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的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渭河的历史

  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别山和江淮丘陵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界。流域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400公里,面积27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为19万平方公里,泗、沂、沭河水系为8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由淮河与泗、沂、沭河两大水系组成。淮河干流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北麓,流经豫、皖至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196 米。豫皖两省交界的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比降0.5‰;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处的三河闸为中游,长490公里,流域面积 16万平方公里;洪泽湖以下为下游,面积3万平方公里,入江水道长150公里。淮河中上游流域有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21条,其中大于 2000平方公里的有16条。

  泗、沂、沭河水系发源于山东沂蒙山区。泗河源于新泰市南部太平顶西麓,流经南四湖,汇湖东西诸水后,经韩庄运河、中运河,又汇邳苍地区来水,经骆马湖由新沂河入海。沂河源于沂源县鲁山南麓,南流经临沂至江苏境内入骆马湖,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公里。沭河源于沂山南麓,南流至临沭县大官庄分为新、老沭河,老沭河南流经江苏新沂县入新沂河,新沭河东流穿马陵山经江苏石梁河水库和沙河故道,至临洪口入海,流域面积为5700平方公里。

  此外,淮河流域还包括有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高邮湖等多座较大的湖泊,其中洪泽湖的库容达130亿立方米,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南部大别山区最大达1300~1400毫米,北部黄河沿岸仅为600~700毫米。每年6~9 月份为汛期,降水量占年总量的60~70%。淮河流域年均地表径流深为240毫米,年地表径流量为622亿立方米,属中国水资源短缺地区。流域内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蕴藏较丰富,一般在地下60米内均有较好的含水层,地下水来源由降水补给。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年均为224亿立方米。两者合计为846亿立方米。

  由于长期以来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淮河的水质日趋恶化,并一度丧失了自净能力。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整治下,这一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东南地区,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13个地区86个县市,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甘肃占44%,宁夏占6%,陕西占50%。

  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000渐变为1/6000。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人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

  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由于地质构造上的原因,渭河属不对称水系。北岸支流源远流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洪枯流量相差悬殊,泥沙含量大,以悬移质为主,是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南岸支流较短,主要流经土石山区,比降较大,水流湍急,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水力资源较为丰富。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北岸汇入的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南岸汇人的有榜沙河、大南河、藉河、石头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其中泾河、北洛河虽然是黄河的二级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积大(泾河45421平方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分别为21.4亿立方米及9.97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为3.09亿吨及1亿吨,其径流和泥沙都是黄河支流中较多的河流。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及北洛河。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000~2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6~10月为汛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其中7、8、9月大汛期间的径流占全年的60%—70%。年于均流量323立方米每秒,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立方米每秒(1954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立方米每秒 (1898年)。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渭河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渭河流域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渭河

陕西母亲河---------渭河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在关中平原蜿蜒502公里,自西向东流经陕西省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市区。在西安境内先后接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泾河和石川河后,经由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流域面积达到6.75万平方公里,几乎覆盖整个关中道。渭河流域集中了陕西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2%的工业总产值,对全省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陕西人民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生命河”。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曾经有一千多年,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咱们渭河流域。谈到渭河的历史,也许很多人仍记忆犹新,在五十多年前,沿河的人们还可以在河边淘米洗菜;二十多年前,还能捕鱼捞虾。而如今,渭河却是"上游水干了、中游污染了、下游淤满了",由于多种原因,渭河防洪形势日益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和水土流失治理较缓慢,严重制约着流域内各市(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渭源鸟鼠山的滴水山泉开始
一路不拒溪流,逐渐莽荡
它曾多次挣脱黄土高原与秦岭的夹峙
开拓出一片片坦荡的河谷
陇西、天水、宝鸡、凤翔、岐山、咸阳、西安……
中国历史上璀璨无比的城市一一兴起
周文王、武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
一群中国历史上最威赫的帝王,相继在渭河滩上,一个踩过一个的脚印……
在流经818公里后,渭河踌躇满志地
在潼关直直朝黄河切入
形成了古老中国的文化横轴和独一无二的历史时空
如今,在其13.6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里生活着2000万人
在陕西境内它仅千里之长,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公里
但这块弹丸之地却无疑曾对中华民族有过最大的影响
打开中国的版图,不用费多少工夫,就可以在它的腹地找到一条河。这条河不算长,仅810多公里,但它却密切地关联着整个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这条河,水流黄色,每到洪水期又稠似泥浆,但它却积淀了厚重而灿烂的华夏文化。这条河的流量不大,不能托浮客船货轮,但它却哺育了从古至今陇地和关中的芸芸众生。它就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
黄河流域总被人们称誉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摇篮,而渭河正是关系到这古老摇篮摆动的中轴组成部分。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渭河由西向东流去,在黄河从秦晋之间穿过南下,进入河南的急转弯处,直直地切入了这条大河,形成了渭河和黄河的横向轴线。这就是中国古文化之轴,世界著名古都长安、咸阳、洛阳、安阳、开封,都串联在这条轴线上。渭河,就是这样一条身价不凡的河流。
说来渭河又实在应该取个“秦河”的名号,因为它和历史上秦朝的先祖息息相关。渭河造就的关中平原又称“秦中”,这秦中有好多与“秦”字相关联的事物。比如:山有“秦岭”,地有“秦川”,丘有“秦陵”,字有“秦篆”,戏有“秦腔”,菜有“秦椒”……而上游天水一带在古代被称作“秦州”,还有秦安县、秦亭乡、秦家塬村……这“秦”字堪称渭河流域的灵魂。
从小到大数十年里,我一直在家乡的渭河附近回绕,很少远去。终于有一天,我和朋友决定走一趟渭河的源头。
我们从渭河的中点宝鸡出发,驱车沿着陕甘北路,过千阳岭,翻越关山牧场,又顺着张家川大梁南下直奔天水,再溯河西上,终于到达渭河的发源地——甘肃渭源县。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县城,夹在渭河源头的清源河和禹河之间。在县文化馆老边的引导下,我们的车驶上通往渭河传统源头——禹河的山路。一路上放眼望去尽是黄土的山梁,黄土的沟壑,向西向北漫漫无垠。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每一个黄土至高点上,都有用草皮和泥土垒成的尖锥形土堆,每个土堆上都插着一根木杆,上面飘拂着写满经文的三角白旗。老边告诉我,这是当地人的“祈雨台”。自古以来陇地多旱少雨,每逢春夏之交,当地农民便堆砌起“祈雨台”, 祈求苍天降下甘霖,得到好收成。
时值农历五月,关中的小麦已经金黄一片,马上就要收割了,而这里的小麦却刚刚起身拔节,还没有抽穗。我们的车停在一个长长的山梁上。眼前的这座鸟鼠山因是渭河的发源地而闻名。我们顺着山旁的小路盘桓而下,来到了一座刚盖不久酷似民房的小庙前。古庙的残墙和石阶淹没在荒草丛中。守庙的老头儿告诉我们,这就是禹王庙。从古至今,每逢大旱,方圆百里的乡民都要在这里举行大规模的祈雨活动。
老边又把我们领到禹王庙下方的白杨林中,指着一个仅能容一只大碗的石穴说:“这就是渭河源头‘品’字泉。如今只剩下一‘口’,那两‘口’早被黄土埋没多年,寻不见踪影了!”我俯瞰穴内,不见泉涌,也不闻水声,只见浅浅的积水中堆聚着厚厚一层陈年腐叶,几只小水虫在水中自由地翻着筋斗。
《尚书·禹贡》和《水经注》中都明确记载:“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
我们驱车下鸟鼠山,驶向清源河道。一道秀美丰润的河谷出现在我们面前,一群群牛马在川道丰肥的草滩上悠然自在地进餐,枝叶繁茂的大白杨树掩盖住片片低矮的村舍,川地里生长着嫩绿的苞谷苗和蚕豆秧,一派江南景致。
而相距10公里外的清源河上游,分岔很多,发源于南谷山各个方位的石缝中、灌木林里和悬崖峭壁上。水极清澈,水中长满了各种各样水草、灌木和蕨类植物。这就是让人眼湿心润的清源河源头。的确,凭借它丰沛的水量和更长的长度,实在应该是渭河的正源。但因为没有显赫的大禹王登临,没有经典可考而被列入旁系。禹河虽然短、小、浅,但因富有传统的文化重彩而被奉为正宗。
渭河从渭源发源,流经陇西、通渭、武山、秦安、天水、清水然后继续向东,在甘陕之间,进入了六盘山脉和秦岭的夹缝,一改坦然舒缓的个性,变成一条喧嚣湍急、左冲右撞的猛河。它左右回转,甩下一个个乱石险滩;时而跌宕,形成无数急流漩涡。一路与崇山峻岭搏杀足足200里,在宝鸡峡猛然冲刺,终于脱离了两大山系的夹峙,一跃进入了平坦宽阔的八百里秦川。
这是一片古老丰腴的土地,古往今来,人们称作关中的地方。
这关中,西有陇山,东有潼关,南有秦岭,北有岐、乔、黄龙山脉相连。山为安全之势,而水为生存之本。一座以山岳为边墙的天然“大城”,包裹了渭河横贯的八百里秦川。这“大城”中黄土深厚,五谷丰饶;四季分明,寒暖皆宜;百姓安乐,温饱有余。关中人受神农始祖和后稷农师的教益匪浅,操持庄稼精细周到,把一年的精力倾注到麦子身上。本地深厚肥沃湿润的黄土,极适合小麦那又细又长的根须自如地伸展。当地居民全年以麦面为主食。百吃不厌还翻新出许多花样,直养得男人身高体健,女人面俊手巧。
关中人多是人高马大的汉子,还有那体态苗条一走三扭的妇人。单看头面,高颧骨、阔嘴巴、细长单眼皮居多。秦皇陵出土的秦兵俑就是关中人特征的忠实写照。
而更重要的是,这富饶的渭河平原还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自古以来,凡国都所在地,都要具备地势优良、水源丰足这两大基本条件。
中国周、秦、汉、唐无一不建都于关中渭河平原,就是因为关中三面被山脉拱卫,是一处进攻固守皆宜的好地方。同时,渭河流域的大小河流网络关中,为灌溉五谷和人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由于这两方面的优势,便形成了“关中自古帝王州”的特殊地位。
先说周朝的先祖,曾经发端于渭河支流的漆水河流域。至今,在武功镇的漆河西岸,还可见到周人先祖后稷的“教稼台”,和其母姜虫原的墓冢。后来,不知什么缘故,周族迁徙至渭河的另一支流——泾河的中游,即现在甘肃庆阳、平凉及陕西长武、彬县一带。数百年过去,周族繁衍壮大,泾河上游流域已经不足容纳,便回跨岐山,在渭河北岸最丰腴的周原驻足。经过数代的发展,到周文王姬昌为首领时,又率领部族向更广阔的渭河下游进军。在渭河南岸支流沣河的西岸建立国都。这便是历史上的丰京。
姬昌建立丰京不久后病逝,儿子武王姬发继位后,又在沣河以东更广阔的平原上建立新都镐京。丰、镐二京,应该是渭河流域第一次出现的大都市,两座城堪称“姊妹城”,相距不过50华里,中间有大道相连,相互依存,一直持续了350多年,直到周平王为避犬戎之侵扰而迁都城于洛阳,才结束了它们作为“京都”的地位。
面对周王室的东迁和关中的空虚,原本生存于渭河和嘉陵江上游的秦人先祖,开始了东进的长征。他们先翻越陇山,进入渭河支流千河,又顺千河逐步南下,来到“千渭之会”的古陈仓,然后迁至渭河北岸雍水与横水之间的雍城。先后经历9次迁都之后,最后定都于与西周故都丰、镐二城隔渭河相望的咸阳。咸阳之北,有泾河、石川河;南有黑河、涝峪河、沣河,水源十分丰富。这里又是关中平原最开阔肥沃的地段。应该说,是渭河中下游的八百里秦川的地利,将秦人的事业托向巅峰,实现了一统中国的帝业。

紧随秦朝之后的西汉,也将都城定于离咸阳不远的渭河南岸。汉长安城的北墙和西墙面对渭河,因为受河道的制约,城墙的走向形成不规则的梯形。而渭河南岸丰富的水源,保证了西汉盛期长安人口急剧增多而对水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西汉长安城运用渭河水资源的优势,曾首创了古代中国都城供水系统工程,包括建立水库(昆明池等)和架设“飞渠”(即现代的高架渡槽)。
“八水绕长安”,这是古人对隋唐长安城优越地理位置的形象肯定。在隋唐长安城之东有灞河、河;西有沣河、
河;南有河、橘河;以北便是众河流归属的渭河以及泾河。由于借鉴了西汉城市供水工程的经验,又有更多河水可以引用,隋唐长安城内供水渠道的分布更加密集。而唐长安城的另一特点,就是蓄水为池,以供皇家游乐,比如太极宫中的四大海和山水池,大明宫中的太液池,兴庆宫中的龙池等,在这些人工的湖泊内都可以泛舟。
在盛唐时期,长安人口已逾百万,如果没有充足的天然水源和如此密集的供水网,是很难维持这个中世纪国际大都市的正常运转的。
唐朝之后,中国帝王的“王气”东移,关中平原从此失去作为国都的地位。长安城的地面供水系统也就逐渐荒废。到了清末民初,西安城内的居民已经全靠地下水维生, 即打井汲水。
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由于工业兴起,人口增加,西安市发生严重水荒,自来水厂无法满足城市需求,只好限时供应生活用水。最严重时甚至出现用消防车向断水区送水的情况。
后来,西安市政府采纳专家建议,引用100公里之外周至县境内的黑河水进入西安。为什么舍近求远?因为昔日绕长安的八水之中,一些河流上游已设水厂,水资源已经满负荷;另一些河流的污染程度已经不宜作饮用水。而黑河源于秦岭,远离城市和工业开发区,水质纯净,流量也大。引黑河工程完成之后,西安市水荒暂时得到缓解。
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不光是西安等大城市,整个渭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也愈加严峻。首先,由于现代化的开发,增加了许多用水的渠道和项目,比如,大量用水的新型住宅楼;所有城镇在追求形象工程中建立的喷水池和绿地、花园;各种豪华的洗浴城、游泳场的涌现;不断发展的蔬菜和瓜果种植区;各种饮料、饮品、红白酒的无限制生产;还有牛、羊、猪、鸡、鸭、鹅、鱼……的扩大饲养。当然,其中也包括城市人口的增加。
处于渭河中游的宝鸡市将嘉陵江源头之水引过秦岭分水岭,注入渭河支流清姜河,以解决城市用水之荒。这是一种小范围的“南水北调”。为了改变渭河河床日益干涸的难堪和增加地下水蓄存,宝鸡市在渭河干流建筑大坝,全面阻拦河水。
效法宝鸡市,渭河下游的咸阳和西安的灞桥区,也准备在渭河和灞河上筑拦河坝以改变现状,其实这种拦河建坝早在5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20世纪50年代,解放后的人们打出“人定胜天”的旗号,随即开始了一系列对渭河的整治和开发。在70年代初建造的宝鸡峡水利大坝,提高了渭河水位,并将渭河水引入几百公里的渠道,来灌溉咸阳以东渭北高原上的旱田。又在传统的防洪堤岸内再筑新堤,来获得更大面积的河滩丰产田。当时几乎所有支流包括三、四级小支流上被广泛地修筑水库,以达到拦洪、蓄水、水土保持的多重目的。
我下乡插队时也曾经历了修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水库的过程。当时,负责工程的革委会副主任让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凭的知青设计大坝。我运用初三所学的几何,草率地完成了梯形面积的运算——还算不错,当时还知道大坝两侧的坡度越缓越稳定。整个大坝是黄土堆垒的,而且仅仅由人工一层层夯实,到了预定高度就算峻工。当时是1969年冬季。回想起来,“革命造反时期”的人胆子真大,这正应了“无知者无畏”这句话。
然而这些建在渭河的坝,依然挡不住渭河时而的暴怒。平时安然的渭河,每到夏季暴雨时节,却会突发狂暴的洪流,有时它瞬间的威力,不但能冲垮堤坝,还使临河的居民家破人亡。
1975年,一场数十年罕见的特大暴雨突袭了渭河的中上游地区。许多渭河支流上的小水库被山洪急速注满又崩坝,一股股激流狂奔,一路不断冲毁山村和乡镇,待所有支流的洪水汇聚到渭河,已经形成势不可挡的狂潮。据颜家河采石场的职工回忆,那天傍晚场部突然接到紧急电话,说天水的洪峰正急速向下游袭来。场领导立即下令在渭河滩作业的工人撤回高岸。不久,就听见上游峡谷传来闷雷般的巨响。一瞬间,便看见约三层楼高的洪峰怒卷着树木、巨石以及猪、羊、牛和人的尸体,猛扑过来,速度比呼啸而来的火车还快!采石场的两位男工,因为抢救一台抽水机,一转眼便被浪潮吞噬。5天之后,在100公里外虢镇以东的渭河滩上,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当时参加搜寻难友的工人回忆,他们冒着倾盆大雨沿着浊浪汹涌的渭河岸,向下游走去。一路上用长钩拉上来数不清的尸体,但大多数都是女的。后来得知,天水附近的一家医院的妇产科楼,被山洪完全摧毁。
6年之后的1981年,渭河流域再次发生了山洪和泥石流灾害,这次受灾最严重的是陇海铁路。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渭河两岸高山的植被过度采伐,又以农田代替。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雨之后,出现多处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被彻底摧毁,中断行车近两个月。
到了21世纪,这里洪水的灾害似乎更容易发生了。2002年6月,横跨渭河支流的陇海铁路上一座150米长的灞河桥彻底被山洪掀翻冲垮。事后人们发现,此次只不过是三五年不遇的水害,却造成了相当于50年不遇的巨灾。原因是,近些年来西安房地产大开发,民间掀起狂采灞河沙。
然而自三门峡水库建成40年后,来自另一个方向的水灾也出现了。2003年8月,渭河流域上一次不算大的连续降雨,却造成了自1556年以来的最大的一场灾害。渭河上一般的水灾,都来自河之上游,但这次如此大的漫天之水,却第一次是从下游的三门峡库区逆行倒灌而来的!使渭河下游的华县、华阴,逃离家园的灾民达20万之众。
从这一系列大自然通过渭河所施展的灾难来看,天道是不可违背的,这天道就是自然规律。人类对山河要有敬畏之心,因为人是山河孕育的。
但与这些山洪相比,渭河里的污染也许更为可怕,因为它几乎把渭河的下游变成了一条接近死亡的河。

今年春季的一天,我从兰州返回西安,列车顺陇海铁路从甘肃陇西进入渭河上游,我看到在宝鸡峡的拦水坝以上,河水基本以天然水为主,水色虽然泛黄,但少有污染。过宝鸡峡之后,渭河水被渭北灌渠分流,宽广的河道只剩下一条小溪,阳光下就像一条蚯蚓。过宝鸡市、虢镇、蔡家坡、杨陵到咸阳,陡然再见的渭河,已是黑沉沉的污水巨川。这显著增加的流量,已经不是来自沿途的各条支流,而是聚集了沿途各城镇、厂矿所排泄的废水。列车过咸阳桥时,虽所有车窗紧闭,但还是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臭鸡蛋味儿。紧接着又过沣河桥。在十多年前,沣河水极清净,河中的沙洲上杨柳婆娑,和当时黄浊的渭河水对比很鲜明。如今,沣河水也变成褐色,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难看的泡沫。后来看报纸才知道,那是因为上游建了好多家造纸厂的缘故。待过了三桥,又见河。这河也早已失去天然河流的形态,简直就是条人工排污渠道,里面充满了污浊泛起的白沫。
从西安再东行,渭河下游的水质更差,因为又增加了这个充斥七八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排泄物。有一次乘汽车从渭南过渭河桥,车到桥中,刚把车窗打开一条缝,一股难闻的气味即刻充满车厢。再俯望河流,浩荡的黑水向东流去,河滩上一层厚厚的沉积物龟裂,翻卷的一面是白花花的结晶体。

仅仅在50年前,渭河非洪汛期的水还只是略略泛黄而已。在咸阳桥边,人们在卵石堆积的河边洗菜、淘米、洗衣服。在20年前,人们还能从河中捕捞两三斤重的鲤鱼。在10年前,人们在渭河的许多支流里还能游泳、洗澡。但在今天,这一切都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2004年9月,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认定:“渭河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丧失生态功能”意味着“渭河快死了”。虽然渭河的危难与现代文明之间不能画等号,但它又确实是在热情追求高速度发展现代文明的大潮中,由于人们的任性和放纵所致。我相信,当人们从激情中清醒过来之后,会理智地重新善待这条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大贡献的母亲河。

秦人的先祖发源于甘肃的礼县,后辗转迁徙到西汉水流域、后又到渭河流域。图为西汉水流域上的一处场景。

渭河在众山涧中冲出了一条水路,距发源地200公里处,渭河来到了宝鸡峡口。

在宝鸡峡渭河终于脱离了六盘山脉和秦岭的夹峙一跃进入了平坦宽阔的八百里秦川
宝鸡市在1976年建了水利工程,用水渠灌溉200公里外的咸阳地区的渭北高原上的农作物。去年宝鸡市区里又建起一个截水湖面,从而使渭河的水量日趋减少。

5月的秦川大地被丰厚的小麦所覆盖,这是西安南郊的乐游原。

品字泉位于渭源县鸟鼠山,在传统上它被奉为渭河的源头。

渭河流域图

但这次漫天之水却是从下游的三门峡库区逆行倒灌而来的
潼关港口——渭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因三门峡水库的阻拦,它形成了宽阔的水域,当地村民用他们制造的大铁船运输过河的车辆。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的建设不断扩张,现在西安城才达到盛唐时期长安城外围的规模。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的城市供水一直是一件大事。

渭河流经的城市都会有这样的污水源,这些未经处理、直接排到渭河的污水,无疑大大加剧了渭河的污染。

2002年6月,在陇海铁路上,一座横跨渭河支流——灞河上的150米的桥被山洪彻底掀翻冲垮。由于这里长年大量采沙,这次只不过是三五年不遇的水害,却造成了相当于50年不遇的巨灾。

如今渭河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2003年9月的一天,华阴市政府雇来大型挖掘机,对罗敷河与渭河交汇处的一个大堤进行挖掘,以使从三门峡库区倒灌进华阴市毕家乡的洪水,回到渭河主河道里。这次因洪水而逃离家园的陕西灾民多达20万。

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历史上就是盛产小麦的粮仓。图为地处临潼上游的白鹿原。

在陕西的潼关,渭河汇入黄河。由于渭河含有大量的泥沙,被一些专家人称为第二条黄河。

http://www.zydg.net/magazine/article/0257-019X/2005/06/171049.html

  • 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水指的是哪条河
    答:长安水边多丽人所指的水,通常是指长安城内的渭河。渭河是流经长安城的一条重要河流,它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从西北方向流入长安城区,然后继续向东南流淌。在古代,长安城被渭河环绕,沿岸建有许多美丽的园林和宫殿,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和美丽的女子前来游玩。因此,人们常用“长安水边多丽人”来形容长安城的...
  • 渭河的历史
    答:加之泾河、北洛河分别在渭河入黄口以上174公里和16公里处汇入渭河,历史上北洛河还曾直接入黄河,与黄河关系密切。因此,习惯上都将这两条河作为黄河的重要支流,视为一级支流,常与渭河本流并称为泾、洛、渭河,并在历次规划中将泾河、北洛河从渭河流域中分离出来单独规划,而渭河治理规划则不包括泾河...
  • 渭水在哪里?渭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说到渭水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胃经分明了,其实就是指的浑浊和干净的东西是分得亲亲楚楚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叫渭水的地方具体在什么地方呢?历史上的渭水和现在的渭水是不是一个地方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再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渭水其实就在陕西西安,但是真正的渭水可不止陕西西安这么一点点...
  • 唐朝时渭河称为渭水吗?
    答:在古代时渭河称为渭水,内陆的江河和水同义,渭河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唐朝初期百废待举,626年东突厥突然袭击长安,率军抵达距离长安不远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对此唐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在渭水隔河与突厥可汗对峙,定下渭水之盟。之后,唐太宗积极对付突厥,挑拨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的...
  • 渭水在哪里
    答: 渭河流域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有龙首渠、郑白渠外,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成国渠、漕渠等。到解放时,除洛惠渠、泾惠渠外,关中地区的主要灌溉工程有渭惠渠、...
  • 渭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答: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有龙首渠、郑白渠外,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成国渠、漕渠等。到解放时,除洛惠渠、泾惠渠外,关中地区的主要灌溉工程有渭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涝惠渠等。干流概况 甘肃省段:流经甘肃省中部,东南部和陕西省的中部。一般以西源为正源,即渭河...
  • 渭水是什么意思
    答:航运航道 历史上,渭河航运也曾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周秦时渭河航运已经开始,晋国发生大旱灾向秦国求救,秦国给晋国支援了大批粮食,“以船漕东转,自雍相望至绛”,水运路线沿渭河顺流而下,溯黄河、汾水而上,直到晋国都城绛,说明渭河中下游水量较多,有航运之利。关中渭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00...
  • 渭河的资料
    答: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 渭河的起点和终点
    答: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有龙首渠、郑白渠外,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成国渠、漕渠等。到后来,除洛惠渠、泾惠渠外,关中地区的主要灌溉工程有渭惠渠、梅惠渠、黑惠渠、沣惠渠、涝惠渠等。渭河的主要支流:1、秦祁河:秦祁河是渭河支流,源于临挑县境东南部的胡麻岭,东南流入...
  • 渭河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答:渭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最终汇入黄河。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渭河流域的水利事业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除了龙首渠、郑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