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圈子VS豆瓣小组 使用体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4
一直以来知乎和豆瓣都代表着不同的群体,知乎主打高知、专业的问题讨论,slogan由开始的“与世界分享你的经验、知识和见解”变为更为简洁的“有问题,上知乎”;豆瓣主打文艺小清新,绿色清新,是一直以来文艺青年的聚集地,slogan是“你的书影音世界”。然两者都是基于社交的APP,随着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内容分享的多元化,两者的用户群体交集也越来越多。

去年年末的时候,发现知乎上线了圈子功能,觉得某种程度程度上和豆瓣的小组有些类似,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关于两者的异同,写下以下文字。

此处主要从业务功能上来看:

知乎圈子和豆瓣小组本质的定位是相似的,都是兴趣相似人群的集合,一群相识或者不相识的人因为同样的爱好而汇聚在同一个讨论组里,对于这一爱好进行讨论、分享、发散思考。

从进入入口和新加圈子(小组)的方式来看,知乎的圈子倾向于用户主动查找加入,在发现新圈子的功能里,优先推荐近期上升最快的圈子,其次再根据用户行为推荐可能契合用户兴趣点的圈子。豆瓣根据用户日常浏览习惯,优先推荐感兴趣的小组。

在圈子(小组)总体分类的时候,两款APP都选择了将活跃度最高的放在优先推荐的位置,其次是新成立的,最后才是根据圈子(小组)的性质依次分类展示。拟人化来说,知乎像理科生,根据圈子的功能来分类,有交友的、讨论明星的、涉及不同行业的;豆瓣更像文科生,细腻有温度,有追剧的、读书的、唠唠生活闲趣的。

发帖功能两者相似,又同时各有侧重点。

知乎:

1)支持图片和表情包回复;

2)回复对话框提示:友善的回复是交流的起点,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当我看到激愤的帖子或者评论时,心情莫名会平静许多。

3)点赞支持多种表情,例如柠檬、大笑、得意等,让参与者的态度表达更加多元化,也更贴近读者的真实心态。

豆瓣:

1)无论是否加入小组,均可查看小组发帖内容,点赞,如需评论则需要申请加入小组;

2)根据小组性质不同,讨论列表支持个性化设置筛选条件,例如影视剧类支持按集数筛选,技术类帖子按适用系统分类等。

两者的组内功能都集中在组员社交上的衍生,例如支持小组内成员私信、小组内与本人相关的帖子动态、评论、点赞等在APP的系统消息中提示。

圈子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设置圈内独立身份,使用该身份则组内成员无法访问当前用户的知乎主页,类似于马甲号功能,如下图,目前使用下来仅仅觉得有趣,像马甲号,但似乎没有什么必需的使用场景,有待未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