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究竟是如何被灭绝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9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都是假说

公开发表的假说就有100多个,有些稀奇古怪,比如“嗝屁”论:食草类恐龙放的屁破坏了臭氧层,致使其暴露在紫外线下死亡。

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行星撞击”论

北京自然博物馆介绍灭绝原因时也把“行星撞击”放在首位,甚至一幅关于白垩纪的介绍文字不严谨地声称“白垩纪末期地球遭受小行星撞击,恐龙、翼龙及许多大型海洋生物灭绝”。

探讨“行星撞击”论前,简单回顾恐龙灭绝假说的发展

18世纪初,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研究化石发现地球上曾存在一个爬行动物时代,并提出导致这种爬行动物灭绝的“灾变说”;

1842年,英国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1804-1892)发表化石研究报告,首次杜撰“恐龙”一词,有力地支持了居维叶的学说;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地质学家查尔斯·莱伊尔(Charles Lyell,1797-1875)提出“地质均变说”,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流行一时;

20世纪20年代,美国研究脊椎动物的古生物学家威廉·狄勒·马修(William Diller Matthew,1871-1930)将恐龙灭绝归咎于环境变化。他提出,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之交时期(即K-T界线[3]),地球从有利于恐龙生存的湿润环境演变为有利于哺乳动物生存的干燥环境;

1980年有新的理论出来,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行星撞击”论。西班牙的阿尔瓦雷茨父子发现6500万年前的黏土层含有远高于地壳岩石的铱,而这种铱在行星上非常常见,认为极有可能一颗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全球环境变化导致恐龙灭绝。此后,世界各地发现越来越多铱含量异常的地点,如1991年发现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直径180~200千米的希克苏鲁伯环形陨石坑,进一步支持了阿尔瓦雷茨父子的理论。

1981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万森·库尔提欧(Venzon Kul Castillo,1948—)和格尔塔·凯勒等人提出印度德干地盾[4]火山爆发论,认为是火山爆发引致全球环境变化让恐龙灭绝。  注意,这些都是假说。因为无论哪一种理论都存在漏洞。拿“行星撞击”论来说,它有以下缺陷:

假设“行星撞击”论成立,那么恐龙就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灭绝的。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恐龙灭绝是个时间相对较长的过程。

行星撞击引起的硅酸盐尘埃在大气层中滞留时间不长,只有短暂几个月,能否能造成大规模生物在灭绝?

无论哪种假说都好,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6500万年前肯定发生过巨变,而不是温水煮青蛙的缓慢进程。后世发掘的恐龙化石,有大量的成批死亡案例。例如四川广元河西晚侏罗世恐龙动物群集,已发掘的近1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各类恐龙约13个个体[4]。  又比如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址,280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出180多个恐龙化石个体,包括了3个纲飞11个目、15个科、18个种[5]。

缓慢的死亡过程,很难出现大批化石聚集的情况。因为化石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生物体能够被迅速地埋藏,对于躯体庞大的恐龙这一点尤为重要。 



理论很多,把靠谱的综合一下,大概是这样的。 6500万年前,一颗陨石撞击地球,造成全球火山喷发,天空被尘埃遮挡了数个月之久。 尽管很多恐龙死于这场地质剧变,不过依然有大部分恐龙活下来了。因为即使尘埃漫天也是无法完全阻挡光照的。 但是这持续数月的漫长雾霾天导致了几个非常严重的后果。第一:大型植被大量死亡,数个周期的氧循环断裂,地球氧含量大幅度降低,即使阳光回归,剩下的植物也无法将氧含量回升。这导致了巨大的灾难,依托于高氧含量的巨型生物--尤其是恐龙--由于空气中氧气不足,导致体能耐力急速下降,生存能力急剧丧失。巨型生物不再能健康地生存在地球上,巨型生物寿命急剧缩短,尽管没有当时就当场死亡,苟延残喘的巨型恐龙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循环系统的巨大进化,进入灭绝的序曲;第二,温度的巨大变化,地球经历了数个月的寒冬,虽然雾霾散去,许多恐龙幸存,但是地球表层温度不可避免地大幅下降了。这对恐龙来说造成了另外的困境--后代的受精率和成活率急剧下降,卵生动物对温度的敏感对恐龙后代造成巨大的伤害,而很多恐龙都没有孵卵的能力。因此,小恐龙的出生率下降到十分危险的地步,恐龙的族群一年比一年减少。这个过程几乎不可逆。第三,由于地址变化和尘埃影响,恐龙摄入的食物中钙质逐渐增加(透过食物链影响有延迟),导致越靠后期出生的恐龙蛋,蛋壳越厚,最终,小恐龙破壳而出成为一种生死搏斗。 由于以上原因,尽管恐龙并未灭绝于恐怖的小行星撞击和暗无天日的尘埃天气,但是依然由于后续的环境生态剧变而无法继续繁衍生存,导致幸存的恐龙在之后这段时间里渐渐灭绝。



我们都知道,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冷血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是恒温动物(温血动物)。恐龙呢,有的考古学家说是变温,有的说是恒温。 恒温动物体内化学反应更稳定,所以新陈代谢啊,食物消化效率等速度会更迅速。对变温动物具有显著优势。可以说从变温到恒温代表了历史的进程和进化的必然趋势。 但是具体如何实现,则有多种方法。在当年的环境下,进化通常会沿着最容易实现的路径先行: 而最容易实现的就是恐龙的方案,通过身体长大的方式。我们知道,表面积和身高成二次方比例,而体积和身高成三次方比例,对流散热和表面积成正比,越是个头大的生物,散热就差,越能够保持体内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从而实现恒温。 这是最快最容易的实现路径,所以我们看到,在空中,在水中,在平原里,恐龙迅速占领了中生代各个生态位,恐龙本身个头越来越大,消耗越来越多的生态资源,逐渐把原来反应慢的变温动物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或者沼泽池塘等少数几个特殊保留地带苟延残喘。 当年哺乳动物的祖先们则被赶到了地洞里,成为穴居动物。哺乳动物也是恒温动物,但是当年主要还是使用了加快新陈代谢速度和食物消耗速度,从而增加体内热源的方式来保持体温。代价就是其疯狂的消耗和更短的寿命。在地穴里的好处在于更加安全,同时地穴狭小的环境也能起到部分保温作用。 回头说恐龙,作为第一批温血动物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使用了身体变大的方式带来的问题也尾大不掉。大块头固然可以威慑群小,但是过高的消耗,明显的体积,不够灵活的身体等都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环境适应性,比如温度的适应性,在温带和热带是不能使用同样大小的身体的。缓慢的温度变化可以通过进化来适应,但是对于稍剧烈的温度变化,恐龙不可能在几代时间内身体忽大忽小。 而这对于使用体内消耗发热的哺乳动物来说不是问题。仅仅是脂肪消耗,变胖变瘦而已。而更进一步的,哺乳动物获得了保持体温的大杀器:毛发。 之前爬行动物的鳞片紧贴皮肤,而现在毛发能够在皮肤之上形成一个隔热的空气层。这极大的提高了保暖效率。哺乳动物现在可以去到更寒冷的寒带,同时保证体温。同时在地面竞争中开始全面碾压恐龙的生存空间。这个时候,恐龙的灭绝就仅仅是时间问题了。 只有小型的恐龙能够勉强竞争,因为他们走出了自己的保温之路:羽毛。同时羽毛可以让它们有了飞翔的可能性,这和他们之前就是在陆地上两足飞奔的小恐龙是相关的。两足行走可以提高身高和速度,上肢缩短用羽毛可以辅助转向。所以那些小暴龙之短手其实是和今天鸵鸟类似的小翅膀。进一步的变化让小恐龙变成了鸟类,并最终占领了天空。 所以,以上所述。恐龙是变温动物到恒温动物之间的一个先行者,不幸走在了错误的方向上。其灭绝乃是必然的,就算没有大灾难,也不过是晚点灭亡而已。



  • 恐龙是怎么样灭绝的?
    答:恐龙的灭绝有四种流传的假说,最具科学性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撞击形成的灰尘遮蔽太阳使地球表面温度大幅度降低造成生物链的破坏,最终导致恐龙的灭绝。任何假说都存在缺陷,小行星撞击地球假说也不例外。第一,恐龙生存于六千五百万年前,考古学的误差在几万到几百万年间,也就是说考古学...
  •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答:恐龙灭绝的因素有很多,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恐龙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或气候变化,所以灭亡了。恐龙灭绝,是指约65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是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
  • 恐龙到底是怎么灭亡的?
    答:恐龙灭绝的最主流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击论。就是说一颗直径约15公里的小行星在65万年前以2公里每秒的速度撞向了墨西哥南部,然后在美洲引发了里氏11级的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接近3米高,席卷了整个地球,再加上墨西哥地层中的石膏燃烧产生大量的硫化物,以及黑烟和碎石笼罩了整个地球,阻挡了太阳光,绿色植物...
  • 恐龙怎样灭亡的
    答:恐龙灭绝的因素有很多,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恐龙不能适应当时的环境或气候变化,所以灭亡了。恐龙灭绝,是指约65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是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
  •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答:恐龙灭绝的原因如下:1、地壳运动。地球随着时代变迁,陆地会出现地壳运动,导致恐龙灭绝。2、气候原因。酸雨导致恐龙灭绝。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食物没有了,恐龙无法继续生存。3、火山爆发,导致恐龙没有生存环境而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