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结构区域格局的因素有哪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有哪些方面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说明经济因素在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诚然,不只是经济的拉动作用,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结构区域格局的因素还有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地区不同,气候因素导致的自然条件差异也是造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的改变,尤其是土地政策调整,对土地利用有着显著影响,成为土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1、经济因素
GDP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耕地面减少最快的地区。
耕地减少在全国是普遍现象,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增长率和耕地化率变化呈负相关,与建设用地变化率呈正相关。即GDP增长率越高,耕地减少得越多,建设用地增加越多,这一结论与用小波系数波动曲线所计算出的结果相一致,即人口和GDP增长对耕地影响呈现负向效应。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统计资料表明,1949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经历了不断变化过程,第一产业结构由1949年52.9%降至2008年的11.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则分别由1949年的22.7%和24.4%增至2008年的48.6%和40.2%。三大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中国的经济增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如此经济转轨必然会对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土地粗放型利用正在被集约型利用所取代。
此外,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碴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空间需求也日益增大,城市在空间上显,此外,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加,从而量优质耕地。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经济发达,GDP增长较快,人口较稠密,其耕地、建设用地与GDP的关系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多种土地政策,以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1985年前后,由于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加快,建设用地大量耕地,加之1981年后的连续4年粮食大丰收,缓解了粮食危机,于是在1985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草,开辟果园或鱼塘,大量耕地改作他用。这段时期耕地面积迅速下降。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政府开始采取经济手段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说明经济因素在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诚然,不只是经济的拉动作用,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结构区域格局的因素还有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地区不同,气候因素导致的自然条件差异也是造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的改变,尤其是土地政策调整,对土地利用有着显著影响,成为土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1、经济因素
GDP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耕地面减少最快的地区。
耕地减少在全国是普遍现象,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增长率和耕地化率变化呈负相关,与建设用地变化率呈正相关。即GDP增长率越高,耕地减少得越多,建设用地增加越多,这一结论与用小波系数波动曲线所计算出的结果相一致,即人口和GDP增长对耕地影响呈现负向效应。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统计资料表明,1949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经历了不断变化过程,第一产业结构由1949年52.9%降至2008年的11.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则分别由1949年的22.7%和24.4%增至2008年的48.6%和40.2%。三大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中国的经济增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如此经济转轨必然会对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土地粗放型利用正在被集约型利用所取代。
此外,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碴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空间需求也日益增大,城市在空间上显,此外,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加,从而量优质耕地。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经济发达,GDP增长较快,人口较稠密,其耕地、建设用地与GDP的关系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多种土地政策,以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1985年前后,由于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加快,建设用地大量耕地,加之1981年后的连续4年粮食大丰收,缓解了粮食危机,于是在1985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草,开辟果园或鱼塘,大量耕地改作他用。这段时期耕地面积迅速下降。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开始采取经济手段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说明经济因素在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诚然,不只是经济的拉动作用,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结构区域格局的因素还有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地区不同,气候因素导致的自然条件差异也是造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国家政策的改变,尤其是土地政策调整,对土地利用有着显著影响,成为土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1、经济因素

GDP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耕地面减少最快的地区。

耕地减少在全国是普遍现象,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增长率和耕地化率变化呈负相关,与建设用地变化率呈正相关。即GDP增长率越高,耕地减少得越多,建设用地增加越多,这一结论与用小波系数波动曲线所计算出的结果相一致,即人口和GDP增长对耕地影响呈现负向效应。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统计资料表明,1949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经历了不断变化过程,第一产业结构由1949年52.9%降至2008年的11.2%,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则分别由1949年的22.7%和24.4%增至2008年的48.6%和40.2%。三大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显著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都得到了一定提高。中国的经济增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如此经济转轨必然会对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土地粗放型利用正在被集约型利用所取代。

此外,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碴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空间需求也日益增大,城市在空间上显,此外,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加,从而量优质耕地。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经济发达,GDP增长较快,人口较稠密,其耕地、建设用地与GDP的关系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多种土地政策,以期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1985年前后,由于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加快,建设用地大量耕地,加之1981年后的连续4年粮食大丰收,缓解了粮食危机,于是在1985年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草,开辟果园或鱼塘,大量耕地改作他用。这段时期耕地面积迅速下降。1986年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政府开始采取经济手段来遏制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并于同年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土地市场开始萌芽,为以后实施土地有效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1994年国家制定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和措施,耕地面积迅速减少的势头有所遏制。1996年开始组织修改《土地管理法》,完成由保护耕地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转变,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

除了上述总体宏观土地政策外,国家对局部地区的政策倾斜也深刻地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比如,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发展西部经济为主要目标,兼顾环境、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内容,旨在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缩小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通过近十年的政策实施,到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内蒙古、西藏、陕西、青海和新疆等西部政策重点扶持地区的GDP有了极为显著增长,而与之相对应的耕地面积减少也较多。除了经济因素对耕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外,在西部大开发中兼顾保护生态与环境而实施的生态退耕政策对西部省区市耕地面积的变化起到了重要影响。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虽耕地面积大,但多质量差、单产低,广种薄收增加了生态压力。因此,尽管生态退耕政策造成了耕地总面积下降,但从长远看,对西部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有着积极意义。

3、自然因素

尽管在较小时空尺度上,社会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但自然条件仍然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宏观土地利用格局的控制性因素。从近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灾害损毁和土地退化是造成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的主要自然因素。我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平均为4.5×10^4公顷左右,主要发生在自然条件恶劣和环境脆弱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其中,受沙漠化威胁最重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因灾毁而弃耕的面积比较大。同时,开垦未利用地面积最大的区域,垦殖加速了土地退化,反过来又增加了灾毁耕地的比例。西南地区是易受滑坡和泥石流影响的区域,这些地质灾害引起水土流失、耕地生产力下降和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继而导致耕地面积缩小。

4、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几个因素外,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投入增加,农田改造,肥料合理搭配施用以及精耕细作等措施也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促进耕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终影响到耕地面积变化。此外,在耕地数量能够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农民也开始寻求新的致富之路。比如,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和特种经济作物等多种土地经营方式,一些替代生计的出现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使得土地利用驱动力在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主导形式。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和耕地变化状况,可以大致划分出几个类型区。其中,在中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自然条件的制约为主导作因素,而在东部较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和政策的驱动起主要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土地利用状况以农用地为主,未利用地也占有较大比例。1996~
2008年13年间,全国各省区市农用地面积基本无显著变化,或是略有上升。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各省区市基本表现为快速增长,但有显著的地区差异。(2)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人口因素和科技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其中,在较小时空尺度上,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是主导因子。政策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决定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则以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土地退化等形式体现出来,起到宏观控制作用。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新型驱动力。

  • 土地整治: 经济增长的一种支撑
    答: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以技术进步来拉动,或者达到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阶段时,对土地要素商品功能的需求将会相对降低。以上是土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基本规律。 所以,经济增长是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土地要素投入有不同的需求。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快速...
  • 土地生态格局
    答:首先,不同尺度的土地制图和遥感影像揭示了格局的宏观结构与内部细节之间的层次差异。这可以通过土地类型分级系统和生态位划分得到体现,说明了从大范围到小细节,格局特征的变化是分层次的。其次,土地生态格局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揭示了特定区域的地学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前的土地利用...
  • 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格局
    答:要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有利于形成自然和谐的城乡宜居环境。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大,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有利于区域生态...
  •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耦合
    答:对于矿业城市而言,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由“绿色空间”、“蓝色空间”、“红色空间”、“黄色空间”和“灰色空间”构成,简称“五色空间”。其中,“绿色空间”包括绿地与植被、林地,“蓝色空间”涵盖水与湿地、水域用地,“红色空间”指的是建设用地、人居环境和建筑物用地,“黄色空间”是指耕地,“...
  • 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我国土地利用驱动力
    答:【摘要】本文以南京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与各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和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土地覆盖变化面积持续增加,区域变化差异较明显;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第二产产值、非农人口总量、人口总量是导致...
  • 地理选修3知识点
    答: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
  • 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扰动影响
    答:目前,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小区域研究的热点(范忻等,2012)。第一,矿区尺度较小,并且受扰动比较剧烈,挖损、压占、占用、塌陷等土地损毁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在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陈龙乾,2003),并且更容易辨析引起特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张舟等,2013)。第二,矿区土地利用变化一般是基于...
  • 高三地理教案:城市空间结构
    答: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中心地理论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概念 区位 事物与其他事物的___关系 城市区位 指城市与外部___的、社会的和___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区位 因素 自然地理区位 因素 城市周围的山脉、___、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 ...
  • 区位理论的城市利用
    答:城市利用结构理论城市地域空间利用结构是指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人们把土地作为生产和生活资料,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加以改造、使用和保护的全过程,或者说是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总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果反映城市空间的基本结构形态和城市区域内各功能的地域差异。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与农地、林地等相比要...
  •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耦合
    答:对于矿业城市来说,区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由“绿色空间”、“蓝色空间”、“红色空间”、“黄色空间”和“灰色空间”构成,简称“五色空间”。其中,“绿色空间”指绿地与植被、林地,“蓝色空间”指水与湿地、水域用地,“红色空间”指建设用地、人居环境和建筑物用地,“黄色空间”指耕地,“灰色空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