。十年,赵国与中山国在房子县交战。
敬侯十一年(前376),魏、韩、赵共同灭亡晋国,瓜分了它的土地。赵国攻打中山国,又在中人地区交战。十二年,敬侯去世,他的儿子成侯赵种即位。
成侯元年(前374),公子赵胜与成侯争夺君位,发动叛乱。二年六月,下雪。三年,太戊午任相国。征讨卫国,夺取了乡邑七十三处。魏国在蔺打败赵军。四年,与秦军在高安交战,打败了它。五年,在鄄城攻伐齐军。魏军在怀地打败赵军。赵军攻打郑国,打败了它,把占领的郑地给了韩国,韩国把长子县给了赵国。六年,中山国修筑长城。赵军进攻魏国,在湪泽打败了它,围困了魏惠王。七年,进攻齐国,打到了齐长城。同韩国联合进攻西周国。八年,和韩国一起把西周分为两部分。九年,与齐国在阿城之下交战。十年,进攻卫国,夺取甄城。十一年,秦国进攻魏国,赵军到石阿去援救。十二年,秦军进攻魏国的少梁,赵军前去援救。十三年,秦献公派名叫国的庶长领兵进攻魏国的少梁,俘虏了魏国太子和公孙痤。魏军在浍水一带打败赵军,夺取了皮牢。成侯与韩昭侯在上党相遇。十四年,赵与韩一起攻秦。十五年,赵国帮助魏国攻齐。
十六年,赵国与韩国、魏国瓜分晋国。把端氏县封给晋君。
十七年,成侯与魏惠王在葛孽相遇。十九年,赵国与齐国、宋国在平陆盟会,与燕国在西阿盟会。二十年,魏国进献上等木料做的檐椽,于是就用这些木椽修建了檀台。二十一年,魏军包围了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攻下了邯郸,齐军也在桂陵打败了魏军。二十四年,魏国把邯郸归还给赵国,赵国与魏国在漳水之滨盟誓。秦军进攻赵国的蔺城。二十五年,成侯去世。公子緤与太子肃侯争夺君位,赵緤失败,逃奔韩国。
肃侯元年(前349),夺取了晋君的端氏县,把晋君迁到屯留安置。二年,与魏惠王在阴晋相遇。三年,公子赵范袭击邯郸,没有取胜就死了。四年,朝拜周天子。六年,进攻齐国,夺取了高唐。七年,公子赵刻进攻魏国的首垣。十一年,秦孝公派商鞅征伐魏国,俘虏了魏国将军公子赵卬。赵国进攻魏国。十二年,秦孝公去世,商鞅也死了。十五年,开始兴建寿陵。魏惠王去世。
十六年,肃侯游览大陵,经过鹿门,宰相太戊午牵住马头说:“正当农事繁忙的时候,一天不耕作,一百天没有饭吃。”肃侯听了立即下车认错。
十七年,围困魏国的黄城,没有攻克。修筑长城。
十八年,齐、魏征伐赵国,赵国决黄河之水淹灌敌军,敌军撤离。二十二年,张仪任秦国宰相。赵疵与秦军交战,失败,秦军在河西杀死赵疵,夺取了赵国的蔺和离石两地。二十三年,韩举与齐军、魏军作战,战死在桑丘。
二十四年,肃侯去世。秦、楚、燕、齐、魏派出精兵各一万人同来参加葬礼。肃侯的儿子武灵王即位。
武灵王元年(前325),阳文君赵豹任宰相。梁襄王和太子嗣、韩宣王和太子仓到信宫来朝贺。武灵王年少,还不能处理政事,设有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官三人。到处理朝政的时候,首先问候先王的贵臣肥义,并给他增加品级和俸禄;国中八十以上的德高老人,每月都给他们送礼。
武灵王三年,修筑鄗城。四年,与韩王在区鼠会见。五年,娶韩国宗亲之女为夫人。
八年,韩国进攻秦国,没有取胜就撤离了。五国互相称王,只有赵国不称王,赵君说:“没有实际,怎能处在这个名分上呢!”下令赵国人都称他为“君”。

赵国王族历史
1黄帝为第一世
26衡父
27造父,善御(架车)幸于周穆王B976-923,封赵国(彘县改永安)
33奄父,名公仲,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
34叔带,救周宣王,冲出重围,为感激救命之恩,宣王任为执政,赵宗益兴
38公明
39赵夙,字叔带,灭霍,魏,耿,晋献公赐耿(河东皮氏县耿乡) (B661?)
40共孟
41成季赵衰,字子余,号冬曰,妻咎如,生盾,随重耳有功,居原(原平),任国政,(-B622?)
42赵同,晋妻生,晋下军大夫,B594救郑荀,灭原后封原,故名赵原同,屠岸贾谋诛,(-B595?)
42赵括,晋妻生,晋大夫,功封屏,称屏括,号屏季,屠岸贾谋诛,(-B595?)
42赵婴齐,晋妻生,屠岸贾谋诛,(-B595?)
42赵穿,侧室子,称赵武子,弑灵公立襄公弟黑臀为晋成公,因功食采邑邯郸
46?赵午,别封邯郸大夫,B497年简子杀
42宣孟赵盾,母叔隗,辅灵公,专权,“赵盾弑其君”,晋景公时卒
43赵朔,娶晋成公姊,景公3年,大夫屠岸贾杀,(-B595?)
44文子赵武,名葆,赵氏孤儿,为晋正卿,续宗40?年卒,B595-
45赵成,称景叔
46简子赵鞅,有建树,奉邑等同于诸侯,B?-476
47襄子赵毋恤,后娶空同氏,生五子,不立子,联韩魏分晋,灭代,B475-425
47代桓子,襄子弟,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B424
47伯鲁,襄子兄,早死
48代成君赵周,伯鲁子
49献侯赵浣,代成君子,自耿徙赵中牟(荡阴牟山侧),桓子逐后一年复位,15年卒,B423-409
50武公,烈侯弟,继烈侯,13年卒
51赵朝,武公子,作乱,不克,出奔魏
50烈侯赵籍,正式建赵国,都晋阳,9年卒,B408-387
51敬侯赵章,B386迁都邯郸,B376年三家分晋,12年卒,B386-375,----
52赵胜(非平原君),元年与成侯争立,为乱
52成侯赵种,B369封晋君以端氏,25年卒,B374-350
53赵譄,争立,败,亡奔韩
53赵范,B346袭邯郸,不胜而死
53赵刻,B342攻魏首垣
53肃侯赵语,晋君徙处屯留,24年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B349-326
54赵章,代安阳君,田不礼相,作乱,杀之
54武灵王赵雍,娶韩女,阳文君赵豹相,27年称主父,B299年饿死沙丘宫,B325-299
55赵成,惠文王相,号安平君
55赵豹,平阳君,惠文王母弟
55赵胜,诸公子,B298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于东武城,B250卒
56赵代,赵胜子
55赵奢,管国赋,B269败秦于阏与山西省和顺县,封于马服邯郸市北,称马服君,葬于封邑
56赵括,"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损失45万人
55惠文王赵何,武灵王与吴娃子生,33年卒,B298-266
56长安君,惠文王少子,B238受封于饶(饶阳县)
56孝成王赵丹,21年卒,B265-245
57悼襄王赵偃,9年卒,B244-236
58幽缪王赵迁,8年,邯郸为秦,流放,葬房陵西九里B235-228
59代王赵嘉B227-221
60赵公辅,事秦,主西戎,居天水甘肃通渭西北
60?赵歇,B207,项羽徙赵王都代县,B204杀于襄国

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战国七雄之一。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国君为嬴姓,赵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先后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另外有我国著名青年书画家赵国。

关于赵国的历史:有韩魏赵三家分晋,这是赵国的开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可以说是赵国的改革开放,但是可惜的是并不彻底,武灵王最后也不得善终;长平之战,赵国战败,被坑杀40万;邯郸保卫战,赵国几乎亡国,从此赵国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最终,赵国亡于公元前222年。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