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十二因缘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0
十二因缘是什么? (术语)新作十二缘起,旧作十二因缘,又单名因缘观,支佛观。是为辟支佛之观门。说众生涉三世而轮回六道之次第缘起也。 一、无明,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依过去世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也。 三、识,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在胎中心身渐发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故谓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 五、六处,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此中有五位,(参见:五意)。六、触,二三岁间对于事物未识别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 七、受,六七岁以后渐对事物识别苦乐而感受之之位也。 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 九、取,成人已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依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定当来之果之位也。有者业也,业能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即依现在之业于未来受生之位也。 十二、老死,于来世老死之位也。 其中无明与行二者,即惑业之二,属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者属缘于过去惑业之因而受之现在果,是过现一重之因果也。又爱取二者为现在之惑,有则为现在之业也,缘于此惑业现在之因而感未来之生与老死之果,是现未一重之因果也。此为三世两重之因果。依此两重之因果,而知轮回之无极。盖既见现在之惑(爱取)、业(有),由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而生,则知过去之惑(无明)、业行亦从过去之苦果而生,既见现在之苦果(识乃至受)生现在之业(有),则亦知未来之苦果(生老死),生未来之业。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果而来,下趁之则未来之苦果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此为无始无终之生死轮回。辟支佛观之,一以厌生死,一以知无常实之我体,遂断惑业而证涅槃也。其中分别因与缘,则行与有之二支是因,无明与爱取之三支是缘。余七支总是果,但果为还起惑业因缘之缘。故摄之于缘中,不别存果名,是曰因缘观。 ┌1 无明 (贪嗔痴等烦恼)─────(惑) ┌过去二因─┤ │ └2 行 (造作诸业)───────(业) │ ┌3 识 (业识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现在五果─┤5 六入 (长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缘 │ │6 触 (出胎与外境接触)────(苦) 与─┤ └7 受 (与外境接触生苦乐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爱 (对境生爱欲)──────(惑) │现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业因能招未来果报)──(业) └未来二果─┌11 生 (再受未来五蕴身)────(苦) └12 老死 (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苦)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指十二因缘流转门,还灭门: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

  • 请教一个关于佛教念珠的问题
    答:所以我们认为,世界上若有一人会念《楞严咒》,这世界就不会毁灭,佛法也不会毁灭的。等到世上没有人会念《楞严咒》时,这个世界就快毁灭了,因为正法不存在了。《楞严咒》的“楞严”两个字,翻译成“究竟坚固”。很少有13颗念珠,13颗佛珠代表十二因缘和你自己。十二因缘是:一、无明,二、行,...
  • 缘觉十二因缘的无明是什么
    答: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起一切烦恼叫做“上烦恼”,这些上烦恼只有在我们明心见性之后,想要修学成为究竟佛的心生起之时,才会产生,所以上烦恼又称为“过恒河沙数修所断烦恼”。无始无明不是从众生的根尘识中来,这种无始无明从无量劫以来不与众生心相应,一直到菩萨第一次明心以后才第一次相应,所以说:...
  •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
  • 如何用十二因缘来解释或者对治邪淫?
    答:邪淫是欲望的错误执着,欲望本身的源头是因为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舌的味觉、身体器官的触觉、心的感觉,共同产生对外界事物的逐步认识和接纳,也就是色(物质)的蕴集、受(感受)的蕴集、想(联想)的蕴集、行为的蕴集、意识思维判断的蕴集等“五蕴”的结合。由于错误的贪爱,形成错误的...
  • 佛法的三学是什么?
    答:佛法的三学是:戒、定、慧 1、修戒: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2、修定: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3、修慧: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
  •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是什么意思...
    答: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把十二因缘法的‘顺观流转门’和‘逆观还灭门’都破了,一切都不可得。《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了不可得,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诸法皆空,...
  • 佛家禅语因缘
    答:9. 苦集灭道空,十二因缘空,六度空。10. 修习十二因缘的功德,即:1.能生出离心。2.能相应解脱道。3.能发大悲心,趣入大乘。4.能成就三士道功德。反之,即为不修习的过患。11. 从因缘之说,佛教为已进佛门,并在修行道中相当努力的众生,解下「我」的价值的包袱,而得究竟的解脱。12. ...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答:【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
  • 如何理解<<心经>> 来提升自己的觉悟
    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罣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 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
  • 声闻缘觉(辟支佛)是什么意思?
    答: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所做的事情已经办完,所修的清净行已经成就,不再受生死.缘觉又叫辟支佛 ,修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支 ,“无明”和“行”,是“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