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读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 小题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自

小题1:B小题2:C小题3:B 小题1: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渐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选择B项。小题2:发达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型模式,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型模式。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从总体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过渡阶段。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是(3)阶段。选择C项。小题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第(4)种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现代型模式。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死亡率有所上升。选择B项。

北欧、西欧各国是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最早从而人口转变也最早完成的国家。但它们的转变是缓慢的、渐进的,都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些国家的死亡率从30‰~35‰的高水平降到10‰左右的较低水平,大约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出生率从30‰左右下降到20‰左右,长的如法国用了70多年,短的如英国也用了近30年。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57年的10.8‰,只用了8年时间,这一速度大大快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瑞典的死亡率从17‰下降到10‰经历了65年时间,英国用了53年。再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看,新中国成立前的平均预期寿命仅有34岁,1957年根据对3000多万人口的调查,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57岁。1975年据对26个省、市近1亿人的调查计算,又上升到了68.18岁。不到30年的时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0多岁。而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挪威、瑞典和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数据计算,其平均预期寿命由40岁左右提高到65岁左右至少用了100年的时间。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更为缓慢。如印度1951~1960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40岁左右,到1970~1975年间,平均预期寿命仍在50岁以下;埃及1950~1955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42岁左右,到1970~1975年只达到了52岁左右。可以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低水平向较高水平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这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的看,中国人口死亡率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为世界各国所罕见。同样,新中国的出生率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从50和60年代的30‰以上降至目前的20‰以下,仅用了20年的时间。70年代前,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较高,1949~1969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为5.8。进入70年代后,生育水平开始迅速下降,从1971年的5.44下降到1980年的2.24,再到90年代的平均2左右的水平,说明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也是很快的。与此相比,国外如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虽然一般认为下降得也不慢,但从5.11降到2.22,还用了31年时间。至于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生育率下降的时间则更长。 中国人口转变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地区之间不平衡 根据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0%抽样数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和生育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和生育率在2和2以下的有8个省市,这8个省市人口共为2.809441亿人,占全国大陆总人口的24.78%;总和生育率在2.01至2.90的有18个省和自治区,人口共为7.932387亿人,占总人口的69.97%;总和生育率在3以上的有4个省区,人口共为5395.75万人,占总人口的4.76%。总和生育率最高的西藏比最低的上海要高出1.68倍。另外,不仅在省际之间,而且即使在一个省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生育水平的差异也是很大的。2.城乡之间不平衡 我国城市的平均总和生育率目前已经下降到1.2~1.3的水平,而农村平均一直比城市高1倍多。这表明城乡之间总和生育率的差异是很大的。3.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之间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虽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但在中国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我国文盲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比大学水平的要高出1.66倍(1986年),而高中水平的已达到目前世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1.9)。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已实现的人口转变从总体上看是不可逆转的。例如,尽管有的国家采取了鼓励生育的措施,如法国等,但是仍然未能逆转其人口转变的总趋势。又如,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普遍有过短暂的“婴儿热”时期,出生率回升,但它也并不能真正改变其人口低增长的长期趋势。这些国家从6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又恢复到低速的格局,以至出现零增长,直至负增长。而现阶段在我国则不同,由于现阶段的生育政策同群众的生育意愿尚有差距,只要计划生育工作有所放松,出生率就会回升,人口形势是随时可以逆转的,在农村更是如此。这说明目前我国的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反弹潜力,业已实现的人口转变也仍有某种可逆转性。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状况,加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
  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死亡率虽有下降,但不明显。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发生在“传统型”向“过渡型”转变的过程中,这是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重要过程,因此,人们研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往往从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开始的。

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选2

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生活条件改善;营养状况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寿命增长;死亡率下降等。

选2啊,内因是根本,而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唯物辩证法

  •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答:二是自70年代以后至今,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生育率开始显著下降,死亡率继续稳步降低,人口再生产类型在历经后期转变阶段后迅速进入转变完成阶段,这是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历史上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转变。这一阶段的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目前的近70岁,人口...
  • 人口类型的划分标准
    答:法律分析:人口按居住地可以划分为城镇人口和非城镇人口,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部门等构成划分不同的群体。根据人口樤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为以下类型: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
  • 地理中图版必修2怎样快速复习
    答: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理解)①决定人口再生产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②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类型的转变从死亡率开始(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型: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模式)。
  • 人口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答:3.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普遍处于现代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大多处于过渡型。全球范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正逐渐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4.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和机械增长(与人口迁移有关)。环境因素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5. ...
  • 高中地理难点 专项巩固类试题
    答: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 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软件大小:未知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75 推荐程度: 『高二地理试题』株洲市四中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本试题共两个部分,56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00分.请把所有题目的答案写在答卷上...
  • 地理必修一必修二总结的读书笔记 2500字
    答: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这是因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
  • ...小题1:图中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迅速的主
    答:小题1:A小题2:B 小题1: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主要原因是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所以A项正确。小题2: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现代型,与之人口增长模式一致的北美国家。所以B项正确。
  • 人口环境主要包括哪些
    答:3.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普遍属于现代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大多处于过渡型。全球范围内,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正逐渐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4.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和机械增长(与人口迁移有关)。5.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
  •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由哪个指标的下降开始
    答:B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由死亡率开始的。
  • 读1785 1976 年芬兰人口自然
    答:(3)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再生产类型不断改变,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人口死亡率逐渐降低,说明人口在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人口死亡率开始的.故答案为:(1)“高高低”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形成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因不同,第一阶段是因为高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