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是怎样从木匠变成大画家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9
齐白石从木匠变成画家的过程

齐白石从木匠成为职业画家,怎样一举成名的?吕立新讲重要原因!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由于家住白石铺附近,老师给他取了别号“白石山人”,后来,人们就叫他齐白石了。
  齐白石年少时家里很穷,经常连饭都吃不饱,他每天都要上山放牛砍柴,每次他都带着书去,一边看书,一边放牛。一天,齐白石只顾读书忘了砍柴,回到家里天已经黑了,又去忙着写字,祖母看到说:“孩子啊,你是家中长子,指望你大了成为田里的好掌作,你却天天只管写字,哪见文章锅里煮?你捧了书和笔,就能饱了肚子吗?”听了祖母的话,9岁的齐白石很辛酸,从此,再上山虽仍带着书去,却等活干完了再读。
  齐白石13岁跟叔父学木工,14岁学做雕花,17时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小木匠。但由于年纪轻,挣的钱还是不够帖补家用。他的妻子一面料理家务,一面在院子的空地里种了很多菜,经常提着桶去浇水,有时饿得难受了,就喝点水来充饥。齐白石则背着木箱四处做活。一次,齐白石来到一个主顾家,无意中发现了一部《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厚厚的一部书临摹了很多遍。在那个年代,临摹《芥子园画谱》的人很多,上面有各种各样山、石、树等,但看不出是哪里的山,也看不出是什么树,人们一味地去描摹,忽略了对现实物象的观察,使很多人的画成了古画的复制品。齐白石临摹《芥子园画谱》,却没有完全照搬古人技法,而是学其精华。他说:“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
  爱上绘画以后,齐白石多方拜师学艺,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他不仅学画画,还学诗文篆刻等。齐白石初学篆刻时,向篆刻名家黎铁安请教:“我总刻不好,怎么办呢?”黎铁安开玩笑地说:“南泉冲的楚石有的是,你挑一担回家,磨了刻,刻了磨,等石头变成泥浆,就学好了。”齐白石真的挑了一担楚石,夜以继日地刻。书屋的一个地方湿了再换个地方,手上起了血泡也不停,还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担石头真的都变成了一地的泥浆,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齐白石三十多岁时已经能够靠卖画养家了,祖母笑着对他说:“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见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齐白石一生中受陈师曾(中国近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的影响最大,1917年,55岁的齐白石来到北京,陈师曾见到这个“乡下老农”卖画篆刻的润格,十分喜欢。两人“晤谈之下,即成莫逆”。陈师曾把金石派和吴昌硕的画风介绍给他,并劝其“变法”。1919年,在陈师曾的启发下,齐白石开始了对自己艺术的反思,决定“变法”。从这以后,齐白石的画在题材上更加追求真实感,在笔墨上师法吴昌硕,力求精炼洒脱,开创了气势恢弘的大写意派,并首先开启了“红花墨叶”派画法。他常常把文人们视为粗野的乡村瓜果、蝈蝈、蝗虫乃至筢犁、锄头等拿来入画,反“雅”为“俗”。1922年,陈师曾将齐白石的几幅画带去日本,卖了高价,自此,齐白石的画开始慢慢地被世人接受。
  齐白石是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的艺术大师。他继承传统民间美术而又抛弃其低俗的元素;继承传统文人画而又抛弃其僵化的程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齐白石的作品笔墨凝练、纵横灵动,无论山水、花鸟或虫草,都能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动之感,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齐白石特别注重观察生活,闲暇时经常观察生活中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说自己“画小鸡二十年,十年能得其形似,十年能得其神似。画虾几十年始得其神。”
  齐白石成名后弟子不下千人,他却告诫他们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它要求做画者不但要学他人之长,还要有自己的创作思想。
  谁会想到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放牛娃,会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呢?每个人都可能身处逆境,但改变他命运的,只有他自己。贯穿齐白石一生的,是他那种勤奋好学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师法自然的严谨、废旧立新的创造,他通过多年艰苦地磨练,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艺术历来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坚持、一种创造,一种是人与自然的相通
  。

  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倘若他不巧犯病或撞了什么邪煞,死在那个年龄上,身后寂寂无名,与草木同腐,也不会让人感到特别奇怪。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

  当年,有一位姓齐名纯芝的细木匠,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别人搞不掂的手艺他也能接,渐渐有了名声。但他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觉得有意思,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不止于形似,还能神似。那年月,乡间死了人,不像如今有现成的照片可以放大作遗像,还得临时请行家里手来个“急就章”,当然得把死人画成开眼的样子,芝木匠为了挣钱养家,也不嫌这活儿晦气和丧气,照单全接。对这位多才多艺的小青年,有人早就留了神,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他大好的天赋被白白糟踏尽,就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回答道:“读书学画,我是很愿意,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来人说:“那怕什么?你要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也对付得过去。你如愿意的话,等这里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来谈!”好啊,芝木匠认得来人是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人称“寿三爷”的胡沁园,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认下了这位高水平的启蒙师傅。

  中国传统读书人讲求名正言顺,胡沁园琢磨一晌,先替齐纯芝把名字刷新了,为他取名“璜”,字“濒生”,的确雅气了许多。然后,胡沁园再正襟危坐,谈绘事、书法、金石、诗词,齐璜要学习的东西还真不少。好在湘潭县城的大儒王闿运也是孔老夫子那样的教育家,有教无类,不拘一格,门下先已收了铁匠张正阳和铜匠曾绍吉,再收一位木匠,正好凑齐“王门三匠”。名师出高徒,这三人后来果然个个都大有造化。

  齐璜学画时,已二十七岁,修炼的不是童子功,也无妨,苏轼的老爸苏洵在这个年纪上始知发愤读书,照样名满天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芝木匠学篆刻,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铁安给他开了个天底下最笨的方子:“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他那么聪明的人,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没有半点投机取巧的意思,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没一块干地方。某天,与他同期学印的黎松庵(语言学家黎锦熙的父亲)对他说:“濒生,我不学印了。”齐璜便问他:“为什么?”黎松庵回答说:“坏眼睛。”从此,黎松庵就辍学了。后来,齐璜慨叹道:“我当时的家境要是跟松庵一样,也就没有今日了。”在艺术创造的起始阶段,可能真有“饱者死,饿者活”的规律吧,毕加索年轻时学画于巴黎,只有面包加清水,更别说那位一辈子受憋屈,总共没吃过几顿饱饭,任何一种颜色都燃烧着饥饿感的荷兰佬凡·高了。

  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写了一篇悼念文字。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与新凤霞一样,是白石老人晚年所收的女弟子)曾深有感慨地说:作家能著作等身,就算非常了不起了,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

  我最佩服白石老人的倒并非其勤奋多产,而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别的画家早就急于守成了,守得门户严严紧紧的,连只蚂蚁都休想钻进去,他却背道而驰,一改娴熟的画风,去追求陌生的艺境。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且看他如何说: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余平生工致画未足畅机,不愿再为,作诗以告知好:从今不作簪花笑,夸誉秋来过耳风。一点不教心痛快,九泉羞煞老萍翁。

  余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

  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外界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即陈衡恪,国学家陈寅恪的哥哥)。陈师曾在欧洲学习的是西洋油画,但对中国画的造诣也十分了得。他凭慧眼和法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

  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曾告诉弟子娄师白:“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一时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

  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一人,即以画马著名的大师徐悲鸿。白石老人在《答徐悲鸿并题画江南》一诗中写道:“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可见徐悲鸿对他的评价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非常之高。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说来不可思议,齐白石五十多岁时,初入京城,深感“居大不易”,一时间,这位山民老艺术家还进不了某些封闭的小圈子。有一次,他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由于穿著普通,又无贵友周旋,被人冷落一旁,很是受窘,暗悔不该贸然赴会,自讨没趣。齐白石正在留与走两难之际,大明星梅兰芳姗姗而至,对他十分恭敬,寒暄了好一会儿,总算将白石老人已丢出去的面子给圆了回来。归家后,齐白石出于感激,很用心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赠送给梅兰芳,题诗中有这样两句:“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齐白石当时的画名既受限,画价也才每幅两块银元,比那些徒有虚名的画家的润格低了一半。后来,识货的荣宝斋老板实在不好意思了,自动将他的画价提高了两倍。陈师曾古道热肠,将齐白石的国画带到日本开了个画展,经他妙语鼓吹,加之日本人对中国画素具眼力,展出的那些画作竟卖得天价,这不仅使齐白石名动海外,掉转头杀回马枪,也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陈师曾的知遇之恩,齐白石充满感激,终生难忘。陈师曾英年早逝后,他写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纪念这位才高命薄的朋友:

  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

  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

  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

  我言君自知,九原勿相昧。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这位知己还是无双的国士呢?不用说,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1917年8月,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有不够满意之处,他也会讲出自己的看法。六年间(1917——1923),两位艺术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彼此的心灵曾作过一次又一次高峰对话,可惜春花委地无人收,珠玉般的咳唾都已随风飘逝了。

  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这种蟒蛇蜕老皮的苦乐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

  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

  齐白石特别讲求继承传统,转学多师,他最欣赏最喜欢的画家有徐渭(青藤)、石涛(原济)、八大山人(雪个)、黄慎(瘿瓢)、吴昌硕(缶庐)等人,都属于艺术个性鲜明,反对墨守成规,能别开生面的丹青巨擘。齐白石骨子里十分高傲,却也写过对前辈大师心悦诚服以至于五体投地的诗: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愿作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不是第一人,第一人是清初的大画家郑板桥,郑板桥曾刻一印,印文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不啻要作青藤门下的“走狗”,还要作八大山人与缶庐门下的“走狗”,轮值于三家门下,真够辛苦的,可他心甘情愿。我想,在冥府之中,齐白石见到徐渭、朱耷和吴昌硕,执意要拜他们为师,只怕那三位前辈高手都逊不敢当,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折杀老夫”的话来。

  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正如狂风骤雨之既逝,只有霁月清风耳。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烈火燃烧,云光灿烂,极尽美观。”那么白石老人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我倒要看看他怎样不合时宜。

  最值得一说的,便是他敝屣尊荣。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想都不必想,伸手抓住就行。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夏寿田是个大好人,还要给他捐个县官当当,又因齐老弟没有搜刮地皮的兴趣而作罢。在齐白石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不慕官禄,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确实在彼(艺术)不在此(官俸),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这位山民老艺术家同情一切弱者,悲悯及于虫蚁,平生最看不起的是墨墨浑浑的官场中人,他多次用画、用诗揶揄嘲讽那些大耳阔面、好作蟹行的老爷们,其代表作《不倒翁》更是滑稽万状,一副志得意满的草包样子,活该被齐白石的谑语重重刮上几个耳光:

  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一生自食其力的人是可以冷眼看官场的。潇洒的唐(伯虎)解元断了仕进之念后曾作诗自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富贵不种田。闲来写就丹青卖,不使人间造业钱。”四百多年后,同调者齐白石则发出了更自豪的声音。细想来,他们在艺海中遨游,那种纯净的乐趣、不受玷染的情操和自由自在的心境,确然是那些虚伪其身、厚黑其心的官老爷所无法拥有的,纵然胸怀残余,这些“仓鼠”也会尽快加以抹煞。齐白石从晚清一路走来,穿越了民国的沼泽,纵览无穷世象,仍然傲对强梁,无半分攀结的媚态,倒是以处身清白,自食其力,不刮民脂民膏为至上光荣:

  何用高官为世豪,雕虫垂老不辞劳。

  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

  啮到齿摇非禄俸,力能自食非民膏。

  眼昏未瞎手犹在,自笑长安作老饕。

  齐白石一生俭朴,于银钱事不肯信任旁人,他总疑心这世间马面牛头无所不在。“因为人少鬼多,所以处世对人,总不放心。即家中一切琐务,亦由其自己处理,甚至对油盐酱醋茶叶米面,自己经营,菜蔬劈柴笔墨纸张,自己购买,门窗箱柜钥匙,自己管理。此种生活之烦苦,在他人以为可厌恶,在先生以为有趣味。”(王森然《齐璜先生评传》)然而,他的精明确实有限,骗子的额头又没黥字,自然防不胜防,他受骗上当不止一次两次。曾有人找上门来,主动提出帮他在香港卖画,三言两语就轻而易举地哄走了他亲笔订下的润格,他很开心,殊不知那人更开心,回去正好借此公开地卖假画。齐白石的大弟子李苦禅先生曾撰文揭过恩师的“短”:

  “齐老师对于艺术之外的事都很‘傻’,常受人骗。那时因国家动荡,钞票骤然变成废纸乃是常事,齐老师不知丢了多少血汗钱,才想到要买黄金。他不瞒我,让我看买来的黄金,我很吃惊:‘金子还有绿色的吗?’老师明知又吃了亏,还不敢声张,生怕惹祸。真是哑巴吃黄连,苦在肚里。”(《忆恩师白石翁二、三事》)

  艺术家本是天真的,心如赤子,不通世事,倒也不足为奇。有一回,外宾参观他现场作画,一个个欢笑着叽里咕噜地赞美了一通,白石老人却不高兴,不为别的,就为洋人没翘大拇指!

  齐白石衰年变法,从自发而迄于自觉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脱却了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我想,一个人要衰年变法,勇气之大,并不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士小,白石老人敢于突变,而非渐变,在艺术风格上进行革命,就要冒“见光死”的危险。在一片讥嘲声中——有人甚至将他的诗作哂为“薛蟠体”——他居然轰轰烈烈地“活”了过来,这决非上天保佑,福大命大的结果,而是其天才的悟性和艺术家的实力征服了美惠三女神,因而从她们手中获取了灿灿然的金苹果。

  我忽然想到满清王朝也曾衰年变法,可是“百日维新”却只留下腥风血雨的印记。在中国历史上,变法总是不受欢迎,很难成功的,所以吾国吾民在几千年里都积弱积贫积愚积昧,不断受外寇侵凌,受内盗剽掠。你当然可以振振有词地说,政治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前者是群体行为,后者是个体劳动,这话不假。但即算是在文学艺术上吧,衰年变法也罕见成功的范例,因为没有几位两鬓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营建而成的八宝楼台,哪怕只是几间破落的草庵茅庐,他们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尝有什么再建华宇的胆气和心劲?

  齐白石的伟大之处便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它至少证明了一点,真正的天纵之才,其强大的创造力只受风格的羁縻,而不受年龄的限制。在我看来,齐白石暮年所获得的由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只不过是飘落在珠穆朗玛峰顶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则说明,艺术家在这个国度不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宁。然而即便官方纵虐如此,仍无损其凤凰一毛。

  然而,也有人善意地指出,在1953年12月,齐白石以九十岁高龄,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为东北博物馆书写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文,不知那是不是一位大艺术家的份内事?我想,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已没有标准答案,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了。当时他心里高兴,就提笔写了,事情就这么简单,你大可不必将那幅字视为稀世奇珍,权且当作纯粹的历史活页去看,如果你悟性够好,眼力也不赖,说不定能从字缝里看出别的字来。

一、齐白石木匠经历源自于他出生在一户普通的湖南农村家庭,很小就因家贫辍学了,为了将来能养家糊口,父母就让他学一门手艺,因为当时农村盖房子都要靠木匠,算是比较吃香的职业,将来也好有个出路。可是齐白石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干不了重体力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师傅的大骂,齐白石木匠的经历也不顺利。
好在齐白石从小就聪明好学,暗自下决心要把真正的手艺学到手。经过长期的观察,齐白石发现同样是做木匠,但是会做精美的小器物,会雕花刻字的远比做粗糙的手工活受欢迎,而且齐白石从小就喜欢画画,于是齐白石很快就拜了一位远近闻名的雕花师傅,并且学的兴致勃勃,很快就掌握了师傅的全部手艺,并且齐白石匠心独运,又创造出很多新的花样,很受家乡百姓的欢迎。
不到二十岁齐白石便开始了真正的走街串巷的木匠生涯,他在长期深入民间生活的过程中,对各种民间技艺和题材都非常熟悉,他理解最底层百姓喜欢什么,这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艺术风格,并且在长期的劳作中锤炼了他对造型、材质、构图等方面的体验,可以说正式齐白石木匠生涯为他以后成为一代书画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物简介: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 画家练画学画的故事
    答:齐白石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曾居住于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他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
  • 关于齐白石的事迹
    答:有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也画白菜,可画得总不像,他最后忍不住去问齐白石,画白菜有什么诀窍?齐白石哈哈一笑:“你通身无一点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5、齐白石在卖画的时候,那真是“锱铢必较”,钱一点都不能少,虾也一点都不能多。每只虾都有自己的价格,想让他添上一些真是太...
  • 齐白石是画家吗?
    答:在我国的绘画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位大画家就是齐白石。3、齐白石,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小名阿芝,字渭青、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三百石印富翁、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齐白石,是怎样从平民画家,成为艺术大师的呢?1、齐白石作为一个...
  • 齐白石画画的故事
    答: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时间,他一直用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这句警句就是:“不教一日闲过”。怎样才算是在一天中没有闲过呢?他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挥笔作画,一天至少要画五幅。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还一直坚持这么做.。有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
  • 齐白石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大画家
    答:1、因为他自信,所以在很多人都墨守成规时,他却在57岁时有胆气和心劲,改变画风 2、也正是因为淡泊名利,所以能甘受寂寞,在绘画上精益求精,衰年变法。3、“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是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 编一个诸城历史名人的小故事 300字左右 速度!!!(禁止抄袭)
    答:他是湖南湘潭人,从一个木匠成为一位画家,在家乡一带颇有名气。齐白石40岁以后遍游全国各地,结识了许多艺术界名流,极大地开阔了眼界。他诗、书、画、印样样精到,特别是水墨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原来就精于工笔草虫,这时更长于大写意的花卉翎毛,成为一位很有个性的大画家。这一年,齐白石为...
  • 齐白石的小故事
    答:张月——超高姿态说的是超级绘画大师,这样的大师怎么会摆地摊呢?卖画人说 如果继续讨论,大家还会有许多新奇设想。那么,到底当时卖画人是怎么说的呢?他说:“齐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错,这都是些假画。你要明白,凡是大画家没有不被别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说明他的名气越大;无名之辈,...
  • 齐白石为什么能成为大画家,文章作了哪些方面的介绍
    答: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在他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
  • 齐白石阅读及阅读答案
    答:齐白石是我国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举世闻名。他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活的一样.蚱蜢好像会跳,小鸡好像会眨眼睛.最有趣的是那些虾,身体像是透明的,轻轻一碰,仿佛就会游走似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齐白石阅读及 阅读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白石阅读篇一 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他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活的一...
  • 齐白石老爷爷
    答:您好,齐白石 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他画的花乌鱼虫就像活的一样:蚱(zhà)蜢(měng)好像会跳;小乌好像会眨眼睛;最有趣的是那些虾,身体像是透明的,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游走似的。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在地上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