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后,是由什么时候开始禁止信徒食荤腥的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2
中国佛教禁止肉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不是禁止吃肉,而是可以吃三净肉

1.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让众生体悟到世界的真相,而佛教中设立的戒律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戒律来约束,佛祖在世时,并没有不吃肉这一戒律,直到佛教传入中国后,梁武帝才设立了这一戒律。这是与时代和环境相适应的,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迄今都没有不吃肉这一戒律。
如果自己的贪欲比较重,性格比较暴躁,而且又希望体悟最终真理,那么当然最好要持不吃荤腥这一戒律。
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都会提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是却总是省略后一句“世人若学我,必堕无间狱”。这是道济和尚曾说过的偈语,这反应的是他个人已经达到的境界,无欲无求,潇洒自在,自然不必有任何戒律的束缚了。但是,我们自己要清楚自己到底在什么程度上。
曾经有人劝我:你把肉当作馒头来吃就行了。我反问到:你能把馒头当作肉来吃吗?如果能做到,那么我就相信你有能力把肉当作馒头吃。修道者的大忌是自欺欺人。

2.坚固的信仰必定是来源于切身的实践。我们年轻人没有太多的阅历,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的理解这个世界的。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只有出自切身的体会才有意义。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必须要争论出一个是非对错的问题,随着自己体会的深入,这些争论对我们来说都会成为儿戏。
另外,佛经中提到的“诸法空相”,如果把空理解为空无所有,那么肯定会出现种种的矛盾,那是自己理解的错误,依文解意,并非佛祖幼稚。佛法中的空相是指万物的本体,没有一个恒常不变。

3.信仰自然是应该逐步升级的,信仰来源于实践,对世界的认识越深刻,信仰才会越真实,越坚固。如果我们的信仰只是道听途说,被灌输而来的,那么早晚有一天会垮掉。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都不相同,需要互相尊重。即便同是基督徒,每个人对基督的理解都会有差别的,这与个人的经历有关。所以没必要互相排斥,随着每个人认识的深入,我想最终都会共同认识一个更为真实的伟大的基督。

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
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
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
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扩展资料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
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
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
1、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
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
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
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2、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
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
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
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
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
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
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
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宗教禁忌

佛教刚刚引入中国的时候,还没有禁食荤腥的戒律,一直到南朝时期朝廷下令全国禁止任何杀戮之后才开始让和尚们戒食荤腥。

南朝时期的君主萧衍是一个非常恭敬信佛的人,他对佛教的虔诚几乎达到偏执的地步,为了遵循佛教戒律他做了很多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他为了更好地信佛而多次离开皇宫跑去寺庙剃了光头出家当和尚,这让满朝的文武百官十分头疼。

因为国家是不能没有统治者的,而一心扑在佛教事业上的萧衍不能离开寺庙去治理朝廷事务。官员们没有法子只好动用国库的存银把君主从寺庙里赎回来。几番赎身之后,南朝的国库存银就快要没有了。

这样一个终日痴迷于佛教的君主,平时的消遣就是研读佛教的经典书籍。这个君主每天不翻阅奏章奏折,而是捧着佛教书籍专心钻研,甚至可以倒背多本经书,他把佛教里的戒杀生牢牢地记住。萧衍心想,既然要戒杀生,那就应该禁止吃肉,如果不能吃肉,那么信徒们才不会杀生。

有了这个想法后,萧衍以身作则,戒食荤腥和酒,还立下了如果破戒就堕入地狱的誓言。然后他下令提倡全国上下尊崇素食主义,所以禁止信徒和僧侣吃肉,拜神和祭祖的时候也不能使用肉食和酒水去祭拜。

自那以后,全国上下普遍开始禁食荤腥,就连祭祖的供桌上也看不到任何肉类,全部都换成了素菜和面食。



中国的佛教分三种——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其中,汉传佛教中的出家人完全禁止肉食,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提倡的,出家人的这种素食制度一直延续至今。梁武帝萧衍是一个信佛信到骨子里的人,他颁布圣旨说:全国信徒一律不准吃肉。所以不食荤腥不是因为佛旨是因为圣旨。
佛祖说,戒杀生,但是佛祖并没有说不可以吃肉,所以在早期的部分信徒是可以吃肉的。



相传萧衍对于佛经可谓“爱不释手”,竟将《大般涅经》倒背如流。其中对于《大般涅经》里面规定:“戒杀生”,萧衍为了践行“戒杀生”的规定。萧衍誓断酒肉,不惜立下重誓,写下了“弟子萧衍,从今以后,决心断除酒肉,假若再饮酒食荤,杀害生灵,愿受一切鬼神制裁,将堕阿鼻地狱”的誓言。



虔诚的皇帝还将“戒杀生”面向全国推广。于是,萧衍下诏: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向天下颁行断酒肉,皇帝金口一开,自然是一呼百应。从此之后不吃肉的戒规逐渐被佛教尊崇,出家的和尚也乐于奉行,乃至于现在我们一说起和尚便想起了“不吃肉”这个标签。


当时不让吃肉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当时中国哲学和道家思想。中国传统哲学认为,肉食会生浊气,对修行没好处。而素食却不会。也许是因为肉内含脂肪。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提出来的,因为他做和尚时就是不吃荤的,所以就提出了这么一条戒律。

应该是南朝梁武帝的时候吧,梁武帝萧衍是非常信佛的,他在位期间颁布了很多关于佛教的法律,后来还去做了和尚。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后,并没有禁止信徒食荤,真正不让吃荤的就是梁武帝开始的。

佛教在传入中国前是不禁止食肉的。在秦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很长时间里也不禁止食肉。直到南朝梁武帝下令全国僧尼强制性斋戒才有了食素的传统。

  • 佛教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答: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根据多年考古实践与文献研究,中国有考古学家认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或曾禁止修建佛寺,由此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早的时间应在秦始皇时代。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 佛教在中国什么时候兴起的
    答:在汉朝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过当时在中国正值道教兴盛之时,当时的佛教收到了道教徒的迫害,并向皇帝进谏:“佛教是假的,是外国的宗教,不是中国的,所以不应该令它在中国流传,要把佛教赶出去!若不把佛教赶出去,就要来比较一下。”所以这是最初佛教和道教斗法,把道教斗失败了。到永平十四年五月一...
  • 佛教传入中国多少年
    答:佛教传入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佛教大约在公元纪元前后开始传入汉地。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
  • 佛教传入后对中国的影响
    答:而宝塔就是佛经中用来安葬舍利的佛门特殊安葬建筑,到中国来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了自己的独有的风格和模式,成为了中国建筑中特有的一种标志。更为重要的是,佛教的传入,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性格,佛教中所说的慈悲于宽容,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民族精神,到现在也影响着。在佛教传入中...
  • 想知道佛教是怎么什么时候开始转变成宗教的吗?
    答:二 凡是宗教,都有所谓圣经,不准评论,而真佛教为了得到真理,学习的人相互之间辩经是普遍的事情。三 凡是宗教,你只能接受不能思考,佛陀处处经典强调实事求是,如理思惟!世俗上来讲,在中国从汉元帝时期传入,就是做为一种文化,一种学派,后来鸦片战争之后引进了国外的划分,把佛教划分为宗教。...
  • 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
    答:据历史记载,应该是秦朝就有陆陆续续的佛教法师进入中国。 不过公认的正规的时间,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
  • 佛教是在什么时期传入中国
    答:佛教大约是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而这个时候恰恰也是儒家独尊后,儒家文化盛行的时间。佛教传入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急于宣传佛教,而是选择翻译佛经,之后就不断的有高僧来到中原加入到翻译佛经的队伍之中。早期的佛家传播主要是以翻译佛经为主。翻译佛经的高僧代表,东汉时期的安世高和支谶,三国西晋时期的...
  • 佛教是什么朝代传入我国的
    答: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
  •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答:一、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并于此寺完成我国最早传译的佛典《四十二章经》。二、从南北朝开始,中国...
  • 道教和佛教,分别都在什么时期出现?
    答:根据历史记载,佛教是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并且佛像也是在这个时候传入,在南北朝时期就传播到全国,直到隋唐时期便进入佛教的鼎盛时期,虽然一开始作为外来宗教,佛教和本土宗教会有一些冲突,但在广泛传播中使得本土宗教派别趋向融合,与儒教、道教之间的矛盾也慢慢消失了。最后,道教和佛教的产生和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