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发源地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你知道重阳节发源地吗?下面我就告诉你重阳节发源地,一起看看吧!

  重阳节发源地
  苏东坡《丙子重九》诗:“登高作重九,蛮菊秋未开。”这个“重九”指的就是重阳节。根据历史上的风俗习惯,重阳节都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西周初年,人们就认为“九”为“阳”数,《周易》即以阳爻为九。后来,人们认为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故称重阳。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里曾说:“日月梭飞,转瞬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重阳成为节日,始于东汉时期。南朝的吴均《续齐谐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汝南桓景,从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于是,桓景按照费长房的嘱咐,届时全家登上上岗。傍晚归家,见鸡犬牛羊皆死。后来,人们为了避祸,每到九月九日,即离开家庭,去到高处。这样就逐渐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惯,并形成了节日。

  桓景避难所登的山冈,即今上蔡县城所在的芦岗。西汉时期,“汉高祖四年”在上蔡县置汝南郡,因此,西汉时的汝南,人们均认为即今上蔡。从春秋至汉代,桓氏一直是上蔡声势显赫的家族。《盐铁论》的《大伦》篇有:“孔子适蔡,桓魑害之。”“蔡”,即今上蔡县。孔子周游列国,七十二贤多皆伴行,三千弟子部分亦皆随从,并有武装保卫。桓魑能够组织一定的人力对孔子进攻,可见其地位之高,实力之大与桓氏家族之强。古代,人们由于血缘关系及生活环境限制,一个家族往往世代住在一起。如:陈留,为蔡氏家族所居地,东汉时有蔡邕、蔡文姬。桓魑这个家族之汉代,有桓宽。桓宽是位研究《春秋公羊传》的学者,博通经典,善属文,《盐铁论》即是他写出的;汉宣帝时官至庐江太守丞。从桓宽的官职、学识,说明上蔡桓氏仍是个显赫的家族。东汉时期的桓景,当是这个桓氏家族的成员。

  桓景登的山冈,春秋时名冈山。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高97米,上土下石,今名芦岗。上蔡境内唯此岗最高,登上岗陵,可以了望四野。桓景所登之地,应即此岗。

  伴随历史进展,重阳节迅速传遍全国,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谓:“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又云茱萸会。到了唐代,诗人并以此为题写了很多诗篇。如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本是香气浓烈的植物,桓景用茱萸装进绛袋佩戴,原是为了袪邪避灾。到了唐代,已经变为插在头上的装饰品了。

  重阳时节,秋意正浓,,天朗气清,叶红菊黄,正是登高望远,饱览秋色的大好时机,和清明节“踏青”春有同样富有诗意。重阳节的起源地上蔡,自古就有登高远眺的习尚。上蔡县城西南的芦岗上,有蔡侯玩河楼,高踞蔡国古城之上。登上楼台远眺,西面嵖岈翠峰插云,东面洪河蜿蜒若带,周围数十里的村落、田亩、丘陵、林木、道路、沟渠,星罗棋布,均历历在目。尤其上蔡县城,房舍栉比,街道纵横,人如流水,车若矫龙,每当夜色降临,灯火齐明,互相交织,汇成灯海,不能不令人叹为奇观。因此,明清以来,经常有人到此登高赋诗。清人冀景隽有《望河楼剧饮》诗,李士英有《重阳偕友登望河楼》诗,均描写在望河楼了望景色和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情况。

  据文献记载,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可令人长寿。南朝梁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茱萸味辛苦,可以除风散寒,止痛;蓬耳今无其名,未知起何作用;菊花有浓厚的香气,能够除风明目解毒,用之泡酒,并可活血理气,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这可能是当时的验方,所以梁宗凛说它可以令人长寿。现在国家规定九月九日为老人节,即取祝老人长寿之意。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民间习俗
  重阳节有很多的习俗,因为重阳节所属秋天,所以有一部分地方的村落还保留了晒秋的习俗,而且因为乡村秋天风景秀丽,还有不少人会去乡村赏秋,重阳节最为出门的活动当为登高远眺的活动了,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有吃菊花糕,赏菊,喝菊花酒,佩戴茱萸。

  而韩国则是吃花菜,吃花煎,放风筝,日本则是吃栗子饭,吃茄子。

猜你喜欢:

1.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

2. 重阳节主题班会演讲稿

3. 重阳节的传统文化

4. 重阳节活动主持词

  • 重阳文化发源地重阳文化发源地在哪
    答:1、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2、上蔡县每年均有国际重阳节,重阳节是河南省申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蔡侯望河楼又名看花楼,位于看花楼村的蔡国故城西城垣之上,为当年蔡侯登高眺望汝河和四周风景之处,故称蔡侯望河楼,后九九重阳节起源于此,故又称其为重阳登高处。
  • 重阳节的发源地!
    答:发源于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
  • 重阳节发源地
    答:重阳节的起源地,可追溯至 河南 南阳 。 河南 南阳 西部的古郦县 甘谷 村,如今的 南阳 市 内乡 县一带,有一条源头长满菊花的河,因此得名“菊水”。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
  • 上蔡县特色文化
    答:1、发端上蔡:蔡是九九重阳节的发源地,自古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佩香囊、插茱萸的习俗,并影响深远。2、茱萸绛囊: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魅力,直接影响着天下华人时适重阳佳节登高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3、罗卷戏:是流传于河南省汝南县及河南省邓州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是由“罗戏”和“卷戏...
  • 重阳节的发源地在哪里
    答:重阳节的发源地位于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现在一说到重阳节,大家想到的就是敬老爱老,但是重阳节不是现在才有的,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开始流行了。秋季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相信不少的人对这句:“遥知兄弟...
  • 重阳节发源地上蔡
    答: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重九节”、“登高节”等。据传说,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发源地则是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上蔡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据史书记载,重阳节最早的登高习俗就起源于上蔡。传说在春秋...
  • 上蔡县重阳节发源地
    答:上蔡县是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市下辖的一个县,也是重阳节的发源地。据传说,重阳节起源于东汉时期,当时的汝南人桓景跟随一个叫费长房的高人游学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他的家中将在九月九日遭受灾难,让他赶紧离开。桓景听从了费长房的建议,离开了家乡。在九月九日那天,他让家人缝制了茱萸囊,系在...
  • 为什么说上蔡县重阳节发源地
    答:上蔡县重阳节发源地,是因为重阳节与上蔡县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而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发源地可追溯到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上蔡县是历史上蔡国的所在地和蔡姓的发源地。重阳成为节日,则是始于东汉。南北...
  • 重阳节的发源地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
    答:重阳节的发源地 至于重阳节的发源地,文献中没有记载。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的是全国流行较广的习俗,没有地域特点,不像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专记荆楚一地的风俗。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重阳节的起源地为今天河南省的上蔡县。国家邮政局为纪念2003年的重阳节,专门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
  • 重阳在哪个城市
    答:重阳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节日,而重庆市是这一节日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直辖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便是与重庆市有关。重庆市境内的某些地方在重阳节有着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比如登高、赏菊等,这些都是为了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