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中日关系史中得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哪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百度现在不支持长篇大论自己看吧________________/

  经验:1农民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必须依靠农民才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但是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都失败了,这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也不能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虽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只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资产阶级由于受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自然经济的抵制,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说明资产阶级也也不可能领到中国革命去得胜利。
  3中国共产党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认识到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就不能去得胜利。

  教训: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单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不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没有发动广大群总。改革过程急躁,甚至对列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无法战胜一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
  3在国民大革命中,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陈独秀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结果汪精卫发动了7.15反革命政变。共党从此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自后,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
  4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部队进攻长沙受挫,率部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一条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打破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分析中国国情。中国农村广大,有着众多可以依靠的农民,而敌人力量薄弱。而在城市,敌人力量强大。此后,中国的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而长征则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结束了左倾思想在中央的统治。
  5中国革命要去得胜利,必须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一、历史经验与教训:
1、上层国家建筑,19世纪60年代,被黑船撬开国门的日本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这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日本自此推翻建立了新政府,推翻了长久以来的幕府统治,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此后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无疑是十分恶劣的。当时处于闭关锁国中的中国依旧是落后世界潮流的国家建筑,中日两者的力量悬殊,几乎决定了这场拉锯战的成败。那时的中日关系,已经从日本对天朝大国的崇拜与效仿转变为中国单方面的受压迫与妥协。从这方面来看,我们的政治与国家建筑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国家的国情,完善自上而下的系统,这一点是民间人士所做不到,需要正确的策略与方针才能完成的。今天中日局势的僵持,与日本不稳定的政局也是很有关系的,不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带来各种不稳定的国家或国际局势。

2、社会变革,日本于近代演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的一个很幸运且重大的转变,符合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日渐崛起的工商业阶层的要求。显而易见的,当时的中国过于陈腐落后,直至上个世纪2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入中国,后来又有毛泽东思想的补充,中国的社会变革由资本主义萌芽到轰轰烈烈地崛起了,可以说,形势才终于有了逆转,由苦苦挣扎到在战场上奋勇向前,政场上争取利益,这时候的中日关系不再被日本单方面的主导而有了空间。现在的中国与日本,由于国情与国家性质的不同,几乎都将自己视为这一场政治战的主导者,钓鱼岛事件沸沸扬扬,国人认为理所当然,而日本人又对于游行砸车行为不齿,这是经历过不同的社会变革所造成的结果。当代,不管想在任何紧张的局势中获得主导,社会大流的转变与发展不容忽视。

3、日本近代崛起最大的诱因就是近代国际局势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纷纷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立刻融入了世界大局,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实际上是受到了西方国家和美国的支持的,因为当时的国际主导就是法西斯的侵略军国主义。抗日战争的打响并最终胜利,很大原因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壮大,在当时苏联和英国等国的帮助下完成了民族的反抗,第一次在中日关系中取得了主导权。目前的中国,绝对是将国际局势和外交和平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的,钓鱼岛事件闹到如今,美国已经宣称并不公开站队或介入钓鱼岛主权纷争,可以得见,国际局势在缓慢的,但不容忽视的发生了改变,如今想要维持和平或更占主导的中日关系,就势必不能忽略国际上的呼声,要紧跟大潮甚至引领大潮,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国家建筑,社会变革及国际关系,这些近代中日之争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处理现下事务的良好借鉴。但其实无论如何,无论中日关系如何发展,近代中日之争给最大的教训就是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残酷,今天必须谨记这一点,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现代中日建交的最优先途径。

二、参考课程:http://mooc.chaoxing.com/course/844745.html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王晓秋

近代中国上,国共关系经历了北伐战争中的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促使军阀混战基本结束,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之后,由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赶走了外来侵略。在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再次破裂,最终国民党败逃台湾,共产党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两党合作则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分裂则导致国家受损,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ps:北伐战争是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正确),为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正确),领导国民党革命军(错误)。解释: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的应该是国民革命军才对,不是领导国民党革命军。)

国家建筑, 社会变革及国际关系, 这些近代中日之争中极其重要 的因素,使我们处理现下事务的良好借鉴。但其实无论如何,无论中 日关系如何发展, 近代中日之争给我们最大的教训就是和平的可贵和 战争的残酷, 我们今天必须谨记这一点, 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才是现代中日建交的最优先途径。

一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狭路相逢,勇者胜。仁义是要看对象的。政府官员要:和平崛起,武力守护 我们的军人要:武力守护,和平崛起
在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面对崇尚杀戳的日本民族,和习惯于以抢掠崛起的西方民族特别是用虚假手段对印第安人差点赶尽杀绝的美国,中国所谓的精英们特别是作着春秋大梦的那群人应该早点清醒。
和平崛起,要有武力和才能来保障,才能办到——应该成为中国的一个共识
和一个声音

  • 日本历史(除了明治维新)
    答:包括日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其中1972年~1992年是重新调整和重新定位时期,1998年以来则是旨在构筑“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 ...史上中日两国的关系,谈谈大学生为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做哪些_百 ...
    答:维持友好也是大局,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当前中日关系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我们对日本少数右翼分子不尊重历史、肆意制造种种不利于中日友好的极端行为,要旗帜鲜明、有理有节,坚决地反对。但同时要倍加珍惜和精心维护来之不易的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大局,积极开展多层次的中日经贸和文化往来,...
  • 中日的历史碰撞历程及重大事件的意义启示?与今后的发展关系和趋势?
    答:在中日关系上,还有台湾因素,台湾地位重要,虽然不如网上说的对日本具有的那种绝对的威胁,但互相减少对手对自己的不利影响是国际关系中永恒的铁则,所以日本不会坐视中国统一,会阻挠中国的统一事业,但只要我们强大,与美国不发生大的冲突,则台湾可能会在一场地区性冲突后回归中国,日本会认识到中日的...
  •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答:1、1840年-1894年 明治维新前,中日关系挺好的,都闭关锁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同时展开洋务运动,中日竞争。2、1895年-1949年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战争开始揭开序幕,北洋时期:部分军阀投靠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民国时期,蒋政府是亲美的,与日本矛盾日深,最后爆发八年抗战。战败后中日关系...
  •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200字论文
    答:金属制品的传入使日本的冶炼术迅速提高。当时日本对中 国输入的铜镜已不能感到满足,开始自己动手制造,这点从倭镜大量出土可以证实。图中左侧是中国 的铜镜,右侧是日本的仿镜。 中国南近代史(中日关系) 严海禁, 派兵剿御倭寇。 足利义满统一日本后,为满足日商恢复对明贸易要求和日本上层阶级对明代...
  • 如何从历史角度看中日关系
    答:所谓“历史中的中日关系”是指两国间的历史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双方对中日关系的思考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日关系的未来形态。从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到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50年里,中日关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持续不断地侵略和中国反抗日本的侵略战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时间之长,战争规模之...
  •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答:此后,双方先后于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发表《中日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和《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上述四个政治文件构成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总体不断发展,各领域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日益深化,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
  • 中日学者的"1945年历史认识"为中日关系带来了何种新展望?
    答:知日</)的中国人所采取的行动和他们对历史的认知。这种理解被统称为'1945年历史认识'。中国的研究者与日本的研究者联手,从一个以往未被充分探讨的角度出发,共同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解读。他们旨在揭示一个全新的、可能被忽视的视角,这个视角可能会为我们理解和解决中日历史认知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 如何认识当代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答:德不孤,必有邻。”往事并不如烟,是不是真诚地对待邻居,直接体现为能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日本社会从来不缺乏进步和正义的声音,然而,如果政治家不能拿出正视历史的正确姿态,右翼分子制造出来的杂音就会甚嚣尘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在两国关系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也为推动世界和平带来深远影响。
  • 近代日中交涉史研究怎么样
    答:首先,在近代中日关系的交往史中,明治维新的开始和甲午战争的结束为两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中国的鸦片战争之前,日本基本上仍然延续了对于中国是文明富裕大国的美好想象。但是在19世纪中叶,由于在鸦片问题上日本遇到了与中国类似的问题,进而通过贸易等渠道加深了对中国的考察,逐渐从根本上转变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