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
  (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
  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判断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首先必须考虑农村居民的愿望和利益,绝不能按照少数人的意志而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去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
  违背农民的利益和愿望,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表现为超越农民承受能力和觉悟水平的盲动式调整,即在大多数农民不愿意调整的时候非要进行调整;另一种情况是在大多数农民希望推进自己家园建设的时候,阻拦他们的行动,表现为调整的滞后性状态。这两种情况都是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
  尊重和维护农民在居民点布局调整中的权益,就要对做出空间调整的农民有合理的生产生活安排。这些安排包括:至少不低于原先状况的居住、收入、就业、保障、子女就学及其他生活服务条件。这些条件的改善,有的要由农民个人和集体来承担部分或全部成本,有的需要由各级政府来支付。政府、农民个人和集体能否按照各自应承担的部分来支付这些成本,是农民权益能否不受到损害的关键。因此,所谓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
  农民收入状况是对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合理性调整首先需要考虑的基本条件。农民的收入状况,是决定农民(在外部不能支付全部成本的前提下)有没有条件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农民收入是农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需求愿望。
  (二)城市对于农村的需求

  城市对于农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 1.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2.涵养生态,营造市域绿地系统。 3.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城市圈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美化及农产品展销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型和会展型农业;近郊圈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远郊平原圈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山区生态涵养圈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生态型和休闲型农业。都市型农业的新形式也将对村庄布局和建设提出新的需求。
  4.建设中心村,使中心村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三)调解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合理布局的重点与难点
  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它们的一致性表现为:通过满足城市的需求,往往能够不断地解决农村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也可以比较长远地解决农村生活中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难题。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往往聚焦于村庄布局建设的方便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从农民的角度,往往希望留给自己的不动产多一些,利用各类设施更便捷一些,居住稳定一些,在调整中能够得到的利益多一些;而城市的需求则是要使局部的人均建设用地尽量少一些,调整力度大一些,调整的补偿支出和设施的建设投入节省一些。

(1)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就是说,它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血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总之,它包括了社会有机体的最基本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2)社区具有多重功能。与目标和功能单一化的社会组织不同,社区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我国城乡基层社区的情况而言,一是具有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社区性机构大都发挥着组织、开展、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等等作用。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基层社区大都发挥着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发展各类政治组织,推进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等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基层社区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功能。四是具有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基层社区担负着维护本社区的治安、秩序、调解民间纠纷、办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以及管理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项职能。社区功能的多重性是由社区内容的多样性和社区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所决定的,也是社区作为社会实体的一种反映。
(3)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由于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体,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所以,人们的基本生活活动大都是在本社区范围内进行的。在本社区范围内,人们从事着生产劳动、商业经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各种职业活动,并以此获取经济收入,作为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来源。在本社区范围内,人们大都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需要。在本社区范围内,人们通过长期共同生活建立了多种人际关系,并且借助这些人际关系互通有无、交流感情、共同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难题。另外,绝大多数居民作为某一社区的正式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区管理、选举人民代表、选举社区干部等项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还是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场所。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决定了它必须具备相应的活动设施。
(4)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的。聚落;作为人文地理学和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按最早使用的德文“Siedelung”的字义意为居住地。人类寻求比较理想的居住场所和各种活动的基地,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上看,人类的居住地逐渐由临时的、移动的向着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转化。由于人类生活的群体性、社会性,逐步形成了以多幢房屋组成的居住点——聚落为主体的居住生活方式。这说明,聚落是人类活动改造环境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其含义和形式也不断延伸和发展。今日“聚落”一语既是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交活动的场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既包括人类居住的房屋、街道、水域、广场,又包括与居住地有关的生产、生活设施及至生产劳动用地。我国城乡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镇、县城和城市等等,它们都是社区的依托和物质载体。这首先表现为聚落是人口集中的地方,我国城乡95%以上的人口都是定居于、集中于各种类型的聚落之中的。其次,表现为聚落是人们经济活动的集中点和基地,尤其是作为经济活动中心的城市,不仅是工业生产的集中地,而且也是巨大的消费中心;有些城市还是全国或某一行政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再次,表现为一个社区的构成要素大都聚集在聚落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也主要是在各自居住的聚落这一地域空间内进行的。第四,聚落反映着一个社区的面貌和特征,例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现代化商贸中心的面貌和特征就表现出现代城市经济与生活的面貌和特点。而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带的土生窑洞式聚落,不仅反映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具有适于开凿窑洞的特点,也反映了这些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尚不十分发达,以及历史传承下来的居住习俗仍然比较盛行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透过各种类型的聚落来认识不同类型的社区结构及其人文景观。
(5)社区是发展变化的。如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社区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有些学者认为,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中,社区生活形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一是旧石器时代形成的流动性社区;二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半永久性的村舍式的社区;三是文明时代以来形成的农村社区;四是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以二、三产业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社区。①这种看法未免过于宽泛。实际上,严格地说来,社区是从农业的出现,人们开始定居并形成村落开始的。农村社区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后来,在农村社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城市社区。数千年来,不管是农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其内部结构、社会性质等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区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农村居民点景观是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自然与人文斑块镶嵌组合而成,是农村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载体。单个村用地规模小,人口密度低,不同规模及结构的自然村落构成一定的空间形态,这样就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农村居民点景观(蔡为民等,2004)。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方法可以较好地描述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及分布状况,一般可以采用景观指数来衡量(周伟等,2011)。另外景观指数的选择要最大限度地反映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的信息(邬建国,2000)。在此次研究过程中,从农村居民点规模、破碎程度、形状等方面引入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破碎度指数、紧凑度指数、分维数指数。这些指数的含义与计算公式邬建国(2000)已系统阐述。通过计算,研究区各研究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如表6.6所示。

表6.6 研究区各研究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

从研究区各研究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来看,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在逐渐增加,尤其是2013年,斑块数量达到968个,相比1986年,增加了近15倍,相比2009年,增加了3倍多。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的增加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的直接表现,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达到 2019.45hm2 ,相比 1986年,增加了近 12 倍,相比 2009年,增加了49.53%。破碎度反映了土地利用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表征了土地利用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土地利用景观的干扰程度(邬建国,2000)。一般而言,破碎度指数越大,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破碎化程度越高。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破碎度指数表明,1986—2004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破碎度呈现降低的趋势,而2004—2013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破碎度呈现上升的趋势。紧凑度指数一般在0~1之间分布,紧凑度值越大,其斑块形状的紧凑性越好,反之则紧凑性越差(曹银贵等,2009)。在1986—2013年期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紧凑度指数在逐渐降低,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的紧凑程度在降低,即农村居民点呈现分散的态势。结合破碎度指数来看,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增加,为紧凑度降低创造了条件。分维数指数体现了土地利用景观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分维数指数一般在1~2之间分布,1代表形状最简单的正方形斑块,2表示等面积下周边最复杂的斑块(邬建国,2000),即分维数指数越大,斑块的形状越复杂,越不规则。在1986—2004年期间,农村居民点分维数指数在增加,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复杂的程度在增加。2004—2013年期间,农村居民点分维数指数略有降低,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复杂的程度略有降低。

通过各研究期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的集中反馈,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在增加的同时,其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在增加,并且斑块呈现分散化、形状复杂化的态势。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粗放性、无规性。在资源型经济模式及现代农业经济模式的推动下,给城乡一体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给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 农村路边地上标有直角红色符号什么意思?
    答:综述:农村路面红柒直角标志是用来表明方便的,知道这路面情况,没有什么其它意思。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人群聚居地。农村同城市相比有其特点:人口稀少,居民点分散在农业生产的环境之中,具有田园风光。家族聚居...
  • 丰围是什么意思原因?
    答:丰围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术语,是指在一定面积内拥有较多的农田、农村居民点及其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个较为独特的环境系统。丰围包括了农业营地、农家乐、果园和田园景观等。丰围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是一种文化景观,体现了一种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农业活动方式的历史和演变。丰...
  • 农村人的定义是什么?
    答:具有人口稀少、居民点分散、家族聚居和各项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等特点。10. 中国的农村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变化,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阶段,发生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变化。
  • 中捷友谊农场农田景观特征与演变
    答:(5)土地利用格局:从建场农田景观规划设计内容看,更加注重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这个农田景观格局完全是为其服务的,特别是在权属界线上,完全依据农田边界进行调整,使各类边界融合,便于组织规模生产[88]。 2.6.2.3 1985年包产到户前的农田景观格局 1956年建场后,经三年的水利、交通、居民点等农田设施基本建设,一二三分场...
  • 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什么特点
    答:跟人口集中的城镇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在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世胡在农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也叫乡村。4.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
  • 农村所在组是什么
    答:一个分散居住的自然居民点。农村所在组意思是一个分散居住的自然居民点,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人群聚居地。
  • 圈层结构理论的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特征
    答:(1)内圈层:即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该层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区,基本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2)中圈层:即城市边缘区,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农村状态,居民点...
  • 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区别
    答:提供服务。二、居住范围上的区别 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公共绿地、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农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
  • 如何看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性
    答: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应从农村居民的需求和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两方面来考虑:(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 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
  • 001_《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答: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具有人口和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职能水平低,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一般是由村庄(中心村,基层村)和集镇构成。 城市化 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