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和北宋有过什么"和议"?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辽和北宋有过什么“和议”?它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对此和议有什么看法?

1.最主要的一次议和是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签订的,史称澶渊之盟
2.背景
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的名义,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力守坚城。北宋朝野震动,真宗与部分大臣因为畏惧敌人,想要迁都南逃,但宰相寇准与毕士安极力主战,无奈只有亲自到澶州督战,最终宋辽议和,即澶渊之盟。
3.看法
澶渊之盟是在对北宋有利的情势下因统治着贪图享乐与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对辽纳供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因此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间维持了100年之久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积极的意义上,一是带来了和平,结束了两国战争状态,节省了大量军费,能让宋辽两国之间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虽然要支付数量不少的岁币,但这是以相对较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消极方面,使北宋中前期的军事发展受到抑制,军事实力严重削弱,抵御外来侵扰的能力降低,也让后来宋国统治者在与西夏、金的战争中一旦遭到挫败就以赔款、割地、称臣等签订议和开了恶劣的先例!

澶渊之盟 1.最主要的一次议和是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签订的,史称澶渊之盟
2.背景
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的名义,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力守坚城。北宋朝野震动,真宗与部分大臣因为畏惧敌人,想要迁都南逃,但宰相寇准与毕士安极力主战,无奈只有亲自到澶州督战,最终宋辽议和,即澶渊之盟。
3.看法
澶渊之盟是在对北宋有利的情势下因统治着贪图享乐与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对辽纳供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因此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间维持了100年之久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4]
从中原王朝来看,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一代江山的安危。这十六州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其余九州在山的西北,称为“山后”。今长城自居庸关以东向西南分出一支,绵亘于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复与长城相合,这就是内长城。中原失“山后”,犹有内长城的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尽撤,契丹的骑兵就可沿着幽蓟以南的坦荡平原直冲河朔。所以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起,就开始了与辽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争。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
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而且要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余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澶渊之盟(宋辽和议)望采纳

  • 辽与北宋的和战中,体现和的事件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2. 和平贸易:和战期间,辽朝和北宋朝之间的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双方的边民能够更加安全地进行商业交流,促进了双方经济的繁荣。3. 文化交流:和平时期,辽朝与北宋朝之间进行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儒家思想、佛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使得两国文化得到互相的借鉴和吸收,对两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辽金西夏北宋南宋之间的关系
    答:1、辽与北宋是兄弟关系,北宋与西夏、金是君臣关系。2、辽是中原宋朝时期的东北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是西北的一个政权!3、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和议,宋每年给辽岁币,约为兄弟之国,谁的国君年龄大,谁就为兄;在官方来往的国书中这样称呼;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后,宋给西夏岁币,西夏向宋称臣;4...
  • 辽与北宋的关系历经怎样的发展?
    答:答:北宋与辽的关系:杨业抗辽,澶渊之盟 前期抵抗,后来和解。 北宋与辽的关系,从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试图统一北方,到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最后达成澶渊之盟,辽宋议和。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谁也灭不掉对方,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关系是怎样的 答:辽国和北宋关系...
  • 辽、北宋、西夏的战争有哪些
    答:最重要的是澶渊之战,战后签订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之间的战役,那一场战役本来是北宋赢了,但是澶渊之盟却是对北宋极为不公平的。庆历四年与西夏有过一战,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
  • 辽与北宋的战争叫什么?
    答:1、辽与北宋的战争叫什么 辽与北宋的战争就叫宋辽战争,宋辽战争起始时间是979年,截止的时间是1004年。2、辽与北宋的战争结局 结局要算辽赢了吧,因为前后经历了25年,最后谁也打不过谁,就一种僵持着,宋当时没办法,就是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
  • 北宋与辽的和战
    答:北宋与辽的关系,从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试图统一北方,到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最后达成澶渊之盟,辽宋议和。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谁也灭不掉对方,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另外还要注意到,澶渊之盟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
  • 宋真宗时 北宋与辽发生了
    答: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 关于宋和辽金蒙古帝国关系
    答:7. 北宋在1127年因金军入侵而被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因而灭亡,这一事件被称为“靖康之变”。8. 南宋在1127年由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后迁都临安。9. 元朝在1271年由忽必烈建立,国号改为元,1272年定都燕京(今北京),标志着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以上内容基于百度百科关于宋辽...
  • “澶渊之盟”是北宋哪一个皇帝和辽国签订的
    答: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
  • 北宋与辽之间和议的事件是什么?
    答:北宋与辽之间和议的事件是澶渊之盟。景德年间,辽国派大军攻打北宋,宋廷为阻止辽军南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英勇反击辽军,辽国攻宋受阻因此想与北宋讲和,宋辽签署盟约,“共议戢兵,复论通好”,此为澶渊之盟。它于北宋而言是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盟约订立后北宋迎来了百余年的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