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含有哪些消极和积极方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含有哪些消极和积极方面

儒家思想有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问题的原由 问题的出现,据说是由著名华人新加坡政府资政李光耀先生的一段话引起的.李先 生在一次国 际会议上,同美国的著名企业家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办人戴尔坐在一起.李先生称赞戴 尔年青有为,并谦虚地说自己老了,不适应新的信息科技时代了.他又说,儒家文化尊重老人,但是信息时代 需要年青人.老人虽有经验,却没有青年人的活力和创意,所以儒家文化的尊老观不适应现代社会了.这段文字可能并没有精确地反映李先生的原话,但是这是“儒家文化过时论”争论的起源. 李先生的这段话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和反响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李先生一直是儒家文化(亚洲东方文化价值)的捍卫者.他并且为此还受到西方学派的猛烈攻击.他却没有屈服,而是在亚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把新加坡建成了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既有市场经济,又有强有力政府的东方模范社会.成了传统儒家文化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典范.但是,这一位始终信仰儒学传统的人,突然会宣称儒家思想过时.这种震动当然就会超过一般人对儒学的批判了. 但是,由于大众传播业向来有三人成虎的弊端,李先生的原话和真实涵义难以确认.因此,也就不能匆忙地就下断定说,李先生认为儒家文化过时了.这很可能是媒体的误导,背离了李先生的愿意. 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看,李先生只是就年青人与老年人能力比较的角度发表的意见.他举出儒学中的老人观是用来说明在新时代,年青人比老年人更有能力办事情.而不是用年龄之比来否定儒学.这就是偏和全的问题.李先生可能是说,儒学中的尊敬老人,服从长辈这一概念,在新时代已经不完全适用.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是儒家思想中的某个方面需要修改.否定局部不等于否定全部.所以,网络上所传的“儒家文化过时论”是误解误传了李先生的本意.笔者断定,李先生没有提出“儒家文化过时”这一观点,而只是认为儒家文化中的某些观点需要修正,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先生没有错.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外界如果只是因为李光耀先生提出了儒家思想中的尊老观,就断定李先生认为“儒家思想过时了”,这是不适当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尊老思想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因为某个局部出了问题,就否定全部的合理性,那就失之武断. 什么是儒家思想呢?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 儒学继承和创新 儒家思想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含有非常精辟的义理.过去的中国社会受益于儒学,今后的中国社会仍然会向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传承积累的运动.过去的知识日积月累,形成了新知识发展的基础.古人告诉我们,要“通古知今”.这句话也可理解为,“通古才能知今”.要想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否认过去,也就等于否定了现在.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够预测将来. 像儒家思想这种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思想宝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不要说今天,以后一代代的学子都会继续到儒学宝库中去寻求知识和智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是冷门,明天可能会变成大热门.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绝对会发生的. 当然,儒家文化是古代的东西,与今天的社会确实会有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任何学说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时代变了,观念变了,学问也需要调整.这就是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文化要继承,但是,同时文化也需要创新.没有继承,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知识就不会发展,社会也不会进步.所以,说“儒家思想完全适用”现代社会是不对的,说“儒家思想过时了”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态度,是避免使用“儒家学说过时了”这种过于夸张、否定一切的说法,而采用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态度.当我们谈儒家文化有没有过时时,一定要精确地讨论到底谈的是儒家文化的哪个方面,这样才能够把事情谈得清楚.要不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儒家辩护的人谈什么“学习的重要性”,“道德的重要性”等儒家的优点,而反对的人就用“三纲五常”这样过时的伦理规范来反驳.这两派谈的是不同的方面,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只会争论不休.但是,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问题就解决了. 就拿李先生提出的儒家的尊老观来说吧,他对戴尔的年青有为感到欣赏,并由此怀疑儒家的老人观是否适用.他并没有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重老轻幼的特征.儒家的三纲五常中有儿子服从老子的要求.这是因为老人经验丰富,年轻人没有经验,所以应该由老人做主.婚姻大事,也由老人包办.中国成语中有“老马识途”一说.在社会生活中,也常见到老人骂儿子:“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什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老人与年青人相比,孰优孰劣,应该是见仁见智的,无法做一个定论.年青人确实有活力和创意.但是老人的社会阅历丰富也是不争的事实.应该是各有所长.因此,年青人无条件服从老年人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僵化. 但是,并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儒家的尊老观.儒家的尊老观也包含有尊敬老人,抚养老人的意思.这可是永远也不会过时.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告诉人们,子女对长辈有照顾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女也可能因工作关系做不到,但是这份对老人的知恩图报的孝心还是应该有的.比如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在任何地方都会享有优惠和折扣.这不是同中国儒家的尊老思想相符合的吗? 前两天,笔者的女儿从小学回来后说,她的美国同学在班级上讲,将来可能所有的人都需要要学中文,讲中文.我对她说,这是很可能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同世界的接轨,中国的贸易在世界的份额也占的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在全球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全世界的人也必然会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所以,笔者相信,中国的儒学将会在21世纪有更辉煌的前景. 参考资料:儒家思想在21世纪的前景

儒家思想有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问题的原由 问题的出现,据说是由著名华人新加坡政府资政李光耀先生的一段话引起的。李先 生在一次国 际会议上,同美国的著名企业家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办人戴尔坐在一起。李先生称赞戴 尔年青有为,并谦虚地说自己老了,不适应新的信息科技时代了。他又说,儒家文化尊重老人,但是信息时代 需要年青人。老人虽有经验,却没有青年人的活力和创意,所以儒家文化的尊老观不适应现代社会了。这段文字可能并没有精确地反映李先生的原话,但是这是“儒家文化过时论”争论的起源。 李先生的这段话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和反响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李先生一直是儒家文化(亚洲东方文化价值)的捍卫者。他并且为此还受到西方学派的猛烈攻击。他却没有屈服,而是在亚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把新加坡建成了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既有市场经济,又有强有力政府的东方模范社会。成了传统儒家文化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典范。但是,这一位始终信仰儒学传统的人,突然会宣称儒家思想过时。这种震动当然就会超过一般人对儒学的批判了。 但是,由于大众传播业向来有三人成虎的弊端,李先生的原话和真实涵义难以确认。因此,也就不能匆忙地就下断定说,李先生认为儒家文化过时了。这很可能是媒体的误导,背离了李先生的愿意。 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看,李先生只是就年青人与老年人能力比较的角度发表的意见。他举出儒学中的老人观是用来说明在新时代,年青人比老年人更有能力办事情。而不是用年龄之比来否定儒学。这就是偏和全的问题。李先生可能是说,儒学中的尊敬老人,服从长辈这一概念,在新时代已经不完全适用。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是儒家思想中的某个方面需要修改。否定局部不等于否定全部。所以,网络上所传的“儒家文化过时论”是误解误传了李先生的本意。笔者断定,李先生没有提出“儒家文化过时”这一观点,而只是认为儒家文化中的某些观点需要修正,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先生没有错。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外界如果只是因为李光耀先生提出了儒家思想中的尊老观,就断定李先生认为“儒家思想过时了”,这是不适当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尊老思想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因为某个局部出了问题,就否定全部的合理性,那就失之武断。 什么是儒家思想呢?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 儒学继承和创新 儒家思想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含有非常精辟的义理。过去的中国社会受益于儒学,今后的中国社会仍然会向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传承积累的运动。过去的知识日积月累,形成了新知识发展的基础。古人告诉我们,要“通古知今”。这句话也可理解为,“通古才能知今”。要想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就必须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否认过去,也就等于否定了现在。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够预测将来。 像儒家思想这种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思想宝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不要说今天,以后一代代的学子都会继续到儒学宝库中去寻求知识和智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是冷门,明天可能会变成大热门。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绝对会发生的。 当然,儒家文化是古代的东西,与今天的社会确实会有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任何学说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时代变了,观念变了,学问也需要调整。这就是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文化要继承,但是,同时文化也需要创新。没有继承,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知识就不会发展,社会也不会进步。所以,说“儒家思想完全适用”现代社会是不对的,说“儒家思想过时了”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态度,是避免使用“儒家学说过时了”这种过于夸张、否定一切的说法,而采用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态度。当我们谈儒家文化有没有过时时,一定要精确地讨论到底谈的是儒家文化的哪个方面,这样才能够把事情谈得清楚。要不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儒家辩护的人谈什么“学习的重要性”,“道德的重要性”等儒家的优点,而反对的人就用“三纲五常”这样过时的伦理规范来反驳。这两派谈的是不同的方面,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只会争论不休。但是,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问题就解决了。 就拿李先生提出的儒家的尊老观来说吧,他对戴尔的年青有为感到欣赏,并由此怀疑儒家的老人观是否适用。他并没有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重老轻幼的特征。儒家的三纲五常中有儿子服从老子的要求。这是因为老人经验丰富,年轻人没有经验,所以应该由老人做主。婚姻大事,也由老人包办。中国成语中有“老马识途”一说。在社会生活中,也常见到老人骂儿子:“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什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老人与年青人相比,孰优孰劣,应该是见仁见智的,无法做一个定论。年青人确实有活力和创意。但是老人的社会阅历丰富也是不争的事实。应该是各有所长。因此,年青人无条件服从老年人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僵化。 但是,并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儒家的尊老观。儒家的尊老观也包含有尊敬老人,抚养老人的意思。这可是永远也不会过时。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告诉人们,子女对长辈有照顾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女也可能因工作关系做不到,但是这份对老人的知恩图报的孝心还是应该有的。比如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在任何地方都会享有优惠和折扣。这不是同中国儒家的尊老思想相符合的吗? 前两天,笔者的女儿从小学回来后说,她的美国同学在班级上讲,将来可能所有的人都需要要学中文,讲中文。我对她说,这是很可能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同世界的接轨,中国的贸易在世界的份额也占的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在全球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全世界的人也必然会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所以,笔者相信,中国的儒学将会在21世纪有更辉煌的前景。 参考资料:儒家思想在21世纪的前景

记得采纳啊

儒者 忠孝仁义也!道者 寡欲重身也!儒家思想说白了 就是为了迎合当朝统治者的心理 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向底层民众灌输顺从(忠)图报(孝)的核心思想!消极的方面很明显 我华夏各族在儒家文化熏陶下 缺乏现实主义下的野心和魄力 多有理想主义的麻木和软弱!道家说到底 是底层民众所产生的文化产物 寄托了广大贫苦农民 无社会地位的三教九流 这些人的美好愿望和远大期望!中国历代皇帝统治期间(汉武以后)的农民起义 都或多或少有道家的影子 就是说成道家想获得儒家的文化统治地位而“造反”也可以的!道家的清心寡欲算的上优点 总爱搞心理暗示 蛊惑人民群众这就是最大的毛病!

佛家和道家思想里没有优劣之说。都是对人类有益处的主张。虽然表面看起来有的主张和世俗格格不入,但他们确实最科学,对我们最有益处的。话说起来太长,但他们的主张,确实会使我们能够做一个完整的没有缺陷的人。

只有在先秦时期才能稍微分家分派,先秦以后,各家都相互融通,很难完全界定哪些论点是儒家、哪些是庄子、哪些是老子。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学的一些观念及修习方式一方面影响了传统中国文化(当然包括各家);另一方面佛教也受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趋于本土化,这是我们可能需要预先了解的一个重点。
就儒家而言,主要注重人的层面,注重人跟人及人跟自己(人跟自己内心)的关系,人跟人的关系就是“爱人”、“立人”,就是推己及人,就是“恕”。人跟自己的关系就是“自爱”、“自立”,就是忠(尽己谓之忠,只是后来“尽己”的对象变成封建皇帝,所以“忠”的定义就变了)。
就庄子而言,是在乎内心世界的探讨,比较忽略人跟社会的关系(人跟人的关系),后来的佛教禅宗,受其影响较大,毕竟那时的社会环境,连年战乱,生活不易,所以庄子比较在乎心灵的自觉及解放,求真正的逍遥。
在一个社会组织中(家庭到国家),都必须注重人跟人的关系,必须厘清人跟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及相处模式、分寸(因此才延伸出了礼仪、规范、伦理这些有形、无形的框架),这是儒家提供的模式(被封建帝王误用并非儒家本意)。
但是在个人,就是我们自身的生活中,尤其在那个充满战乱的战国年代,我们除了与人相处的节度及礼仪外,调整内心的修养、释放积压的怨气、解脱心灵的桎梏,这些思想及观念的启发,就是庄子提供的模式。
再后来,有人把老庄、黄老与玄学、清谈融合在一起,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是战乱,还是各异族入侵的大乱)形成了避世的思想,就有了所谓道家的消极性。
而儒家观念及模式被历代统治者断章取义的误用,造成愚民、封建(本来只是一种管理制度)、迂腐、顽固、守旧.......的误会,这也就形成了儒家的消极层面。

  • 历史上,为什么道教和儒家有着很大的矛盾?
    答:主要以爱国为主是一种宏观的,一种人生的价值观,天下太平。对于社会现实有着非常强烈的关注力,是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却是一种悠然自得,事事与我无关,只求人内心的平静,不关心社会的一种情形。可以说,这两者相比道家的观念可能有一些比较消极。二、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道家和儒家他们在思...
  •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有何不同?
    答:4、思想核心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道家则以“道”为世界本源,讲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其思想核心为道法自然,观点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
  • 求道家与儒家对立的某些思想 请举例说明
    答:1、儒家主张仁政,即集中权力为民众做好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仁政是选择头发来梳理、点数米粒来烹饪,往往会走向其反面 2、儒家主张教化,所以推崇圣人;道家主张自化,所以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3、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或者人生本恶,但道家认为天性自然,无所谓善恶(故不需要教化)4、道家黄老派...
  • 关于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差异,各自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喏,这就是无用无为的好处。你理解道家应搞从这里启悟,他并不是人们说得那样消极避世,而是以超然的态度入世,辗转于世间。而儒家就是你说的那个了,中庸,但此中庸在很多辩证主义者看来其实是“执两端而中庸”,也就是说那是兼顾事物的对立面,然后取中,是辩证思想的朴素发展阶段。可惜这个观点现在...
  •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2、有为与无为 儒家的思想是“有”,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
  • 儒家的"入世积极"与道家的"消极避世"思想的根本不同之处在哪?_百度知...
    答:人们常说,秦汉之后无"纯儒",同样也可以说,秦汉之后无"纯道"。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他们恰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可或缺和赖以互补的两个方面。在此意义上来说,儒道本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他们犹如车之两轮...
  • 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
    答: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许多现代文学艺术大家都曾受过道家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也有浓厚的道家意味,以至于有人将高行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看作是“庄子的凯旋”。6、其他影响。道家对中医、传统...
  •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所表现的互补是哲学理论思维方面的互补。儒道互补从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了与西方文化不同的长达两千多年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并使中国文化带有重人群之和和重自然之谐的特色,推动了中国文化向着内涵深厚的方向发展。
  • 可以浅谈一下积极入世与消极避世两种人生态度吗?
    答:而儒家思想则是方法论,直面社会现实,针对现实而提出一系列具有强烈务实思想的具体措施.因而,道家就显得出世,而儒家往往表现得更为入世.然而,即使儒家和道家分别表现出了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两种不同的态度与行动,但他们本质上却都是为了寻求一条治国安邦的有效途径,都体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因而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
  •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区别是什么?
    答: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3、思想核心方面比较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