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佛教的区别在哪?为何始终只灭佛,不灭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4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灭佛不灭道

首先你这个题目就错了,谁说没有灭道教的。
1、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同时,还下令“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一场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反佛道行动由此展开。所以北周武帝灭佛同时把道教也计划灭了。
2、唐太宗,明朝嘉靖皇帝和大清雍正皇帝,都是丧命于大量服用道教炼丹术所练就的“金丹”,在公元649年唐太宗去后,继位的唐高宗立即赶道士出宫廷(这与明世宗和雍正过世后,继位的明穆宗和穷隆皇帝立即将道士逐出宫外,十分相似),653年,大唐颁布法令严禁道士等为他人治病,以后历代均有类似的规定。到清朝的道光年间,道教基本上已经被彻底的赶出清廷,与政治完全隔绝。这三次道教导致帝王非正常死亡的事件直接导致了道教的最终没落。

道教乃是本土宗教,在中原王朝刚刚形成雏形之时,道教便早已存在。历代统治者对道教一般都持着尊重的态度,当然也不缺乏个例对道教的贬低,例如吴承恩在《西游记》之中对道教的描述。



在吴老爷子笔下,凡是传承道教之人都是负面形象,妖魔鬼怪也几乎出自道教,通读全篇,吴承恩对道教的不喜欢跃然纸上。但是与道教相反的,唐僧等人为代表的佛教,吴承恩却是极力张扬,讴歌其为拯救天下众生,不畏艰险,西天取经的精神。吴承恩之所以如此构造全文的框架,与明朝不稳定的社会相关。佛家旨在普度众生,当时黎明百姓深受水火之中,佛教正好与吴承恩的思想不谋而合。



只是赞扬佛教而贬低道教,只是吴承恩个人的思想。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开始在我国蓬勃生长,无数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但破落寺庙也是比比皆是,并未如道教一般在我国一帆风顺,始终享受香火的祭祀。
佛教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杜牧笔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佛教在我国从上流跌入末流的坎坷命运。



三武一宗灭佛,乃北周武帝、魏太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对佛教的大肆屠杀,其中原因无非是道教与佛教之间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经济的纠葛。但在后世看来,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其中思想早已渗透到民间,即使是毁坏寺庙以及文化典籍,百姓之中的思想无法抹去。而且对于佛教的消灭无法做到彻底,只要统治者在政治上稍有松懈,佛教便会有喘息机会,继续以另一种方式蓬勃发展。



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虽然在东汉已经传入中国,但是相比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久远,佛教无法融入其中。而且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皆是中原王朝的本土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其相辅相成,其中所秉持的思想自强不息和无为而治更是不谋而合。



所以说,儒家和道家之间并没有太大的文化隔膜,但是后来传入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却蓬勃发展,严重影响了道教和儒家的地位。同时儒家思想作为帝王专制统治的工具,讲究的乃是君权,父权,强调的是阶级制度,但是佛教思想却是众生平等,这与帝王的心思背道而驰。
佛教教徒可以帮助统治者麻痹人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统治者若是想要宣扬佛法,便必须为其建立寺庙,为佛像镀金身。但其实,这便是帝王为感谢宗教统治百姓所支付的报酬。国家有了帝王的带头作用,王公贵族自然会参与其中。由此,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而初始之时,佛教布施所得的财产,乃是佛教集体所有。但后期佛教经济来源,又增添了王公贵族施舍的一部分,使得寺院财产不断私有化,富有僧人相继出现,构成了封建阶级的一部分,严重剥削了老百姓。
中国乃是农耕社会,土地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寺院地主却通过施舍与掠夺大肆占有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办法。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在社会动荡,王朝更迭频繁之际,普通民间百姓为寻找心灵寄托,将名下的土地捐给寺庙,以求得一个安身之所,使得寺院所占有的土地面积增多。



佛教除了占有土地之外,还拥有大量依附的人口,这与寺庙可以免于赋税有关。而入佛教之人,可以免于面对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形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如此一来,国家失去了税收,国库无法充盈,自然加剧了社会动荡。
所以归根结底,统治者之所以灭佛不灭道,是因为佛教的思想,以及佛教在土地、税收等的占有方面侵害了统治者的利益。但是由于道教并没有堪比佛教的繁荣期,所以本身没有机会积累如此多的财富,而且道教与中原王朝是同根而生,与中原王朝所遵循的政策也是相符合,并不会动荡帝王的统治。



封建王朝是专制统治,并不是讲究人人平等的社会。虽然佛教迎合了百姓的利益,但是帝王却有一票否决权。百姓尽管拥护佛教,但只要佛教侵犯到帝王的利益,那么便不能在社会上继续存在,因此灭佛不灭道。

道教与佛教的本质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1、佛家的“三皈”就是性、心、身。性存天理就是皈依存,心存道理就是皈依法,身尽情理就是皈依僧。


2、道家的“三华”就是性、心身。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


3、佛教以入世求超脱,道教以出世之心入世。佛教是万法如一总归寂灭,道教却是师法自然人各有道。


4、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


5、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6、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7、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8、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9、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

1、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2、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佛教和道教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河图洛书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大乘佛教,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孔夫子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西游记》中,唐僧和三个徒弟一起到西天取经,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道教人士,有友善的,也有耍心眼的。但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佛教和道教的争斗。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

第一就是出身和主张不同。佛教,是印度传过来的,是舶来品。而道教是土生土长的,是自生品。有的人相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喜欢佛教。

佛教里有一些小故事,例如《四个老婆》、《一切皆空》等,很容易让人接受。有人说,佛教和道教兴盛,主要是因为世间的磨难多了,例如战争、苛税等。也对!但佛教传进来的时候,已经是西汉了。

那个时候的佛教,就如同初创时期的淘宝,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有些和尚的头脑很灵光的,他们就用这种小故事传播,他们化缘,不仅仅是乞食,更主要的是广结善缘。

《聪明的一休》里就是这样做的,每天到不同的人家去化缘,遇到了一些人的刁难,就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播佛教。还别说,效果挺好的。

道教是本土宗教,认为天与人不相胜,还有逍遥。道教人士主张:人的生活,需要豁达和不妥协。对待事情,应该无所恃(不被外物所束缚)。

道教人士的主张是顺势而为,而不是强拧。顺其自然之性,很多人愿意。好吃懒做也是一种愿望,这是很多吃货想的。

还有,看过《八仙过海》的都知道,他们这些人,为的是显神通。也就是在人世间,需要有实力,也要顺其自然。要是不能的话,就要知道,吃亏是福。

这些主张,让道教的发展,呈现出不错的行情。唐代的道教,发展得很好(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在《西游记》中看到的道观,就是很好的说明。

很多道教人士,教授的是快速成功之道,无论是修仙还是驱魔,让人有种想加入其中的想法。动画片《崂山道士》里,大家看到的是他学成之后,只要有邪念,就会法术失灵。而法术,是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的。

道教的主张,更多的是在现实中的运用。要是没有了现实功效,那么,道教人士的主张,就失去了价值。很多参加道教的人,是希望快速获得这种功效。

还有就是理念和梦想不同。佛教对今生的态度是,一切皆苦海,回头才是岸。只要忍受住这个情况,下辈子就是好日子。

这是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忍受当下的苦难,因为无力改变。例如战乱,很多人面对战争,无可奈何,只能忍受着这些苦难。

而道教对于当下的环境,就有不一样的思路。及时行乐,是不错的。哪怕明天要走了,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吧!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

由于不同的人生态度,佛教和道教的理想也是不一样的。佛家要求信仰的人,一定要知道修行是一种成长,达到涅槃,才算成功。这个涅槃就是解脱。如何让解脱?需要修行!

涅槃的过程,是伴随着自我的约束和日复一日地历经苦难。作为年轻人,历经苦难是不愿意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原因。

道家讲究的是长生不老。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能够活得久(就像黑寡妇那样),就会有很多机会。有人说,张三丰活了好几百年,这是道家修炼成功的范例(这不是历史事实啊!)。

佛教和道教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主张,还是理念。从《西游记》中就可以知道,佛教和道教的争斗很激烈。这也是佛教被打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佛教讲究的是来生,道教更注重当下。由于很多人无力改变当下,就遁入空门,导致佛教的势力壮大,道教宣传长生不老,被统治阶级认可,道教人士在这些人耳边说佛教的不好,那么,他们会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印象。

礼佛的人,是可以不缴纳赋税的,这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逃避赋役的好办法,纷纷加入其中,这对于国家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毕竟,国家要发展,就需要钱,就需要更多的人缴税。

佛教竟然养了那么多闲人,这对于国家而言,是不能接受的。毁佛是肯定要进行的,找了理由就可以了,将佛教打击一下,也可以把一些劳动力从佛门赶出来,让他们继续从事生产,缴纳赋役,这样就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佛教讲究的是不侍奉父母,不娶妻生子。这对于国家而言,也会是不能接受的。国家的发展,需要人口。无论是缴纳赋税,还是当兵打仗,都需要人。要是都奔向佛教了,那么,国家以后就没有了发展前景了,哪个统治者会允许这个情况出现?

不仅如此,佛教还认为,僧侣不应该受世俗管辖,这样才能实现精神自由。这真是反了天了。在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佛教敢如此大胆,是不是脑袋后面有反骨啊?

三武一宗毁佛,这是有原因的。佛教的人还说,这几个人的报应,很快就到了。北魏太武帝就被宦官杀死,周武帝病死,唐武宗吃药而亡,周世宗突发疾病死亡。这些是佛教人士穿凿附会之词,不足为信。

这其中还有一个小问题,道教没有被毁,这也是有原因的。道教的主张是无为,他们愿意大隐隐于市。这种避世的态度,恰恰说明一个问题,他们不愿意与世人争辩。

这种方式,让统治者认为,他们是一个没有威胁的群体,既然不能威胁到统治,为何要将他们灭掉?这也是道教的聪明之处。


还有一个,他们宣扬长生不老,这是统治阶级愿意听的,也愿意信的。他们就可以在统治阶级设置的道观里炼制丹药,《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炼制丹药的。

虽然有很多君主是因为以身尝药而亡,例如汉成帝。他吃的丹药,效力不错,但年纪轻轻就game over了。

写在最后:

佛教和道教都是信仰的一种,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只有在规矩之下,才能更好地发展。

佛教和道教,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整体而言,佛教的影响力更大一些,而道教,只是小众一些的宗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道教,是相互吸收借鉴的,才有了“合流”之说。大家觉得,道教和佛教,合流以后,会怎样?



道教和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教义不同。历史上之所以看起来“只灭佛,不灭道”,是因为尊崇道教更有利于统治者维护自身利益。

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四千年以来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的宗教。其中道教是东汉末年,蜀中天师张道陵所创立的本土宗教;而佛教,则是天竺王子释迦牟尼佛陀所创立的外来教派,在东汉时期“白马寺事件”中东传来到中土。

道教和佛教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兴起的时间都处于同一时期:汉明帝时期,《后汉书》记载,当时“佛道兴焉”。流传千载,彼此之间的许多理论都已经有了融合,那么最大的区别在哪呢?很多人认为,是“道修今生,佛修来世”。

对于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至今学术界依然未能统一说法。但至少在东汉时期,佛教就已经在中国扎根了,这一点从洛阳白马寺中就能看出。在西汉时期,儒家作为王朝的正统思想,道教、佛教自然就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

寺僧日多,滋生是非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儒教并不是宗教,而是一种文化。佛教讲究轮回、忍耐,指引百姓向善,这是每一个统治者都喜欢看到的,所以佛教才能在封建王朝时代的势力越来越大。

遂逐渐与儒教、道教形成三足鼎立,但这一切都是基于统治者青睐的情况下才可以顺利进行的。本来按照这样的平稳发展是一个良好的趋势,但不得不说,权力的巨大诱惑,使得一些清心寡欲的佛教子弟都忍受不住。

中国为何从来都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原因也正是在此,佛教在我国历史上原本是依附地主阶级,但势力越来越大的他们慢慢地发展起了僧兵,放到现在来讲就属于私人武装,而且希望在国家大事上也能说上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皇帝为了谋求政教合一,甚至亲自出家皈依佛门,例如云南的大理国。后来还有一些盗窃犯罪的、杀人犯法的罪犯,只要皈依佛门就可以免罪。

挑战皇权,威胁帝王

此时的佛门已经开始挑战国家法律,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了维护统治,对于佛门插手世俗社会的事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他们触碰到了皇权禁忌,由于太多犯人出家,继而挑战法律,造成了不小社会动荡,后因佛门势力的壮大,甚至还有一些幕僚造反的趋势。冤有头债有主,这位一辈子都在征伐四方的君王拓跋焘便拿佛门开了刀,拓跋焘首先查封了众多寺庙的财产,解散了许多僧侣,对于一些包藏祸心的僧人也毫不犹豫下达了诛杀令,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祢罗突

加上之后的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先后大规模灭佛行动,最终稳定了皇权,提醒了宗教的立场,避免国家遭受政教合一的危害,这“三武一宗之厄”也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

三武一宗灭佛

可能后人会说灭佛是残忍的,总是以宗教斗争的角度来解读。但是本质上不是宗教斗争,是政权斗争。当然,除非王朝当权者是狂热的宗教分子,否则只针对某一方教派的运动,只能是它威胁到了皇家政权的稳定,是没有无辜的。这个威胁可能是显性的,比如明里暗里插手政策制定、人员安排等,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占有极其大量生产资料却不用纳税,比如蛊惑人心等。

佛教早在南北朝成为鲜卑北魏国教时,寺庙就开始逐渐兼并土地,然后寺庙也不用交税,钱又拿去买地,地又不交税。得多了之后,就需要大量的武装人员保护利益,僧兵自然就出来了。这样一来,直接侵害了皇权的固有利益,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久而久之,可以想象结果有多可怕。

相对而言,道教的哲学思想更加使人明智,道家一副著名对联便能说明一切:

心存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

持身正大,见吾不拜又何妨。



道教与佛教的本质区别就是:佛教会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人口和土地,它属于宗教里的地主阶级。因此当它发展过于膨胀时,就会抢夺世俗的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世俗之中最大的地主就是帝王,因此历史上就出现了“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简单来说:佛教过于兴盛,就会威胁到君权,君权就会出手打击佛教。

一、佛教优点:可以劝人向善,可以安抚人心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其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释迦牟尼,他本人是一个无神论者,反对各种形式的供养、占卜、解梦等,也不支持修建大型雕像。

但是汉朝时期,贵霜帝国吸收了希腊文化的个人崇拜思想,对佛教进行了改造,大乘佛教就此开始传入中原。

因此,不仅仅是贵霜帝国的领地里拥有极为繁华壮丽的佛塔和寺院,就连中原也逐渐开始修建起各种佛塔和寺院。大乘佛教对于这种修建佛塔和寺院的行为称为“功德”,意思就是你建了这些东西,就会积攒极大的功德。

起初传入中原的佛教,只是不温不火的,佛教的快速崛起是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中,人们生活凄苦,看不到希望,只能去寻求精神寄托。

而佛教这种劝人向善、劝人忍耐、劝人修来世的思想,就相当具有说服力,很快就有大批量的信众加入佛教。

而佛教劝人忍耐的思想,也非常契合君主的立场,毕竟这样一来,人们就不会胡思乱想,也不会轻易的揭竿而起,君主就也趁此扶持佛教发展。

其中以梁武帝萧衍为代表,他在位期间亲自带头信奉佛教,并让天下之人跟他一起诵读佛教,他自身还多次出家为僧,翻译佛教经典,下令禁止和尚吃肉,并大肆修建寺庙。

唐代时期杜牧所写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南朝遗留古寺的写实刻画。

二、佛教缺点:占据过多的社会财富,削弱国民综合实力

凡事有利就有弊,而佛教兴盛起来的弊端是相当明显,由于寺院财产是私有化的,并且它不用向朝廷缴纳赋税,也不需要服徭役。

这样下来,信众的捐赠就会全部落到寺院手里,寺院里开始出现了许多富有的僧人,逐渐形成了“寺院地主经济”,当这种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之时,就会跟世俗之中的地主经济做竞争,这种关乎根本的利益威胁,让君主不得不对佛教下手。


此外,佛教拥有了大量的土地之后,他们也拥有“佛图户”、“僧祗户”这种劳力,这些人受到的剥削比普通农户更为严重。

另外,也有俗世之中的人为了躲避赋税和徭役,主动带着财产加入了佛教,这样财富、土地、人口都被佛教夺走,社会想正常发展实在是困难重重。

关于这点,我们还能以梁武帝萧衍为代表,他带头信奉佛教之后,使得国库空虚、朝政混乱,最终导致引狼入室,在饥渴交加之中凄惨离世。

三、灭佛之后好处多多,都会迎来肉眼可见的兴盛

三武一宗在灭佛之后,大量的僧尼被强制的还俗,他们这些有生力量可以壮大人口,为社会提供充沛的劳动力,可以从事日常的生产劳作。光是周武帝的灭佛措施,就让300万人还俗,他们相当于当时总人数的10%,如此众多的人口在编入户籍之后,再加上收缴4万座寺庙带来的财力收入,北周一下子就强盛起来了。

强盛之后的北周,一下子就灭掉了齐国,平定了北方,得以国安民乐。

周武帝对此,也是开心的说道:

“自废以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最后:

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其他教派,宗教只是一种心灵寄托,不要过度沉迷和盲信。自身的信仰并不一定要是宗教,也可以是英雄,是伟人,是一种精神。求神拜佛,去烧天价香,去抢头香,其实毫无意义。科技才是我们的主要方向,才是更适合普通人追逐的目标。



道教和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教义不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而佛教是外来宗教。在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三武灭佛”事件,给人的感觉是“只灭佛,不灭道“。但其实道教也有被打击过。但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他的理论,教义更容易被中国的统治阶级利用。所以在很多时期,中国统治者提倡道教,或者说扶植道教。

一,佛教和道教的教义差别


佛道的差别只要是“道修今生,佛修来世”。所谓的“修来世”是净土宗的教义,目的是向普罗大众更好的传教。实际上,佛教的最高目标,并不是“投胎一个好人家”,而是涅槃成佛,终极解脱,摆脱所有的束缚和烦恼。因此,道教求“逍遥”,佛教求“圆满”,两大教派的教义是有所不同的。道教讲得道成仙,是一个人的修行,而佛教讲普渡众生,有普世性。

二,道教在中国的发展


道教是兴起于东汉末年,蜀中天师张道陵所创立的本土宗教,道教教义多来源于道家学派,所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老子就常常被道教用来冲门面。老子在道教中被称为太上老君。

历史上,统治阶级也灭过道教。比如,道教初代天师张道陵“造作符书,以祸百姓”,三代天师张鲁盘踞在汉中,杀害汉使,最终被曹操所灭。后来东汉末年被张角发展成五斗米道,反抗统治阶级。张角,张宝等人领导的黄巾起义,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皇甫嵩最后用十万道士的人头铸京观将其镇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有史以来最激烈的打击宗教活动了吧。除此之外,东晋天师道教主孙恩,卢循等人造反,连老人小孩都不放过,最后也是被官府所灭。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则是天竺王子释迦牟尼佛陀所创立的外来教派,在东汉时期“白马寺事件”中东传来到中土。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速,那个时期可能因为战乱频繁,百姓对现实绝望,刚好有一个宗教是教人忍受现世的痛苦,寄希望于来世。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政权频繁更替,皇室自相残杀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整个社会是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弥漫。佛教的出现,让从上至下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但是,佛教的发展让政府失去了大量的可控制人口,无论是财政税源还是军事兵源,都大受影响,这就出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和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再加上后来的唐武宗灭佛,凑成”三武灭佛“这里需说明的是,宇文邕灭佛是佛道一起灭的,而另外两人,则是崇道灭佛。

统治阶级喜欢道教,是因为其更能巩固统治。比如,李唐王朝就追溯自己的祖先是道教老子——李耳。当让要崇尚道家了。神霄派的林灵素祖师,就宣称宋徽宗是“长生大帝”下凡,以安抚民心。宋真宗,号称“玉帝之子”,道教就马上撰写了《玉皇经》神话玉帝。



  • 道教和佛教的区别??急需!!!
    答: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
  •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
    答:3、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不同。虽然佛道两家都能靠打坐修行,但修行的本质却截然不同。道家打坐修行,要在体内结成金丹,这个金丹我们可以称之为元神,金丹修成以后,元神才能离体出窍,才能彻底地斩掉三尸神,元神取代原来的肉身,然后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佛家打坐修行,是为了达到一种入定的状态,把自己...
  • 佛教和道教有什么区别,各信仰什么?
    答:3. 佛教和道教在教义和修行方式上的差异,反映了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和文化背景。佛教强调因果律和轮回,道教则强调顺应自然和长生不老。佛教的修行方式注重内心的修为,道教的修行方式则更注重外在的修炼和法术。总的来说,佛教和道教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似的兴衰经历,但它们在起源、教义、修行方式等...
  • 道教和佛教有啥区别?
    答:最明显的差别是佛教是彼世的,他们追求的世界在死后才能达到。道教是现世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不死,永享现世的欢乐。佛教认为世间皆苦,希望离开这个世界,并且是跳出轮回,永远不再到这个世界来。道教则希望能够无限制地享受在人间的欢乐,虽然在修炼过程中要清心寡欲,但是最终是为了成仙之后能够继续享乐...
  • 道教和佛教长期的竞争,他们的教义有什么不同吗?
    答:2.道教和佛教的区别:1.教义 道教通过今生的修炼达到目的。道教并不认为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好。相反,道家认为世界是美好的,有越来越多更好的东西需要你去实践才能得到,而且是长期获得的。从教义贡献看中国道教与佛教的异同 佛教教育人们在来世寻求更好的生活。佛教一开始以为世界是苦的,告诉你无论你现在...
  •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答:道教的修行起初以身体修炼为主,随后逐渐注重心性培养。佛教一开始便专注于心灵修为,这一点在佛教的修行中始终不变,而且佛教中的打坐对身体健康亦大有裨益。在最终目标上,佛教追求的是彻底证悟自性的圆满,实现最终的解脱。而道家则追求道法自然,成仙成道。尽管道家和佛教在道的理解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 佛教和道教的教义有哪些不同?
    答: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传统的派别中,道教和佛教是最主要的两大派别,对于社会上的全体成员来说,由于居住地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的原因,导致人们信仰不同的派别,道教和佛教在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佛教和道教的教义有哪些不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道教主要强调的是...
  • 灭佛不灭道!什么都没做,为什么佛教屡被灭?道教为何安然无恙?
    答:灭佛不灭道!明明什么都没做,为什么佛教屡被灭?道教为何安然无恙?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在《洛阳伽蓝传》中,对佛教有过记录,记下了当时的几百座寺庙以及周边的发展的情况。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当时佛教有多兴盛,但是佛教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有不少统治者曾经下令要...
  •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在哪里?
    答:“道德不同不异而同,而异不异而异,用辩成差不同而同,体论惟一。……知不异而异无所可异,不同而同无所可同,无所可同无所不同,无所可异无所不异也。”(《释疏题名道德义》) 诸如此类的论辩颇绕口舌,在格调上不仅类似庄子、公孙龙的辩术,也足可与佛教的论辩相匹敌。唐代的许多道家奇书,如《化书》...
  • 为什么只听说过古时灭佛没听过灭道呢?
    答:因为政治因素,佛教始终被道教压着一头,但佛教并没有放弃反抗。一场佛道之间的大论战不可避免。到了元宪宗时期,佛道之争达到了白热化。佛道两教在统治者默许下,在全真教总坛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论战。这次论战的确不同凡响。佛教派出了十六位修行极高的高僧,道家也毫不逊色,派出16位修道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