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起始及由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农历的由来是什么?

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
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中历等名称。农历并不是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扩展资料:农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农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农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农历月相总天数与阳历回归年总天数相适应。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阴历事实上只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农历

农历的含义
中国传统历法。安排有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而且主要在广大农村中使用,因此又称农历。又名旧历、中历,民间也有称为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两年又安排一个闰月,平均19年有7个闰月。月份的名称按照“中气”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称为正月,含“春份”为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气的月份就定为闰月,用上个月的月份名称称闰某月。
“农历”名称从何而来?
2004年是指公历,甲申年是什么历?现今大多历书都称“农历”,但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中,“农历”条目中注明国际规范名称。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传统历”,可见“农历”之称并不规范。
它始于1968年元旦大陆各报的报头。此前中国传统历法自民国起一直称“夏历”;新中国建立后,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历为法定历,按公元纪年,夏历为辅历。《辞海》“夏历”条释义称:“辛亥革命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订的阴阳历为夏历,也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名。”这里的所谓“建寅之月”是指24节气中的“雨水”节气所在的月份,这样岁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后。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它之后的商、周、秦、西汉初都分别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历法为“夏历”。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横扫四旧”,认为“夏历”是夏王朝的印记,必须改名;因传统历法在农村使用较普遍,故通过报纸改名“农历”,并影响港澳台。
如今诸多“文革”问题都已拨乱反正,但对“农历”是否恢复“夏历”之称,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许多历改专家认为还是恢复“夏历”名称好。理由是:“农历”之称是“文革”产物,应予拨乱反正;中国传统历法是全民族的,不仅仅限于农村农民,“农历”不足以概括该历法的历史意义;恢复“夏历”名称,既突出其悠久历史,“夏”又是代表华夏,“华夏历法”就与国际规范名称接轨。

  农历的起始:
  农历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多有记载,今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商代。1912年中国官方开始采用公历,而农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

  农历的由来: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
  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夏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归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

阳 历

阳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基础而制订的。制订阳历的基本原则是:每一历年的长度都非常接近回归年的长度;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参照朔望月的长度把历年分为若干历月,其长度尽可能接近朔望月。

在服从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阳历中历年和历月设置的规则是:1、3、5、7、8、10、12月为大月,每个大月为31日;2、4、6、9、11月为小月,其中2月在平年为28日,闰年为29日,其余各个小月均为30日;设置闰年,平年为365日,闰年为366日,增加的1日加在2月份。此外,阳历设置闰年还须同时服从以下原则:公元纪年数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其余均为平年;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由于阳历历年的长度(365或366日)很接近回归年的长度,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要求相一致,因而被广泛采用。但阳历历月中的日期数与月相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每个月的情况又各不相同,人们完全无法从阳历历月中的日期来判断月相。不过,与优点相比,这个缺点显然就不重要了。

目前采用的阳历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初的阳历起源于古埃及,即埃及历,其基本制历规则是: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日;平年岁末另有5日,称为不定年,闰年岁末另有6日,称为定年;这5~6日不属于任何一个月份。

现代历法的鼻祖是罗马历。早期的罗马历十分混乱,法国文学家伏尔泰(1694—1778)曾讽刺当时的罗马历法:“罗马人常打胜仗,但不知道打胜仗是在哪一天。”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恺撒(Julius Caesar)执政,第二年即着手改革历法,诞生“儒略历”。儒略历的要点是:改历前的那一年定为含445日,称为乱年,目的是要使春分点落在3月21日;从公元前46年起,以365日为一年,以春分那一天作为一年的第一天,即岁首;一年分为12个月,单数月为大月31日,双数月为小月30日,多余的一日在2月中扣除(因为2月为岁末行刑之日),这样,2月份就只有29日;每4年的最后一年的2月增加1日,这一年为闰年,并规定闰年为能被4整除的年份。

儒略出生于7月,他下令以他的名字作为7月的月名,这就是英语中7月的月名“July”的由来。可是,就在改历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4年),儒略即遇刺身亡,由他的侄儿奥古斯都(Augustus Caesar)接位。奥古斯都进一步改历,生于8月的奥古斯都改8月的月名为“August”,并将8月改为大月31日。他下令从2月中再减去1日,改8月后的单数月为小月30日,双数月为大月31日。这就是目前阳历历月月份长短不一、又毫无规律可循的历史原因。

儒略历每四年一闰增加一天的规则,决定了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5日,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因此,采用儒略历后,每过128历年,两者就会相差1日。从儒略历年开始使用到16世纪中叶,这一差异累计已达10日,因此,春分点已前移到历年的3月11日,而不是天文学上的3月21日。在这种情况下,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八世(P. Gregory XIII)以公告形式进一步改革历法,其主要内容为:1582年10月4日以后的第一天改为10月15日,以消除1200多年来儒略历平均历年与回归年长度的累积误差;改进置闰规则,即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有366日;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如1700、1800等)仍是平年,为365日;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如1600、2000等)为闰年,有366日。

经格里高里八世改革后的历法就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历,称“格里高里历”,简称“格里历”,其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长度仅相差25.92秒,要经过3333历年两者才会相差1日,是一种较合理的历法。中国辛亥革命(1912年)后即采用格里历,1949年起采用公元纪年。

所谓“纪元”是指从哪一年起算年份。不同国家、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纪元法,如“康熙二十三年”、“光绪元年”等。公元532年,僧侣学者狄奥尼西(Dionysius Exiguus)提出,纪元应为“基督诞生”之年。他认为基督是在离当时532年之前诞生的,因此,下一年应该定为公元533年。这一观点后来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公元纪年法是从公元533年起始用,而不是从公元第一年即开始实行。实际上,532=28×19=7×4×19,其中7是一星期的日数,4是阳历置闰的周期年数,而19是阴阳历置闰的周期数。28年称为“太阳周”,因为每隔28年阳历各月份的日期数和星期数相同(但越过世纪年可能差1天);19年称为“太阴周”,因为每隔19年,阳历各月的日期有相同的月相(也可能相差1日)。所以,532这个数字既具有宗教意义,又符合天象规律,但并不是真实的“基督诞生”年。

农历的起始究竟在哪一年?这个我真不知道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为此,通过每十九年安插七个闰月的办法回以协调。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

  • 公历和农历的由来
    答: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因为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所以为了算起来方便,阴历大月定做30天,小月...
  • 古代阴历的由来是什么?
    答:1. 阴历,亦称太阴历或纯阴历,是以月亮的朔望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一个朔望月大约为29天半,阴历因此将月份分为大月30天和小月29天,大月小月交替出现。2. 阴历的确切起源难以考证,但根据甲骨文中的记载,它可能在殷代就已经广泛使用。3. 阴历的年份大约为365天,没有平年闰年的区分。它不考虑...
  • 农历的由来是什么?
    答:真正的日历产生,大约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最初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十二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如今通行的日历,不管是纸质出版物还是手机应用、电子台历,通常都会载有公历、农历和干支历这...
  • 夏历和农历的区别是什么?
    答:阴历和阳历是历法种类,夏历和农历是历法名称。农历,是我国现行的传统历法。它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农历的来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就...
  • 农历的由来
    答: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夏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做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约长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夏历以12个月...
  • 农历和阴历是一回事吗
    答:相关内容:农历的第一个月习惯上被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很少用冬月。这就是“严冬”这个成语的由来,意思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农历一月的前十天习惯上依次称为初一,如正月初二称为正月初二;第十一至二十天和第三十天直接使用,如正月十五(元宵...
  • 农历的由来是什么?
    答:农历,又称为阴历或夏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入了阳历元素的一种历法。它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作为月份的长度,并加入了干支历的“二十四节气”以调整阴阳历的差异。农历同时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来设定年份,并通过闰月的设置使得农历的年份与太阳年大致相符。农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称为...
  • 关于阴历的来源
    答:甚至海水的涨潮或退潮,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又定每三个月为一季,每四季又再循环一回,所以再定四季为一年。这就是和中国人的农业生活,有十分密切关系的计时方法,订定的方式,我们称为农历的由来,因为月亮又称为太阴,所以又称为阴历,制定的朝代,大约是在我国的夏朝,所以也称为夏历。
  • 农历的由来?
    答: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
  • 农历的由来
    答: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