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请熟知地理知识的人士解答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全球气候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啊?有什么数据说明一下

今年是“厄尔尼诺”年,按照“厄尔尼诺”年的特征来讲,出现“厄尔尼诺”,当年的冬天应该是偏暖的,雨雪应该集中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但今年不但前冬很冷,雨雪也都偏向于北方,这是否又是一个颠覆气候学理论的异常现象呢?北极涛动负异常是气温偏低的主要原因。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是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中纬度的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中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即盛行经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冷空气从较高的纬度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面气温降低;而当北极涛动正位相时环流相反。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变化关系。通常北极极地中心为低气压控制,有着极冷的空气,并被周围的高气压包围着。这种“南高北低”的态势称为北极涛动正位相。在这种情况下,冷空气都被限制在极地范围,因此我们会感觉冬天也不那么冷。但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北极涛动正位相逐步减弱,开始向负位相发展,也就意味着,“南高北低”逐渐转为“南低北高”,北极极地中心逐渐被高气压控制,之前一直限制在极地范围的冷空气就被排挤南下,导致寒流出现,从而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气温。今年正是这种情况,而被排挤出来的三股冷空气就正好影响了东亚、欧洲及北美三个地方,造成极端冷事件。
1月2日,瑞士天气严寒,今冬的寒潮给欧洲大部带来强降温。事实上,这种情况历史上时有发生,但是像今年影响时间如此之长还是不多见的,这也导致了我国北方迟迟不能回暖。但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不会一直如此冷下去,回到变暖的态势是必然的。根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今年2月份之后,整个气候就会趋于正常,基本回到增温的轨道。今年是“厄尔尼诺”年,按照“厄尔尼诺”年的特征来讲,出现“厄尔尼诺”,当年的冬天应该是偏暖的,雨雪应该集中于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但今年不但前冬很冷,雨雪也都偏向于北方,这是否又是一个颠覆气候学理论的异常现象呢?丁一汇形象地描述了今年的气候形势,虽然看起来像“厄尔尼诺”,但实则是一个“假厄尔尼诺”年,或者说是非典型的“厄尔尼诺”年。 一般“厄尔尼诺”年期间,海水增温的中心主要在南美的沿岸,而今年虽然南美沿岸附近的海温也偏高,“厄尔尼诺”标志区的海温偏高达到了“厄尔尼诺”出现的标准,但海水增温的中心则一直在中太平洋,在日界线附近。所以西太平洋海洋的温度并没有降下来,也就形成了假的“厄尔尼诺”,或非典型的“厄尔尼诺”,而它对中国带来的气候影响,却跟与“厄尔尼诺”年正好相反的“拉尼娜”年非常类似——我国冬天偏冷,而雨雪北方偏多。目前,海洋增温的中心已经从中太平洋逐渐移到赤道东太平洋,近期美国东部逐渐转冷的天气也证明了“假厄尔尼诺”正逐渐向“真厄尔尼诺”的天气特点演变。2月前后,“假厄尔尼诺”将逐渐回归正常状态,我国的气候也将回到暖的时段。


争论:
对于当前欧洲寒冷天气引起的“冰河期”话题,世界气象组织发言人纳利斯近日在日内瓦向媒体表示当前致数百人死亡的严寒天气并不意味着今冬是欧洲最冷的冬天。英国气象局认为,现在的寒冷不能用来否定全球变暖。纳利斯表示,如果回忆一下2009年至2010年那个冬季,就会发现寒潮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它自2009年12月开始,贯穿整个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时间。英国气象局发言人丹·威廉斯也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欧洲一些地方出现导致寒冷的气象条件是很正常的事。”
  大多气象专家认为,当前的寒冷天气是短暂的地区性事件,而全球变暖是长期的全球性趋势,两者之间没有联系。欧洲寒气的确袭人,但在同属北半球尚未脱离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一度出现反常高温,长滩机场气温超过30摄氏度,打破了最近40年的纪录。世界气象组织一些专家认为,无论要证明冰河期还是全球变暖,都不是简单地列举几个事例这么容易,需要统计和分析长期的气象资料,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现在全球科学界的看法还没有完全统一,主流是认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

全球变冷说:


实际上,“全球变冷”并不是一个新理论。1947年-1976年的全球性寒冷天气,就曾让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到来”。
“全球变暖是个骗局!”当各国领导人在哥本哈根大会上聚首,讨论新的减排目标时,会场外却有人打出了这样的标语。在这个最终只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条约的气候峰会结束后不久,仿佛为了印证这一标语,罕见的严寒席卷了几乎整个北半球。2009年12月中旬,暴风雪横扫欧洲,部分地区积雪深度超过50厘米,交通瘫痪;2009年12月19日至20日,美国东部普降暴雪,华盛顿地区的积雪深度达61厘米,创下1932年12月以来之最;2010年1月6日,北京最低气温达零下16.7℃,突破1971年以来1月上旬最低气温纪录。 接连的暴雪严寒,使“全球变冷”(globalcooling)学说迅速升温。

争论在升温: 对于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理论,都无法给出令人彻底信服的解释。 秦大河院士认为,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近年来,国内外极冷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就是例证;支持“小冰期来临”的克罗利则说,在冰期和间冰期,地球的温度都很稳定,但是在过渡区,地球上的气候就会变得很极端,极端高温的天气和极端寒冷的天气可能会毫无障碍地更迭。“地球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的"翻转点",你不知道它会突然转向哪个极端,我只想说,极度冰河纪和全球变暖同样棘手。”IPCC则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对包括寒潮在内的极端天气频率、强度之类的评估,目前认识水平尚低。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话,或许可以让我们对两种气候变化学说进行重新审视:“气候变化从年际到百万年以上的时间尺度上都在发生。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就像俄罗斯套娃那样层层重叠;不但重叠,它们还通过相互作用纠缠在一起,以至于不考虑长过程就无法正确理解较短的过程。”他认为,目前还不能根据米兰科维奇周期理论判断地球现在处于什么时期,还需要更多的勘测来支持。  陈文研究员则透露:“北半球的寒潮给了我们提示,让我们改进气象预测模式。”因为这次涛动的信号是从平流层传导到对流层的,而现在预测天气主要关注对流层,很少注意到平流层,“以后改进了模式,将平流层纳入研究范围,可能预测会更准确一些”。  或许,面对引起气候变化数量巨大的复杂因子以及仪器和资料的偏差和不足,科学家们能做的只有不停地研究,让得出的结果不断接近事实。



我的看法: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然自身的气候变化规律,而且不能忽视人类对气候的影响,通过什么方法来使气候相对正常呢?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可能少的少破坏环境,少砍一棵树,少浪费一张纸,尽自己的能力去宣传保护环境,当这些小事聚少成多的时候,环保就成了一种趋势,那时候我们才不会为全球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而不安了。。。。


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20/c_122728478.htm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17bqs78Uh3UZ76HmErTGClEKWYc-Ya9Yv2UuqGEGo8i2R9JnuRF3SG5ToCJX3JP9ufuoqB189PqHGg1bHTzZK

  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被引起注意的,然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有争议,有的认为气候正在变暖,有的反之,有的认为是和宇宙天体的周期现象有关,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等。 目前实际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最终将对亚太的区域安全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原因是逐渐上升的气温和海平面,大幅波动的降雨量,以及严重旱灾的频生,都会改变亚太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并进一步减低食物和水的来源。气候变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目录

  简介
  背景
  导致原因
  条件
  历史与预测
  后果
  如何应对
  编辑本段
  简介

  气候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等多种,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

  气候变暖
  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编辑本段
  背景

  影响地球表面气温变化的因子很多,但一般认为主要有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两大类。就自然因子而言,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都可能影响全球或区域气温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历史序列资料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气候系统如何响应太阳输出辐射变化的认识还很初步,严格地说目

  气候变暖
  前还无法准确评价其对全球和中国气温变化的影响程度。海洋-大气系统年代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如北大西洋涛动(NAO)、北极涛动(AO)、太平洋年代涛动(PDO)或ENSO的多年代振动,对全球和区域气温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对地面气温变化产生影响。城市化及城市热岛效应也可以看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种局地表现形式。 最近的IPCC报告指出,过去100年特别是过去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很可能主要是由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这一结论主要基于大量的观测事实和气候模式模拟分析。模拟研究一般采用全球大气-海洋环流耦合模式,考虑自然强迫因子如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以及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模拟20世纪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这些研究表明,当只考虑自然强迫时,模拟不出来20世纪的全球变暖;当只考虑人类活动影响时,可以基本上模拟出20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来;而当输入所有的强迫时,模拟与观测的气温变化过程吻合得最好。IPCC报告认为,影响20世纪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在近50多年的全球变暖中起到主导作用。

  北极因气候变暖首次变成孤岛
  多数科学家还相信,人类活动不仅引起全球平均地表气温的明显增暖,也是造成暖夜、暖日和热浪增多以及冷夜、冷日和寒潮减少的主要原因。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还造成山地冰川消融、全球海平面上升、全球水循环过程加强。
  但是,许多科学家也认识到,引起气候变化的因子是非常复杂的,今后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限于气候观测资料本身的缺陷、气候模式的不完善性以及影响气候变化因子和机理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在气候变化成因方面所获得的结论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气候变暖-----人口剧增因素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
  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编辑本段
  导致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1]

  气候变暖----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气候变暖-----水污染因素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气候变暖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编辑本段
  条件

  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气候变暖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
  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
  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
  编辑本段
  历史与预测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906~2005年期间明显增加,线性增加幅度趋势为0.74℃,考虑到资料的误差,增温幅度范围介于0.56℃到0.92℃之间。其中20世纪10年代到40年代和70年代到21世纪初是两个明显的增温阶段,最近30年的增温趋势尤其强烈。
  在过去的10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平均温度也已明显升高,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8℃,其中冬季增暖最明显,夏季变化很小。中国1951~2004年期间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比全球同期平均增温幅度高得多,也比近100年来的平均增温趋势强得多,其中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变暖更为明显。

  气候变暖------冰川消融
  值得说明的是,快速的城市化及其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对中国多数地面台站记录的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国家级台站附近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占全部增温的39%以上。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保留着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很明显,仅为每10年0.05℃,比国家级地面站观测的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地面台站记录的增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的影响。
  当然,即使消除了城市化的影响,中国最近半个世纪地面气温仍呈较明显的增暖趋势,这和迄今报道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一致的。但是,考虑城市化影响以后,不论中国还是全球陆地平均的地面增温速率,可能都要比目前报道的数值来得弱些。这一判断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人们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年代到世纪尺度的地球大气变暖现象。要了解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需要有覆盖全球的足够长的观测资料序列。但是,全球陆地上的气象站多数只有不到100年的记录,难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学家采用代用资料恢复过去更长时期的地面气候要素演化过程。常用的温度代用资料包括树轮宽度和密度、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氧同位素、珊瑚和石笋化学成分等。

  气候变暖
  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北部,近100年的增暖可能是过去1000年里前所未有的。但对于我国东部冬季平均气温和全国年平均气温的重建则表明,20世纪中国气候的变暖还没有明显超出“中世纪暖期”的温暖程度。中国在公元1000~1310年间表现出了与北半球“中世纪暖期”相对应的温暖阶段,在中国东部尤其明显。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在全国平均的温度序列中也有清楚反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面气温上升显著,但截止到80年代的近现代增温并未超过“中世纪暖期”水平。
  因此,当前具备的长时间古气候序列还没有表明北半球陆地以及中国现代的增暖是十分异常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火山活动以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过去1000年或更长时期的气候变化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显然,从古气候学角度看,现在还不能非常确信地认为,20世纪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
  编辑本段
  后果

  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编辑本段
  如何应对

  气候变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2001年到2005年的气候变化及一些气候灾害事件,迫使人类更广更深地关注气候变暖事件及其负面影响,更加认识到人类应共同行动,认真应对全球变暖的迫切性。
  自从1979年召开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以来,世界各国政府日益高度重视全球变暖及其影响的问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重点、国际政治活动的热点和国际减灾应急管理的焦点。随着联合国大会1988年通过保护气候决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1994年生效,1997年出台的关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生效,国际社会逐步开展保护地球气候的实际行动。
  另外,还专门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于1988年共同组建的,其主要职责是从科学、影响和经济学的角度评估目前所了解的气候变化情况,以及评估气候变化的各项方案,并根据要求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咨询。
  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和未来趋势预测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例如:关于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观测和机理研究非常不足,我们还远远没有弄清楚。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共同家园,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不分国界。充分关注气候变化、全面观测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共同减缓气候变化,是整个人类的义务和责任。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二是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四是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等;五是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变暖,因为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使地球保温能力变强,造成冰雪的融化,冰雪融化失去反射阳光能力,造成高纬度地区有时候冬天更冷

温室效应 其实更应该说成为 保温效应。二氧化碳对于地球相当于是为地球包了层泡沫箱。你知道的温暖的东西放在里面它能保温,使它冷却得慢。而冰冷的物体在里面也能保冷。记得当初街头卖冰棍的么?就是放在泡沫箱里的。所以温室效应加剧的直接影响是夏天更热、冬天更冷。春天和秋天变短。

从地质时期来看,目前地球是处于间冰期的,再加上人类活动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植被破坏,温室效应逐年加剧。个别年份气温偏低实际上还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极端异常现象,跟全球变暖的趋势并不矛盾。

地球的寿命很长,很多东西我们无法预知,毕竟人类寿命短暂。地球气候有其自身规律性,个人认为:气候变暖到一定程度,会出现极冷现象。历史上也出现过变暖现象。为什么现在觉得气候变暖,天气异常,个人认为是人类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工,二工,三工,三百年间出现这么多生产力革命,破坏地球的能力也在提高。所谓物极必反

  • 全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变冷?
    答: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尽可能少的少破坏环境,少砍一棵树,少浪费一张纸,尽自己的能力去宣传保护环境,当这些小事聚少成多的时候,环保就成了一种趋势,那时候我们才不会为全球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而不安了。。。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02...
  • 全球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热大家都说全球气候逐渐
    答:其实现在科学界的观点不一.较为主流的观点是全球变暖,比如二氧化碳量增多等等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也在处于一种全球变冷的趋势.说实话,作为一般屁民,永远不可能去理解科学界的那些事,而且这变冷变热的看似互相矛盾的话题着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干系,不管变冷变热,我们改活着还是...
  • 当今气候变化趋势是什么?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寒?拜托各位了 3Q_百度知 ...
    答:总的变化趋势是在变暖的,并且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有的地方气温升高的较明显,有的地方不明显,甚至气温下降。
  • ...变冷,一会又说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是变冷还是变暖,哪个是真的?_百度...
    答:- 总趋势应该还是变冷 目前第四纪大冰期其实还远远没有结束,还要持续上千万年的样子(对,你没看错,单位是千万年)。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超时的间冰期(人类文明正是抓住了这个超时的间冰期发展起来的)
  • 地球究竟是变冷还是变热
    答:它只不过是自然气候的波动.按照他的观点,无论是温室效应还是阳伞效应,这些人为的因素虽影响着地球的气温,但终不能左右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地球究竟是在变冷还是在变热呢?它仍然是一个有趣的谜.但在科学家们的孜孜探索下,全人类必将能经受气候变迁的考验,迎接恶劣气候的挑战....
  • 全球气候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答:总的来说,地球是在变冷。还有人将这种气候变冷的情况看做是“小冰河期”到来的先兆,从21世纪开始,世界气候将进入冰河时代。有专家指出,虽然一段时间内北半球冬季出现极端严寒天气,但全球气候变暖的总趋势不会有大变化,不应该把全球变暖的总趋势和某个冬天出现的严寒天气混为一谈,也不...
  • 全球气候到底是逐渐变冷,还是逐渐变暖
    答:地球气温的变化不过是自然气候的波动,就象是同一个地方每年同季节的气温总是有些上下浮动一样,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对地球气温的影响是很小的。关于地球究竟是在逐渐变暖,还是变冷,仍是个有趣的挑战,不过地球气温的变化表明,地球确实可能会存在恶劣气候,所以人类应爱惜环境,保护好地球。
  • 全球气温是变暖还是变冷
    答:南方涛动的厄尔尼诺年: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南方涛动的拉尼娜那年: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
  • 目前,气象观测表明,全球气候确实有变冷的趋势。
    答:最近几年,全球平均气温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接二连三破纪录,一年更比一年热。继2014年和2015年后,2016年又一次打破全球平均气温纪录,成为现代历史上最热的一年。监测数据显示,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地球气温正在加速变暖,北半球变暖速度快于南半球。环球同此凉热,中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据中国...
  • 全球气候变化的变化趋势
    答:5. 温室气体减少地球向空间散热,导致大气和地表温度上升。6. 近30种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作用显著。7. 长期气候数据表明,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存在相关性。8.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主要关注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9. 表2列出了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性、来源和影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