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海彩陶的资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要有关彩陶文化的资料

  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彩陶几何纹盆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盘
  半坡彩陶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
  半山彩陶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但较之半山彩陶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数量、规模、艺术水平上与上述文化类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还有一种在陶器烧成后画上纹饰的彩绘陶。
  [编辑本段]技术条件
  在早期陶器发展的几千年中,制陶工艺尚不成熟,彩陶生产的技术条件无法具备,因此,陶器产生几千年以后才出现彩陶。从出现陶器到生产彩陶,这是一个长期摸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的过程。
  陶器生产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如成排的剔刺纹、一圈的手窝纹等。早期陶器上大量出现的绳纹是在木棍上缠绕绳索滚压器壁而形成的纹饰,既可增强陶胎的坚实度,又能起到美化陶器外表的装饰效果,一举两得。后来只起装饰作用的纹饰种类越来越多,逐渐演变为单纯的装饰花纹,也因此,人们对陶器的装饰也越来越注重。随着工艺条件具备,彩陶便应运而生了。
  彩陶是将各种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到陶器上,形成五彩缤纷的各类图案,使陶器不再仅仅是实用品,而且还具备了艺术品的审美功能。其中大多数是先在陶坯上绘制,然后人窑烧制,颜料发生化学变化后与陶胎融为一体,这样的彩陶色彩不易脱落,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还有一类称为彩绘陶,是将颜料直接绘制到烧成以后的陶器上面,此类彩绘贴附在器物表层,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脱落。大地湾文化中上述两类彩陶同时出现,以前者居多。彩陶产生的技术条件有三:第一,生产彩陶的首要技术条件,是对天然矿物颜料的认识。作为彩陶颜料,必须在高温烧窑时不分解,比如含量较高的赤铁矿具有耐高温性能。而且还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什么样的颜料烧制后会变成红色,或者会变为黑色,如此才能运用自如地生产出理想的彩。颜料经加工稀释后才能使用,粉末的粗细程度、加水稀释的浓度,都有一个不断熟悉、掌握性能的过程;第二,陶坯表面必须达到一定的光洁度,颜料才能渗透到陶胎里面。这就需要认真对陶土进行筛选、淘洗,拉坯成型后对器表还要反复打磨。考古发现中的彩陶大多是泥质陶,即便是夹砂陶如辛店文化,器表也都较为细腻。大地湾文化陶器主体是夹细砂陶质,但器表均抹有较光滑的泥质层;第三,烧陶的温度越高,颜料的附着力就越强,纹饰越牢固。彩陶烧制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便逐渐改变了陶窑结构,加大了窑室的密封力度,以达到烧制工艺对彩陶生产的保障。

据了解,展会内容主要包括青海彩陶发展渊源、儿童画彩陶类精品画作以及彩陶纹饰和器型几部分。画展上展出的180幅作品全部是由西宁市城西区、城北
区、城中区和城东区的各个小学中推荐的300余幅作品中层层选拔出来,画展共展出国画、素描、简笔画等不同类型的儿童画作品,从孩子们的视角展示彩陶的艺
术之美和文化魅力。
  劳动路小学副校长高志华介绍,开展此次以“圆梦蒲公英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题活动,主要还是想让孩子们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文化历史,也让孩子们受到艺术熏陶和培养,让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同时也让和他们了解青海本土的历史文化,对自己的家乡更添一份自豪。
  展会上,劳动路小学的学生们围著展会的讲解人员,认真听著讲解员讲述关於青海彩陶的历史,以及彩陶上各种图案的特殊意义。小学生张文植说:“对
古代的这些事物非常好奇,经过讲解对古代的文化、故事也有了一些了解。希望这样的活动学校能多组织一些,让我们打开眼界,不把眼光只集中在书本上的知识。

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而柳湾则被称作是“彩陶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彩陶出土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和发掘规模最大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
   1974年春天,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村民在挖水渠时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随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巡回医疗队向省文化局转告柳湾出土文物情况,并送来陶器等实物标本,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省文化局文物组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调查,并征集了部分造型美观,花纹别致的彩陶罐等文物,其中一件人像彩陶壶引起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关注。省文化局提出书面报告,建议对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批复同意。同年7月中旬,柳湾墓地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据考证,柳湾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墓葬群,地处湟水中游北岸台地,经实地测量,南北450米,东西250米,总面积为112500平方米。通过7年艰苦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队在这里共发掘墓葬1730多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文物就有17000多件。这1730座墓葬包容了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种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这4种文化类型延续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墓地全面揭露,初步搞清了这4种文化类型墓葬的分布规律和时间先后顺序,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与阶级的起源等有关问题,提供了一批较新、较好的实物例证。
  该墓地的绝大部分墓葬在柳湾村北部的第二台地上。其范围东起柳马公路,西至沙沟,北依柳湾坪顶,南濒大峡渠。墓地北高南低,东西两面台地环抱,总面积为11.25万平方米。大部分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平面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其次为带有墓道的土洞墓,平面呈“凸”字形。墓室口插有木棍和木板,借以封门。这种墓葬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洞墓。墓内多有木棺,形状有两种,一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梯形木棺,一是长方形呈木盒式木棺,即用一根圆木,中间凿成船舱状,形似独木船。其葬法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最多的达七人之多。
  该墓地的合葬墓葬法特殊。其中半山类型的多人合葬墓,多是上下叠压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不放置任何隔离,被埋葬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龄悬殊较大,似是两代人埋在一起的。马厂类型的合葬墓,多是并排埋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与小孩合葬。齐家文化的合葬墓,也多是并排埋葬,但男女葬式与上述的不同:男的多仰面直肢,女的多为侧身或仰身屈肢,似为夫妻合葬墓。
  该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达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贫富之分。其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其中有半山型的彩陶瓮,齐家文化的陶碗、陶盆、陶壶、双耳罐、单耳罐等。这里出土的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和葫芦形彩陶罐,造型别具一格,世民少见。
  马厂类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而得名,广泛分布在甘肃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4000年。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马厂类型最丰富、珍贵,其数量之众,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为其他古文化之冠。出土的陶罐彩绘花纹形式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平行条纹、波折纹、旋涡纹、葫芦形纹、四圆圈纹、六圆圈纹等。一些彩陶符号也别具一格。 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体地把器形和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不但是制陶工艺发达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彩陶表面为桔红色或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更加光亮艳丽。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显得新颖多样。
  柳湾墓地发掘马厂类型墓1000余座,占总墓葬60%,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拥有财产不同,墓室规模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各异,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墓随葬陶器10多件,最多也只30多件,中型墓随葬器则达五六十件左右,70余件以上的可谓大型墓。发掘出的第564号墓,墓室全长约5米,宽和深各3米左右,墓主人为40多岁之男性,这个墓随葬文物颇多,除了石刀、石斧、石凿和一件绿松石装饰品外,仅陶器就有91件之多,这些陶器中,彩陶又占绝对优势。
   2002年5月28日,“中国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顺利落成,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外形酷似在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博物馆占地面积5845平方米,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可供展览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
    柳湾墓地是我国黄河流域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且保存完好的一处原始氏族社会公共墓地。彩陶地因此成为青海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标志。新近建成的彩陶博物馆将展示大量不同文化类型、图案、造型和纹饰的有代表性的彩陶,其中不乏我国远古彩陶艺术中的珍品。

在中国各地的彩陶文化中,只有甘肃彩陶同时具备以下特点:第一,时代最早,地域广大。甘肃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是中国彩陶的发源地之一;第二,在距今约5000年~4000年间,中国各地的彩陶渐趋衰落,马家窑文化彩陶却独放异彩,在甘青地区形成了中国彩陶的鼎盛阶段,其艺术水平之高、文化成就之大,使其他彩陶文化难以比肩;第三,在据今约4000年以后,大部分地区的彩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甘青地区依然生存着一批坚持使用彩陶的先民,并进而将彩陶艺术向西传入新疆。 在甘肃境内,东部的文化面貌与中、西部不同,即使同一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也存在相当的差距;中西部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依照不同地区的文化内涵进行归纳,可将甘肃的东部、中部、西部视为3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东部和南部地区,可简称为泾渭区。按行政区划指庆阳、平凉、天水、以及陇南和定西地区的东半部(华家岭和白龙江以东),该区主要河流为黄河水系的泾河、渭河以及长江水系的白龙江、嘉陵江,地行为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其中六盘山将陇中黄土高原分为陇东、陇西两部分,陇东多有宽阔的黄土塬,陇西则普遍为黄土梁峁沟壑地形,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下。据葫芦河流域调查,遗址海拔在多在1800米以下。该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自然条件优越,气候为温带湿润区或半湿润区,利用农业文化的生长发育,是新古籍器时代遗址发现最多,时代最早的地区。经过发掘的主要遗址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西山坪、武山傅家门、庆阳南佐、平凉伺家台、镇原常山、礼县高寺头、武都大李家坪等。该区的古文化历史最为悠久、发展序列较为清晰,早期是以大地湾一期、西山坪二期限为代表的老官台文化,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中期为仰韶文化,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宁县董庄为代表的半坡类型早期遗存,第二至第四阶段分别为在地湾二、三、四期限为代表的遗存;晚期则为常山下层文化。然后进入铜石并用期限,即齐家文化,其代表遗存有师赵村七期以及灵台桥村遗存。 中部地区,可简称为(黄)河、湟(水)区。按行政区划指兰州、白银、临夏、甘南、武威、金昌以及陇南、定西地区的西半部,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庄浪河等,还有长江水系的白龙江流域。除武威金昌两地属河西走廊、甘南属甘南高原外,大部分地区仍属陇西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下,现代气候大多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该区是甘肃彩陶首先问世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甘肃考古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较为重要的发掘地点有:东乡林家马家窑遗址、康乐边家林墓地、兰州花寨子半山墓地、广河地巴坪半山墓地红古土谷台半山、马厂墓地、永昌鸳鸯地半山马厂墓地、广河齐家坪、永靖大河庄、临夏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等址齐家文化遗址。该区目前发现的最早遗存,另外在甘南临潭的洮河附近调查发现了同类遗存,仰韶中期距今6000年以内,这比东部地区最早的遗存晚了2000多年。由于缺乏科学的发掘资料,整个中期仰韶文化的面貌还不甚清晰。距今5000年以后,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共同构成的马家窑文化,一脉相传、自成体系,繁盛的彩陶、开始使用铜器是这支文化的鲜明特色,也构成了中部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大约在距今4100年前后齐家文化与马厂类型短暂并行发展一段之后逐渐占据该区。 西部地区。按行政区划指张掖、嘉峪关、酒泉三地区,其北为巴丹吉林沙漠和北山山地,其南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河流均为内陆河。 该区既有绿洲沃野,又有荒漠戈壁,海拔多在1400——2000米,属温带干旱气候。因自然条件差,农业起步条件艰难,所以该区最早的文化遗存目前仅发现一些距今4000多年的马厂类型遗址。该文化后来逐步发展演变为青铜时代的四坝文化。另外,还发现了个别的马家窑类型淘器,为寻找早期马家窑文化提供了宝贵线索。总之,该区古文华起步迟于中、东部地区。 综观甘肃彩陶的时空分布,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现象,东部彩陶起源最早,西部较晚,而中部恰在两者之间。

彩陶是我们青海人的骄傲

  • 有关青海彩陶的资料
    答:彩陶表面为桔红色或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更加光亮艳丽。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显得新颖多样。柳湾墓地发掘马厂类型墓1000余座,占总墓葬60%,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拥有财产不同,墓室规模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各异,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墓...
  • 彩陶博物馆彩陶出土惊世人
    答:青海被誉为“彩陶王国”,柳湾更是彩陶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出土的彩陶数量众多且集中,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的原始社会氏族聚落遗址和墓葬群。位于乐都县高庙镇的柳湾墓地,因1974年春天村民在挖掘水渠时偶然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而闻名。遗址内的彩陶文物丰富,其中一件人像彩陶壶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 精美绝伦的青海彩陶文化
    答:青海是彩陶的王国,柳湾又是彩陶的故乡。柳湾墓地是湟水流域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史前文化遗存,数以万计的精美陶器物的面世,展示了无与伦比的的彩陶工艺技术。柳湾出土的彩陶文物数量众多、造型奇特、纹饰繁缛、图案精美,对研究西部史前文明,原始文化的起源和传承、内涵和特征以及祖先们的生产、生活、信...
  • 彩陶是哪里的特产
    答:青海彩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有新石器时代及较晚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铜石并用时代的有齐家文化类型;较晚时期的有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在这些文化遗址的发展掘中,各类陶器,特别...
  • 青海博物馆中有哪些十分惊艳的展品?
    答:青海彩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些彩陶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艳丽的色彩,展现了古代青海地区的陶瓷艺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家窑彩陶”,其纹饰丰富多样,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和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外,还有一些彩陶作品描绘了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
  • 青海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青海传统文化特色
    答:2. 彩陶盆:1973年秋,在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这件彩陶的舞蹈图案花纹极其精美,堪称青海古代文化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盆高12.7厘米,口径28.5厘米;舞蹈花纹图案共3组,每组5人。3. 青铜时代的文化:我国在夏朝时进入青铜时代,跨越商朝、西周,...
  • 青海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介绍
    答:舞蹈纹彩陶盆 199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德县发掘了宗日遗址。宗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上游地区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也是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舞蹈纹彩陶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内壁上描绘的人形舞蹈图案,这些舞蹈人像分为两...
  • 人形贴塑彩陶壶文化背景
    答: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乐都柳湾遗址,作为一处规模宏大的氏族公共墓地,自1974年以来,考古学家们在此进行了多轮深入发掘,总计发掘出上千座墓葬,出土的珍贵文物数量庞大,达三万余件。其中,人形彩陶壶作为珍稀的存在,数量稀少,宛如凤毛麟角,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罕见性,显得尤为引人瞩目。这种神秘的艺术...
  • 青海出现过红山彩陶器吗?
    答:在甘肃青海地区,彩陶的发展及存续年代如下:大地湾一期:公元前6220年至前5360年;师赵村一期:公元前5300年至前4900年;仰韶早期:公元前4899年至前3819年;仰韶中期:公元前3999年至前3523年;仰韶晚期(含马家窑文化早期石岭下类型):公元前3980年至前3042年;马家窑文化(中期)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69...
  • 人形彩陶壶出土背景
    答:1974年,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彩陶壶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的一座墓葬中被发掘,它的直径为9.2厘米,高度达到33.4厘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此壶采用红陶材质,独特的设计展现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它拥有侈口,口沿微微向外翻卷,颈部短小,腹部饱满且向内收束,底部平坦,腹部两侧对称的环耳尤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