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线戏的起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我开个补胎店,我想知道一下工具的来源,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

西安 玉祥门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线戏渊源,十分久远,现在一般认为“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 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于机关,舞于郫间。阏氏望,谓是生人,虑其城下,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已故合阳线戏艺人雷清云早年回忆说,合阳线戏代代相传,曾为汉王立过大功。当年匈奴攻代国,汉王被困平城。
代王知道西河(合阳古称“西河”)有线戏,告知陈平。陈平命工匠仿制大木偶.栩栩如生,借夜月舞于城楼。匈奴王之妻望见,心生妒忌,害怕城破之后匈奴王纳汉家女,遂网开一面,放走汉王。后来代王喜弃国.被赦为合阳侯。代王喜即汉王之兄刘仲,据《合阳县全志》载,刘仲城在今坊镇东北五里。《合阳新志资料》载,刘仲城在坊镇东北五里和阳村。艺人的传说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 《大业拾遗》记有:“隋炀帝使黄兖造木人二尺许,衣以绮罗,饰以金碧,能运用自如。”这记载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形象及尺寸几无二致。即就是演出形式,唐·杜佑《笔麈》中的记载也和今天十分相同:“傀儡子,汉末使用于嘉会,北齐高纬尤好之”,“今俗悬丝而戏,谓之偶人,以手持其末,出其帏帐之上(外)。”
悬丝傀儡即提线木偶的古称,“帏帐”在合阳线胡戏中称为“亮子”。表演时艺人站于亮子后面,手提木偶出于亮子之外。《通典》说唐代已把线戏列入歌舞类。《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说为梁皇所作)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诗中虽未明指即合阳线胡戏,但“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已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样,也说明在唐代线戏已十分流行了。 边敲边唱,边演边唱。
合阳线戏班社属于半农半艺的演出团体,艺人们农忙种地,农闲演戏。线戏在发展过程中,驰名艺人辈出。仅以近现代为例,坐鼓板怀说戏的有王武汉(艺名“六八儿”)、杜进虎、颜喜牢(红眼娃)、王玉润、雷振南、马东训(一窝鳖)、王孝前(十三娃)、李银选(狼咬儿)等。他们注情于声,声情并茂,每个人都能说五六十本戏,最多的可以说到一百多本:虽然已去世多年,仍为群众所津津乐道。“说戏的”责任重大,一本戏中的生、旦戏由他一人包干,讲究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线腔戏的唱腔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只以铮子打节奏,听起来悦耳动听。合阳人看提线木偶戏主要是“听”,所以许多人于脆背对戏台,一饱耳福。
提线是合阳线戏的主要表演方法,偶人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五到十二根不等,按具体情况还有增加到十七、八根甚至多到二十余根的。偶人通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通过线戏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动作栩栩如生,却又有浓厚的木偶特色。可以自然地作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单双闪官翅等特技动作。 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灌,曾对合阳线戏的木偶结构、造型、唱腔进行大胆改革,并专门为其撰写剧本。王武汗、“六六子”、党文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艺人。新锐王红民、肖望峰等,创作了端椅子、写奏章、闪扁担等不少高难动作,屡获褒奖。
线腔传统剧目颇丰,大致分为爱情戏、历史戏、公案戏三类,约500余种,向有“十二鸳鸯”、“十二龙凤”、“二十四卷”、“七十二图”之说,常演《西厢记》、《谪仙楼》、《金琬钗》等脍炙人口的精彩剧目,本戏后还加演诙谐幽默的折子戏。
合 阳木偶,造型古朴,唱腔激越,具三秦大地慷慨悲壮之风,至今光彩依旧。 它的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及舞台艺术都别具一格。



  •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的线腔的剧目
    答:语言通俗上口,生活气息极浓。“线戏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还十分流行”,合阳县文化馆的副研究馆员史耀增先生说,“那时合阳县就有20多个大的社演线戏,而且几乎村村有自己的班社,有的人有了钱,就为乡亲们出钱买戏偶组戏班,乡民们都爱看戏”。解放后,合阳线戏一度辉煌过,但好景不长,和所有其他...
  • 木偶戏的文化历史是什么?
    答: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2、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3、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戏”...
  • 关中道上的木偶散文
    答:线腔,又称合阳提线木偶,是合阳县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胡”,俗称“线胡胡”。线腔的起源比较久远,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就有记载;《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诗中虽未明指...
  • 提线木偶戏的历史起源
    答: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
  •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的发展史
    答:在合阳线戏的发展史上,历代著名艺人层出不穷,至今还被群众津津乐道。另外,乐于此道的文人墨客参与其中,或编写剧本、或参与剧目、曲目的改写改编,使合阳线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保持了长久的活力。
  • 中国古代木偶戏名称
    答: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戏”中多“水饰”,“机关木人...
  • 木偶戏的由来
    答: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依史而断,"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戏”中多...
  • 合阳的风情民俗有哪些
    答:古老的跳戏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是全国一个独特的剧种;面花色彩鲜艳,民俗内涵丰富,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 纸塑窗花是合阳独有的窗花品种;上锣鼓粗犷豪放,颇具阳刚之美;青瓷船与旱船相类,却又别具一格;撂锣与五圆鼓动作刚劲整齐,画面优美;大型血故事令人惊心动魄,...
  • 木偶戏的来历是什么?
    答:汉代文献中已有关于制作和表演木偶的记载。三国时期,马钧的“水转百戏”是对汉代人戏的继承与发展。北齐时期,出现了以水力驱动的“机关木人”,其制作技艺已十分精湛,标志着中国木偶戏的初步形成。尽管具体的文字记载不多,但后世各朝代对木偶戏的演出记录屡见不鲜,如陕西合阳线戏中的“来报子”...
  • 陕西各地的那些小众戏曲剧种
    答:在陕西合阳县,有一种合阳所独有的古老地方剧种线腔,属于我国提线傀儡戏剧种之一。民间称谓众多,有线戏、线猴、线胡、小戏、线腔戏、线胡胡戏等。合阳提线木偶戏线腔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线腔的曲调特色激越奔放、慷慨悲歌,其唱腔一字一板,多用哭音拖腔,擅长宣泄压抑、愤懑、悲痛等撕裂人心的情感。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