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古代妖魔鬼怪,道士以及现代鬼怪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每晚都做些妖魔鬼怪的梦,周公解梦难不成暗示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道士,为天下

其实相信梦都是唯心主义的一些思想,我小时候也与你同样的梦见这些妖魔鬼怪的,只是长大了,工作累了,就不怎么做梦了。以下是周公解梦的一些分析

鬼怪代表着不好的事情,是凶兆。
梦见鬼怪,会遇到危险。
梦见向鬼怪进攻,则是吉兆,可以避免灾祸。
梦见自己一见到鬼怪就跑,意味着敌人将被自己征服。
梦见鬼在院内,忧愁散
《另注:好自为之》

注意保养身体,阳气弱!也可能睡姿不好.
我觉得还是你睡觉姿势问题,压迫了中枢神经,造成你的骨骼肌和你的大脑短暂失去了联系,所以,会有很飘渺,无法醒来的感觉.起来喝杯温水,深呼吸几下,就没问题啦.说不定爱情就要来了哦~~~~^_^

嫡妃策


作者: 真爱未凉
推荐等级:4
“个个都要我的命,好,便让你们拿去又如何,统统都拿去!只是,我安九以命起誓,若能重活,我不要这太子妃之位,我愿强大无惧,只有我欺人,不容人欺我!” 那些声音逐渐远去,身体里的声音也渐渐沉寂,可那股恨..

年, 海底来的,吃人,它被人死后成立了春节
窫窳(音yàyǔ):又名猰貐。《山海经•海内北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山海经•海内西经》:猰貐龙首,居溺水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在古代神话中窫窳只有一只,而且因为为害世间,在后羿射日的故事中被后羿诛杀,《都市妖奇谈》的故事中则把他写成了一个种群,这是笔者在小说中的构想,请勿多作追究。

旱魃 修炼了近千年的僵尸,如果愿意,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使一州一县赤地千里、滴水无存,他们因此被称旱魃。

帝流浆 草木、动物必须接受月光的精气,而且必须是每六十年一度的七月十五的月光,才能脱胎换骨,得到思维,继而开始修炼法术。因为这一天的月光中含有“帝流浆”。妖怪们如果吃了它,一夜的修炼相当于吸取日月精华数十年,所以没有任何妖怪会错过这六十年一次的机会。

青丘 《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太平御览》青丘国其人食谷……其狐九尾。郭璞曾经注释说这种动物虽然能吃人,但是“见之则吉”和能“……令人不逢妖邪之气”。

狙如:形似鼠。《山海经·中山经次一十一》记载:有兽焉,状如鼣鼠,白耳白喙,名曰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塙麟的使令中有狙如。

地狼: 《尸子》:地中有犬,名曰地狼。地狼,生活在土中的一种怪物,外形像狗,跟其他怪物一样,修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拥有人型的外表。

必方: 《法苑珠林•后泽圆》:火之精名曰必方,状如鸟……《山海经•西次三丝》:有鸟焉,其状如鹤,赤文青质而白喙,曰必方,其鸣自叫。必方是一种火的精灵,传说中黄帝在西泰山会合天下鬼神,他坐在六条蛟龙挽的宝车中,为他驾车的就是必方。必方既然有资格为黄帝驾车,而且可以驾驭六条蛟龙,可见是一种法力强大的灵兽。

应龙“有翼曰应龙”。一种神兽。应龙的主要特征是双翅、鳞身、棘 脊、头长吻尖,鼻 、目、耳小,眉高吃齿利,无须有角,头细腹大,尾长。至两晋南北朝时,龙躯变长, 龙头增大,颊短额长、角立髭张、极富活力。

游光 强大的灵兽,本来应该住在昆仑界,只有修成正果的神、魔、仙可以驽使它们,其它的灵兽:必方、应龙、大风、飞廉。

苗民:《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苗民是颛顼帝的后裔,神民的一支。

泉先 水族 泉先一族不能使用强大的法术,他们之所以能和其他妖怪和平共处,完全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只要他们不对对方怀有敌意,不管多么强大的妖怪都无法起伤害他们的念头,甚至无法不信任他们。

看都市妖奇谈吧,里面有很多上面的妖怪的故事呢。
禺号:东海海神,人面鸟身,耳挂两条黄蛇,足踏两条黄蛇。
禺京:禺号的儿子,人面鸟身,耳挂两条青蛇,足踏两条红蛇。风神兼北海海神。
魃:热神,身着青衣,头戴青帕,面容冷漠。图片的样子象老猴子。性别是女的。
祝融:火神,兽身人面,驾两条火龙。
共工:水神,蛇身人面红发,驾黑龙。乃祝融玄孙。
后土:土神。
噎鸣:时间神。
句芒:木神,又名重,鸟面人身,驾两条龙。
神荼,郁垒:冥府之神,居东海桃都山。
不廷胡余:南海海神。
烛阴:钟山之神。
帝台:中山大神。领中山之地。
西王母:人身豹尾虎齿,乱发蓬松的头上精心地别着一支玉胜。大神,居西方之玉山。
英招:人面马身,背长双翅,通体虎纹。
陆吾:昆仑山神,人面虎身九尾。
开明兽:昆仑山神,身如巨虎,九头,每个头都有一张人面。
离朱:昆仑山护树神。眼睛最明亮。
长乘:赢母山神。
帝江:天山神,六脚四翼无头。
瑶水:型如牛,八足马尾,两个脑袋,喊叫地声音象鸣号筒,他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有战乱。
白泽神兽:将天地间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精怪奇物描述出来的神兽。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头生坚角,耳旁毛发直竖如剑 ,以沙石金钱为食。
魑魅:人面兽身四脚的怪物,以柔媚的女儿声迷人。
神辉:人面兽身,独脚单手,能以催人入眠的哈欠声迷人。
魍魉:象三岁小娃娃,通身黑里透红,长耳红眼,长了一头乌黑的长发,能用呀呀学语的童声迷人。
风伯飞廉:鹿身雀首,头生尖角,通身豹纹,尾如黄蛇。
雨师屏翳:形如七寸细蚕,背生鳞翅。
夔牛:牛形无角,灰身一足,进出海水,必定有大风雨伴随,双目如日月般明亮,吼声如打雷震惊天地。
雷兽:龙身人头,肚大如鼓,每自拍打肚腹,便放雷。
肥遗:六脚四翅的蛇,当人们看到它在天生翱翔的时候,地上就会发生可怕的旱灾。
柃柃:牛形虎斑纹,鸣声似人呻吟,它一出现就会发生大水灾。
蜚:牛形白脑袋,一只眼,尾似蛇,它经过水水干枯,经过草草枯萎。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瘟疫。
毕方鸟:象鹤,青身白嘴,红斑纹,一只脚,它出现在哪,哪就会发生怪火。
酸与鸟:象蛇,四翅六眼,三只脚,见到它的地方就会闹恐慌。
玄丹山的五色鸟:人脸长发,栖息在哪,哪里就会有亡国之灾。
吃人的怪兽
诸怀:四角,象牛大耳,嘴形状怪。
狍鹗:象长腿大狗,眼长在前脚后面。
穷奇:牛形红身,人面马脚,叫似婴儿啼哭的怪物。(跟黄帝有血缘关系)
浮游:人面兽身有翼,身披红毛,常浮游水上,善兴风作浪。
相柳:九头怪物,天界第四次大战结束后与共工不知所踪。
腾蛇:忘记了。
凿齿:人身兽首,口生六尺长的凿刀般的利齿的怪物。
修蛇:又名巴蛇,身长百丈,黑身青首,一口可以吞下一头大象。
强良:嘴里衔着蛇,手里握着蛇,人身虎头,有很长的手。
日猋:长居于地心烈岩,暴躁凶狠,浑身如烈日煞白,足迹到处,裂地焦土。代表群火中之凶芒。
魍狐:狡猾奸诈,占有欲强,黄色昧火能僵化所有生命。代表群火中之惑昧。
尚飨:贪嘴暴食,胃口可吞天地,口喷腐蚀性的紫光,可溶解坚矿金鉴。代表群火中之贪芒。
螟蛟:愤世嫉俗,凶性爆发青色烈火,蒸云化雾,损害天地干旱连年。代表群火中之怒火。
金鳌:水陆双栖,属性玄寒,深蓝之光能凝固万物成冰。代表群火中之冰寒。
凫鷩:疯狂妄为,熊熊烈火无孔不入,催发火山天灾,赤红之焰令生灵涂炭。代表群火中之狂焰。
貔貅:嗜杀残暴,双目照射红光,高热令万物化成灰烬。代表群火中之血光。
崔嵬:生于阴暗,讨厌光明,暗黑邪芒蚕食日月之辉,遮天蔽地。代表群火中之黑暗。
狡猊:怨毒乖张,以摧毁世上一切美好为乐,蓝色烈火可焦土千里。代表群火中之怨炎。
回答者:小蟹1981 - 助理 二级 2-3 19:40

楼主建议你去看山海经吧~
回答者:halfcn - 初入江湖 二级 2-5 09:48

龙生九子各子不同 传说是龙的一个儿子 饕餮
老大赑屃(bìxì)
老二螭吻/鸱尾(chǐwěn/chǐweǐ)
老三蒲牢(pǔláo)
老四狴犴(bìàn)
老五饕餮(tāotiè)
老六蚣蝮(bāxià)
老七睚眦(yázī)
老八狻猊(suāní)
老九椒图(shūtú)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36014.htm

一般鬼怕光。
宋定伯捉鬼里面有一个鬼不喜唾,可能鬼也怕唾沫。
要知道得更详细些,就得读〈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搜神记〉、〈聊斋志异〉了。
如果想知道有趣的降鬼故事,推荐日本的〈阴阳师〉系列。

龙女
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

这有一则有关龙女与王山樵的动人爱情传说

清朝同治年间,山东省有个落第的书生,由于看破了红尘,独自一个人离家远游, 后搭救了龙女,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谁也离不开谁了。到后来,天从人愿,终于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两颗心贴在一起 ,小日子过的和和美美。想不到,这对患难夫妻没有得到善终 辟邪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狐仙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

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徵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结论:狐王取材于《山海经》中的妖兽——九尾狐

夜叉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约有五百年,扣除年幼与年老的岁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战力发挥到极致的辉煌时代,但是为了维持战力不坠、同时也为了防范王者怠惰或发生其它意外,所以继任仪式每百年举行一次;不管当时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爱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资格的危险! 马面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
牛头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 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结论: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判官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结论: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七郎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 ,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刑天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 以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
——最强大的魔神刑天

刑天,本是炎帝的臣子。黄帝与炎帝在坂泉之野作战,打了三次大仗,将炎帝打败。之后,刑天向黄帝挑战,被打败后砍去头颅,但他仍以乳为眼,以脐为口,手执盾牌和斧头向天挥舞,与黄帝再决雌雄。还有一种说法是:“无首刑天,手足摸索而行,自残脊背以得巨眼,然伤甚。
”这种说法中的刑天少了一份勇猛,而多了一份悲怆。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称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后,刑天成为不屈不挠地抗争着的人们的代名词。他代表了一种战斗到底,死不服输的精神。

钟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并且总是与阴间恶鬼相伴为伍。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人们都要张挂他的画像镇鬼祛邪。这种风俗远自唐朝持续至今,一千多年,从未间断。
然而长久以来,钟馗的真实来历却一直是未解之谜。
钟馗,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神只?
我们了解的钟馗大多来自戏剧和民间传说故事。
《钟馗嫁妹》故事中,讲到他是唐朝时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然而他相貌奇丑无比,丝毫没有读书人那种风流倜傥的儒雅气质。也就是因为这丑陋的相貌,使他在科举考场上遭受歧视。
钟馗凭借过人的才华,一路过关最终考到殿试。但这位唐明皇偏偏无法容忍钟馗的丑陋,大笔一挥,儿戏般的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间化为乌有。性格刚烈的钟馗于是选择了死……
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见于博物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与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那次考场冤案后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梦中总被小鬼骚扰,无法安睡。一天深夜,他梦见一个小鬼偷偷潜入宫中,盗走自己心爱的乐器,还在宫中狂呼乱叫。懊恼间,唐明皇忽见一个蓝衣身影从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撕扯一番吞下肚去。唐明皇惊醒过来,怪病从此不治而愈。回想梦中蓝衣人,就是那位丑陋的书生钟馗。于是请画家绘制钟馗神像,悬挂皇宫内外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钟馗名声大噪,成为名扬天下的捉鬼大神。
北宋以来,几乎所有的钟馗故事都与此相类似。
那么这个流传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实性呢?
先来看钟馗其人。
我们参阅了唐代的历史文献,在所有唐代的官方文献中都没有找到钟馗这个人名。关于类似的考场冤案也没有一字一句的记载。
唐代有关唐明皇李隆基的奇闻轶事多有记载。可是也没有发现钟馗梦中显灵为唐明皇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唐明皇不可能主持殿试考试。因为殿试考试制度,是一百多年以后才由宋太祖赵匡胤一手创立。
如此说来,钟馗其人以及他死后成神的故事很可能是宋朝以后才被虚构出来的。但这个故事至少有一处是真实的,那就是在唐明皇时代,钟馗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
《全唐诗》里收录了这样一首诗,名为《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时一位宰相,名叫张说。诗中说感谢皇上赐给自己的钟馗神像和历日表。后来的大诗人刘禹锡也曾写过类似的诗篇。由这些唐人诗句不难看出,作为神钟馗在唐朝时已是声名赫赫,张挂钟馗神像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年俗。
可是钟馗到底是怎样的身世来历,又是如何走上神坛,诗中并未解释。
这或许就是宋朝以后人们虚构钟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朝时钟馗也是名声显赫一如唐朝,可是人们无法解释他的来历。而从流传下来的诗和钟馗画像来判断,早在唐明皇时这种风俗就已经兴起。于是人们引入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唐明皇,并虚构钟馗读书人身份和冤死后显灵成神的故事,来解释钟馗的来历。
那么唐明皇赐给大臣的又是怎样的钟馗神像?
为什么宋朝人据此判定钟馗的读书人身份?
我们能否从那幅神像中探知钟馗的真实来历呢?
有记载唐代的画圣吴道子是第一位擅长钟馗画的大师,虽然他的钟馗像画作现已失传,但北宋时还有人在皇宫里见到过。北宋鉴赏家郭若虚,详尽描述他所见吴道子的钟馗像真迹。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近事》中写道:
“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所谓“衣蓝衫”的蓝字与褴褛的褴字同义,是破旧的意思,也就是身着破烂的衣衫。“腰笏”是说腰带上别着笏,是大臣上朝时手中持的木质礼器。“巾首而蓬发”则是描写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仪表。从北宋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对吴道子的钟馗画描述来看,钟馗的确是面目丑陋,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这是现存年代最早的钟馗画像,是五代时期人物画家石恪的作品。钟馗形象一脉相承,始终是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看来从早期画像里,还是无法找到钟馗真实来历的蛛丝马迹。
也许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民间社会中的钟馗形象。
要想探知钟馗的真实来历,还要把目光转向民间。然而在唐朝的史籍文献中,对于民间钟馗形象的记载却是一片空白。
1900年,敦煌。一位王姓道长偶然发现在唐代写本经文当中,有一篇提到钟馗。篇名为《除夕锺馗驱傩文》。
文章大意说: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看来在唐代民间还有另一种钟馗,与上层社会流行的书生形象大异其趣。所谓的傩,到底是怎样一种仪式,钟馗又在其中担当何种角色?他的起源是否与这种仪式紧密相关呢?
翻开《新唐书》我们可以读到有关傩的记载。
《新唐书·仪礼志》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从《仪礼志》中记载来看,虽然仪式的名字都称为傩,但宫中的傩和敦煌《钟馗驱傩文》里的傩还是有着显见的差别。首先是规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并非敦煌驱傩文里的钟馗。
为什么同是唐代的傩,却有着如此的差别?这是因为在唐代,的确存在着两种傩;一种是官方主持的傩称为宫廷傩或国傩,另一种流行于民间,称为乡傩。
这种差别不仅在唐朝,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
敦煌出土的《钟馗驱傩文》是最早钟馗出现在傩仪式中的记载,从唐代以后一些风俗志和诗歌里的片断文字描述来看,也只有在乡傩中才能见到钟馗的身影。
幸运的是,这种古老的乡傩仪式,现在还能看到。江西省萍乡市石洞口村,以傩舞远近闻名。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唐朝时迁居到这里的中原人。傩舞也就是那时从中原带来,祖祖辈辈一直传到今天。
傩舞里最活跃的角色就是钟馗。由于他频繁出场,又是场上绝对的主角,所以有时候人们也直接称傩舞为跳钟馗。与唐朝的傩仪式稍有不同,这里的钟馗已不是身着豹皮,而是一副将官打扮,手下的十万丛林怪兽也简化成四员副将。但他在仪式中的职能并没有变,仍旧是捉鬼。
一旦仪式开始,傩舞艺人就立即采用这样的步法。而这步法透露钟馗的真实身份。这步法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称作禹步,是大禹行走的步法。
一千七百年前,晋代的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这种步法。传说大禹在治水时两腿受伤,行走时只能碎步向前挪移。但人们感激他治水的恩德,并不视之为缺陷,反而因其与众不同而视为神圣的证据。
那么钟馗采用这种步法的由来也就可以作如下推想:大禹所处的时代是氏族社会,氏族首领又往往身兼巫师的职务。所以他所主持的祭祀仪式,也因为这种特殊步法而显得与众不同。后世的巫师沿袭了这种步法,既为了纪念大禹,也为了增加仪式的神秘性,就称其为禹步。
这种推测有没有道理呢?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跳钟馗傩舞是古代巫术活动的一种,而且的确起源很早,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还要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岩画石刻和陶器上的图案来看,早在文明诞生之始,具有巫术色彩的祭神仪式就已出现,而傩舞很可能也是那时相伴而生。
那么钟馗是否也在那时就诞生呢?
考察钟馗的面具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全国流行的跳钟馗傩舞中,面具都是不可或缺的道具,而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里,面具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面具在傩舞仪式里的重要性,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仪式结束后,人们将面具放置到原来的位置,燃香礼拜。仪式主持者照例会有一段唱词,来表达感激赞美之情。人们对这些木质面具饱含敬意,一如往昔。
由于跳钟馗面具与商周时期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对于钟馗的起源,有一种假设:早在商周时期,钟馗就已出现。而钟馗的名字,很可能源自那时一位著名的巫师。
有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传说出过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师。他最擅长的法术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仪式,最为灵验,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代指巫师这个职务。而仲虺、钟馗两词发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馗二字。这就是钟馗的来历的第一种说法。
但萍乡地区的人们还有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他们说钟馗是洗衣服的大棒槌。用桃木大棒敲打衣服,荡涤污浊,与钟馗打鬼祛邪的确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在两汉时期画像砖里,我们的确可以看到很多挥舞大棒的勇士形象。这是洛阳西汉墓壁画里的大棒打鬼图。可是大棒为什么不叫大棒而偏偏要叫做钟馗呢?
三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从汉字的发音方面作了有趣的考证。顾炎武认为,在训诂学里“钟馗”两字发音的反切,也就是钟字的声母,加上馗字的韵母相拼—发之为“追”的音。所谓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另外钟馗二字通终葵,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现在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姓氏的来源,也与大木棒紧密相关。据史书记载殷时代遗民有七大家族,分别是陶氏,施氏,繁氏,树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他们的姓氏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围墙篱笆的,而终葵氏家族的专长是做木棒木槌。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推断:很久很久以前,傩舞仪式的主持者是一个手舞大棒的巫师,他手中的大棒称为终葵,也叫椎。巫师频频使用终葵打鬼驱邪,久而久之人们认为大棒有神奇的力量,进而认为终葵这个名字也寓意吉祥,甚至有用终葵二字取作人名,比如南北朝时期就有一些人名中包含终葵二字,如乔钟馗,取其吉祥辟邪意味。到了唐朝,人们早已忘记钟馗原本的大棒身份,误以为是古代一位姓钟名馗的打鬼能手。而上层社会流行张挂钟馗神像的风俗,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钟馗的名望日益高涨。
到了宋朝,人们无从考证唐朝这位大神的来历,于是虚构他的读书人身份和冤屈而死的凄婉经历,并演绎出唐明皇和钟馗之间一段恩恩怨怨。就这样,一根大木棒变成了人,又走上神坛,成为人们敬重的神。如此阴差阳错的经历,可算是古代造神史上的一大奇观。
然而,造神的故事还远未停止。
安徽省灵璧县,自古以钟馗画出名,经营此道的书画店挤满整条街道。每年有近万张钟馗画像,从这里流向全国,直至异国他乡。翻开清初编修的灵璧县志我们看到,明清之际,这个数字还要加上两倍,达数万张之多。在其他年画产地,钟馗像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品种。这表明,人们的确非常信赖钟馗的捉鬼神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古代民间鬼神观念的根深蒂固。也就是因为迷信鬼神的存在,人们才塑造了捉鬼的钟馗。
但鬼神观念早已有之。从半坡村出土陶盆上的图案来看,鬼神观念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而钟馗成为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还是唐朝以后的事。那么钟馗出现以前,是谁曾经担当捉鬼的职责?后来,又为什么被钟馗取而代之呢?
让我们来看早期专职捉鬼的神明。这是西汉时期的画像砖,那时的捉鬼专家是神荼和郁垒。汉代神话故事中,他们是亲兄弟,素以勇猛著称。在两汉时期的画像砖里,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神荼和郁垒两兄弟可说是资格最老的捉鬼专家。
这一位名叫尺郭,是更为另类恶鬼终结者。《神异经·东南荒经》里讲,这位尺郭捉鬼是出于本能----为了吃饱肚子。传说光是他的早餐就要吞下三千只恶鬼,到了晚上还要三百只作夜宵。
在唐朝以前这几位都是威风八面的捉鬼能手。但钟馗的出现,令他们黯然失色。钟馗为什么能够迅速走红,成为人们信赖的捉鬼大神呢?这还要归功于宋朝以来,民间故事的成功塑造。
首先人们赋予他贫寒读书人的身份,使他具有了现实意义。
钟馗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故事里钟馗距离梦想仅仅一步之遥,却因皇帝个人好恶,而痛失仕途美好前程。想必他的冤屈经历引起历代读书人的共鸣,宋代以来几乎所有版本的钟馗故事中,这段情节都是惊人的相似。
以今天人看来,这有些不可思议:只因相貌丑陋,就被剥夺入仕做官机会,这样的荒唐事真的会发生吗?以貌取人,容貌长相决定一个人的仕途命运;这在唐朝并非新鲜事。
根据《旧唐书》中记载,考试合格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最终得到官职,还有吏部的四道关卡要过,其中有一条便涉及到长相。看来钟馗蒙受冤屈的情节是有着现实依据的。
而故事的高潮部分钟馗愤然赴死,以极端方式反抗不公正制度,则是他刚烈不屈性格的体现。如此刻画钟馗性格,为他后来成为最受信赖的捉鬼大神埋下伏笔。
傩庙,是全国仅存的几座专祀钟馗的庙宇之一,相传始建于唐宋时期。里面钟馗塑像与众不同:他不是通常所见挥舞金锏或宝剑的威猛形象,而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庙前戏台上常演不衰的剧目是《老爷升堂》,这里的钟馗有另外一个尊称,名为判官老爷。
钟馗的判官身份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北宋中后期就已出现。
钟馗又是怎样成为判官的呢?
民间故事的解释是这样的:钟馗蒙受的冤屈感动了神界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本来钟馗死后也和所有人一样,要去阴曹地府经受煎熬,被阎王爷管辖。但玉皇大帝听说了钟馗的冤情非常同情,于是大发慈悲。速派使者通报下界,一路放行不得刁难。玉帝似乎对钟馗刚烈不屈的性格非常赞赏,还有意委以重任。在黄泉路上,钟馗接到一纸聘书,被玉帝任命为阴阳两界的判官。
这判官职务,并非无中生有。在人间朝廷官场,判官也是实力派人物。北宋官制系统中,判官协助三司使工作。三司使是政府的最高财政长官,总持国家财政大权,地位仅低于宰相。那么协助他工作的判官自然也是官场的实力派人物。由于判官财权在握,极易产生贪污腐败现象,所以历来都是选择德高望重,铁面无私的官员担任。北宋著名的清官包拯就曾担任判官一职。在萍乡地区有一种现象,那就是钟馗和包公难分彼此。他们的面具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在很多人观念里他们有着相同的性格特征,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一位是人间的清官包青天,一位是阴间的判官钟馗。但这阴间的判官钟馗似乎权力更大。
北宋以来,民间故事成功的赋予钟馗贫苦读书人身份,以其现实意义而得到民众认同。他刚烈不屈的性格造就他成为铁面无私的判官,而与人间清官包拯形象的融合,最终使他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捉鬼神明。
考察钟馗早期形象的变迁,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钟馗形象所具有的两重性。他既有儒雅、庄重的传统文人品格;也有诙谐风趣世俗一面。
在北宋《大傩图》中,宫廷画家为当时钟馗立此存照。他面带花哨的面具,载歌载舞。整个场面充满节日娱乐喜庆气氛,全然没有一位斩鬼判官的威严气度。这是北宋苏汉臣《五瑞图》,判官钟馗和其他四位神仙一起执笏作舞。也是一派和气神仙风度。
这是南宋的水陆画《三官出巡图·地官》中迎接地官大驾光临的景象。钟馗位于图画的下方,比地官的地位要低很多。
这也是钟馗作为神的独特之处:虽然历朝历代钟馗的形象在各种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也多得数不胜数;但由于他的确于史无据,事出无典,加之相貌丑陋鬼气十足。从来没有得到哪一朝皇帝赐给封号,也更没有中央政府亲自出面主持给钟馗建庙的记载。然而也正因如此,民间塑造钟馗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这使钟馗获得了与众不同的世俗品格。
这种世俗品格浸透到民间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了当时民间使用的一种捕鼠机,名叫钟馗。这架名为舞钟馗的宋代捕鼠器,工作原理其实与今天的并无二致。从实用角度讲,钟馗雕像其实实完全多余的。即便没有钟馗像,捕鼠机也照样能正常工作。那么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加上钟馗像呢?惟一的理由就是他的威慑力。
古代民间造神的实用功利性,还体现在一种重要的民间风俗---那就是张贴门神钟馗画古代民居张挂钟馗像大门首当其冲,成对的张贴在两扇门板,单幅的贴在门的正上方。防止恶鬼上门骚扰。有的民居院落,进门之后还见不到主人的房间,用这座墙来隔开。钟馗经常出现的另一个位置就在这里。
因为人们对鬼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鬼只能走直线,所以即便是不小心让鬼溜进门来,也会被影壁钱的钟馗老爷抓个正着。钟馗像贴在这里还带来另一个便利:因为在这里方便安置香炉红烛。人们指望钟馗尽心尽力的看家户院,所以像对待其他神一样,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奉上丰富的供品,焚香礼拜。
虽说是神仙身份,但因为时时见面,司空见惯,日久年深也就把钟馗当作家庭的一员来看待。敬畏之余,也有亲切的一面。但如果作为门神的钟馗有失职情况,一家之主也会拿出家长的威严,甚至于破口大骂。
杂剧《盆儿鬼》写到元代民间这种特殊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汴梁小生意人杨国用被人谋害。凶手用他的骨灰和泥,烧在瓦盆中,送给了邻居张老汉。瓦盆带来死者的鬼魂,吵闹鸣冤。张老汉得知盆里有鬼,魂飞天外。进而想到,自家的门神钟馗老爷严重失职。居然和自己一样老眼昏花,浑然不知,糊里糊涂得放鬼魂进屋。于是破口大骂:“好门神也,你怎生把鬼放进来了,俺要你做什么?”
从元杂剧中普通百姓对钟馗的轻漫态度可以看出,他的神性已经丧失殆尽。既然如此,我们不免生出疑问:为什么作为神的钟馗又能一直保留至今?这或许与道教的推崇有关,从他经常使用的一种特别的武器,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塑造的痕迹。
钢鞭和金锏之外,钟馗最常使用的可能就是这把宝剑了。钟馗用鞭和锏作打鬼武器的确非常适合,也符合钟馗的刚烈形象。相比之下宝剑就显得很温和,因为古代无论文官武将大多会佩带一柄这样的宝剑,人们为什么把这柄看似平淡无奇的宝剑佩给钟馗呢?
这不是一柄普通的宝剑,而是道士专用的斩鬼武器---七星剑。剑身上的七个相连的圆点是北斗七星图案。北斗七星,在道教中拥有崇高的地位,是道士作法事时参拜的最重要的星宿神。明清以来,民间活跃着许多道士,他们游走江湖专以作法事为职业。宣称通过他们虔诚的祷告,北斗七星之神就会下凡人间,为人消除灾祸、疾病驱除邪气斩除妖魔鬼怪。这些乡间道士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大事小情无不插手。他们频繁的请钟馗下凡捉鬼,赋予钟馗新的职能---于是具有道教神仙法力的钟馗崭新登场。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春天里的节日。老北京人的观念里,农历五月是恶月,据说在这个月里毒虫病虫们全体出动害人生病。这毒虫数量非常巨大,被称为五毒。端午悬挂钟馗像风俗说明人又赋予他新的职能,钟馗斩五毒。
但钟馗故事里并没有五毒,倒是有五只小鬼。画像中经常尾随钟馗的就是这五只小鬼。他们是明朝时钟馗故事里的新出现的角色,据说钟馗的丑陋相貌与他们有关。
在明朝版本的钟馗故事里,一改过去文艺作品中天生丑陋的说法。故事说钟馗本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书生,赶考路上被五只捣乱的小鬼毁坏面容。钟馗含冤而死,成为捉鬼的神以后马上收服了这五只小鬼。
后来五鬼进一步演化成为五毒,又使钟馗担当起另一种全新职能,斩五毒的天师钟馗。其实原来专职斩五毒的神,另有其人----张天师。张天师是天师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神化形象。明清以来随着钟馗故事的传扬,尤其是钟馗和五只小鬼的一段恩恩怨怨广为人知,钟馗渐渐取代了张天师。明清以来,钟馗又与张天师形象相融合,钟馗成为端午节里最受欢迎的明星---斩五毒的天师钟馗。
这五只小鬼再也无法逃脱钟馗老爷警惕的目光,后来他们又变形为五只小蝙蝠---寓意福在眼前,或者恨福来迟。这五鬼变成的五福就更有说法了,《尚书·洪范》解释五福的具体内容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明清以来锺馗画祈求赐福成分增加。这幅画作是明朝成化皇帝所作的《岁朝佳兆图》,锺馗捧着如意,带领小鬼匆匆赶路。小鬼手中托盘里盛满柏叶柿子,上空有蝙蝠,寓意百事(柏柿)如意,福自天来。
杨柳青锺馗门神画,是典型的"武判"样式。钟馗挥舞宝剑做出种种威武姿态,四周衬满流云、八宝、双喜等图案,活泼中带有吉祥寓意。
苏州桃花坞门神中有风度潇洒的骑驴锺馗,侍从小鬼撑破伞相随,他手执牙笏目视前方空中飞舞的蝙蝠或吊系的蜘蛛,象征"福自天来"、"喜从天降",洋溢着喜庆色彩。北京更有画店别出心裁,去除锺馗手中的武器,增添了一枚超大铜钱,谓之托钱判。
老北京读判官后面加儿话音,称判官儿,或简称判儿。于是又有人把锺馗怀里的大铜钱换成了胖娃娃者,寓意"盼子得子"。
就这样---驱邪魔,斩鬼怪,祈福得福,盼子得子,求财得财。人们生活所需一应俱全,钟馗最终成为古代民间诸神中的超级明星。

  • 百家争鸣的“道家”和西游记上的“道教”,以及电影上那些抓鬼的“道士...
    答:道士有不同的流派,目前比较大的就是正一教和全真教,各自在义理和修行方法上都有不同,主要区别有:(1)全真道:创建时间:金末;主要经典有:《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和《孝经》(主张道、佛、儒三合一);主要特征: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咒,不事黄白之术(冶炼金银之术),以修真养性...
  • 钟馗乃捉鬼大神,但钟馗的身份究竟如何?
    答: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神,他很有才华,但是他一直铁面无私。一直管理着阴间的鬼魂。钟馗虽然长的丑但是他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物,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春节时钟馗是门神(道教中最出名的神仙之一)端午时钟馗是斩五毒的天师,钟馗是中国传统道教诸神...
  • 急需与鬼(阴间)有关的民俗,文献,小说等,有追加分。
    答:在中国神话中,阴间的黑白无常是来接引人死后的鬼魂的。人们对黑白无常有的只是一种恐惧,没有人会去...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说明阴与阳,现分别以正、负电荷来代表,正电荷代表阳,负电荷代表阴。按照同性相斥,...他遵照道士的嘱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的很仔细,可是那件血衣却怎么也找 不到了。 马上就要三更了,豆...
  • 求几部关于中国茅山道士的小说
    答:《退魔录》作者:百世经纶 简介:一个从小就有特殊异能的孩子,因为意外兼学了东方修真和西方魔法的双修,所以成为都市奇人,最后又将一切引入了另一个世界……也许你会看到不同的宗教文化,也许你会看到有趣的民族风俗,也许你会看到林林种种的异能,也许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也许你会看到中华...
  • 现在茅山道士流派众多,究竟哪台才是正源?
    答:历史上中国古代存在四种奇术,分别是占星,茅山术,蛊毒和奇门遁甲。而其中茅山术却因为早年林正英的僵尸电影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在电影中茅山道士念符写经替老百姓驱魔灭怪,而后在如今的驱魔行当中,也渐渐形成了南毛北马的茅山驱魔世家之分。但是我们往往却忽略了一点,茅山术起源道教,最开始...
  • 钟馗 是哪个朝代人 是什么人?
    答:钟馗是虚拟人物,是中国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相传,中国的唐朝时期,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游后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许多办法都没治好,皇帝非常着急。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宝,皇帝愤怒地斥责小鬼。这时突然出现一个戴着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并吃到肚子里。皇帝...
  • 钟馗到底是什么?大鬼?还是天师?还是司何职?
    答:钟馗,是中国古代诸神中形象最为丑陋的一位。并且总是与阴间恶鬼相伴为伍。但人们并未因此而厌弃他。每到年节喜庆日子,人们都要张挂他的画像镇鬼祛邪。...宣称通过他们虔诚的祷告,北斗七星之神就会下凡人间,为人消除灾祸、疾病驱除邪气斩除妖魔鬼怪。这些乡间道士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大事小情无不插手。他们频繁...
  • 济公降魔是什么意思?
    答:济公被认为是一个历史传说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大约出现在宋朝时期。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神仙道士有着超凡脱俗的力量,能够降伏妖魔鬼怪,使之屈服于人类的统治之下。济公因其出色的道术、慈悲心肠和胆识过人,成为了降妖除魔的代表性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济公降魔的故事被流传下来,成为中国民间故事...
  • 道士定身术是什么意思
    答:道士定身术是传统的中国道士用于制服妖魔鬼怪等不良元素的一种法术,也叫冻结术。原理是通过咒语和符咒的力量,使靶子的动作和身体不自由,即定身,以便于擒捕或驱逐。这种术法一般不涉及对正常人的运用,属于道教的秘法。虽然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在某些领域,人们对特异功能和神秘力量的信仰和...
  • 2022-05-26【民间传说】张果老
    答:那阴山上不时传出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走进一看,魔影乱晃、鬼哭狼嚎,此时的阴山整个就是一个妖魔鬼怪的世界。 只听张果老大喝一声:“你们这些害人的东西,还不快快显形伏法,免得打得你们魂飞魄散,永不超生。”那些魑魅魍魉也丝毫不怕,一个个呀呀乱叫着从地穴中窜出,就向张果老扑了过来。张果老左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