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口镇的经济概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9
日本经济的历史概况

看看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免会让人产生疑问,中国的经济会不会象日本那样发生经济危机?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经济将会经历和美国1929年大萧条或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相似的过程.
在战后最初的10年里,日本在经济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了经济,二是进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由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自此,日本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1956~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速度率达9.7%。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于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前联邦德国,跃居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二位。仅仅20多年的时间,二战中一败涂地的日本便以经济大国的面目重新崛起。

进入70年代,固定汇率制的瓦解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经济面临新的挑战。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有如灭顶之灾,以至人们用“休克”一词来形容它给日本带来的冲击。然而,日本经济并没有被冲垮。日本将一场石油危机变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结果,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不仅率先摆脱石油危机,而且其产业结构再上新台阶。日本生产的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轿车等开始畅销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1%,虽然比前一个15年低了一半还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以至被视为主要发达国家中的“一枝独秀”。
对于日本这次萧条的原因,国内外学者给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内需不足说”、“竞争落伍说”、“政策失误说”、“结构失衡说”等等。上述这些观点,如果仅就某一方面来说,都言之成理,但放到全局上,却使人感到说服力不足。对此,《黄文》提出了新的观点: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主要是日本经济转型的结果。是由“政府主导型经济体系向自由市场型经济体系”转型的结果对于《黄文》所提出的转型的观点,笔者是赞同的,但笔者认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主要不是《黄文》所说的那种转型,而是另一类转型,即由“赶超型”经济体制向“协调型”经济体制转型造成的。

在战后初期开始形成的日本经济体制,带有明显的“追赶主义”特点。各项政策措施制度安排,都紧紧围绕着追求更快的经济成长,尽快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这一目标来进行。正是因为以追求更快的经济成长为中心,才有了日本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才有了以“主办银行制”和“护航船队”模式为特点的金融体制,也才有每当经济出现不景气的苗头时,国家马上出台扩大公共开支、发行国债以及减税等景气对策。这种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现在,它的历史使命已告完成,日本经济赶超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经过战后多年的发展,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累积了巨大的经济存量,其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成熟期。日本现今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已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但是,日本经济体制却没有适应这一变化,相对滞后了。这样,追赶型的经济体制与成熟期的经济之间必然出现巨大的不适应,而两者的矛盾与碰撞,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5.92倍。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七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1979—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大大快于改革开放前26年年均6.1%的速度。特别是出现了两个高速增长的好时期:1982—1988年,年均增长11.4%;1991—1997年,年均增长11.2%。我国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稳定性也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开始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谷物、棉花、油菜籽、肉类、煤炭、化学纤维、纱、布、服装、水泥、电视机、数字程控交换机、钢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发电量、农用化肥产量居第二位。国家储备大幅度增加。粮食储备远远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外汇储备已居世界第二位。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粮食总产量,1978年只有6095亿斤,1997年在北方大面积干旱的情况下,仍达9850亿斤。如果以1000亿斤为一个台阶,可以说,已连续跃上了四个台阶。目前,粮食人均占有量接近800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棉花、油料、肉类、蛋和水果也大幅度增长。1997年,棉花产量430万吨,比1978年增长近1倍;油料2150万吨,增长3.12倍;肉类5354万吨,增长5.25倍;水产品3561万吨,增长6.65倍;水果5045万吨,增长6.68倍。肉、蛋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3.3公斤、17.5公斤和28.8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的改善。199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7倍,年均增长6.2%,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元。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90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4.8倍,年均增长9.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6%,比1980年下降8.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为56.3%,比1978年降低1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8.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城镇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我国人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小康。
  短缺经济悄然逝去
  商品供应紧张现象基本消失,市场供求关系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工业消费品供应充足,人均占有量大幅度提高。在这20年中,轻纺产品成倍增长,人均占有量显著增加。家电产品发展迅速。彩色电视机由3800台增加到2643万台,家用电冰箱由2.8万台增加到986万台。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空调器、录像机、VCD机、钢琴、组合音响、电脑和轿车等,数量迅速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主要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局面已经改变,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997年,钢达到10757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2.38倍;水泥5.1亿吨,增长6.8倍;硫酸1946万吨,增长1.9倍;纯碱703万吨,增长4.3倍;汽车159万辆,增长9.7倍。随着产量的提高,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价格也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行政分配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被摒弃,市场机制在我国生产、流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目前,已全部取消了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国家只对9种主要农产品生产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12种,而且只限于其中的部分产量,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与改革前相比减少了90%。95%以上产品的生产,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确立。目前,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形成,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所占的比重已达92.5%;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81.1%;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市场调节价占79%。
  对外经济活动基本按照国际市场规则进行。
  “瓶颈”制约明显缓解
  长期以来,能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把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放到优先地位,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制定扶持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
  能源工业高速发展,供应紧张状况基本消除。1978—1997年,能源生产总量由6.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13.4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由6.2亿吨增加到13.9亿吨。年发电量由2566亿千瓦小时增加到11320亿千瓦小时。从1988年开始,已连续10年每年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1000万千瓦以上。目前,除个别地区外,电力供应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运输结构在竞争中不断改善。20年来,铁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营运里程由4.86万公里增加到6.49万公里,电气化线路里程和内燃机车牵引线路里程比重由15.6%提高到70%,货物周转量由5345亿吨公里增加到1309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1093亿人公里增加到3522亿人公里。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迅速发展。公里路程由89万公里增加到121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达到4735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由274亿吨公里增加到5168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521亿人公里增加到5188亿人公里,占全社会客运周转量的比重由30%提高到54%,已远远超过铁路。1978年,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只有2亿吨,1997年增加到8.8亿吨,翻了两番。水运货物周转量由3779亿吨公里增加到19352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由101亿人公里增加到153亿人公里。1978年,我国民航使用的机场只有34个,且多为军民两用,而到1997年,民用航班机场达到142个,民航运输飞机由不到80架增加到485架,民用航空线里程由15万公里增加到142万公里,旅客周转量由28亿人公里增加到774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邮电通信是基础设施中增长最快、变化最大的领域。邮电业务总量由1978年的12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779亿元,公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由405万门增加到11097万门,增长26倍。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电话网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电话普及率由1980年的每百人0.43部提高到1997年的8.1部,其中城市达26.1部。数字程控交换机、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装备得到广泛运用。建成了京汉广、西兰乌、京沈哈、京呼银兰、杭福贵成、兰西拉等干线光缆。1997年,长途光缆总长度达15.6万皮长公里。移动通信成为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的移动电话网之一,用户达到1323万。初步形成了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公众通信网为主体,专用通信网为补充的通达全国、联通世界的现代化通信网络。
  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从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上海浦东地区和沿江、沿边、沿主要交通干线对外开放的展开,内陆地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绩,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行了以梯次推进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支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
  东部地区依靠优越的地缘条件和较好的经济基础,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79—1997年,东部沿海12省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85%,比全国同期平均增长速度高出0.8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一批代表经济发展方向、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工程,相继建成投产。
  在鼓励东部地区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央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自身优势,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横向联合和对口支援,缓解了东部地区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矛盾,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到1997年底,全国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5000万人左右。
  科教兴国成效显著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
  科技进步成绩显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0%以上。“六五”以来,共组织近300个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已达到商业运行水平,有关技术和设备进入了国际市场。铁路重载运输和准高速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进展,有效提高了运输能力。研制成功的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和大型程控交换设备,为实现我国通信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基本掌握了2000万吨级露天矿、60万千瓦大型火电机组、50万伏交流输变电、大型乙烯、大型化肥、宝钢二期等成套技术装备或部分关键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装置、重离子加速器、核聚变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等重大科学工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199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90个,比1978年增加1.15倍。广播电台1244座,增加12.4倍;电视台880座,增加26.5倍。出版规模和出版物品种已跃居世界前列。1997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93亿份,比1978年增加65.2亿份;各类杂志25亿册,增加17.4亿册;图书71亿册,增加33.3亿册。卫生事业发展出现了新局面,中医药事业得到继承和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医院病床总数达216万张,比1978年增加105万张。防病治病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从70年代的每10万人发生7061起,下降到1997年的每10万人发生201.66起,妇女儿童保健状况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群众体育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下出现热潮。竞技体育成绩辉煌,1978—1997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1097项世界冠军,创造和超过720项世界纪录。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1997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20.74亿美元,在世界旅游业中的排序从第41位上升到第9位。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全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8年的19.28‰和12.00‰下降到1997的16.57‰和10.06‰。人口的城乡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已从1978的17.92%上升到1997年的29.92%。劳动就业规模迅速扩大。1997年我国从业人员达到69600万,比1978年增加29448万,年均新创造就业岗位1550万个。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到1997年末,全国有8770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约占全部城镇企业职工总数的84%,有1300万职工参加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10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医疗费用统筹,有330多个城市和204个县建立和实施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初步扼制了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快速增长的趋势。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改革开放20年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初步概括有五条:一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四是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五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发展既存在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2005年,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5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185万元、77590万元和12620万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11.83%、36%和36.84%(以上价格因素除外)。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620万元,实现利税7356万元。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99元,比2004年增加469元。2006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6亿元(现价,下同),增长26.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亿元,增长5.79%;第二产业增加值5.4亿元,增长34.76%;第三产业增加值1.52亿元, 增长18.3%。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6700万元,实现利税13808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36万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37公顷,总产13518吨;瓜菜1502公顷,总产79446吨;棉花1433公顷,总产1788吨;种植业产值10995万元。全年造林1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4%;林果总产948吨;林业产值65万元。 2006年末,大牲畜存栏1.0082万头,猪存栏1.307万头,羊存栏2.9599万只, 家禽存栏33.508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6957万元。水产品总量1813吨,渔业总产值819万元。有水库8座,总蓄水能力221万立方米。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592千瓦, 农村用电量560万千瓦时。个体私营企业总产值39.96亿元,利税38572万元。财政收入1090万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23元,比上年增加624元。



  • 史口五香肴鸡是哪里的特产
    答:史口五香肴鸡是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的特产。史口镇五香肴鸡的配料及制作工艺独特,色鲜形美,醇香可口,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史口五香肴鸡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从烟台传入的,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创新,逐渐形成了色...
  • 史口烧鸡属于哪里的特产
    答:史口烧鸡出产于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史口镇北临滔滔黄河,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诸多产区也在此星罗密布。史口镇历史文化悠久,历有“烧鸡之乡”的美名,饕餮之客均慕名而来,亲口品尝一下史口烧鸡更...
  •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答: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胜花社区居民委员会、南一村委会、南二村委会、南三村委会、南四村委会、东一村委会、东二村委会、东三村委会、东四村委会、北一村委会、北二村委会、北三村委会、北四村委会、...
  • 东营区史口镇交警中队在什么位置
    答:东营区史口镇交警中队在东营市东营区消防路与228省道交叉口。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东营区史口镇交警中队在东营市东营区消防路与228省道交叉口,距离史口镇郝家镇较近。
  • 东营史口镇2005年中考分数
    答:东营史口镇2005年中考分数为770分。语文、数学、英语满分各120分(英语含听力部分20分),一共360分,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卷面满分各100分,物理按照卷面得分的70%计入总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
  • 史口镇的通讯条件
    答:史口镇无线通讯网络覆盖率100%的,市话线路覆盖率99%,市话交换机装机容量18000门。镇政府通过党政办公网与区委、区政府、区直各部门以及各镇、街道互联,镇直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也通过ADSL拨号、宽带等多种方式,实现了...
  • 东营史口镇化工园区怎么不能进
    答:东营史口镇化工园区不能进是因为规定。东营史口镇化工园区加强对园区企业、运输单位及其重点车辆和从业人员的管理,严格落实货运车辆“即时通”报备,凡未报备外来货运车辆一律不得进入企业。所以不能进。
  • 史口镇政府属于什么街道
    答:史口镇人民政府 东营市东营区南二路与兴民路交叉路口往西北约50左右
  • 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林家村有拆迁计划吗
    答:没有。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林家村每有拆迁计划拆迁,搬迁。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截止于2022年11月24日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林家村所在地政府并未发布建华酒店相关拆迁信息。
  • 史口镇的建镇历史
    答:1966年5月划归垦利县。1970年撤区并社, 建立史口公社。1983年10月划归牛庄区。1984年7月改为史口乡。1987年7月划归东营区,1992年10月撤乡设镇。2001年3月撤销油郭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史口镇(原油郭乡原名西商乡。