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一斤等于16两而不是10两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6
古代的一斤为十六两,为什么现在一斤是十两?

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半斤八两,意思是彼此之间不相上下,因为在古代的换算单位和现在不同,一斤等于十六两,所以半斤也就是八两。虽然把十六两当作一斤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老百姓都习惯了,但为了和国际接轨,让业务来往的换算能够更加方便,所以改为一斤是十两。

首先,一斤十六两起源于秦朝的统一度量衡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规定不一样,因此各个国家所使用的度量单位大小不一,导致国家之间进行买卖的话非常艰难。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实施统一度量衡的举措,要求货币和计量方式统一,因此一斤十六两就这样被确定下来的,一直被后世所沿用。至于为什么一斤要是十六两,是因为古人信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十六两的十六代表着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这十六颗星。在古代,南斗六星代表着天,北斗七星代表着地,福禄寿三星有着吉祥的寓意,因此以这十六颗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商人们做买卖不要缺斤少两,要诚实守信,否则就会无福无禄无寿。

然后,后来为了换算方便,将十六两制改为十两制。十六两制在我国使用了两千多年,后来为了能够和国际接轨,让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便,斤和两之间采用十进制,即一斤为十两。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温州的一位会计在做业务往来的时候发现采用十六两制来计价非常不方便并且很容易出差错,于是就产生了将十六两制改为十两制的想法,于是便向有关部门提改革计量方法的提议,当时引起了国家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国内部分地区进行重点改革实验,然后根据实验情况在决定是否推广,到了1958年便开始全国实施推行十两制。

最后,无论是十六两制还是十两制都是为了让国家之间的业务来往更加方便,只是十两制更加适用于现代社会,所以现在才广泛采用一斤等于十两的计量方法。

因为旧制一斤为十六两,现在一斤的为十两。
起源:
中国古代有个官职叫司马,司马主要掌管军事,其中因为粮秣管理需要秤重,于是司马就和重量单位扯上关系。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扩展资料:
古今换算:
一、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二、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宋代以较验乐尺积累法中之分、厘、毫、丝、忽(均以十进位)五个名位,用来命名重量单位以下的小数名称,清未重定度量衡时,重量小权单位止于毫,斤以上不命名。民国18年(1929)《度量衡法》市用制又止于丝,斤以上加石,100斤为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斤

16两为1斤这是唯有我国国学文化的产物,是亘古不变的,遗憾的是我们不用了,这是天人合一的计算方法,现代的人更是解释不了,牵强附会为南星北斗离现实生活太遥远,真正的含义是冬天夏天湿度有变化,重量有误差,因此引用《易经》用六用九,用六是144策、用九是216策,凡360,当期之日,也就是说这是算一年的天数,用六是冬季的144天,用九是北方无霜期216天,圆是360º,是乾卦用九得来,四个九十得三百六十,只圆不满,9+6=15,用九还有“一”没有用,要加上就圆而且满了,分量就足了,表示我们的称不缺斤短两,哪怕是计算复杂,道理是天地良心。从秦朝经过了多少朝代坚持几千年,只是时过境迁,1959年改用10两了。有《易经》以来就应该使用16两称了,涉及到《周易》就不展开详细解释了,以上说法也许费解,请见谅,但其源流是正本清源,我们的老祖宗的文化不可忘记,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周易》中系辞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把上文有关360缺5天,用“衍”的方法解决了一年365天的问题,因为八卦是六八48爻)

杆秤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同于西方的天平,利用杠杆原理,只用一个相对很轻很小的“权”(秤砣),就可以称量很大很重的物。而且便于制作和携带,可以普及到每个家庭。而秤的“斤”采用十六进制,反映了中国先民制秤的大智慧。

我们知道,杆秤是在一根木杆上定出秤头、提点和刻度来,在秤头上穿眼用绳挂上秤盘或秤钩,在提点(秤毫)打孔穿绳为提绳或提纽,这是秤的杠杆的支点,在另一端则是等分的刻度,刻度的第一个点叫做“定盘星”,在这点上秤砣的重量正好等于秤盘或秤钩的重量,秤处于零称量的平衡点。如果我们在秤盘里放上一个重物,

利用滑动秤砣,可以在秤杆的末端得到另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重物正好等于一斤。这时我们有了从定盘星到秤杆末端一斤点的一个长度单位,它把对重量的衡量变成了对长度的计量。秤砣在秤杆上滑动这个长度,得到平衡的重物其重量就是“一斤”。

很自然,我们只要把这个长度折半,那称量的重物的重量就是半斤。

下来问题就来了,如果采用十进制,半斤以下就要将刻度分为五等份。怎么来分?将一条线段五等分,在只有尺规的时代,这是一道高科技题目,能够掌握的工匠不多,即使在现在也很难。于是我们的先人以大智慧放弃了十进位制,创造了秤的等份法则:对折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来打线的墨绳,对折,对折,再对折,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个1斤的单位长度等分为十六份,把用这十六分之一长度称量的重物命名为1两,于是一个十六进制的秤就诞生了。

十六进制大大地简化了制作杆秤的难度,使得普通的工匠都能够制作,提高了制作的效率,而且也促进了秤的标准化、普及化、平民化,使秤像尺、斗一样,成为普遍使用的度量衡工具。?

可见,十六进制是为了解决制秤中等分刻度的难度,由中国先民创造的分量法则。

由于六国度量衡不一致严重干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
李斯开始酌人调查实践,,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二十四铢为一两:有些物品很珍贵,比如药材,这些物品所有者会有精确地称,为了方便使用,所以为24,可称半两、三分之一两、四分之一两,六分之一两等等
十六两为一斤:天平可以将东西分割两份,那时生产力低下,因百姓多用简易公正的天平,所以百姓常用的斤为2的四次方即16。
三十斤为一钧:是一个士兵一周(古时有大小周之分,一月四周)的口粮,为了方便计算及运输定为30。
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也是如此,即为一个月口粮。

  • 古代人为什么说,十六两等于一斤
    答:因为旧制一斤为十六两,现在一斤的为十两。起源:中国古代有个官职叫司马,司马主要掌管军事,其中因为粮秣管理需要秤重,于是司马就和重量单位扯上关系。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
  • 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原因是什么呢?
    答: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的原因:因为古代和现代的数量单位不一样而已,如今我们认为整十比较合适测算,因此一般我们是将十作为一个计量检定。这就如同我国的人民币兑换美金也不是可丁可卯的整数金额,因此古时将一间设定为十六两,也只是计算不一样企业而已,可是始皇帝以后统一长度计量单位,将一斤要求为十六...
  • 古代为什么一斤等于16两
    答:古人十分看重诚信,商人认为做生意不可缺斤短两,故使用“十六星秤”,因而一斤等于16两,而不是像现在一斤等于10两。古时若称重时缺一两,便少一分福气,少二两便少财,少三两便会折寿,以此类推,关于这一点,应该向古人学习,做人做事就应该如此,不可欺诈,要做诚信之人。
  • 现在的一斤是十两,为什么古代人要把一斤定成十六两呢?
    答:我们现在做生意称东西的时候都是以斤两来计算,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而在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对于这个计量方式的问题,有以下两种典故。其一,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之前的每个国家的计量方式都不一样,这样人们做生意的时候,就没有一个价值的标准,人们不知道这个物体应该算多重,应该值多少的价钱。为...
  • 古代的秤为什么是16两为1斤
    答:以前一斤等于16两,一钱不等于5克,应该是3.125克.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十钱,500克÷16÷10=3.125克,所以一钱=3.125克.通常来说,一公斤等于两市斤,也就是说一斤等于500克,一两等于50克,一钱等于5克,查询《现代汉语词典》,“计量单位表”中,斤、两、钱的换算关系就是这样的.读者说的以前一斤...
  • 古代杆秤,为何1斤定为16两?
    答:其实是因为古代的杆秤一斤是十六两,这样的话半斤可不就是八两吗。建国之后,我们国家为了和国际接轨,将一斤改为了十两。其实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在基础学科方面非常缺乏和世界的交流。现在我们确实是和国际接轨了,甚至很多国家还要找我们来接轨,但是很多中华传统却是丢失了。其实最早的...
  • 为何古人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这种进制设计,彰显先进的数学思想_百度知 ...
    答:如果问现代人一斤等于多少两?相信现代人肯定会脱口而出:一斤等于10两。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斤是等于16两。并且,传说这种换算方法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在全国得到应用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古人在计算重量的时候,会采取16进制的方法,让一斤等于16两呢?一、 度量衡的演变 对于人类来说,...
  • 为什么古代的秤,一斤十六两
    答:古人之所以要定一斤等于十六两,是为了让其具有“四时乘四方”的含义。说法三:秤的等份法则:对折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来打线的墨绳,对折,对折,再对折,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个1斤的单位长度等分为十六份,把用这十六分之一长度称量的重物命名为1两,于是一个十六进制的秤就诞生了。
  •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把16两定为一斤?有什么依据呢?
    答:这就是古代人为什么把16两作为一斤的缘故,后来为了方便计算,人们有把10两作为一斤,其实无论多少两作为一斤都可以,主要是买卖交易要公平,商人做到童叟无欺就行,然而现代人做生意往往唯利是图,想必古代人反而诚信下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范蠡当年发明了称量来计算重量,然而他万万没想到,...
  • 为什么古代的人会定16两为1斤?
    答:相传,杆秤是范蠡所制,利用杆杠原理,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由于有些商家缺斤少两,又添“福禄寿”三星,以16两为一斤。寓意: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以此告诫商人,必须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