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山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诗句有哪两个风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爆竹声山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诗句中反映了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爆竹声山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中体现的风俗有:
1、爆竹,就是放烟花。在以前的时候,古人会用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来驱鬼避邪。到后来就演变成放鞭炮。
2、一岁除,表示又长了一岁,一年已尽。
3、屠苏,指的是药酒店,在古代习俗中,有在春节时喝药酒的习俗,是为了驱邪避瘟,以求可以健康,长寿。

扩展资料:
这首诗里还有其他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也体现了春节的习俗:
桃,指的是桃符。在古代时,人们在春节会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发展到今天,就是我们在春节时贴的春联。

元日这首诗写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一些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春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这一天也被称为“元日”。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这些习俗都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顺利。在诗中,作者通过描绘“瑞雪兆丰年,丰年又送礼”的场景,表达了对新年丰收、幸福的美好祝愿。同时,诗中也提到了“迎春花簇锦,开户钱先至”的情景,这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习俗——迎春花和压岁钱。迎春花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一种花卉,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压岁钱则是长辈给小孩子的一种红包,意味着祝福小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快乐。下面是一些与春节相关的图片:贴春联
挂灯笼
放鞭炮
年夜饭
拜年
迎春花
压岁钱


爆竹声山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诗句中写了春节放鞭炮和饮屠苏酒的习俗。

元日

王安石 〔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屠苏酒 ,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元日》,诗句中写了春节放鞭炮和贴春联的习俗。



王安石说的“屠苏”,其实是指寻常人家们的房子。

诗人作诗,特别是政治家作诗,必有深意,在春节的氛围再度《元日》,春风里的咂咂嘴,再唱出另一番风味。

又是新年,燃爆竹,赶年兽,贺新年这种传统千年不变,王安石当年有感,写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么爆竹和春风咱们都知道,也都有了,而“屠苏”呢?

读书时代,屠苏常常被解读为“屠苏酒”,如唐诗有云: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这里写的用翡翠鹦鹉杯装着的“屠苏”,正是壮士豪迈而来饮下的“酒”。

不过屠苏酒,也不是经常喝的,有着特定的时期。

在南北朝时期,湖北地区就有喝“屠苏酒”的传统,时间乃是正月的初一,也就是新春之际: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

屠苏酒也就渐渐变成了新春的代称。

那既然屠苏酒有着这么重要的意义,它又是如何制作的呢?它的名字“屠苏”,到底是制作的原材料是屠苏,还是另有别意?

这个酒的名字,最早来自于“屋子”。

以前古人有一些“陋室”,仅以树叶作为遮盖,而在植物界中,当时有一种“阔叶植物”非常适合当房顶,正是名为“屠苏”。

用屠苏盖住的房子,一般都讲“屠苏屋”,也都是泛指人们的“陋室”,也就是并不华丽的屋房,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平民百姓“茅屋”的代称了。

而有一些人喜欢在用屠苏叶造成的房子里“酿酒”,就把这里面所制造的酒叫作屠苏酒,不过屠苏酒并不是说拿屠苏叶酿造的,可以认为是一些百姓为了酿造屠苏酒,专门制造了一个“屠苏”房子。

不过随着“屠苏屋”越来越少,为了继承这种特色,百姓家里的酒,也开始提前用屠苏叶浸泡好,这一部分浸泡过的酒,跟平时喝的不同,必须要到了正月初一才能喝,号之喝之辟邪,一年都龙马精神。

王安石的《元日》中,描绘的正是平民百姓过年的盛况。

作为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很尊重百姓,也最看重百姓,宋朝的诗词文学,大多数以贵族身份出发,而王安石心系万民,以百姓的角度来描写了一个热闹、平凡却伟大的“正月初一”。

正如他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谓“千门万户”,那就是繁荣民间的代指,即便如此,也能感受到当时民间百姓对过年的热情,在大年初一的时候,阳光高照,百姓们拿出新春联来代替旧春联,寓意平安。

到了正餐时分,就打开屠苏酒,进行这个神圣的仪式,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也不管有没有喝酒的习惯,屠苏酒是一定要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喝的,小孩子就给大人敬酒,长幼有序,十分和谐,是好意头。

但实际上,屠苏酒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屠苏”了,据历朝历代的医学家典籍记载,屠苏这种植物,其实并不适合泡酒,大年初一喝屠苏酒,目的是为了借助植物的“烈性”来去赶身体的寒邪,在唯心意义上,也用来辟邪。

既然是为了追求“烈性”,家家户户的屠苏酒用的原材料也不一样了,在目前植物市场中,最常见的“屠苏酒”原料,就是著名的“紫苏”了。

紫苏的中医意义很重要,在其基础的药性中,紫苏就符合“屠苏酒”的要求,叶子性烈,能使人身体发汗、祛除湿寒,用紫苏浸泡过的屠苏酒,在效果上的确是显著。

所以“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话的意义,本身不是专指,也是有着演变逻辑的虚指,从屠苏叶,再到屠苏屋,从屠苏屋里面酿造的酒,再到屠苏浸泡过的酒,而最后“屠苏酒”的原料不仅限于屠苏叶,用上了多种多样的植物。

这也是古代独特的新年气息,要知道,现如今的新年喝酒并非是强制的,小孩子更是不可能喝酒,难以理解古代屠苏酒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要喝的仪式感,可是这种仪式感背后,肯定有着那个时代专属的幸福。

而从“御寒”的角度来看,屠苏酒也是跟着御寒手段的演变而演变的。

在宋代以前,人们的穿着布料都是“麻”。

麻这种面料,笨重粗糙,最重要的是,在川蜀这种地区,穿麻其实很难熬得过冬天,因为寒湿很重的缘故,川蜀地区的人民只能是吃辣椒御寒,发汗逼出体内的寒湿气息,因此“辣”,这是属于川蜀地区类型的人们的“春风”。

除了这个地方以外,大年初一的中原大地尽是寒冷,人们有意头,有企盼,希望新的一年不要受寒,更希望在新年的开始,就把身体的寒气驱赶出去,基于这种观念,烈性的“屠苏酒”成为了传统。

宋代王安石写《元日》,实则也处在一个百姓“防寒”重要转折的阶段,那就是以“麻”为主的衣着布料,开始转变为以“棉”为主。

随着棉花的引入,开始大量种植,并且工序化加工,棉服、棉被开始成为了大年初一新的“吉祥物”。

人们开始以送棉衣、棉被为新的好意头,因为棉的御寒能力更强,又可以用华丽的布帛包裹着,一年到头都能保护在身上御寒,实际意义比喝屠苏酒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年初一,多了一个“穿新衣”的习俗。

很多关于春节的习俗,其实最原始的出发点是简单朴素的,古代的冬天很寒冷,春节处在冬春交际,但实际上更冷,既是新的一年开始,又是最冷,所以用了很多方法来去除这种窘迫,以换来新的生活。

也造成有了很多东西代指“春节”。

渐渐地,屠苏酒开始消失在人们的传统中了,这和古代“酒政”的时常性变化也有关,以前的酒制作与销售是控制在朝廷的手中,譬如在唐德宗时期,就曾实行过禁酒令,导致唐德宗年间的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屠苏酒可以喝。

后世,酒政更是变化的频繁,如此一来,有了新的春节用品的代替下,屠苏酒就成为了过去,甚至王安石写《元日》的时候,百姓们已经不兴喝屠苏酒了,王安石所写的,只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再结合王安石对百姓细致的观察,可能王安石的眼中,百姓的住宿,就是过去一座座简陋的“屠苏屋”,这并非是王安石看不起百姓们,而是在他的新政思想下,他认为百姓被商人剥削得辛苦,才用了“屠苏”来代替百姓们的房子。

而在“屠苏”密集的城市里,百姓们依旧兴高采烈地改换着春联,喜气洋洋,以自己的特殊方式过大年初一,这一幅景象,实则是王安石执政一生的终极理想,保护百姓的利益,推动百姓生活的进步。

可惜的是,王安石平凡而伟大的笔下温暖,却没有最后带来温暖,他所期盼的盛世人间,最后也还是保不住温暖,在他死后,新政被作废,一切回归原点。

时光易逝,诗人已远,读《元日》,总能在脑海中看到过去春节那种美好的氛围,实际上,王安石的诗句里的很多深意,我们已经无法揣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种平凡的角度下平凡的已经,却把诗里的暖风,吹向今日的春节人间。



爆竹声山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诗句中两个风俗是:燃放爆竹、饮屠苏酒。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鞭炮响转眼间一年已过, 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拂。 旭日升千门万户多明亮, 人人把新桃符换旧桃符。注词释义: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思?
    答:意思: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出自:宋 王安石《元日》原诗: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古人烧竹子...
  • 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意思
    答:“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话的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这句话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阵阵...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谁写的
    答:出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元日》,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全诗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如下:阵...
  • 爆竹声中一岁除这首诗完整的是什么
    答:全诗是:《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翻译】:阵阵爆竹声里,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初...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全诗是什么?
    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的出处是《元日》,作者是王安石。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注释:元日:...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全诗是什么?
    答:全诗是:《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翻译: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注释:1、元日:农历正月...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下一句是什么?
    答:此句是出自北宋大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诗,全文如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致翻译: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就过去了(迎接新年),喝着屠苏酒,春风也把温暖一起吹拂而来。旭日东升,照耀得千家万户是多么地明亮,迎接新春,到处都见到人们...
  • 爆竹声声辞旧岁整首诗是什么?
    答:原文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全诗的意思?
    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思是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