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什么?

(你要嫌多,自己删点)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一个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现社会主义。也就是说,实现共产主义的关键是能不能实现好社会主义。我国经过长期摸索总结,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革新了原有社会主义体制的构想,也吸收和借鉴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文明成果,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创新,形成了新理论,开辟了新道路,创立了新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具体要求和发展形式,还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问题,这是马克思论证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置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现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离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离开了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特色,还会退化为“乌托邦”。但是,同样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同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产生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高,生产力不发达,农民人口占多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它的起步发展一开始具有“先天不足”的弱点,这与马克思的设想完全不同。马克思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论证社会主义问题,而我们即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还长期处在一个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较大的反差。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农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这就有了一个在现实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论证了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性、普遍性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则带有更多的个别性、特殊性。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但不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方案。在中国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国情基础上,才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这种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坚持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使劳动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获得彻底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没有发达的生产力,就不可能有完善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生要以发达社会生产力为基础,同时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论证社会主义突出强调的一个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立足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一基本国情,更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为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广阔空间;通过对内改革,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既符合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要使劳动者获得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要物质基础,还要有经济政治制度的保障。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首先着眼于劳动者在经济上平等,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实现社会平等最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行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与此同时,他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的公有制思想和人民民主思想运用到实践中,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以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为目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探索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新形式;在政治方面,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为目标,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发展既要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能够真正有效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把党的自身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注重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同样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现阶段的任务结合在一起,并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把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同时也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来思考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问题;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同样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和愿望,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首要目标,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基本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科学水平:
这一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克服了片面强调生产力红生产关系的错误倾向;
这一概括,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这一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蓝雪舞梦 2009-04-21 19:49:01
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hyh6666 2009-04-22 09:00:05
首要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有这么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照搬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阶段。马克思之前,社会主义学说带有空想的性质,叫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把空想变为科学,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得出资本主义自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二是把无产阶级看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
三是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强调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以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列宁当时讲了两句有名的话语。第一句:“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了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第二句:“对俄国来说,根据基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之后,斯大林时代,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强调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强调实行计划经济,强调发展重工业,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也作了一些探索。但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停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计划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当时仍然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毛泽东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受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和限制,没有突破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甚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蓝本。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升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
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这个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基本是按照邓小平的分析和指示,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要求去认识社会主义的。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点,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点,坚持不要争论“姓社”“姓资”的信念,用实践检验一切,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去试,就去闯,就去干。
第三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hyh6666 2009-04-22 09:00:21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已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已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幻影跑跑1 2009-12-08 09:41:00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在中国,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中国的民主不受资本的操纵,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是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在中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范围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要求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对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依法使用专政手段予以制裁,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国家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就是要求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议事,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在此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集体决策,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实行民主集中制,还要求“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反对无政府主义的“大民主”,反对把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工作是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其主要任务是: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四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六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七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八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九是维护社会稳定。

2.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加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需要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过去我国经济文化条件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努力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因此不如经济体制改革那样明显。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还需要要改进,党的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党内民主和纪律检查制度需要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逐步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要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城乡基层民主建设需要更加广泛展开;政府机构改革还要深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建设更加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

政治对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一种政治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障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方向。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总是围绕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而展开的。为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利于本阶级的需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往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等手段保障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向着有利于自己需要的方向发展。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第二,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条件

一个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离不开资源配置、协调和管理。资源配置、协调和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化程度高的社会更是如此。谁从事社会资源的配置、协调和管理呢?当然是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政治上层建筑,除了政治统治的职能外,还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第三,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治环境

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3)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消除腐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当前反腐败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腐败发展的势头已得到遏制。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完善监督,就成为我国反腐斗争的十分重要的措施。继续完善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使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继续完善和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保证领导班子依纪依法办事,防止发生各种违纪违法行为,防止任何个人凌驾于党组织之上。通过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3.如何加强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保障。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实现党的领导,就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

(2)健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

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 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贯彻落实侨务方针政策,做好侨务工作。

(3)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正义和司法权威。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政府依法行政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支持和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政府全部工作的根本宗旨,在围绕“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大力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依法行政和加强行政监督的民主精神。
(5)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一心一意45 2010-01-04 19:12:00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 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这连续5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三心二意5 2010-01-08 18:50:22
一,党章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纲领
党章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是把握党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准则,是坚持从严治党的根本依据,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总结和吸取党在长期实践中的重要经验形成的,涵盖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建设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作了明确规定,对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的所有重大原则问题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党员需要掌握的党的基木知识作了系统阐述,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作出了明确规范,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纲领.

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
动摇了还是社会主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