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评价荆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3

1. 荆轲的四字成语

图穷匕见 [tú qióng bǐ xiàn]

基本释义

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贬义

出 处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例 句

他虚情假意一番之后,便~,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东窗事发

反义词

显而易见

典 故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2. 描写荆轲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图穷匕见[ tú qióng bǐ xiàn ]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悲歌击筑[ bēi gē jī zhù ]

【解释】: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3、一去不复返[ yī qù bù fù fǎn ]

【解释】: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无可奈何[ wú kě nài hé ]

【解释】: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周本纪》:“祸成矣,载可奈何。”

5、变徵之声[ biàn zhǐ zhī shēng ]

【解释】:徵:古代五声之一。乐声中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3. 用5个四字词语来描述荆轲的人生经历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身旁像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可以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众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

4. 评价荆轲刺秦王400字4个角度

对荆轲刺秦王的不同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 *** ,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荆轲刺秦王》简说邱少华《荆轲刺秦王》这个历史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

5. 如何评价荆轲

从个人角度来看,荆轲是个英雄,他不畏强大的秦国势力,毅然刺杀秦始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何等的豪言壮语,何等的气魄。

这便是上古的“侠”,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将生命置于度外。这便是“侠”的动人心魄的悲壮。

古侠不是今人,时代的局限让他们无法理解历史的必然趋势,只能凭着仁、义等的传统侠士品德来衡量世事。因此,从一个古侠的角度来评价,荆轲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英雄。

“刺客”多么堂堂正正,令人拜倒的称呼,象征着侠的傲骨,岂是那些遮遮掩掩的杀手可比的?真是污了“刺客”的神圣。 从整个历史来看,荆轲却是错了。

秦国强大,六国衰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秦怎能不萌生灭六国而统一的想法?面对强秦,不是想办法使自己强大起来与之对抗,而是妄图用刺客刺杀的捷径来阻止秦的攻势。殊不知,燕国既弱,即使阻止了秦国,过不了多久仍会出现其他国家如秦国一样虎视眈眈。

统一已成必然,任何阻止历史车轮的做法都是徒劳,只有顺应它的发展,才有机会生存。“顺天者生,逆天者亡”这道理,古人早已总结出来了,只是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呢?但是已知历史的人不能强求荆轲去明白这一切,因为他没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作指导。

荆轲的刺秦,在我看来也是必然,即使没了荆轲,还会有其他的张三李四出现。任何历史都是要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剥夺了利益的人,怎可能不反抗便投降。

荆轲虽败,却也功成名就,同时向世人昭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让人们逐渐接受了新事物——六国统一。 历史人物是要辩证的来评的,片面来评往往过于主观了。

6. 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400字左右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事情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前六年。当时,秦统一全国的趋势已定:韩已被消灭,楚、魏、赵也名存实亡,燕、齐亦危在旦夕。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赢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 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历代文士对荆轲刺秦王有这样的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荆柯刺秦王是否真的是在逞匹夫之勇呢?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如上所述,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所以,肯定荆轲的人也更多。

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 *** ,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 描写荆轲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答:2、悲歌击筑[ bēi gē jī zhù ]【解释】: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3、一去不复返[ yī qù bù fù f...
  • 描写荆轲故事的词语
    答:关于“荆轲”的成语有“燕市悲歌”、“荆轲刺秦”、“图穷匕见”、“悲歌击筑”、“切齿拊心”、“发上指冠”、“无可奈何”、“变徵之声”。 1、燕市悲歌【yān shì bēi gē】 解释: 以之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
  • 写出人物的四字成语
    答:写出人物的四字成语1 图穷匕见--荆轲 毛遂自荐--毛遂 脱颖而出--毛遂 老马识途--齐桓公 一鼓作气--曹刿 厉兵秣马--眩高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饮马黄河--楚庄王 问鼎中原--楚庄王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蔺相如与廉颇 围魏救赵--孙膑 力拔千均--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四面楚...
  • 有古代人物的四字成语
    答:荆轲刺秦 荆轲 完璧归赵 蔺相如 程门立雪 杨时 凿壁偷光 匡衡 请君入翁(瓮) 来俊臣 江郎才惊 江淹 乐不思蜀 刘禅 煮豆燃萁 曹植 纸上谈兵 赵括 再衰三竭 曹刿 木牛流马 孔明 世外桃源 陶渊明 投笔从戎 班超 卧薪尝胆 勾践 孔融让梨 孔融 三顾茅庐 刘备 班门弄斧 鲁班 闻鸡起舞 ...
  • 形容“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答:形容“古今中外名人故事”的四字成语有:舍生取义、悬梁刺股、三顾茅庐、围魏救赵、荆轲刺秦。1、舍生取义[ shě shēng qǔ yì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出 处:《晋书·梁王肜传》:“肜位为宰相……而临大节;无不可夺之志...
  • 含古代人物的四字成语
    答:1. 求有关古代人物的四字成语 荆轲刺秦 荆轲 完璧归赵 蔺相如 程门立雪 杨时 凿壁偷光 匡衡 请君入翁(瓮) 来俊臣 江郎才惊 江淹 乐不思蜀 刘禅 煮豆燃萁 曹植 纸上谈兵 赵括 再衰三竭 曹刿 木牛流马 孔明 世外桃源 陶渊明 投笔从戎 班超 卧薪尝胆 勾践 孔融让梨 孔融 三顾茅庐 ...
  •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四字
    答:1.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图穷匕现 荆轲 闻鸡起舞 祖逖 入木三分 王羲之 杀妻求将 吴起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廉颇 纸上谈兵 赵括 将功补过 钱缪 草菅人命 贾谊 鞠躬尽瘁 诸葛亮 锦囊妙计 诸葛亮 不知所云 诸葛亮 初出茅庐 诸葛亮 得陇望蜀 岑彭 卧薪尝胆 勾践 兔死狗烹 勾践 不学无术...
  • 四字成语出处及故事
    答:1. 出自成语典故的四字词语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
  • 出自成语的四字词语
    答:4. 描写鲜花的四字词语 万紫千红 姹紫嫣红 绿肥红瘦 花团锦簇 繁花似锦 傲霜斗雪(菊梅) 五颜六色 落英缤纷 香气扑鼻 雍容华贵(牡丹) 红杏出墙 形容春意盎然.杏雨梨云 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光美丽.柳亸莺娇 柳条低垂,莺声婉啭.形容春景之美.春深似海 春天的美景似大海般深广.形容大地呈现出春光明媚...
  • 荆轲的四字成语
    答:图穷匕见 [tú qióng bǐ xiàn]基本释义 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贬义 出 处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例 句 他虚情假意一番之后,便~,露出了本来的面目。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东窗事发 反义词 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